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畫元素運用與創作教學探究論文

山水畫元素運用與創作教學探究論文

  一、深入傳統,而高於傳統

  中國山水畫作為中國繪畫獨具特色的文化體系,其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從東晉的“人大於山,水不容泛”、唐代的“金碧山水”,五代的“全景山水”,到宋代的“文人畫”萌生,“馬一角”“夏半邊”的廣為流傳,“元四家”的飄逸出塵,再到明朝“吳門畫派”的統領畫壇,以及到了清代的循規蹈矩,直至近代山水畫的再度興起,無不透露出歷代山水畫家對傳統山水畫藝術的孜孜追求和創新。對傳統山水畫元素的研究,從中吸取有益的養分,從而創造出獨特的個性風貌。如米芾、米有仁父子創造出來的“米點山水”點也是皴,皴也是點,透過點的不斷累積,表現出中國山水畫那種墨韻氤氳、渾厚而又輕嵐的獨特風貌,對我國山水畫在其元素上有重大影響。明末清初的著名山水畫家龔賢就是參以“米點山水”,結合自身對筆墨的理解,並與當地的地域風貌進行結合,從“白龔賢”向“黑龔賢”的轉變,從“米點山水”中吸取營養而獨立出來,形成了渾樸而又秀逸的積墨法。而現代的著名山水畫家賈又福,在“米點山水”以及龔賢皴法的基礎上精心研究,並巧妙的繼承了李可染的積墨法,將釘頭鼠尾皴進一步改造,融入對自然的自我理解,形成自己博大、雄渾、廣闊的風格特點。這種山水畫元素較少體現出對傳統的延續性,它不是在傳統語言的千錘百煉之後重新塑造一個新的語言技巧或樣式,而往往將傳統的某種語言樣式嫁接在新的構成組合中;它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新的語言創造,而是傳統語言的某些區域性或細節的放大與排列。

  二、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

  儘管自然山水錶達主體審美感受的傳統山水畫之路還在延伸,但是現代山水畫已不再沿著這條單一的道路繼續向前發展。正如人們從表現真實生活、再現生活單一美中掙脫出來一樣,揭示內在的精神空間,尋求心理的真實情境和宣洩生命的本體慾望已成為藝術表現的重要命題。山水畫的現代轉型,就是從那種單一的對自然美的遵從中轉向對內在精神空間、心理真實情境和生命本體慾望的捕捉。而中國山水畫元素運用也從這種轉換中空前地解放、超脫和獨立出來。賈又福在《賈又福山水畫工作室教學思想及實踐》中提到:“在寫生中,只有獨特的思想火花,才能提升審美的高度。只有澄澈的心靈,才能映照出豐富多彩的大自然。不斷調動和挖掘自身的情感、智慧,並使之同大自然在高一級的層面合二為一,即物我為一,這是我們寫生成敗的關鍵。”西方風景畫大師柯羅說:“我雖然在細心的追求和模仿自然,但卻一刻也沒有忘記抓住感動我心靈的瞬間,現實是藝術的一部分,只有感情才是藝術的全部,如果真正打動了心靈的話,我們這真摯的感動是會傳播給他人的。”黃格勝認為:“無情莫作畫,作畫莫無情”,“萬物皆有形,但不可照搬,要注意對形的觀察、改造和刻畫,要有物件的精神。”黃格勝以民居為主要符號進行創作,凝聚了畫家個體童年的難忘經歷,對中國山水畫元素運用與創作教學有著重要意義。

  三、置身本土,走向世界

  隨著中國的綜合實力不斷增強、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不斷提升,中國文化也日益受到關注,而中國畫是中華民族獨有的繪畫,具有強烈的民族特色,其水墨韻味充滿了神秘的`色彩,世界諸多繪畫學科都從中尋找靈感,來中國學習研究中國畫的留學生也越來越多。而當今中國美術也不再是封閉的年代,也置身於全球化的語境當中,以開放和包容的心態吸取世界民族的優秀藝術養分,也培養出一批優秀的大師。如當代繪畫大師徐悲鴻,把西方素描融入到中國畫中,在他筆下的馬得到立體、深入的表現,開創了中西融合的新畫風。而山水畫家李可染,運用了西方繪畫中光的表現手法在其山水畫中,結合“米點皴”的積墨法,創造出深邃、厚重而又具有時代氣息的獨特個人風貌,給繪畫者開闢了新的道路。中國山水畫以當代民族精神為載體,自覺注入了時代的文化氣息,從生活中吸取鮮活的形象,在中國山水畫元素運用與教學中如何創造新的筆墨元素,表達當代人的文化思考與精神唯度,已成為當今高校研究的重要課題。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