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科學治理模式促進生豬產業綠色健康發展論文
建立科學治理模式促進生豬產業綠色健康發展論文
隨著農村畜牧業的快速發展,生豬養殖有力地促進農民增收,南安市農村生豬養殖所帶來的收益在農業總產值中佔有較大的比例,養豬業逐漸成為農村畜牧業的主體。但隨著農村生豬養殖的規模不斷地擴大,養殖過程對生態環境所產生的汙染也越來越嚴重,已經嚴重影響到南安市農村生豬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本文主要透過對農村生豬養殖中造成生態環境的汙染進行分析,結合具體的治理例項,提出了適合南安市實際的科學治理的方法,探索有利於減少豬場的汙染,淨化環境,同時還有助於提高生豬的養殖治理技術,為農村生豬產業的綠色、可持續發展提供借鑑經驗。
1 引言
生豬養殖汙染的嚴重性分析。生豬養殖是南安市一項主要的農業產業,是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一個有效途徑,近年來發展迅速。據調查統計,目前南安市生豬養殖場(戶)有2500多家, 存欄50多萬頭,其中:存欄250頭以上規模養殖場有250家左右,存欄約 40多萬頭。規模化、集中化的生豬養殖,在取得良好經濟效益的'同時也產生了嚴重的環境汙染,生豬養殖每年產生大量的糞便排洩物,如不及時處理,不僅會對周圍的環境、水質、空氣造成汙染,嚴重影響附近居民的日常生活,還會對生豬養殖本身造成一定的危害。環境的承載能力不斷下降,不但不利於整個產業的健康發展,而且由於生態環境科學遭到破壞,嚴重威脅水環境安全、人居環境和老百姓健康。與當前國家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的理念相背離。如何創新養豬廢棄物汙染防治技術,變廢為寶,實現豬糞便的有機利用,對於做好農村面源汙染治理和減排,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促進養殖業轉型升級,真正實現生態養殖、綠色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 生豬養殖汙染治理例項介紹
2.1 益湖生態農業有限公司位於南安市東田鎮東田村
佔地200多萬m2,其中林地100多萬m2,池塘4萬多m2;豬場用地6萬多m2,現有豬舍11棟2萬多m2,良種母豬300多頭,生豬存欄2500多頭,添置了固液分離機,配有封閉式的糞便堆場300多m2,建設800 m3的氧化塘,1500 m3的沼氣池。是一家種養結合的生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應用迴圈農業模式,就地消納養豬糞便,實現養殖汙染的根本治理。
公司治理養殖汙染的措施:採取鋪置縫隙地板,尤其是現代化高床集約化養豬,從妊娠母豬、產仔母豬、斷奶仔豬到育肥豬都採用全漏縫地板或半漏縫地板的鋪置,不僅便於糞便的收集,做到乾溼分離,同時也能改善豬舍衛生和防疫條件;實行雨汙分離,全場的養殖汙水透過管道收集,雨水透過明溝排出,實現雨汙分離;建立“豬-沼-果(草、林、菜、魚等)”迴圈農業模式。糞便乾溼分離後,廢水流入1500多m3的沼氣池,進行厭氧發酵,產生沼氣用於仔豬保溫和生活用氣;沼液流入氧化塘,進行多級氧化塘處理收集後,進入固定的輸送管道、溝渠或運輸工具將沼液尾水回用山上施灌80多萬m2的油茶, 10多萬m2的速生林及魚池等;豬糞清理收集後和沼渣集中堆積發酵加工為有機肥料,用於林地;確保糞汙處理措施全程落實,實現養殖汙染物減量化和資源化利用,做到生態迴圈型零排放。
2.2 龍峰園農場位於南安市洪瀨鎮譙琉村
三面環山,防疫條件良好,擁有山地100多萬m2,種植速生林24萬株;豬場用地20多萬m2,豬舍3萬多m2,現有生豬存欄數6000多頭,其中良種母豬620頭;該場高度重視環保工作,先後獲得“福建省無公害農產品生豬基地”和“南安市副食品調控基地”稱號。
建設容量為12700 m3的大型沼氣池一座,配套全自動高效固液分離機,以及配套沼氣發電系統和生化處理設施;購置2臺分別為120kw和75kw發電機,利用沼氣24h發電,日發電量:1670kw時,基本解決場內用電,月節約用電費3萬元左右。
養殖廢水全部經過處理,回收用來沖洗豬舍,迴圈利用;用於灌溉周邊速生林;在養殖場配套小型有機肥料的生產,聘請專業的技術顧問來指導,年提供5千多t有機肥,多數自用速生林施肥;最大限度實現養殖廢棄物減量化、無害化、和資源化,達到“達標排放”。提供電力,熱能及固液肥料等額外有價值的副產品,實現“雙贏”和”綠色養殖”達到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協調統一。
3 生豬養殖汙染治理的思路對策
為促進生豬產業綠色發展,確保透過養殖全過程綜合治理,實現養殖汙染的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處理,經過實地考察,認真總結南安市生豬養殖汙染治理的成功事例,綜合分析各種治理方式,因地制宜提出南安市生豬養殖汙染治理的總體思路:對於規模化養豬場,要大力推廣“漏縫地板-幹清糞-少衝洗-減排放”, “漏縫管道乾溼分離-幹清糞-少衝洗-減排放”等模式。同時,在農林地面積較大的地區,重點推廣“豬-沼-果(草、林、菜、魚等)”生態迴圈型養殖模式,實現就地消納汙染物;在農林地面積較小的地區,大力推廣沼氣發酵、生化處理等措施;最大限度促進養殖廢棄物減量化、無害化和資源化,實現達標排放;對農村家庭散養的小養豬戶,指導開展“一池三改”(沼氣池、改圈、改廁、改廚)措施,提倡相對集中飼養,實現汙染物集中標準化處理和資源化迴圈利用。
4 生豬養殖中廢棄物的處理工藝流程
4.1 生豬養殖中廢棄物的處理工藝
生豬養殖產生的汙染物的處理過程,收集乾溼糞,清除部分鮮糞從而可以有效減少水沖洗量,降低汙水量的產生,在源頭上減少汙水的排放量,同時將汙水透過固液分離機進行處理,從而降低水中汙染物的含量,對糞便的氧化效率和厭氧消化有很大的促進作用;透過沼氣池進行發酵處理,經過厭氧發酵,產生沼氣,如果是大豬場,沼氣量充足,可以用來發電;如果是家庭散養,沼氣量少,可用來日常的燒飯或冬季保溫。同時整個工藝流程在全封閉中進行,將殺死大部分汙水中所含有的病毒細菌,可以有效降低蚊蠅的滋生,切斷寄生蟲的生長週期,產生的沼渣和沼液成為農作物的優質有機肥料。如果有一定種植面積,可用作林、果、茶等的有機肥;如果缺少種植需求,可透過生化處理後,在工藝流程中採用生物法進行處理,固定化微生物節能曝氣生物池提高了微生物的適應性和活性,同時解決了傳統生物處理工藝中由於汙水的第二次汙染,最大的優點就是除臭確保了汙水處理站周圍環境不受汙染,達到“達標排放”。
4.3 汙染物處理設施建設技術引數
4.3.1 根據國家的相關法律規定以及南安市生豬養殖汙染治理的例項
應注意把握相關技術引數:存欄1頭生豬需要配備0.1 m?糞便儲存空間,0.2 m?沼氣池,0.3 m?汙水尿液儲存池(儲存2個月),1m2養殖捨實際活動佔用空間;5頭豬的排洩物至少要用667m2地來消納。
4.3.2 養殖廢水排放標準
執行《畜禽養殖業汙染物排放標準》(GB18596-2001)集約化畜禽養殖業水汙染物最高允許日排放濃度,主要指標如下表所示:
5 結語
本文主要介紹了針對生豬養殖汙染綜合治理較為經濟適用的治理模式,提出了綜合治理的新思路,也對綜合治理模式的原理和關鍵技術進行了簡要的分析,透過在一大型生豬養殖場進行實施,不僅減少了豬場以及周圍環境的汙染,具有明顯的汙染治理效果,實現了生豬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為農村創造了更高的經濟收益,值得在南安市農村生豬養殖基地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