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課堂教學思考教育論文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課堂教學思考教育論文

  【摘要】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日益受到重視。本文就大學生被稱為“草莓一族”的現象提出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意義,論述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課堂教學的原則,並提出了課堂教學中適用的教學方法和手段。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課程 課堂教學 高校

  一、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意義

  現在社會上對80後的大學生有一種流行的說法:草莓一族。具體而言,就是說外表光鮮,還疙疙瘩瘩的挺有個性,而內部卻蒼白綿軟,缺乏內涵,不堪壓力,稍有挫折,就會成為一團稀泥。這種狀態就對高校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嚴峻的要求。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一邊面面對的是被冠之以“草莓族”稱號的大學生,另一邊面對的是巨大的學習壓力、人際壓力和就業形勢。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覆蓋面廣,受眾學生人數多。因此,探討心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機構需要思考和探索的課題。

  二、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育的原則

  (一)要立足於滿足學生的實際心理需求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要立足於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調查研究表明:當代大學生面臨巨大的壓力從而存在一定的心理困擾,如人際關係、學業問題、自我意識、情緒調控、親密關係、職業規劃等。因此,如何根據學生的特點和需求設計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內容,緩解他們在成長和成才過程中出現的困擾,提高自我認同感,曾強課程的實際效果。

  (二)要立足於心理學理論

  從廣義上講,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學的一個分支,因此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不能夠脫離心理學基礎、心理學理論的。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要貫穿心理學理論,讓學生在認知和理解層面上將知識系統化。透過學習心理學理論,掌握瞭解決日常學習、生活中出現問題的基本方法,從而能夠把握自己的情緒,有效解決自己的問題。

  (三)要立足於學生實際能力的培養

  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的教學,要始終貫穿培養學生實際解決問題能力的'原則。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要運用影片、案例、討論等多種方法,讓學生把課堂知識內化成自己的觀念,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提升學生的自我價值感,形成積極的自我認同。

  三、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手段

  (一)案例教學法

  從廣義上講,案例教學法(case methods of teaching)是透過對一個案例(具體情景)的描述,引導學生對這些案例(特殊情景)進行討論以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案例教學法具有以下特點:1.現實性。案例是現實生活中具體問題的真實再現,貼近社會生活,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2.替代性。案例發生在現實生活中,但不是發生在學生中間,能夠透過討論案例來學生自身帶來啟示,是一種間接的、非創傷性的學習,具有良好的指導意義。

  在選擇案例時,要注意以下幾方面的問題:1.案例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選擇案例時,一定要選擇具有典型意義的案例,以利於學生對相關問題的思考和討論。2.案例要貼近大學生實際。選擇的案例,要和大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相關,能夠引發大學生強烈的興趣,從而開展深入的思考和探討。3.案例教學要注重引導。學生的觀念是發散式的,靈活的,存在一些非主流的思想觀念。因此要及時對學生的觀念加以辨別和引導,避免案例帶給學生負面影響。

  (二)心理測量教學

  心理測量(psychometrics)是指依據一定的心理學理論,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式,給人的能力、人格及心理健康等心理特性和行為確定出一種數量化的價值。廣義的心理測量不僅包括以心理測驗為工具的測量,也包括用觀察法、訪談法、問卷法、實驗法、心理物理法等方法進行的測量。在教學中常用的是心理量表和問卷,透過心理問卷和量表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狀況、人格特徵等方面。這種方法的優點在於。專業的心理測驗或問卷的科學性強,具有可靠的信度和效度,能夠客觀真實的幫助學生深入的瞭解自己。同時,心理測量也不能在教學中過多的使用,要配合課堂教學的內容使用,它是一個輔助教學的手段,因為測量內容一般是由題目組成的,過量的使用會導致課堂教學氣氛冷淡,教學效果下降,指導性不足。

  (三)影片教學

  在教學資源中,有很多的影片資料。影片通常的解釋為“連續的影象變化每秒超過24楨(frame)畫面以上時,根據視覺暫留原理,人眼無法辨別單幅的靜態畫面,看上去是平滑連續的視覺效果,這樣連續的畫面叫做影片。”比如,現在的電視節目中有《心理訪談》、《社會廣角》等心理類節目,有《心靈捕手》、《雨人》等心理影片。這些影片材料的內容豐富,表達資訊全面,能夠和學生進行良好的互動等特點。

  選擇影片材料要依據以下幾個原則:1.典型性原則。選擇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材料,才能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2.現實性原則。在選擇影片材料時,要圍繞課程主旨和教學內容來選擇,使影片材料為教學目的服務。3.引導性原則。影片材料的使用一定要配合講解、討論等活動進行,要在課堂上充分挖掘材料的內涵以及對大學生學習生活的現實指導意義。

  (四)課堂討論教學

  課堂討論式教學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以小組或全班為單位,透過討論或辯論,發現問題、獲得知識、培養能力的一種課堂形式。課堂討論式具有學生參與性強、互動性強等特點,易於為學生接受。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開展課堂討論,能夠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有利於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參與意識,培養學生的能動性、獨立性,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等。

  在課堂討論式教學中,要注意以下問題:1.討論問題要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教師選擇的討論內容應該是學生共同關注的問題,具有普遍性,只有這樣才能夠引起每一位同學的思考,才能夠調動學生的思維。2.教師要在討論中及時把握學生的討論導向。在討論中,既要讓大多數同學都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意見,同時又要化解因為觀點不同而導致的感情上的傷害,使討論存在觀點層面,能夠達成“求同存異”的共識,把課堂討論作為一個瞭解自己、瞭解他人的視窗,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宋健梅.“草莓族”耐挫力培養三部曲.教育科學論壇,2008,8.

  [2]覃幹超.加強高校心理健康課程建設的探索與實踐.高教論壇,2008,4:95-96.

  [3]李靜.心理學教學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地位及作用.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04,4:19-24.

  [4]周穎芳.案例教學在學校心理輔導教師培訓中的應用.長春師範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25(2):132-133.

  [5]牟書,曾美英.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中影片案例的設計.中國電化教育,2008,7:67-69.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