班主任德育中道德發展六階段的運用論文

班主任德育中道德發展六階段的運用論文

  一、道德發展理論概述

  雷夫的道德發展理論來源於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三水平六階段”理論,[1]雷夫將該理論創造性地引入班級管理,並以此來引導學生的人格成長。在分析了雷夫的道德發展理論後,筆者將該理論和中職學生實際情況結合,把六階段理論闡述為:第一階段,我不想惹麻煩--靠懲罰起作用;第二階段,我想要獎賞--靠物質起作用;第三階段,我想取悅於某個人--靠魅力起作用;第四階段,我要遵守規則--靠自律起作用;第五階段,我能體貼人--靠同情心起作用;第六階段,我有自己的行為準則並奉行不悖--靠境界起作用。[2]雷夫的道德發展理論從學生的角度進行理論建構,讓受教育者自己從思想上產生變化,一般的德育教育理論首先強調來自教師的教化方法,這固然無可厚非,但是雷夫的六階段理論沒有過多強調教師的教化作用,而是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從學生自我的認識規律談六階段的成長,讓人耳目一新,同時體現了對學生的尊重和理解。

  二、道德發展六階段理論在班主任德育工作中的應用實踐分析

  雷夫的六階段理論可以成功地指導中職班主任的德育工作。也可以給許多感覺德育工作無從抓起的班主任一個很好的方向指引。

  在第一階段,建立懲罰制度在具體操作中,懲罰要針對實際適度和適量,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狀態。對於學校明令要求禁止的'事情一定要在懲罰制度裡明確體現。這時候學生的道德境界也許只停留在害怕惹麻煩上,需要他律才能做到遵守規則,但是這是習慣養成的重要階段,懲罰顯然是必要的也是必須的。中職學生年齡小,很多習慣尚未很好的養成,所以班主任的管理首先要從他律入手。根據這一原則,筆者對班級管理制度作進行了詳細的修訂,學生為所犯的錯誤要付出什麼樣的代價,都在制度里加以明確。班級管理規定從衛生、紀律、出勤、學習等方面做了規範,懲罰的方式方法在班會上經過充分討論,徵得全班同學的認可和透過,為班級管理的順利實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懲罰的實施中需要引起重視的問題是:對學生所犯的錯誤,班主任要反應及時,處理恰當。比如說第一起打架事件,第一起遲到、曠考等,一定要在第一時間做出反應和下達懲罰,避免學生產生僥倖心理,讓懲罰的效果大打折扣。

  第二階段指出,對於學生取得的榮譽和對於班級所做的貢獻,教師要在第一時間給予肯定和獎勵。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終身學習》一書中指出,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促進人的發展,要讓人學會生存、做事、共處、做人之道。中職教育的終極目標要培養健全的人格,讓中職生在各方面都得到應有的發展。中職班主任要始終堅信分數不能夠衡量一個人的全部,要善於挖掘學生的閃光點,合理評價中職生的日常行為表現。實踐證明,成功的評價會讓學生髮揚自己的優點,然後自覺地去改正自身的缺點和不足;失敗的教育會使學生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喪失學習和生活的信心。第三階段實施中,更多取決於父母或者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分量。有的學生為了取悅父母,不用過多的督促。有的學生因為在和教師的磨合過程中,逐漸發現教師處理問題正直公正,獎懲分明,態度坦誠。所以變得心悅誠服,願意配合教師的管理工作。在這一階段,教育者的人格魅力起著很大的作用,所謂“親其師,信其道”,空洞的說教不能引起學生心靈的共鳴,教師在言傳身教中能夠做出榜樣,這樣產生的教育效果往往是事半功倍的。

  第四階段,學生逐漸認識到自律的重要性。為了順利從他律轉變為自律,筆者開展了一系列以責任感為內容的主題班會。先從責任感調查問卷入手,瞭解學生對責任感的重視程度。筆者認為,學生只有責任感提升,才可能產生很強的自律意識。第五階段,多引導學生站在他人的角度考慮問題。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為了不使人們的學生成為缺乏同情心的、對他人漠不關心的人,人們努力使兒童少年在心靈中產生對生命和美好的東西的真誠的關心、擔憂和激動”.為了培養這種同情心,班級活動從“感恩”入手引導學生去體諒父母師長,從“文明”的角度入手引導學生愛護環境,尊重他人勞動。為了引導學生從情感上體諒他人,相繼組織了《弟子規》學習,召開了“文明在我身邊”等系列主題班會。

  第六階段,道德提升為穩定的階段,成為個人的素養和境界。這也是班主任工作持之以恆的努力方向。一個人道德的成長往往不是直線型的,也可能出現一定時期的倒退,六階段理論是一種成長的指引模式,真實的教育過程是循序漸進的,充滿了立體感。第六階段是道德的最高水準,在實際生活中,很多成年人都未必能夠達到境界的狀態。中職階段的學生普遍自律能力較差,能夠達到自律已經實屬不易,何況是要提升到境界的層次。但是,教師不能因此停止教育的腳步,將道德發展理論斷章取義,停滯不前。同時,教育工作者要充分意識到德育也要因人而異。

  三、結語

  雷夫的道德成長六階段理論,也提醒中職班主任的德育工作絕不要輕易降低要求孩子的標準,要相信他們還能夠做得更好。雷夫第 56 號教室的奇蹟源於信任,而同樣“六個階段”理論的地基也是信任。雖然越往後面走,對於孩子來說,越難達到,但雷夫始終相信,孩子還能做得更好。基於信任建立的師生關係,使得雷夫不僅贏得了同學們的愛戴,同時也激發了學生自身的潛力。這種潛力不需要外在的刺激,因為內心獲得的滿足感和成就感,遠遠持久於外在的一切獎懲。

  參考文獻:

  [1]張寧娟。科爾伯格道德發展理論及其對預防留守兒童道德成長問題的啟示[J].外國教育研究,2008,9.

  [2]徐蘋。論雷夫的“價值教育”[J].中國教師2013,3.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