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遊戲滿足幼兒的心理需求和宣洩負面情緒論文
利用遊戲滿足幼兒的心理需求和宣洩負面情緒論文
在當前社會中,很多成年人存在的心理問題,都是從幼兒時期就形成的。相比於過去,現代的社會環境發生了很多的變化,家庭結構和居住環境相較從前更加封閉。再加上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現代兒童的心理問題明顯比以前更多。目前,我國幼兒心理健康問題主要包括多動症、社會行為問題、性格情緒問題、神經功能障礙、不良習慣、學習問題等。對於這些問題,在幼兒時期,其實是可以利用遊戲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並加以解決的。
1、遊戲是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式
在幼兒時期,各個方面都沒有發展成熟,因此,在對幼兒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需要注重情感體驗。在豐富的現實情境當中,逐漸提升幼兒的心理素質與心理健康水平。針對幼兒的年齡、性格特點,利用遊戲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種十分良好的方式,在愉快、輕鬆的環境中,讓幼兒逐漸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對於幼兒來說,遊戲是一個重要的天性[1]。讓幼兒充分的進行遊戲,能夠幫助其保持良好的情緒和心理狀態,對於幼兒的健康成長十分有利。而如果過分的剝奪幼兒的遊戲時間,對幼兒進行嚴格的管制和約束,會對幼兒的天性造成壓抑,幼兒會逐漸喪失歡樂的情緒,對於心理健康發展十分不利。
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根據不同的幼兒認知發展階段,對遊戲進行了劃分,主要包括有規則遊戲、象徵性遊戲、模仿性遊戲等。在通常情況下,都是由模仿性遊戲開始,逐漸演變為表演遊戲和角色遊戲,最後發展到有規則遊戲。幼兒最初進行遊戲並不會進行角色分配,逐漸發展到能夠自行進行角色的分配,在遊戲過程中可以帶領他人共同玩耍,逐漸形成了一定的組織能力。利用遊戲,幼兒能夠對環境、物質等特性進行認識,同時提升問題解決能力、想象力和感知力,對於幼兒的認知發展有促進作用[2]。在遊戲當中,幼兒能夠學會堅持和自信,透過對遊戲規則的遵守形成良好的責任感。在遊戲當中,透過相互協作和幫助他人,使幼兒逐漸培養良好的品質,進而形成良好的人格和健全的心理。因此,利用遊戲能夠實現對幼兒心理健康的培養和維護,在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中,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方式。
2、利用遊戲滿足幼兒的心理需求
在《人的動機理論》一書當中,將人的基本需求劃分為五類,分別為生理需求、愛和歸屬需求、自我實現需求、尊重需求、安全需求等。而對於幼兒來說,其心理需求基本上也是如此。利用遊戲能夠很好的滿足幼兒的這些心理需求,對於幼兒心理健康的形成和維持有著很大的幫助。遊戲遵循的是快樂原則,幼兒往往能夠在遊戲當中找到很多的樂趣,不但能夠滿足生理上的本我需求,也能夠獲得積極良好的情感體驗[3]。
從本質上來說,幼兒在進行遊戲的`過程中,與社會中無異,幼兒需要對自己喜歡的遊戲活動進行選擇和參與,並且完成必要的交往活動。幼兒在這一過程中能夠形成謙讓、剋制等精神,逐漸懂得關心和照顧他人的情感。在遊戲中,幼兒往往願意擔任主要的角色,對自己愛的情感也願意進行主動的表達。幼兒內心期望能夠將愛給予更多人,因此在更多的集體活動中,也能夠同樣得到別人的愛,從而滿足自己愛和歸屬的心理需求。
幼兒在遊戲中的安全、輕鬆的環境下,能夠發現自己喜歡的遊戲專案並參與其中,在遊戲過程中發揮出自己的創造力和探索力,不斷獲得新的成長[4]。幼兒對於自己在遊戲中的成功表現,常常會感到開心和快樂,並且能夠得到其它夥伴的讚賞和認可,滿足了自我實現、尊重等心理需求。此外,幼兒在這一過程中也能夠得到安全心理需求的滿足,對於幼兒心理的健康發展十分有利。
3、利用遊戲宣洩幼兒的負面情緒
幼兒在進行遊戲的過程中,實際上是包含了一定的潛意識在其中的。幼兒透過遊戲,對現實當中無法得到滿足的願望,或是遭受的傷害進行補償,對於現實中無法接受的危險衝動進行發洩,以此來緩解和抒發內心的不安和緊張。透過對自身力量的發展,以應付現實世界的各種環境。利用遊戲,可以為幼兒提供一種良好、健康的思想情感發洩方式[5]。幼兒透過遊戲能夠修復自己的精神創傷,從而維持健康的心理狀態。在現實的社會生活中,很多客觀條件都會對幼兒造成約束和限制,因而幼兒容易產生壓抑、緊張等不良的心理情緒。利用遊戲,能夠有效的排解和舒緩幼兒的不健康心理。
例如,在玩粘土遊戲的時候,幼兒透過捏、壓、扭、擠等動作,能夠起到一定的發洩作用。有些幼兒將積木堆起,然後一把推到,也體現了發洩的作用。一些幼兒在玩布娃娃的時候,會模仿成人將娃娃的褲子拉下來,狠狠地打娃娃的屁股,而且口中往往還唸唸有詞。一些幼兒喜歡玩打針的遊戲,將自己在打針時受到的痛苦在遊戲中進行發洩[6]。透過觀察能夠發現,幼兒在這些遊戲中發洩了自己的情緒之後,臉上會出現痛快、滿足的表情。因此,教師和家長應當為幼兒創造一些遊戲機會,讓幼兒能夠在遊戲中進行合理的發洩。有時候幼兒難免自然的出現一些具有發洩意義的活動,如果造成了一定的破壞,家長和教師不應打罵幼兒,而是積極對其進行引導,排解和舒緩幼兒的不安情緒。找出幼兒不良心理情緒的原因,有針對性的引導幼兒進行適當的發洩,對於幼兒的心理健康也有著很大的促進作用。
透過實踐能夠看出,幼兒在遊戲當中能夠不自覺的反映出其對待周圍現實環境的態度和情感,這些反映包括了幼兒的生活經驗和內心情感。因此,利用遊戲來觀察幼兒,能夠發現幼兒的喜、怒、哀、樂等不同情緒。例如,幼兒用積木搭房子,搭出的房子四周都有很高的圍牆,房子上還沒有窗子,由此可以看出幼兒具有一定的抑鬱性格和較高的防衛意識。如果一個女孩在搭積木房子的時候,特別重視在房子外搭一圈柵欄,幼兒可能具有容易害羞的心理,期望能夠在柵欄當中獲得安全感[7]。又如,某個女孩始終不喜歡玩娃娃家的遊戲,主要是由於這個女孩的父母早已離異。某個女孩在玩過家家的遊戲時,總是想要扮演爸爸的角色,在一些其它的角色扮演遊戲中,也總是要扮演男性的角色。這主要是由於女孩的父母始終希望她是一個男孩。由此可見,在幼兒進行遊戲的過程中,只要細緻的進行觀察,就能夠發現幼兒的心理狀態和存在的心理問題,從而更有著對性的為幼兒安排適當的遊戲,更加有效的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即使是一些專業的心理健康人士,在對待幼兒心理健康問題的時候,也會對遊戲加以利用。遊戲療法是治療幼兒心理問題的一種重要療法,透過遊戲的方式,逐漸矯正和解決幼兒存在的心理問題。例如,對於害怕黑暗的幼兒,可以在一個房間中放置很多球,然後將房間中的燈關掉,和幼兒進行摸黑搶球的比賽。經過多次在黑暗環境中進行遊戲,幼兒就會逐漸不怕黑了。
又如,一些幼兒對狗特別害怕和恐懼。對此,可以由成人和幼兒一起進行捉狗的遊戲,成人和幼兒分別扮演獵人和狗的角色。在經過數次遊戲之後,可以進行角色轉換,這樣,幼兒就會逐漸對狗產生興趣,從而克服對狗的害怕和恐懼。幼兒教師可以在幼兒園當中利用遊戲發現和矯正幼兒存在的心理問題。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當注意遊戲的針對性。例如,對於穩定性較差、過於好動的幼兒,可以讓其在遊戲當中扮演醫生、木頭人、門衛、交警等比較安靜的角色。對於內心比較孤僻的幼兒,可以讓其多參與集體性質的幼兒遊戲,使其能夠在遊戲中逐漸放開自己。利用這些遊戲,能夠讓幼兒在愉快、歡樂的環境當中,不知不覺將一些不健康的心理行為習慣進行克服和改正,並且逐漸形成健康、正確的心理行為習慣。不過,在這一過程中,應當注意循序漸進,否則將無法取得預期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教師在進行遊戲角色安排的過程中,應當充分明確不同幼兒的心理特點和個人能力,給予幼兒最恰當的角色,從而發揮出遊戲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用。
4、結論
幼兒是人類成長階段當中的一個初級階段,在這一階段,幼兒各方面的素質,尤其是心理素質還遠遠不夠成熟,因而很容易產生很多心理問題,影響幼兒的心理健康發展。針對幼兒的性格特點,可以利用遊戲開展幼兒心理健康教育,透過實踐發現,這一方法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對於幼兒的健康成長具有極大的幫助。
參考文獻
[1]江暉.淺談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05:131-133.
[2]明玉君.淺談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J].江西金融職工大學學報,2009,S1:181-183.
[3]米瑞芬,蔡淑蘭.論蒙古族傳統體育的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功能[J].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9,12:70-72.
[4]羅麗萍.幼兒心理偏差的成因及矯治對策[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11,02:42-44.
[5]王秀,黃蘭平,李冰.體育遊戲對幼兒社會化影響的實證研究[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2,11:123-125+128.
[6]呂芳,王芳林,張豔琴.幼兒園兒童心理健康教育芻議[J].中國優生優育,2013,03:217-219.
[7]嚴金華.知識分子家庭幼兒心理問題的個案研究[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04: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