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排球運動損傷特點及預防措施的論文
大學生排球運動損傷特點及預防措施的論文
【摘要】 目的探討高校大學生排球運動損傷特點,提出預防和處理措施。方法採用問卷調查法和數理統計法,對381名排球運動大學生的損傷狀況進行調查研究。結果大學生排球運動損傷部位以膝、肩、踝、手腕最為常見;損傷性質以肌肉拉傷、韌帶損傷為主;預防措施包括加強思想教育,做好合理的準備活動、規範技術動作等。結論排球運動損傷的發生與人體解剖特點和專項技術要求有密切的關係;運動損傷發生後,應該停止運動、立刻休息,處理應遵循休息、冰敷、壓迫及抬高患處的原則。
【關鍵詞】 運動損傷;學生;排球;資料收集;事故預防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features of volleyball injury in undergraduate students, and propose its measures of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MethodsUsing a questionnaire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method, a survey of volleyball injuries in 381 college students was undertaken.ResultsThe most common sites of sports injury were knees, shoulders, ankles, and wrists. Nature of injury was mainly pulled muscle and ligament injury. Preventive measures included strengthening ideological education, appropriate warning-up, and standardized maneuver.ConclusionThe occurrence of volleyball sports injury is closely related to human anatomy and special-purpose specification. Once injured, motion should be stopped, and take a rest immediately. Treatment should be done following RICE (rest, icing, compression and elevation) principle.
[KEY WORDS]athletic injury; student; volleyball; data collection; accident prevention
運動損傷是指在運動過程中,由於一次或多次的內在性或外加性作用力對身體組織所造成的損害[1]。排球運動是深受大學生喜愛的運動專案,其對參與者速度素質、柔韌素質、靈敏素質和爆發力要求較高。在教學訓練或比賽中,因低重心快速移動、縱跳、突然跨步、滾翻救球、扣球攔網等動作及觸擊重力球而發生運動損傷的現象比較普遍。為了保障大學生的運動安全,減少傷病,本文對高校排球運動中大學生損傷情況做了相關調查,對損傷特點及原因進行分析,提出運動損傷的預防和運動損傷後的緊急處理措施。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07年9月—2009年12月, 選取青島大學、中國海洋大學、青島理工大學、青島農業大學4所高校參加排球運動的381名大學生為研究物件(均有1年以上排球運動經歷),其中,男大學生221名、女大學生160名。
1.2方法
以學生自身情況、損傷部位、損傷性質、導致損傷的原因、運動損傷的教育與預防為內容設計調查問卷,共發放問卷381份,有效回收381份,有效回收率達100%。
1.3資料處理
應用SPSS和Excel軟體進行資料統計分析和卡方檢驗。
2結果
2.1運動損傷發生率
參與本次調查的381名排球運動大學生中,有242名曾發生過不同程度的損傷,總的運動損傷發生率為 63.51%。其中男生髮生損傷158名,損傷發生率為71.49%,女生髮生損傷84名,損傷發生率為52.5%。男生損傷發生率明顯高於女生(2=14.45,P<0.05)。
2.2運動損傷部位
膝、肩、踝、手腕部位在排球運動中所佔的損傷比例較大,分別為27.56%、24.67%、22.57%和19.16%;其次為腰背13.64%、大腿12.34%、上臂11.29%、小腿10.76%。
2.3運動損傷性質
大學生排球運動損傷的性質以肌肉拉傷、韌帶損傷為主,分別佔24.15%和22.57%,主要集中在腿、臂、膝、肩、踝部位;其次為擦傷17.06%、挫傷16.01%、肩袖損傷14.96%;另外,半月板損傷、腱鞘炎、滑囊炎損傷的比例分別為11.29%、10.50%和9.19%。
2.4導致運動損傷原因
思想不重視、準備活動不足、技術不規範為導致大學生排球運動損傷的主要原因,分別佔37.53%、28.08%和24.93%;身體素質不良、組織方法不當、區域性負荷過大、場地器材缺陷在損傷中也佔較高的比例,分別佔18.37%、17.06%、12.86%、10.24%。
3討論
3.1常見運動損傷部位及解剖學分析
3.1.1膝關節膝關節是由股骨下端、脛骨上端及髕骨構成,三者被韌帶、關節束和關節外部的肌肉、肌腱緊密聯絡。膝關節的韌帶包括前後交叉韌帶和半月板韌帶。此部位的損傷主要是因為排球的一些基本動作需要膝關節處於半屈曲位(130°~150°)屈伸、扭轉發力,而此位置正是它的解剖生理弱點,致使關節穩定功能相對減弱,並且關節有輕微的內外旋,增強了股骨與脛腓骨之間的研磨,因而使膝關節的韌帶、半月板、髕骨容易損傷。在發球、扣球和攔網過程中都需要全力起跳,股四頭肌的強烈收縮常使髕骨和股骨間相互碰撞,這種反覆的撞擊極易損傷髕骨和股骨的軟骨而造成骨關節病[2];在防守中,不正確的倒地動作會導致膝關節與地面的劇烈碰撞,髕骨和股骨軟骨面的碰撞也會引起膝關節軟骨損傷。
3.1.2肩關節肩關節為多軸關節,關節囊薄而鬆弛,關節本身韌帶少而弱,因此它是人體最靈活,但穩定性較差,最容易發生損傷的一個關節[3]。由於大學生肩部力量較弱,扣空球或扣球揮臂動作不正確,上肢動作僵硬、直臂下壓扣球和不能體會類似揮鞭扣球動作等,極易造成肩部韌帶損傷,嚴重的可產生撕裂傷;由於準備活動不合理,肌肉突然收縮用力,很容易造成肩部肌肉拉傷;由於頻繁扣球,使肩關節長期超範圍的轉肩活動或臂上舉後又突然向後伸,使肱二頭肌長頭肌腱在結節間溝內不斷抽動或橫向滑動,加上有時區域性負擔過重,使該肌腱的腱鞘受到反覆摩擦而產生肱二頭肌長頭肌腱腱鞘炎[4]。
3.1.3踝關節踝關節穩定性主要由兩側韌帶支撐,外側韌帶由三條較細的韌帶組成,內側韌帶是一束較寬、厚的三角韌帶,外側韌帶相對內側韌帶而言,其承力程度要差很多。同時,足內弓較高,作用力指向外側,這樣加劇了踝關節潛在的不穩定性,腳不正常的內翻或外翻所產生的巨大壓力都會引起踝關節的'扭傷。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排球運動中,踝關節的內側副韌帶也是易傷部位。透過調查顯示,大部分運動員在右腳尖的放置上都存在著錯誤(右轉幅度偏大),加之右腳在蹬踏落腳時,足尖有背屈動作,而此動作常伴有足外翻趨向,蹬踏時踝關節已不是正常的解剖體位,內側韌帶處於拉緊狀態,外側韌帶處於擠壓狀態,易造成踝內側韌帶損傷[5]。
3.1.4手腕部由於腕關節是由9塊小骨組成,不同的動作有不同的骨連線,其間的動力傳遞和連線角度都極其複雜而精細,指關節間的韌帶連線更為薄弱,使其緩衝能力非常有限,容易在爭搶與防守過程中發生損傷。如排球初學者傳接球時由於手型不正確或沒有定型,就很容易引起手指挫傷;攔網時,要求五指分開,控制好手與球接觸的時間和手的位置,因而每個手指都易損傷;若起跳晚攔網時手會低於球,手指就容易脫位,出現指骨扭傷或錘狀指,其中第一和第五指骨最易損傷和脫位。
3.2運動損傷預防
3.2.1加強思想安全教育在教學訓練比賽中,讓大學生從思想上要高度重視運動損傷的預防,對預防的意義有充分的認識,同時還應加強安全、組織紀律性及體育道德教育。
3.2.2做好合理的準備活動準備活動的目的是提高中樞神經系統興奮性使其達到適宜水平,加強各器官的活動,克服各種功能惰性。準備活動量應根據個人的功能狀況、氣象條件、教學訓練的具體情況而定;準備活動的內容應根據排球教學訓練和比賽的內容而定,既要有一般性準備活動又要有專項準備活動,針對個人易傷部位的準備活動更應全面充分。在肌肉興奮性較低或氣溫較低時,準備活動的時間應適當延長,一般以身體發熱、微微出汗為宜。
3.2.3規範技術動作運動技術形成有其自身規律,在泛化階段和分化階段,由於學生對排球運動技術概念理解不深刻,練習中出現多餘的動作後,技術掌握不穩定,這種情況下就容易發生損傷。本文調查也顯示,大學生在初學排球階段,因技術動作不夠熟練或者技術動作錯誤,容易發生損傷。例如,傳接球時由於手型不正確或沒有定型,就很容易引起手指挫傷;在攔網時,由於前衝落地腳過中線,踩到對方隊員的腳部,易造成踝關節扭傷。
3.2.4強化身體素質練習當前大學生力量、靈敏性、柔韌素質較差,動作僵硬、不協調,遇到一些較複雜、難度較大的技術動作或在運動量、強度加大的情況下就容易發生損傷。實踐也充分證明,當學生身體功能狀況下降或不佳時,其力量、速度、靈敏性、柔韌性、反應力及協調能力均顯著下降,在這種情況下參加排球運動易引起損傷。
3.2.5合理組織教學訓練,加強運動醫務監督在組織教學訓練時,應根據大學生的年齡、性別、健康狀況和排球技術水平,對複雜動作和容易導致運動損傷的環節,做到心中有數,事先做好預防的準備。合理安排運動時間和運動量,運動負荷要逐漸增強,練習的強度和重複練習的次數要根據訓練者的情況區別對待。同時,應該加強運動醫務監督,及時發現和處理運動過程中損傷的先兆,有效避免運動損傷的發生。
3.2.6加強易傷部位的肌肉力量加強易傷部位和相對較薄弱部位的訓練,提高它們的功能,是預防運動損傷的積極手段。根據排球運動的專案特點及人體的解剖生理特點, 肩、膝、踝關節和手腕部容易發生損傷,因此有針對性地加強這些部位肌肉的力量練習,對於預防運動損傷是必要的。如加強股四頭肌的力量就可以減輕膝關節的負擔,減少損傷;多做些指力練習,可防止關節挫傷;加強腰背肌肉的力量練習,可防止腰肌勞損。
3.2.7加強場地管理、重視器材維修運動場地和器材是體育教學與課外鍛鍊的基本設施。高校普遍存在運動場地器械不足、管理和使用不合理的現象,這些會給大學生運動鍛鍊帶來很多隱患,是造成運動損傷的潛在因素。因此,高校必須加強場地器材的建設、管理和檢修,及時對損壞的器材進行維修,為體育教學和課外鍛鍊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
3.3運動損傷處理
3.3.1運動損傷處理採用休息、冰敷、壓迫及抬高患處的治療原則排球運動中若發生急性的挫傷、關節韌帶扭傷、肌肉肌腱拉傷,應該立刻休息,停止運動,同時對發生損傷部位進行以下4個步驟的處理:休息,目的是為減少繼續活動所引起的疼痛、出血及腫脹現象,發生損傷部位至少休息24~48 h;冰敷,除了具備止血、消腫的效果外,還具有止痛及放鬆肌肉的效果;壓迫,目的是為了止血消腫;抬高患處,主要目的是為了消腫,一般需要將發生損傷肢體高於心臟平面。
3.3.2運動損傷後的處理手段冷敷時,發生損傷區域可墊一塊毛巾,每次冷敷15 min左右,可用冷凍鎮痛噴霧劑直接噴於傷處;發生損傷部位壓迫時,不要太緊,以免導致神經受壓和血液迴流障礙;急性閉合性軟組織損傷,1~2 d內冷敷,切忌搓揉按摩;2~3 d後開始熱敷。腰部扭傷,最好睡硬板床,勿過多活動腰部,處理可即刻冷敷痛處,戴寬腰帶護腰。皮膚擦傷及小擦傷,可用紅藥水、紫藥水或碘酊塗抹,不需包紮;面部傷處可用消炎粉或消炎藥膏塗抹;足前掌內、外側或足趾下起水泡、血泡,可用碘酊或碘附、乙醇消毒後以無菌針頭挑破,消毒棉球擠淨,無菌紗布覆蓋包紮。鼻部出血者可取坐立頭後仰位,鼻腔填塞紗布,用口呼吸,在鼻部冷敷一般就能止血。非關節處變形應考慮骨折,要根據現場情況以塑膠板、木板等堅硬的固定物將肢體骨折部位的上下兩個關節進行固定[6]。開放性傷明顯出血時應立即用布帶或毛巾等包紮加壓止血;體內有內容物突出於體外時,注意保護,不要用手回納;昏迷懷疑休克時可刺激人中、足三里、湧泉等穴。對於這些嚴重損傷者,經過簡單急救處理後,必須儘快撥打“120”急救車將傷者安全地送至醫院,並向醫生介紹傷員情況及搶救經過,以做進一步治療。
總之,排球運動中大學生運動損傷的發生率較高,損傷部位有一定的規律,損傷以膝、肩、踝、手腕部最為常見;損傷性質以肌肉拉傷、韌帶損傷為主,其次為擦傷、挫傷、肩袖損傷。導致大學生排球運動損傷的主要因素:思想不重視、準備活動不足、技術不規範;其次是身體素質不良、組織方法不當、場地器材缺陷、區域性負荷過大等因素。排球運動損傷的發生與人體解剖生理特點和專項技術要求有密切的關係。瞭解運動專案特點及損傷機制,採取積極有效的預防和自我保護措施,就能減少或避免運動損傷的發生。排球運動中急性運動損傷的處理應遵循休息、冰敷、壓迫及抬高患處的原則進行。運動損傷發生後,正確而及時的現場急救處理可以降低運動損傷的危害。
【參考文獻】
[1]李方祥,賀忱. 運動損傷預防與有效處理[J]. 中國體育教練員, 2007(1):30-31.
[2]LIAN O B, ENGEBRETSEN L, BAHR R. Prevalence of jumpers knee among elite athletes from different sports: across-sectional study[J]. AM J Sports Med, 2005,33(4):561-567.
[3]李峻,曾貴剛,張申,等. 上海男子排球運動員運動損傷調查與分析[J]. 體育科研, 2009,30(4):69-71.
[4]胡衛兵. 體育教學中運動損傷的預防及處理措施[J]. 湖北體育科技, 2008,27(1):31-32.
[5]衛雍績. 優秀女子排球運動員踝關節骨關節病特徵分析[J]. 中國運動醫學雜誌, 2009,28(1):71-72.
[6]汪宗保,王予彬. 青少年常見的運動損傷與家庭護理[J]. 生活與健康, 2008(12):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