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語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構建途徑論文
初中英語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構建途徑論文
摘 要:隨著初中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各學科的教師都在積極地探索著優質、高效的課堂教學模式。初中英語的教學目的就是讓學生在英語的學習過程中,積極主動地進行思考,有效地提高學生對英語的聽、說綜合能力的運用。
關鍵詞:初中英語 高校課堂 教學模式
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和創新,教學裝置和師資力量也在不斷的更新和完善,素質教育的教學理念已經完全深入到了初中的教學任務中,同時初中的英語教學也面臨著全新的挑戰。英語教師也在不斷地探索和研究高效的英語課堂教學模式。多媒體等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也大大地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同時也激發了學生對英語的興趣。
一、激發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只有學生對學習英語感興趣,才能夠激起他們對英語的求知慾望,才能讓他們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認真地思考。所以教師應該關注每一個學生的情感,有效地激發他們對於英語的興趣,使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展現出綜合的語言表達能力,以及高尚的人文素養和創新能力。因此為了建立高效的課堂教學模式,就要不斷地豐富課堂的教學內容,建立友好的師生關係,讓學生與老師實現及時、快速的溝通,不斷地鼓勵和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營造一個輕鬆、愉快的課堂教學氛圍,讓學生對於學習英語有更大的積極性。
二、構建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具體途徑
1、做好充足的課前準備
課前準備主要指的就是老師的課前備課以及學生的課前預習。教師的課前備課不僅僅只是對教材內容進行仔細的研究,還有就是能夠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提出有針對性的問題。結合學生感興趣的內容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但是所提出的問題不能太難或者是太簡單,只有適中的問題才能有利於學生進行討論。合理的'提問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對於學習的積極性,能夠讓他們進行認真的思考,從而進一步達到教學目的。
2、開展活躍的課堂教學活動
英語學科的教學目的就是能夠讓學生在日常的生活和學習中對英語有一個很好的運用和表達,英語教育最重要的也就是英語的口語表達,而只有反覆的實際練習才能夠更好地掌握英語口語表達的技巧。為了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就要改變傳統的死記硬背的教學方法,實現英語課堂的說、唱、演。透過開展教學活動,提高學生對英語的興趣,讓每一個學生都投入到課堂的表演中去,真正地體會到英語的魅力,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
3、充分地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髮展,多媒體以及網路技術等現代化手段已經廣泛地走入到了課堂教學中去,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能夠有效的增強學生對於學習的興趣。教師可以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來進行設計,利用幻燈片或者是影片來進行教學,能夠大大地提高英語教學的效果。多媒體教學有著傳統教學無法達到的效果,能夠讓學生真切地體會到英語中的圖、文、聲、像等豐富的內容,具有較強的滲透力和吸引力,是提高學生英語聽說綜合能力的重要途徑。
4、重視課後的昇華
對於英語教師來說,課後的昇華主要就是對自己教學的反思,不斷地總結自己的課堂經驗以及存在的問題,並進行改正和更新。而對於學生來說,就是課後的複習,真正地把課上老師講的東西變為自己的知識。課後的複習往往比課上的學習更有效果。因為在課堂上,學生只是機械化地接受老師傳授的知識點,而並沒有自己的理解,所以老師也要給學生布置高效的作業,不在數量的多少,而是以質取勝,這樣在很大程度上減輕了學生的負擔,又讓學生有了知識上的收穫,對於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也就提高了。
5、建立合理的獎評機制
初中英語教學的評價的主要目的就是鼓勵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對於評價的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把學生平時在教學活動中的表現以及綜合能力作為評價的主要依據,或者是給表現優秀的學生相應的獎品,並且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經常地進行鼓勵,比如說對於在學習中課文背誦的好的、書寫認真規範的、對老師佈置的作業優秀完成的,均可以得到一個perfect的獎勵,集滿五個就可以得到相應的獎勵,這樣不僅能增強學生的積極性,同時還能夠增強學生的自信心。還有就是要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及時的測評和反饋,對於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時地解決。
不斷地探索優質、高效的課堂教學模式,更好地培養學生英語的綜合能力,是當前每一個英語教師的重要任務,也是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和自身能力的一個重要的臺階。教師在英語課堂教學中,要充分地做好課前準備,開展活躍的課堂教學活動,有效地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並且建立合理的獎評機制,引導和培養學生對學習英語的興趣和積極性,為學生以後的學習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陳豔霞試談初中英語有效教學策略[J]、中學英語之友(綜合版),2010,(05)。
[2]楊興貴初中英語教學有效教學的策略研究[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9,(33)。
[3]汪裕琴新形勢下初中英語課堂教學模式探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8,(01)。
[4]徐碧江初中英語“自主學習”課堂教學模式的構建[J]、中國校外教育,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