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文言文教學斷層現象初探論文
初高中文言文教學斷層現象初探論文
一、中高考命卷難度不漸進,缺乏適切性和導向性
對比多年來中高考試卷中的文言文考題,我們可以發現,中考文言文命題缺乏適切性,其文字多選自教材,即使有課外內容,選段也十分簡單。這樣的命題規律,就讓多數師生找到了教學文言文最有效且最簡捷的途徑——死記硬背,在中考文言文總複習過程中,多數教師採用題海戰術,反覆操練考題,而學生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即使不知其所以然,依舊可以取得高分,因而也就不重視對文言文的學習。同時,死記硬背的方式也使學生喪失了學習文言文的興趣,不利於文言文教學的持續性發展。然而高中階段文言文考題全部選自課外文字,根據課標的要求,難度也大大提升,這會使習慣了初中死板記憶的學生產生巨大落差,喪失學習文言文的信心。並且高考命卷缺乏一定的導向性,高中課標容量本來就大,掌握難度本來就不小,然而縱觀多年來的高考試卷,文言文考題還是存在許多超標的現象,課標和命題的不統一,無形中使教師的文言文教學喪失了方向。我們以2014年天津中高考文言文實詞考題為例,中考文言文課內選段《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要求辨析“舉”“任”“過”“出”等實詞,課外選段要求辨析“對”“本”,可見中考文言文考題多數取自教材,即使有課外選段考題,內容也是十分簡單,並沒有超綱。而此次高考文言文部分為課外文言文選段《文學徐君家傳》,要求辨析“科”“全”“字”“糾”等實詞,而這些實詞全都不在課標要求掌握的120個實詞範圍內,明顯超越課標。中高考試卷對實際教學具有直接的指導意義,中高考命卷難度需要一種漸進性的、梯度性的過渡,然而中高考命卷缺乏溝通,各行其道,命卷導向各異,這就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文言文教學的“斷層”現象。
二、初高中語法教學不深入,缺乏基礎性和先導性
初中教學只要求讀懂淺易文言文,淡化語法教學,考查時也幾乎沒有專門的語法題,即使有語法現象,也是隱藏在翻譯句子中,評價時不做突出要求。初中並不要求掌握文言基礎和語法知識,所以大部分初中生根本不知道什麼是詞性、詞類,不瞭解詞性的功能和用法,更是分不清主、謂、賓、定、狀、補。文言即“文”“言”,只是要求感性的認識,缺乏理性知識的講解,就會使得初中文言文的教學現代文化,也就失去了文言文教學“文”“理”兼具的人文性和知識性。而高中階段需要掌握實詞、虛詞、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的用法及其意義,高中文言文學習的基礎就是字詞和語法,進入高一年級,不僅需要背誦較之初中篇幅更長的文言文,還需要掌握相應的語法知識,初中背誦的優勢在高中長篇文言文面前也開始減弱,再加之文言基礎知識的匱乏,會讓學生無從下手,缺乏信心、喪失方向。
從初中對於語法知識的“隻字不提”到高中對語法知識的“突出強調”,前後缺乏一種階梯式的深入,初中語法知識應該為高中語法知識的深入奠定一定的基礎,在整個文言文語法知識教學中起到先導作用,然而初中文言文語法知識講解時的刻意迴避,使得高中文言文的教學缺乏理性的.知識基礎,“頭輕腳重”的知識佈局,不僅違背了學生身心發展的順序性和階段性,還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文言文的教學存在“脫節”現象。總之,文言文的學習是一個“積沙成塔、集腋成裘”的過程,初高中文言文教學應該從整體出發,形成一個階段性、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應該做好文言文教學的橋樑,抓住教學的關鍵期,讓初高中文言文的教學形成和諧的銜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