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環境科學論文
海洋環境科學論文
海洋環境科學人才培養計劃是根據學校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制訂的符合海洋經濟建設對人才需求的培養方案。根據海洋環境科學的特點,最佳化課程體系,堅持課程設定與課程內容的基礎性,重點設定了科學知識和科學技術廣泛交叉和相互滲透的特色課程,注重學生知識、能力與素質的培養,使學生具備深厚的文化素養和紮實的學科知識,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海洋環境科學專業人才。
開發海洋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大趨勢,大力開發利用海洋資源,使海洋環境科學汙染日趨嚴重,我省沿海地區的養殖業與企事業單位對海洋環境類人才需求較大,培養有關海洋環境技術人才的學校數量偏少,結合當前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對海洋環境保護的需求,開展以海洋為特色的環境科學技術人才的培養,為解決海洋環境中資源開發和生產活動帶來的環境問題,培養具有海洋環境科學特色的專業學生是浙江海洋學院適應市場經濟,服務地方經濟建設的主要方向。
一、海洋環境科學人才培養的需求
國家戰略需求:隨著陸地資源日漸枯竭,海洋資源已成為國際社會競相爭奪的焦點。十三五規劃描繪了“拓展藍色經濟空間,堅持陸海統籌,壯大海洋經濟,科學開發海洋資源,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維護我國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藍圖 [1]。海洋經濟快速發展的背後,不合理的海洋開發活動給海洋環境帶來了一定程度的破壞,水體富營養化、溢油汙染、海洋生態系統失衡等問題將是我國海洋經濟發展過程中必須解決的重大課題,亟須相關的人才和科技支撐。
浙江省“兩區”建設需求:浙江是海洋大省,海洋資源豐富,區位優勢突出,在全國海洋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和“浙江舟山群島新區”、“兩區”建設提出要加快培育海洋新興產業,積極推進海島開發,同時努力建設海洋生態文明。然而,我省海洋經濟發展中水體富營養化、重金屬汙染、油類汙染以及有機物汙染物等問題極其突出,已經成為我省海洋經濟增長中亟須解決的難題。
市場需求:我國海洋環境領域人才嚴重匱乏。據估計,至2020年,我國海洋環境類人才需求將達8萬人以上。隨著國家及我省海洋經濟的快速發展,海洋環境科學專業人才的就業前景廣闊。
二、海洋環境科學人才培養優勢
培養環境優勢:我校位於“千島之城”舟山市,區位優勢得天獨厚。舟山是我國群島型地級市,地處我國東部黃金海岸線與長江黃金水道的交匯處,海洋資源、海洋產業等優勢明顯,是海洋環境人才培養的天然實驗室。
戰略機遇優勢:隨著《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規劃綱要》、《國家海洋事業發展規劃綱要》、《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規劃》等一系列國家級、省級規劃的`釋出實施,浙江舟山群島新區發展上升到國家發展戰略,這成為浙江和舟山加快發展的重要機遇,是海洋環境人才培養不可多得的戰略機遇。
學科建設優勢:我校目前擁有海洋科學省重中之重學科、海洋科學省重點學科和環境科學校重點學科,師資力量雄厚、科研平臺完備。“十二五”以來,學科圍繞我國海洋保護與開發利用的核心問題,建立和培養海洋環境科學專業人才的學科優勢明顯。
三、 海洋環境科學人才培養方案設定
(一)培養計劃設定的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以生為本、因材施教、知行合一、綜合培養”的教育思想,秉承“德育為先、理論為基、應用為重、全面發展”的育人理念[2],以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為宗旨,注重學生知識、能力與素質的培養,建構特色化、自主化、個性化、實踐性、研究性的專業培養方案。
(二)人才培養目標
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備高尚健全的人格、寬厚的學科知識、較強的海洋環境科學文化素養,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海洋環境科學專業人才。
(三)培養方案設定的原則
為構建與學校發展目標相適應、具有鮮明特色的海洋大學本科教育體系,培養和造就高素質海洋人才,更好地實現人才培養目標,海洋環境科學專業的培養計劃設定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1.遵循全員性與社會性相結合的原則
培養方案的設定要樹立全員育人的觀念,教學與育人要有機結合。方案不僅要體現學科性、專業性,也要體現職業性、素養性[3];培養方案的設定要以市場為導向,充分考慮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規格提出的要求,為學生進入社會做好銜接。
2.遵循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和綜合提高的原則
將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素質提高有機結合,積極探索素質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的有效途徑,重視人文素質、科學素養與實踐能力培養的協調性,實現知識、能力、素質的協調發展和綜合提高。
3、遵循基礎性與個性化相協調的原則
堅持課程設定與課程內容的基礎性,加強通識課程,培養學生的核心知識、核心能力、核心素養;科學設定專業方向課程,加強學分設定的彈性,提高課程修讀的選擇性,充分實現學生能透過選擇、組合不同課程,形成個性化的學習方案[4]。給人才以激勵,給“怪才”以平臺,給“歪才”以空間,滿足學生自主組合課程。
4.遵循課程體系和知識結構整體最佳化的原則
培養計劃要根據學校人才培養總體目標和專業人才培養要求,處理好基礎與專業、課內與課外、理論與實踐、系統與區域性、主幹學科與相鄰學科、教與學等方面的關係。進一步凝練專業核心課程,靈活設定專業方向課程,引進優質影片課,拓展教學時空,推進網路助學,強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5.遵循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培養相促進的原則
培養計劃要以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培養為核心,建立完善實踐教學體系,推進實踐教學模式改革,提高實踐教學學分;分層次設計實踐教學環節,有效整合基礎性實踐、提高性實踐和各類創業創新教育實踐活動,加強產學研合作,建立校內外相結合、多元化的實踐環境和實習基地,拓寬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渠道[5]。
(四)課程體系的設定
課程體系是培養人才和組織教學的主要依據,課程體系設定決定了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素質,在進行課程體系設定時,注重開設交叉學科、邊緣學科課程,以適應科學知識和科學技術的廣泛交叉和相互滲透。根據學校培養計劃課程設定分為:公共基礎課程、學科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專業方向課程和專業選修課程。在課程體系中引進海洋環境生物學、海洋生態學和海洋環境科學(雙語)課程、海洋環境監測技術、海水分析化學、化學海洋學、海域使用論、海洋環境汙染防治等具有海洋環境科學特色的課程,引進0.5學分制的前沿課程如:
海洋生物處理技術、海洋環境新材料、海域生態價值補償評估(雙語)、海水利用新技術、海洋溢油汙染控制與修復、海藻資源開發與利用和海洋環境微體生物指示(雙語)等課程。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實踐教學佔總學分30%以上。有課程實驗、海洋環境科學綜合實驗(1)(2)(3)海洋環境影響評價課程設計、創新性實驗、科考船實習,認識實習、專業實習、職業技能培訓和畢業論文,透過實踐教學、實踐基地、開放式教育的教學平臺,培養“零適應”能力的複合創新性人才。
(五)培養計劃的特色與創新
1.跨學科複合創新人才培養
培養計劃充分體現了環境科學和海洋科學兩專業的課程體系,課程設定有利於知識和實踐技能的互補,有利於培養複合創新性人才。
2.課程設定靈活多樣
增加雙語教學、全外文教學課程,設定小學分課程,增加自主選課和自主實踐的課程,創導創新性實驗的研究。
3.個性化人才培養
從大一開始選派具有高階職稱且責任心強的教師作為導師,負責學生的學業、科研訓練,進行個性化的創新思維的培養,充分展現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達到個性化人才培養的目的。
4.多元化的創新能力培養途徑
透過構建多元化的學習環境如學業學習(課堂、實驗、影片、網路、作業等)學習來培養創新思維能力;透過學科競賽、科技創新實踐、科研專案和專業實踐來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和科研創新精神;透過交流性學習、探索性學習以及校園文化的薰陶來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素養。
培養計劃是高等學校落實人才培養目標,實施全面素質教育,培養高質量人才的總體設計藍圖。將專業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有機地結合起來,以行業為依託,以就業為導向,制訂以海洋環境保護和防治為特色的海洋環境科學專業培養計劃,服務國家海洋經濟的發展,為我國海洋經濟建設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