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良好的心理素質構建和諧的人際關係論文

培育良好的心理素質構建和諧的人際關係論文

  我們知道,人生的意義既不能模仿也不能引進,它只能由我們每個人在各自不同的存在環境中去尋找和發現。人生的目標不是尋求心理或靈魂的安寧,而是在從現實到理想的奮鬥中體驗人生的意義,感悟人生價值,

  我們這些信仰辯證唯物主義者們的人生目標更是早已明確了,在伴隨著人類社會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飛越的過程中,人們將獲得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人要全面發展,社會要不斷進步,首要的是人必須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培養出高尚的道德情操。人的思維、價值觀、行為方式等與思想政治教育是緊密聯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人、塑造人。在這個過程中,要想達到目標就勢必得注重教育方法。出於實踐的需要,讓受教育者學習和借鑑心理學知識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那麼探求人的心理做到有的放矢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一、楊麗娟追星的悲劇解讀

  隨著科技的突飛猛進,物質財富的不斷積累,而人類社會精神層面卻逐漸與之相悖,很多人無法適應這種轉瞬即來的大變革,開始在物慾橫流中放縱、沉溺,社會上浮出“價值真空”、“信仰危機”等負面現象。

  過去的一年,痴迷劉德華13年的女追星族楊麗娟成了全國的焦點:楊父跳河自盡。遺書上要求劉德華與其女兒見面,而楊麗娟在父親自盡後依然表現失常。讓我們回顧一下。xx年的一個晚上。16歲的蘭州姑娘楊麗娟突然夢到劉德華。此後三年,楊麗娟天天做同一個夢。她相信自己與劉德華有一種特別的緣分,於是開始放棄初中學業,把自己關在家裡“專職”迷戀華仔,對華仔的照片、海報、錄音帶從不放過收藏。甚至期望劉德華會來看她,就在家裡等待。而後,其父為滿足女兒追星的願望。不惜xx湊齊路費。讓她踏上去香港接觸劉德華的旅程。鑑於輿論界的炒作。劉德華與其見面後,楊麗娟又壓制不了內心的衝動,提出更為苛刻的要求,其父盡然以死為代價乞求劉德華滿足他女兒的心願。

  一石激起千層浪,楊麗娟及其家人令人震驚的經歷,讓大眾的目光再度聚焦在追星族身上。幾年前。一位17歲遼寧追星族自殺身亡的事件曾轟動一時,而今一位追星族的父親以自盡的方式再度引起公眾的反思。楊麗娟事件讓人揪心,悽慘結局的可以歸於教育問題。從大量的報道可以看出,楊麗娟的父親是很怕楊麗娟母子的,這種怕其實就是一種深深的愛,甚至可以做出一切犧牲,從現在的情況可以推測楊麗娟從小就受到父母的極度溺愛,父母親幾乎從不違逆她的任何要求,這種愛卻反而使楊麗娟陷入極度慾望的自我膨脹和對父母的極度依賴。從心理角度來說,父母為她做任何事情都是理所應當的、她想得到什麼也是理所應當的,她對劉德華的迷戀已經不僅僅是粉絲對偶像的`迷戀,正如她自己所說:劉德華不能把她當作一般粉絲,劉德華應當把她當作自己的親人,從這句話可以推斷,楊麗娟患有嚴重的心理疾病,明顯的妄想症,完全沒有了理性。其實楊麗娟的父親早就無數次勸過楊麗娟,不過得到的是女兒的怒罵。楊父的自殺也是有預謀的,楊母承認遺書是提前寫的,說明楊麗娟及其母親知道楊父要自殺,種種跡象表明作為親人根本沒有勸阻過楊父,整件事彷彿就是母女二人策劃。為了滿足女兒的無理要求,父親甘願以生命為代價,當然他們家庭所面臨的困境也足可以讓楊父絕望,整個事件的始作俑者楊麗娟是不能推卸責任的,是她的心理障礙和無理要求葬送了她的父親!在這裡,整個事件尚未終了。以致於網路和新聞媒體仍有後續報道。

  曾有人提出,劉德華應像父親一樣去治療楊麗娟。楊麗娟已經是一個患有嚴重心理疾病的人,她始終不知道自己的錯,堅持認為劉德華負了她。假如真的給他們一個獨處的時間和空間,後果誰能預想?一個逼著父親自殺的人,就算滿足了病態願望,恐怕會招致更多的人效仿!整個社會就堪虞了。

  截止20xx年2月底,網路平臺上釋出的關於楊麗娟的留言108858篇,應該說引起了社會的極大反響,人們各抒己見,看法不一,但最主要的還是涉及楊麗娟的心理問題。楊麗娟事件尚未平息,社會上又陸續傳聞“楊麗娟第二、第三……”。

  二、楊麗娟心理問題的成因

  楊麗娟及其家庭的追星曆程引起媒體以及社會的廣泛關注,從心理學角度來看,背後有其深刻的心理成因。心理專家李子勳,對這一事件曾有過獨到而深入的分析。他認為,是帶有偏執色彩的“家庭共病”導致了悲劇的發生,而只有啟動危機干預、緊急救助,讓當事人儘快重建自我,才能從困境中走出。

  倘若16歲的楊麗娟雖然有一個夢,但依然可以正常生活,把夢想當成生活的一部分,這本來沒什麼不妥。可一旦她為此放棄自己的生活、學習、朋友,夢上升到生活的全部,那麼她整個人生的意義就變了。試想當一個人阻斷所有資訊來源,整天閉門不出,只聽劉德華的歌,一醒來就是劉德華的聲音,而且多數是關於愛情的,對這個女孩來說,可能就會有一個“移入”,把自己移入到唱歌的物件一一似乎劉德華的每句話都是對她說的,每首歌都是為她而唱的。13年一直生活在這樣的環境裡,不知道真實的環境在發生什麼,耳濡目染全是劉德華,任何人處在楊麗娟的位置。都可能失去理性,這就是“自我催眠效應”。到最後,她真的堅信自己與劉德華有特別的緣分。所以。夢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完全封閉的生活,透過不斷強化自我催眠把念頭變得牢不可破。

  從楊麗娟追星的表現來看,可以推測她有偏執型的人格。當然這並不是一種病。僅僅是一種性格上的傾向。與普通人相比,偏執的人較真、認死理、敏感、多疑。不過這種個性可能會因為環境的改變而改變。比如這個女孩16歲的時候雖然偏執,但假設她住校,生活在另一個群體裡,這個群體裡沒有一個人偏執,她的性格可能會受到浸染,變得開放很多。也許進入另一番生活領域,可以釋然,但是自我封鎖就斷絕了這種可能性。因此,脫離社會大環境可能是造成悲劇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青少年“追星”的心理表現

  “追星”行為是指青少年過分崇拜迷戀影星和歌星的行為。有這些追星行為的青少年,往往被稱之為“追星族”。據心理學家的分析。偶像崇拜是青少年時期重要的心特徵之一,是青春期心理需要的反映。而青少年“追星”的心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追求成功心理

  青少年時代是一個充滿幻想、渴望成功的時代。青少年對未來有太多向往和追求,追求個性的發展, 嚮往事業的成功,期望贏得別人的好感和讚揚,希望得到異性的垂青,渴望自己有出眾的風度和優雅的舉止等等。但是,僅靠自己的摸索。很難獲得成功,於是,那些不能實現自己嚮往的青少年。就把那些已經取得一定成功的明星作為仿效的榜樣。明星們所取得的輝煌成功、優越的生活條件、前呼後擁的氣派和如潮水般的掌聲、鮮花等。使青少年們羨慕不已,他們的家庭所給予的聲討、指責及教育,都難以改變他們急切想要提升自己的價值,追求成功的心理。

  (二)炫耀心理

  一些青少年刻意模仿明星們的作風,收集其資訊,把這些作為交往中炫耀自己的能力、訊息靈通的資本。在一起交往時,滔滔不絕、洋洋得意地談論自己知道的情況,體驗一種自豪感、滿足感甚至“成功感”,以此提高自己在同齡人中的地位。

  (三)從眾心理

  青少年時代是一個追求時尚的時代。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模仿力都很強烈,他們喜歡標新立異,追趕潮流。只要浮現一種新的時尚,就極力去模仿,希望自己一直立於時尚前沿。

  (四)共鳴心理

  青少年時代也是一個充滿失意、挫折的時代。他們在追求獨立地適應社會生活的過程中,往往遇到很多困繞。自己無法解決。但是又不願把心中的困惑與苦惱向父母或其他成年人傾訴。在這種情況下,那些歌星們演唱的表現青年人生活中的喜怒哀樂、情感歷程的歌詞的內容,在影視中表演的反映青少年生活苦惱和奮鬥成功的角色,恰好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狀況,引起心理共鳴,使青少年把這些歌詞當作生活的指南解決自己的情感問題,把演唱這些歌曲當作排解煩惱、憂愁的措施;把明星們塑造的青少年形象當作自己的楷模去崇拜。

  (五)替代滿足心理

  隨著生理性成熟的到來,青少年性意識日益增強,對異性的情感也日益豐富,開始幻想和追尋自己的戀人,但是由於各種條件的不成熟,使得他們往往把握不住自己。他們把對異性的幻想轉移到明星身上,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

  四、正視心理問題,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任何極端個案背後都有深刻的社會原因。除了痛惜、遺憾與譴責之外,我們需要做的事情還很多。關心青少年的精神健康,關注早期人格的培養,應該成為全社會關注的課題。

  “經過多年研究發現,‘追星’是當代社會中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很難避免的現象。”成都市未成年人心理諮詢中心袁茵副主任如是說。

  楊麗娟瘋狂追星13年,造成一系列家庭慘劇。社會對其及其家庭一片聲討、指責及教育,但是這些都無法改變事實,也不可能對其有太大的幫助。我們能做的是引導青少年正視心理問題,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楊麗娟事件首先是一個心理問題。對於心理健康出了問題的人。旁人往往無法理解。也不是單純的孝與不孝能夠說清楚的,更不是幫助其實現所謂“心願”或者說教能夠解決的。我們必須瞭解這件事的本質是什麼,然後才能對症下藥。

  當楊麗娟16歲時,她夢見了劉德華。我們都知道16歲的孩子正處在青春期,這時把壓抑的能量轉移到追星上,是一個很常見的現象。充其量我們稱之為心理學上的一般心理問題,此時採取心理諮詢等干預手段,是完全可以快速治癒的。而之後出現的輟學現象則比較嚴重了,當時發生了什麼事情我們不得而知,不過在這個關鍵時刻,她周圍的人沒有及時採取正確的措施加以補救,反而對其不健康心理現象採取了綏靖和縱容。這對楊麗娟之後的人生道路產生了極其不良的影響,心理問題的嚴重性也一步步地推進。

  不過到目前為止,她或許還沒有到達我們俗稱的精神病的範疇,而是心理正常人群中的不健康現象,這樣的認識只是透過媒體的報道分析得來的,由於並未見到楊麗娟本人,最後的判斷是不能確定的。不過無論如何,她還是可以有辦法及早走出沉迷。回到心理健康的狀態中來。

  對於我們自己,也要了解心理出問題是一個很常見的現象。我們堅信認識始終是不斷前進的,能夠認識到心理問題是一個常見的問題,正確看待它並勇於面對,堅持正確的人生價值取向,才能有力地保障我們實現個人的全面發展,構建和諧的人際關係,這也正是我們社會文明進步的一大標誌。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