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學科情感態度價值觀教學概述論文
生物學科情感態度價值觀教學概述論文
一、聯絡生活實際
在課堂教學中結合學生實際,聯絡生活現狀,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生物學知識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可以獲得自我感知、自我陶冶,同時還可以感悟到知識來源於生活並服務於生活。
1.解決生活問題式提出日常生活中學生十分熟悉、用現有知識又無法解釋的問題,讓好奇心和求知慾成為學生探究和主動尋求答案的動力,在解決問題的同時,也得到更多的情感體驗。如提出“人不吃早餐為什麼會有頭暈現象?”“為什麼空腹喝牛奶不好?”等問題,引出“消化和吸收”的有關知識,增強學生關注健康的意識;讓學生用“遺傳”的相關知識解釋“滴血認親是否科學?”“如何鑑定車禍和嚴重燒傷死者的身份?”等問題,加深對遺傳方式的認識,強化學生的感恩意識;初二“用藥與急救”的內容,知識性、能力性目標不多,學生在學習這部分內容時已經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學習興趣會很高,教師可以組織開展“關愛家庭健康,設計家庭小藥箱”活動,讓學生不僅能將學到的醫藥、衛生知識得到應用,並且透過詢問家人的健康現狀去關心家人,以此達到情感教育的目的;該活動還有可能幫助學生樹立學醫以治病救人的理想。
2.參與社會熱點問題討論式每個時代都有其特有的時代精神,中學生所具備的良好的思想情感、道德素質應符合時代要求,對學生實施的情感教育的內容和方式也應符合時代特色。如:對太空育種知識的討論,可以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腎臟”部分內容的學習,可以聯絡感動中國人物田世國為母親捐腎的事例,培養學生的感恩意識。在“環境汙染”一課中,引入關於“大米鎘超標”新聞的討論,能引發學生對環境汙染的重視與關注,使學生認同環境汙染對生物的影響,進而提高保護環境的意識。
二、開展研究性學習
新課程倡導探究性學習。透過研究性學習可以讓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初步養成科學探究的思維習慣,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交往能力、資料分析能力、合作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還可以培養嚴謹的科學態度、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以及熱愛大自然、關愛生命的情感等。
1.研究內容有的研究可圍繞一節課的教學內容進行,有的可圍繞一單元的教學內容進行(教材中可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內容歸類如表1所示)。
2.研究方法可採用調查、實驗、資料查閱與分析、實地考察等多種方式開展研究活動。在具體操作上,可以全班圍繞同一主題開展課外研究;也可把全班學生分成不同小組分別承擔不同的主題開展課外研究。課堂上以小組為單位來展示交流研究成果,其他小組補充和質疑。調查法:是指與研究物件或相關人員交談來獲取資訊和資料的方法。如“輸血與血型”、“關注合理營養與食品安全”、“傳染病及預防”中的研究性學習活動,都可以用到調查法。資料查閱與分析法:是指透過相關資料的蒐集、整理,解決問題,增加知識,拓展視野。如“生物圈中有哪些綠色植物”、“各種環境中的動物”等內容中的研究性學習,都需要用到資料分析法。實地考察法:是指為明白一個事物的真相、勢態或發展流程,而去實地進行直觀的、詳細的考察。如“生物圈中有哪些綠色植物”、“各種環境的動物”等內容中的研究性學習,可以用到實地考察法。
3.創設一定的條件,讓學生獲得體驗,是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的基礎。認同(反應)水平是指在經歷的.基礎上表達感受、態度和價值判斷,做出相應反應等。為了豐富學生的經歷與感受並將其提升到認同水平,教師要組織課堂上以小組為單位的展示交流活動。“放”的過程,並不意味著教師可以成為課堂的“旁觀者”或“邊緣人”,恰恰相反,由於開放催生出了許多“生成性資源”,因而對教師的教學藝術提出了更大的挑戰。教師必須以課前預設為基礎,有效地整合、提升眾多的“生成性資源”,充分發揮教學機智,做到“能進能退,收放有致”。教師的“退”可以給學生讓出更多的探討空間:一是給學生以質疑的機會,讓學生在聆聽中學會辨析;二是給學生以自我答疑的機會,讓學生在“小先生”的角色中、在對與錯的碰撞中培養縝密的思維,形成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認同。正所謂“理不辯不明”,在臺上臺下學生相互補充、勇於質疑和闡述己見的過程中,學生進一步形成了自己的觀點。內化(領悟)水平是指形成統一的思想認識,將自己的觀點、信念、行為融為一體,構成一個完整的價值體系,從而形成穩定的態度、一致的行為和個性化的價值觀念。基於此,本著知識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的原則,在課堂教學的不同環節,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教師可以採用與學生生活實際相聯絡的方式,讓學生的情感得到進一步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