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科學專業實驗課程教學探索論文(精選5篇)

環境科學專業實驗課程教學探索論文(精選5篇)

  在日常學習和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論文吧,透過論文寫作可以提高我們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那要怎麼寫好論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環境科學專業實驗課程教學探索論文,歡迎大家分享。

  環境科學專業實驗課程教學探索論文 篇1

  環境類專業實驗教學在環境科學教學中佔有較大比重,在培養學生科學思維、實驗技能和實踐能力方面起到積極作用。目前高校環境科學專業實驗課程教學體系在教學形式、實驗內容、考核方式等方面存在一些問題,本文圍繞最佳化整合現有實驗資源,建立高質量、高效率和高水平的實驗課程教學訓練體系提出若干建議,以資借鑑。

  隨著環境問題日益嚴峻和人們環保意識的不斷加強,環境類專業高等教育蓬勃發展,我國有200多所高等院校開設了環境類專業,培養了大量環境類人才。高等教育階段本科實驗課教學系統培養了學生的基本實踐能力,為其日後深入學習和工作打下了牢固基礎。因此,本科實驗教學能否取得應有效果,是衡量本科教學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標。如何建立高質量、高效率和高水平的高校實驗課程教學訓練體系,培養合格的高素質人才,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實驗教學改革亟需解決的難題。

  1.實驗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實驗教學在人才培養中具有理論教學不可替代的作用,透過實驗教學,不僅能讓學生更好地掌握課堂上學到的知識結構,更能培養學生獨立創新意識和實踐動手能力[1]。因此,實驗課除了要注重學生的基本操作技能,更要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目前環境科學專業實驗教學普遍存在以下問題。一是對實驗教學重視程度不夠,存在重理論輕實驗的狀況,導致師生降低對實驗教學知識的主動接受程度和認知能力。二是教學模式陳舊。當前實驗教學所需實驗儀器由實驗老師除錯,所需試劑也是老師配置好後提供給學生使用,講授課程時,教師向學生講解實驗的原理、操作步驟、注意事項,並進行相關演示,學生做實驗時只是“照葫蘆畫瓢”。很少思考這個實驗為什麼要用這個方法做,這個方法的優點在什麼地方,有沒有更好的實驗方法,等等。三是實驗室功能單一,造成資源閒置。實驗室只進行實驗教學,一些大型精密儀器由於價格昂貴,套件數較少,維護費用高,學生在上實驗課的過程中很難長時間操作,導致儀器使用率低,國有資產出現大量閒置和浪費。

  2.實驗教學改革方案

  2.1整合實驗內容,單獨設定課程。

  為解決實驗課程體系鬆散、實驗內容重複、實驗數量開出率較低等諸多問題,要求重新整合實驗教學內容,刪去無法完成的實驗題目,合併重複的實驗題目,按照現代教育規律建立新的實驗教學體系。另外把實驗課教學提高到與理論課同樣的高度,單獨設課,單獨考核。根據環境科學專業的特點,將實驗教學大綱中的實驗課按其內容性質和規律整合歸類,推陳出新,有機整合實驗題目,形成系統的課程體系。

  2.2考核形式與組織

  實驗課程考核是實驗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一方面,實驗考核是測量和評價學生實驗能力的重要手段。透過考核,不僅可瞭解學生對實驗原理、實驗方法的熟悉程度,更重要的是可以考查學生實驗操作熟練程度、實驗技能掌握程度和處理突發問題的應變能力。另一方面,實驗考核是檢查實驗教學效果和提高實驗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有效的實驗考核可改變“重理論輕實踐,重筆試輕操作”的一貫看法,發現和改進教學薄弱環節,著力培養具有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的人才 [2]。

  目前實驗課程的考核主要有筆試、口試、操作等形式,操作考核又分指定和抽籤確定實驗試題兩種方法。這些考核形式各有優劣,應因地制宜,靈活應用,一般由平時考察與期末考核組成。期末考核參照職業能力測試形式,即建立有一定題量的試題庫,考核時隨機抽取考題形成試題單,一份試題單上包括筆試、口試、操作等內容。考生按試題單上的試題要求進行解答、口述或操作,由監考員參考評分標準給出成績。一般每位考生考試時間為15~20分鐘,可分考場進行,每位考官同時考核2~3名考生。

  2.3改進實驗課教學模式。

  實驗課程教學一般由實驗技術人員備好藥品和儀器,理論課教師指導具體實驗內容,學生按照既定題目完成實驗過程即可。要改變這種傳統的由老師配好試劑,學生按照步驟機械做實驗的教學模式。將學生從實驗準備階段引入實驗室,讓學生從頭到尾瞭解玻璃器皿的洗滌、標準溶液的配置和標定、儀器的維護和校訂,以及實驗結束後廢物的處理和實驗室的整理等環節的工作,讓其參與到實驗課全過程中,接受系統的鍛鍊,有利於學生從事自主設計型實驗及參與科研。

  2.4開放實驗室。

  實驗室開放是實驗室資源利用最最佳化的最佳形式。把實驗室開放作為實驗教學的課外延伸,不但能增加學生接受實驗訓練的機會,而且能為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參與科研活動提供訓練平臺。對於低年級學生,可將實驗教學內容佔用課時多,難度較低和需要反覆訓練的實驗整理集中,作為實驗室開放內容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對於高年級學生,可以將學生科研專案,教師科研課題,以及畢業論文實驗等納入實驗室開放內容中,由指導教師啟發學生獨立設計並完成實驗,訓練學生運用掌握的實驗技能銜接好理論與實踐應用的關係[3]。

  3.結語

  隨著時代進步,實驗課程教學在授課形式、內容、考核方法、教學效果及與之相應的實驗室管理等環節出現一些問題。最佳化整合實驗室現有各種資源,打造高質量、高效率和高水平的實驗教學科研平臺,是解決上述實驗教學問題的有效途徑。環境類實驗課程考核改革是大勢所趨,操作考核方式靈活有效,能更好地評價學生的實驗能力,促進教學質量提高。雖然實踐過程中易出現抽取考核試題難度不相當、考官評分主觀性不一致等問題,但這種實驗考核方式仍將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越來越多地採用,並逐步積累經驗,日臻完善。

  環境科學專業實驗課程教學探索論文 篇2

  一、環境科學專業的教學改革方案

  環境科學專業的教學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該項工程能否順利、有效地進行受教學方法、課程體系、教學手段、教學內容、教學設施、教學管理等諸多要素的影響。本文就從以下幾方面對當前環境科學專業的教學進行了改革最佳化。

  1.對課程體系的改革最佳化

  傳統的環境科學專業課程體系較為陳舊單一,應該對該專業的課程結構進行重組,在重視理論教學的基礎上,還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和專業素質。環境科學專業人才應該具備科學、紮實的能力結構、知識結構、專業技能素質結構,為滿足以上要求,高校應該採用模組化的形式,如將環境科學專業的課程以實踐為目標導向劃分為環境科學基礎理論、環境分析技術、環境評價與管理、生態環境保護和環境汙染治理工程技術等多個模組,各模組之間應突出層次性,透過教學實踐,使學生方面實現從理論到實踐的飛躍,在各模組中,高校要確保自身所設定的課程可以涵蓋職業崗位所需的基本技能、知識,使自身教學更具有針對性,進而提高學生的適應性。

  2.對教學內容的改革最佳化

  近年來環境科學發展非常迅速,現代環保新技術、新理論更是日新月異,高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做好現代科技與原有理論的銜接工作,在此基礎上再對學生進行具有針對性的教學,透過某項課程講授某些針對性較強的知識理論,使學生某一方面的才能得到進一步的培養與提升。就環境管理來說,應該將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等內容作為教學重點,而水處理工程則應該將處理方法技術作為教學重點。環境是多變的,各階段所面臨的環境問題也各不相同,教師應該將有關環境的前沿動態、熱點問題及治理環境問題的新思想、新手段、新工藝適時地引入到課堂當中。環境科學專業所安排的課程內容較為廣泛,教師應該注意各門課程之間的協調性,避免出現教學內容重複的現象,對無用、重複、過時的教學內容進行適當的刪減,對當前教學內容進行有效整合,為學生合理安排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對教學方法的改革最佳化

  教學方法是實現教學目標的主要手段、途徑,講授法作為主要的傳統教學方法,將學生當成了知識的被動接受者,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無法得到充分激發。為有效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教師應該透過採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透過討論法、演示法、自主學習法等多種方法的有效結合培養學生的獨立、探索精神。

  4.對教學手段的改革最佳化

  多媒體教學具有形式生動、資訊量大、畫面直觀等顯著優點,是一種重要的現代教學手段,環境科學專業在教學工作開展過程中,應該將這一現代教學手段引入到教學當中。任課教師在備課時透過蒐集相關資料,以表格、圖片、動畫等形式來補充和深化教材內容,如在講授地下水汙染物質遷移擴散模型時,學生透過相關動畫直觀形象的演示可以對汙染物質在地下水中的遷移擴散情況有一個充分的瞭解,可以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板書作為維繫師生關係的紐帶,其作用不容忽視,在教學工作開展過程中應該將板書和多媒體進行有效結合,如在講解汙水的活性汙泥處理法時,教師先透過多媒體工具展示該方法的一般流程,再透過板書形式介紹其具體的設計公式。透過板書和多媒體的有效結合既可以照顧學生的學習效率,又可以加快課堂節奏,形成課堂教學的良性迴圈。

  5.對實踐教學環節和實驗教學環節的改革最佳化

  當前各大院校都存在“重課堂、輕實驗,重理論、輕實踐”的問題,高校應該對實踐教學和實驗教學工作給與足夠重視,保證足夠的實踐教學時間,要求四年制環工專業本科學生的實踐教學要不低於40周,該實踐教學主要包括實驗、實習、上機、課程設計、畢業設計及各類社會實踐活動。在保證實踐教學時間、制定系統實踐教學體系、應用實踐教學方面做到統籌規劃。比如,在實踐教學上,可以使學生在“環境監測”課實驗內容上適應社會發展,按照國家檢測要求,增加對PM2.5的監測專案;在實習方面,既要做到理論應用實踐,多參與一些例如參觀清潔生產工藝,很好地貫徹汙染防治全過程防治指導思想;在畢業環節上,要將學生實踐中的實際作為選擇設計題目和內容。隨著國家環境部門最新頒佈的一些法律檔案如“大氣汙染防治法”中關於加快二氧化硫治理步伐的要求,增補二氧化硫治理系統測試的實驗內容。同時,可將教師科研課題中兼具前沿性和成熟性的部分滲入實驗課程中,培養與開發學生獨立學習研究能力,教研並舉,提高學生認知和實踐能力。

  二、結語

  總而言之,作為一門應用性很強的綜合學科的環境科學,應基於環境科學理論、環境問題和技術的發展,從市場和就業導向入手提高學生的各方面素質能力,使該專業的學生在未來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環境科學學科專業發展之路應與未來全球環境變化相結合,環境科學專業教育教學改革應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和實踐勇氣,在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指導和社會需求的不斷推動下,為培養出更多的高質量環境科學人才而努力。

  環境科學專業實驗課程教學探索論文 篇3

  加快課堂教學理論與實踐的改革、提高大學生創新能力勢在必行。結合環境科學的學科特點,我們進行了以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為核心的教改試驗,在課堂教學改革、加強實踐鍛鍊和完善學生評價體系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我們在吸收中外教育理論與創新實踐的基礎上,進行了以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為基礎,面向就業、面向社會需求、面向基礎研究的環境科學學科教學改革與創新。

  一、教材的最佳化

  當前我國對環境保護工作日益重視,可持續發展已被確定為基本國策,各級政府對環保投資的力度不斷加大,帶動了環境科學及其相關產業的高速發展。國內與國外日漸增多的溝通交流,需要系統地瞭解國外環境科學方面的發展狀況。由於環境科學內容涉及面廣,該學科包括環境地學、環境化學、環境工程學、環境生物學等多個分支學科,在大學階段全面深入地學習環境科學各個方向的專業英語顯然是不可能的。因此,環境科學專業英語教學的首要任務是確定教學內容,這直接關係到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教學效果。很遺憾,至今尚未有環境科學統一的專業英語教材,當前環境科學專業英語所用教材主要有兩種形式,即自選原版英文教材和自行選編教材。國內高校中選用最為廣泛的原版環境科學英文教材是由清華大學出版社在國內發行的影印版《Environmental Science:A Study of Interrelationships》,至今已發行到第11版。該教材共分為5個部分、20章,篇幅近500頁,內容極其廣泛。對於國內大多數院校環境科學專業的學生來說,在有限的學時內(小於80學時)很難完成教材的全部內容。任課教師自行選編的教材由於受自身專業水平所限,文章的難易程度和知識結構難於設計合理,因而缺乏系統性和層次性。

  二、加強課堂教學改革,激發創新思維

  大學生固然屬於成人,具有一定的學習主動性、自覺性,但是,如果教師忽略學生作為有情感有思想的教育物件,僅把他們當作被動接受知識的貯存罐的教學一定是失敗的教學。在環境生態學的教學過程中,老師可給出學生一定的時間,讓他們全面閱讀教材,從中挑選出至少一個章節他們感興趣的內容,由學生幹部負責統計,根據統計的結果,把選同一章內容的學生編成一個學習小組。同一小組的成員共同討論本章和各節的重難點內容,查閱相關文獻,對具體問題作深入分析和研究,經過教師的指導,做成PPT在課堂上講授、討論。這種教學方法,能夠使每個學生至少有一次上臺講授的機會,每個人都有鍛鍊的機會。

  三、開闢創新途徑

  宋代詞人陸游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需躬行。實踐是將理論與實際結合的主要環節,是知識與技能結合的最佳工具,閉門造車、紙上談兵無法實現創新能力的提高。在生態學和環境生態學上都講到光質對植物的生長髮育具有明顯的影響,其中,紅光有利於糖的合成,藍光有利於蛋白質的合成,藍紫光與青光對植物的生長及幼芽的形成有很大作用,能抑制植物的伸長生長而使植物形成矮粗的形態,也是支配細胞分化最重要的光線,還影響到植物的向光性。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建立試驗田進行對比試驗,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和動手能力。透過試驗研究,還可以進一步將這種認識轉變成現實生產力,這種實踐環節就是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最佳途徑。

  四、改進評價方式

  傳統教學模式下,對學生的考核評價以考試為主要形式,以分數作為學生優劣的唯一標準。如果說這種評價對中小學生還有許多積極意義的話,對大學生的培養絕對是弊大於利。這種評價體系下,許多學生平時根本不聽課、不學習,更妄談思考創新了。大量的時間都用去上網聊天,打遊戲,把最珍貴的時光虛擲於無所事事中。而到了考試時間,要麼熬幾個通宵,要麼準備作弊小抄,以矇混過關。針對這種情況,我們組織教師和學生進行座談,探討新形勢下如何對學生進行全面的評價,如何透過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指導學生進行以實踐為中心環節、以知識運用為基礎、以創新能力培養為目的創新實踐。根據調研和實踐的總結,我們把學生在課堂上的講演、報告、尖銳的質疑、新穎觀點的提出、條理性的回答與辯論、參與各種研究小組的情況、試驗過程中的新結果新發現、社會活動的參與、實踐報告的編寫以及論文發表情況等都列入了學生評價指標體系。從目前看,學生的積極性有了明顯的提高,其結果有待進一步考察驗證。

  著名的創造學家韋斯伯格說:“實質上是環境真正創造了創造力。”美國心理學家羅傑斯說:“人的先天潛能是無比優秀的,後天的教育是創造一種適宜的環境和條件,使之得以實現。”環境科學涉及內容非常廣,且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髮展而在蓬勃發展之中,環境科學的教學也應處於不斷髮展之中。創新是人類社會進步的標誌和動力,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就是一部不倦地探索、創新的過程和成果。要培養創新型人才,需要對現行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革,為創新型人才的培養與成長提供良好環境,而教學改革與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具體模式則需要各學科根據學科特點和社會需求進行不斷的探索。

  環境科學專業實驗課程教學探索論文 篇4

  一、引言

  多年來,不計後果的發展模式不斷激化人與地質環境之間的矛盾。為使學生較為全面系統地瞭解和掌握地質環境的基本特性、功能和演變規律及其與人類活動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關係等基本知識,“環境地質學”成為很多學校環境科學、環境工程等專業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程。為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各高校紛紛壓縮總體教學時間,“環境地質學”課程教學體系也經歷著內容精簡和課時壓縮的變革。筆者就近年來擔任湖南農業大學環境科學專業“環境地質學”課程授課教師的體會,對理論和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剖析,探索解決措施,希望能為教學管理部門和同行授課教師提供一些參考和思路。

  二、課程開設的目的和意義

  《環境地質學》是從地質科學中衍生出來,用地學的理論和方法,研究人地系統發生與發展過程中涉及的人類活動與地表環境的相互作用與影響,調控與改善環境質量及減少環境災害損失的一門新興的邊緣性學科。作為環境科學專業的一門必修課,對培養學生的環境地學基本知識和實踐能力意義重大,促進學生在學習與工作中更多地關注本領域存在的環境地質問題,理解和掌握地質資源的開發利用與地質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瞭解地質災害的基本原理、形成、分佈、預防和治理措施,掌握地質環境與人體健康的關係等,自覺、主動地把本課程與環境科學專業的其他課程聯絡起來,增強環境保護研究與管理意識。

  三、湖南農業大學環境科學專業“環境地質學”課程特點與現狀

  目前,湖南農業大學“環境地質學”課程的教學環節主要包括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兩部分。這兩個教學環節及其開展形式都存在一些弊端,概括如下。

  (一)課程開設學期靠前

  本校的《環境地質學》開設學期為第三學期,是環境科學專業學生接觸的第一門專業基礎課。學生們無環境科學專業基礎背景知識,更無地質學基礎背景知識,對於環境、環境問題、地質、環境地質和地質環境等基本概念沒有任何認識。因此,課程初期需用6~8個學時講授環境、環境問題及其產生、環境倫理、環境危機、資源有限性、可持續性、生態系統及平衡等環境科學領域的概念和基本理論,佔用總學時的近四分之一,這勢必導致後面的有關內容無法深入闡述。

  (二)教材選取未突出專業特色

  根據筆者的實際教學經驗及查閱該課程的眾多教材發現,教材版本多,內容各有側重。多數教材偏重於地質學專業背景。在講解方法上是用地質構造和地質演化的理論講解地震和火山的發生規律和分佈特徵,將地質學的理論和方法融入到各章節的講解中。這些內容很適合礦業院校的地質工程專業學生,而環境科學專業學生認為以上內容跟自己所學專業關係不大,自然而然地就降低了學習興趣,影響到了學習效果。環境專業學生學習《環境地質學》課程則應側重於合理開發和利用地質資源、調控人類活動對地質環境的不良影響、預防地質災害及避免地球化學迴圈異常等,然而現有的教材關於這方面的內容較少。

  (三)實踐環節教學模式亟待改進

  目前,環境地質學課程實踐教學主要有兩種備選形式:其一是就近組織學生考察湘江汙染治理;其二是寶石考察與鑑別。在實踐過程中發現以下問題。

  1.可供選擇的典型實習場地十分有限。由於經費有限,在教學實習過程中只能就近選擇學校周邊及長沙市內的實習場所,如組織學生參觀湘江帶的汙染治理。這樣的實習場地不夠典型,且不太切合教學主題,對學生的吸引力也不大。

  2.寶石鑑賞實習效果欠佳。基於市面上珠寶店鋪對受訪人群的可接受程度及學生安全性考慮,實習過程採取小組調查形式,各小組自行選擇商場珠寶專櫃或古玩市場進行寶石調查及鑑賞,教師無法同時對多隊進行跟進、指導和監督。因此,部分同學並未按要求外出調查完成實習過程,從而也就無法在實習過程中學到相關知識,這就失去了開展實習的初衷。

  針對上述問題,我們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加強學生分析與解決問題能力為出發點,根據環境地質學課程自身特點及環境科學專業對學生知識結構和能力的培養要求,我們針對環境地質學的課程內容體系和教學方法進行改革研究,以期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學生的分析與解決問題能力。

  四、“環境地質學”課程理論教學的改革

  (一)不斷最佳化教學內容

  由於環境地質學的教材大都側重地質學的基本原理,因此不能過多地依賴教材,需要補充環境科學的相關知識。這就需要教師查閱大量學科相關資料,掌握行業最新研究成果並融會整合,在課堂上做到詳略得當,深入淺出。在講述書本上固有的理論時,可以適當結合身邊或近期熱點案例,如在講述地質災害時,可結合舟曲泥石流、汶川大地震、深圳滑坡等進行詳細介紹。對相關的環境問題進行深入剖析,以此吸引學生注意力,打破枯燥沉悶的課堂氣氛。另外作為課堂教學而言,還要注意課堂藝術,教師要注重教態,語音的抑揚頓挫,鏗鏘有力來吸引學生,更好地為學生傳授知識。

  (二)明確專業特色

  教學內容的選取要結合環境科學專業特色,重點介紹合理開發和利用地質資源、預防地質災害及避免地球化學迴圈異常等。強調人地和諧的理念和可持續發展觀,使學生認識到地質環境容量是有限的,人類活動和地質環境是相互制約的。培養廣義性、有限性和稀缺性的資源意識,堅持節約利用、綜合利用和持續利用原則,充分發揮資源的多重功能,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水平;科學的人口意識、合理的生產意識、適宜的消費意識和正確的文化意識同樣非常重要。同時,也要讓學生認識到危害人類的自然過程始終存在,要充分認識這些自然災害,儘量避開或縮小它們對人類生命財產的威脅。

  (三)採用專題化合作討論教學模式

  鑑於“環境地質學”的多學科交叉性,及課堂教學時間有限、教學專題多且相互獨立等特徵,可構建“選題—導學—自學—小組討論—演講—反饋”專題化合作討論教學模式(圖1),即對於專題多且相互獨立的課程,教師應該在導學前高度重視“選題”過程,適當增加案例切入式選題,並將小組討論和自學過程安排在課堂教學之外,使學生的討論形式和內容更加靈活多樣,不侷限於課堂有限的教學時間。該教學模式下教師要扮演好“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學習環境的創造者、學生合作的協調者”的角色。

  五、“環境地質學”課程實踐教學環節的改革

  根據環境地質學課程開設的目的和意義,其最佳實習方式應該是組織學生去考察、參觀典型的原始地形地貌,或者地質災害後遺症及修復治理工程和防治措施等。據此,我們提出以下改革建議。

  (一)增加實踐教學經費投入,保障基本實踐教學活動的開展

  為保障基本實踐教學活動的開展,需增加必要的經費投入。應該增加野外實習經費以確保野外實踐教學的時間和整體效果。野外實習費用為週期性支出,該經費投入應該納入常規性投入範疇,按照每生每年一定額度劃撥,給野外實踐教學以經常性投入,才能解決目前問題。

  (二)尋求多方式實踐教學途徑

  為克服實習經費短缺帶來的限制,同時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環境地質學的實踐教學可打破原來的統一組織安排模式,採取多方向、多課題、多時段、多地點進行。首先,由教師根據教學大綱框架列出幾個大的方向,如參觀原始典型地形地貌、水土流失、寶石鑑賞等,由學生選題。或者學生自主擬定方向,呈報教師審查和批准。如此一來,學生們可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題方向。

  實習場所可以選擇在老家周邊、課餘活動場所、郊遊場所或其他課程實習場所等,由學生自主選擇,如地質博物館、自然保護區、海洋侵蝕與堆積地貌等。合理安排實習時間,該教學實習周安排在理論課程結課後,距學期結束有兩個多月時間,因此,實習時間可以靈活安排,除給定的實習周外,學生還可以結合所選實習點的情況,利用週末、假期等,在完成其他活動的同時關注周邊的地質環境狀況以完成實習。

  總之,筆者認為環境科學專業“環境地質學”課程的改革並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學過程要及時發現問題,並加以調整。理論和實踐教學過程中都要做到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的相結合,同時增加最新研究進展等內容,突出教學過程的知識性、專業性、互動性和趣味性。

  環境科學專業實驗課程教學探索論文 篇5

  摘要:進入21世紀後,環境科學已經成為了一門有關社會和自然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學科。在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已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的前提下,環境科學專業在國內外大學中被廣泛設立。為提高本科教學質量,培養創新型的人才。本文結合環境科學專業的知識結構,深入改進並最佳化實踐教學的方法,深入研究影響實踐教學的每個模組,探索一種應用型實踐教學的體系,以期為環境科學專業的授課提供理論借鑑。

  關鍵詞:創新方式;深入實踐;培養人才;教學效果

  環境科學是研究環境演化、環境中因子的相關性,以及環境與人類相互關係的科學。環境科學專業畢業生可以從事當前與環境問題有關的各種職業,為我國可持續發展起到中心人才支柱的作用。但是現如今,傳統教學方式使我國環境科學畢業生大多缺乏實踐經驗,將書本知識聯絡實際的能力較差。在其工作後不能解決在實踐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因此,在如今教學改革中,應該加速培養一大批這樣環境科學專業的實踐型人才。環境科學的教學就應該創新原有的教學模式,尋求更加實用的教學方法,從而使得大學培養出環境科學的實踐型人才,並適應如今社會的發展,順應時代的潮流。以下是我認為可以最佳化教學的一些方法,分享給大家。

  一、建立新型的教學體系的重要性

  面對嚴峻的形勢,我們應該適應如今的形勢並培養出一批新型的創新型人才,如此一來我們就更應該認真地設計相應的教學體系,對實驗的相關課程進行深入的研究,以順應時代的要求為目標,創建出更加新型的實驗課程模式,從而達到培養實用型人才的目的。例如,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應該相應的增加一些實驗的教學模組,對實驗技術和實驗的應用分析也應該增加,這樣更加有利於學生掌握實驗的操作方法和基本的操作方法,培養學生對實驗的興趣讓學生能夠更加有興趣去學習,幫助學生更快的就業並融入到社會中去。

  二、對教學深入改革並加入實踐的元素

  實驗教學更加有利於學生深入實踐,這樣比傳統的理論教學更加容易讓學生接受,昀重要的是,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將實驗和理論相結合深入到教學中去,使教學體系更加完整和系統化,培養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爭取使學生成為應用型的人才。

  改變現有的思想,深入發展實踐教學

  在西方的很多發達國家,特別重視對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並且為學生創造了很多的場所從而讓學生更早地體會到實踐的重要性,這樣一來,學生就能更快地融入社會,有了更好的適應能力。在英國、德國、法國等發達國家都曾提出過很多的教學方法,目的就是讓學生培養適應社會的能力,把學生放在這種應用型的領域去,才能培養出更加優秀的人才,適應社會的發展,為國家的經濟做出應有的貢獻。

  相反,如果一味地堅持現有的傳統思想,單純地依靠理論的教學模式去培養學生,不與社會現實相銜接,不加以創新和改變,就會被髮達國家落下。因此,我們更加需要透過和社會相聯絡加強實踐教學的深入,學校應該把實踐教學和傳統的理論相結合,從而培養出一批高質量、高素質的創新型優秀人才。

  三、建立完備的實踐教學體系

  在建立了相應的實踐教學體系後,我們應該從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角度出發,把實踐的教學方法深入到改革中去。

  (1)加強學校和企業的密切合作,在校外建立更多的實習場所。為了使學生能夠更好地實踐,學校應該和企業建立更多的合作,從而建立更多的學生實習場所,這樣更加有利於讓學生深入地瞭解社會的現實情況,為學生建立更好的實踐平臺,讓學生的實踐能力得到提高,同時也會促進學校的長期穩定的發展,提高學校的知名度。

  (2)加強學生的素質拓展,培養學生的整體素養和個人的能力。對學生進行及時的素質拓展是實踐過程中的一個關鍵環節,它既是對人才培養的一個關鍵環節還是對教學體系的一個重要內容。在實踐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採取競賽式、創新式等方式使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提高綜合的素質以及對實踐的適應能力,從而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得到更好的發揮。

  (3)深入開展合作的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應該開展一系列的合作式學習環境,讓學校的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透過合作的方式,一起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使學生的實踐能力從理論的角度應用到實踐中去,讓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更加紮實,同時經過合作訓練的學生會掌握到更多平時得不到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就會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四、建立更加完善的教學評價機制

  我們在擁有良好的實踐教學的基礎上還要擁有一種完善的教學評價機制,以往的考試只是考察表面的理論知識,沒有對學生的動手能力進行考察,但是實踐的教學要求我們要擁有很好的動手能力和整體的執行能力,所以,只有改善現有的教學評價機制才能適應實踐教學的發展,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應該掌握的知識,讓學生在考慮問題方面更加全面,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激發創新能力,使學生在大學畢業以後能夠更好地步入社會,適應社會的發展。

  綜上所說,為滿足當前社會對環境科學應用型實踐型人才的需求,在大學環境科學專業的教學中,必須進行實驗教學,深入發展實踐教學,在校外建立實習場所,加強學生的素質拓展,深入開展合作的教學模式。只有這樣,才能對以往的教學模式加以創新,將實踐和理論知識相結合,創建出符合社會發展的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出一批具有實踐型創新能力的人才。

  參考文獻:

  [1]李強,曹優明,朱啟紅等.環境科學應用型實踐教學體系的探索[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2011.

  [2]李亮亮.關於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思考[J].山東農業教育.2013.

  [3]陳婷,龍於洋,殷峻,沈東昇.環境工程專業應用型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6.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