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與生活》教學中的活動對策的論文

《品德與生活》教學中的活動對策的論文

  摘要:在新課程標準下,《品德與生活》課要求教師透過各種活動,力求讓學生真正“活”起來,“動”起來。本文就根據自己一年來對以動為主《品德與生活》的教學實踐,活動對策作一淺談。

  關鍵詞:品德與生活;活動對策

  Abstract: Under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Personal character And Life” the class requests the teacher through each kind of activity, makes every effort to let the student be true “lives” gets up, “moves” gets up. This article acts according to oneself for one year to moves primarily “Personal character And Life” the teaching practice, the active countermeasure does one discussed shallowly.

  Key words: personal character and life; active countermeasure

  新課程標準要求:“《品德與生活》課程的活動為課程的組織和實施方式,引導學生在活動中獲得經驗與體驗”。這就要求教師透過各種活動,力求讓學生真正“活”起來、“動”起來,最終達到教會學生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積極地生活,負責任有愛心地生活,動腦筋有創意地生活。下面,筆者根據自己一年來對以活動為主的新課程《品德與生活》的教學實踐,就活動教學的對策做出的研究談一些看法。

  1活動的準備

  為了保證教育活動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在活動之前要了解兒童及生活環境的基本情況,作為設計具體活動方案的重要依據。如在教學第一冊《品德生活》中《學校裡的安全》時,教師先應對校內場所進行考察,對校內危險的場所、危險的事情做到心中有數,甚至可以拍下來,以供課堂上小組活動討論使用。這些發生在兒童身邊的事正是他們的關注點。活動中要讓學生知道哪些事不能做,為什麼不能做;哪些事是需要老師在場指導情況才可以做,使學生在活動中得到真正的發展。

  2活動的內容

  2.1內容要結合學生身邊的生活實際、鄉土實際

  本課程旨在透過讓兒童直接參與各種實際活動,以調查、觀察、實驗、討論、製作、表現、遊戲等多種方式進行學習和活動,讓學生獲得對自我、對世界、對生命、對生活的認識和理解,發展各種能力,因而,教材內容編排時都是一項項實實在在的生活中的活動,但是有許多活動還需要教師根據學生身邊的生活實際、鄉土實際加以調整,從而真正做到教會學生更好地生活。如第一冊《品德與生活》中《我的爸爸媽媽》教學時,有一個活動環節是透過介紹父母的職業培養對父母的自豪感。然而,針對本校學生家長的職業調查來看,很多家長都沒有職業或是沒有固定職業,若根據教材按部就班,對部分學生來說,要培養自豪感比較困難。針對以上實際情況,處理教材時,不妨透過誇誇父母的特長、父母的本領的活動來達成這一目標。又如,第二冊《上超市》一課,教材介紹的是上大型超市的一般步驟,對於大城市中的學生來說較實用,而農村學生接觸的是一些小超市甚至是小賣部,根據實際情況,我們農村學生應重點去了解、學習、體驗小超市的一些規矩,對上大型超市的規矩作一般瞭解,真正體現活動的實效性。

  2.2內容要注意聯絡和連續

  《品德與生活》這門課呈現給兒童的是彼此聯絡的活動和體驗,因而教師組織活動要注意與以往活動、與兒童生活經驗的聯絡。例如,教學第一冊《麻煩事,我不怕》,當遇到遲到了、忘了帶學習用品、作業做了忘帶等這些麻煩事時,引導學生透過調整心情、想辦法、找原因去克服,再以類似的.方法,擴充套件到解決平時生活中與同學、與家長髮生矛盾的煩惱,從而明白困難、煩惱事就像彈簧,你強它就弱,你弱它就強的道理。

  又因為兒童的生活經驗和活動本身具有連續性,因而又要注意活動主題之間的連續性。如第一冊《我願和你交朋友》這一課找朋友的主題活動,將繼續開展為第二冊《我們分享,我們快樂》一文中,分享同學、朋友之間快樂的活動。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使活動有效而持續發展。

  3活動的過程

  3.1動腦與動手結合

  俗話說:“聽過的不如看過的,看過的不如親手做過的。”不管是從《品德與生活》課程的特點,還是從兒童這一角度去談這門課的教學都是如此。有些知識教師講解、演示多次卻不如讓學生親自做一次,理解得更透徹、記憶得更牢固。即“在做中學”、“在做中思考”、“在做中領悟”。如在教學第一冊《讓我自己來吧》一文時,“正確穿衣”的難點是套衫的前後,在教學時讓學生穿一穿套衫,說說你是怎樣分出套衫的前後,然後再進行一次穿衣比賽,這種手腦並用的方法,對於一年級學生來說是很有效的。

  3.2教師也是活動者

  在學生進行活動過程中,教師不應該閒著,也應積極的活動。一方面,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隨時顧及學生,並採用多種方式去調動和維持學生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另一方面,對於學生活動中出現的問題,應給予循循善誘的引導或指導,而不是把現成的道理、方法簡單地教給學生。比如在《讓我自己來吧》一文的教學中,有一內容是整理床鋪,可透過如下步驟:①教師示範疊被子,讓學生重點觀察疊被子的辦法。②在示範中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疊被子過程中兩個特點:一是被子豎向的左右兩邊,分先後往中間疊,重疊在一起時應三層;二是兩端往中間疊時,兩端相碰,再對摺。③用事先準備好的與學生的活動密切相結合,這樣才更有助於他們對這一技能的掌握。

  4活動的延續

  教師應採取有效措施把校內外、課內外各種有用的資源調動起來,形成學校與社會、家庭密切聯絡,教育資源共享的開放性教學,進而達到本課程為學生更好地生活服務這一目的,如教學《家人的愛》,可邀請家長們也一起參加,透過多次與父母的互動,如向父母說一句話、和父母做遊戲等多種形式,最大限度地與父母親近,促進父母與孩子的交流,這樣多渠道的課內外結合的開放式教學活動,切實增強了學生的生活能力。

  總之,作為一個活動型的綜合課程,需要教師更多地關注活動的開展,使活動真正為學生能健康安全、愉快積極、負責任、有愛心的生活服務。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