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內科學教學方式改革的論文

中醫內科學教學方式改革的論文

  中醫內科學教學方式改革的論文第1篇:中醫內科學教學方式的提升

  中醫內科學是指運用中醫學理論,闡述內科所屬病證的病因病機及其診治規律,並採用中醫藥治療為主的一門臨床學科。它是以中醫臟腑、經絡、氣血津液等病理生理學說為指導,系統反映辨證論治的特點,是中醫學學科的主幹課程,是必須學好的一門臨床專業課,也是臨床其他各科的基礎。中醫內科學是理論與臨床相互銜接的一門橋樑課程,是中醫專業本科後期的一門專業課程,不僅能為臨床其他各科如兒科、婦科、外科等打下基礎,更是本科生臨床實習的堅實基礎。其對學生的中醫臨床思維、臨床實踐技能操作具有很重要的指導作用。本文旨在探討採用多媒體基礎理論教學、循證醫學式教學、案例式教學、實訓教學、臨床見習等幾個方面的中醫內科學教學方式對我校2008級本師應該不斷提升自身醫學知識與藥學知識,提高處方書寫質量,確保患者臨床合理用藥。

  1中醫內科學教學方式

  1.1多媒體基礎理論教學

  隨著資訊科技的發展,多媒體教學方式儼然已經成為高校主要的教學方式。多媒體教學課堂資訊量大,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將大量的文字、圖片、影像和動畫等清晰地展現在學生面前,有利於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掌握。筆者在中醫內科學教學的前期階段,主要採取的方式為多媒體基礎理論教學方式。基礎理論為中醫內科學的基礎,大部分學生只經過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等基礎課程的學習,但要將這些課程串連起來卻比較困難。中醫內科學是將這幾門基礎課程聯合起來的一門學科,應將基礎理論的學習放在本課程的前面階段,同時配合多媒體技術,可使學生形成堅實的理論基礎,為後面的教學做準備。

  1.2循證醫學式教學

  循證醫學教育觀念及教育模式是當今醫學教育的重要發展方向,是指在課堂教學中,提出明確的臨床實際問題,系統檢索相關文獻,全面收集證據;嚴格評價文獻質量,找出最佳的證據,指導臨床實踐;後效評價循證實踐及其結果。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引入循證醫學教學模式,應用循證醫學教學模式能更好地指導臨床教學,讓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模式轉變成主動學習模式。學生在檢索文獻、收集證據的過程中不僅能加深學生的對某個疾病的印象,而且有助於培養臨床思維能力,將理論與臨床緊密結合起來,更好地指導臨床教學,對學生在輪轉實習的過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3案例式教學

  趙守真在其《治驗回憶錄》提到:“醫案,乃臨床經驗之紀實,非藉以逞才華尚浮誇也。蓋病情變化,隱微曲折,錯綜複雜,全資醫者慎思、明辨、審問之精詳,曲體其清,洞悉病服何藥而劇,更何藥而輕,終以何方而獲安全,敘之方案,揆合法度。”從原文中可見醫案是臨床醫生進行辨證論治的記錄,能客觀反映出醫生的中醫臨床思維。案例式教學區別於純理論學習的枯燥無味,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案例式教學能使學生在學習中醫內科學時由感性認識昇華為理性認識,加深學生對疾病的印象,提高學生的中醫辨證論治能力,培養學生的中醫臨床思維。筆者在案例教學中,所採取的案例以經典性、真實性、過程性、分析性為主要原則,使學生在學習案例的過程中加深對中醫內科對理法方藥的`印象,提高其中醫辨證論治能力。

  1.4實訓教學

  實訓教學是中醫內科學教學方式中不可缺少的內容,是建立理論學習與臨床操作的一座橋樑。實訓教學是模擬臨床教學的一種教學方式,在本院的模擬醫院進行。筆者主要採用的方法為將學生兩兩組成一個小組,讓學生代替模擬病人的角色,將中醫內科學中經典的主訴作為便籤,讓學生抽取便籤進行模擬臨床操作。學生運用中醫學理論,辨證論治,四診合參完成臨床操作,同時要求學生模擬臨床進行大病歷的書寫。我校還模擬執業醫師考試第一站的內容對學生進行培訓,同時在臨床見習前進行崗前培訓,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臨床技能操作能力。透過實訓教學,能有效提高學生中醫辨證論治的思維,提高臨床技能操作能力。1.5臨床見習

  醫生為一個特殊的職業,身上肩任著治病救人、救死扶傷的職責,中醫藥高等院校旨在培養理論及臨床操作技能都較為高超的複合型人才,理論必須聯絡實踐,實踐為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只有多臨床、多實習才能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臨床思維,提高臨床操作技能。臨床見習為中醫內科學教學方式中最貼近臨床的教學,透過臨床見習,大部分學生能完成基本的臨床操作。在見習前對每個學生進行崗前培訓,同時開展模擬臨床技能操作的考試。我校主要在中醫內科學課程結束的第二學期進行臨床見習,在第二學期開學初前2個月讓學生在學校附屬醫院進行臨床輪轉見習,選擇每個科室的帶教老師,讓其帶領學生進行見習。臨床見習為進入臨床實習前奠定了堅實基礎。

  2結果

  透過本校中醫內科學教學方式,大部分學生都具有較強的中醫臨床思維,都能較快地適應臨床輪轉,臨床實踐操作能力也相對較強。

  3討論

  中醫內科學是運用中醫基礎理論闡述內科所屬病證、病因、病機及其證治規律的一門臨床學科,是學習和研究中醫其他臨床學科的基礎,其內容不僅包括中醫基本理論,也包括辨證論治等中醫臨床技能,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中醫理論學科。中醫內科學為學生在本科階段中最核心的一門課程,對於一名中醫專業學生,能否將中醫內科學的知識點掌握並消化,同時將其怡當地應用到臨床中至關重要。在中醫內科學課程教學中,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中藥學和方劑學不再是獨立的學科,而是作為一個有機整體體現在中醫臨床實踐中。傳統的中醫內科學教學方法較為單一,不能有效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繼而提高學生的臨床技能操作。而筆者對我校2008級中醫學專業學生主要採取的中醫內科學的教學方式為多媒體基礎理論教學、循證醫學式教學、案例式教學、實訓教學、臨床見習,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臨床思維以及臨床操作技能,學生均能較快地適應臨床輪轉,臨床實踐操作能力也相對較強。

  綜上所述,採用多媒體基礎理論教學、循證醫學式教學、案例式教學、實訓教學、臨床見習等幾個方面的中醫內科學教學方式能有效培養學生的中醫臨床思維,提高臨床實踐操作能力,值得在中醫內科學的教學中推廣運用。

  中醫內科學教學方式改革的論文第2篇:中醫內科學的規範研究

  中醫術語學是一個新興學科領域,中醫術語研究和術語標準化是中醫藥標準化建設的基礎,中醫標準化研究關係到中醫藥學科和行業的發展,對於中醫藥現代化、國際化具有重要意義。中醫症狀術語是中醫內科學術語的重要內容,是臨床醫生辨病與辨證的重要依據。本項研究是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借鑑《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中醫基礎理論術語》(GB/T20348-2006)制定經驗,立足於中醫內科學範圍的症狀術語,進行了初步的規範研究,現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蒐集資料

  全面蒐集相關標準和規範性的權威性文獻,以及教科書、學術期刊等學術界普遍認可的文獻,並對上述文獻進行科學評價。評價標準如下:①由於文獻過時,術語和定義可能並不十分確切或恰當;②作者應為中醫學和中醫內科學領域公認權威;③文獻術語不應該反映某個學派的觀點;④參考或引用的詞彙集應符合國家標準規定的、公認的術語工作原則和方法;⑤應直接參考原文版資料。對資料蒐集和評價後,共選擇古代文獻6種,標準類文獻6種,教材文獻4種,其他權威著作9種,作為本項研究的文獻依據。

  2術語資料

  中醫內科學術語明確界定了的專業領域歸屬於中醫內科學。因此,我們選取《中醫內科學》和《實用中醫內科學》《中醫內科常見病診療指南?中醫疾病部分》、《中醫內科常見病診療指南·西醫疾病部分》為資料來源,提取上述資料中所有原始中醫症狀詞語,共計3672條,包括相似症狀、複合症狀、定語症狀等。對症狀詞語進行頻次排序,以提取公認程度較高的症狀詞語。以腹痛為例,合併相似症狀:腹部疼痛、腹痛統一為腹痛;拆分複合症狀,如:腹痛腹瀉、腹痛腸鳴、洩瀉腹痛、腹痛即瀉、腹痛欲瀉、腹痛脹滿、腹痛裡急;簡化症狀定語,如:腹痛拒按、腹痛喜按、腹痛喜溫、腹痛喜溫喜按、腹痛而拘急、腹痛拘急、腹痛綿綿、腹痛隱隱、空腹痛、胳中腹痛、脅腹脹痛、腹部脹痛。

  3術語詞條

  術語選擇時遵照如下原則:①準確性,所選術語更確切的反應概念的本質特徵;②單義性,在中醫內科學領域內,一個術語只表達一個概念,不能有歧義;③系統性,各個術語應構成一個完整的系統,做到層次明確、清晰,內部協調統④簡明性,術語不宜過長,應簡明扼要,易讀易記,便於推廣;⑤穩定性,使用效率較高、範圍較廣、已經約定成俗的術語;⑥派生性,術語便於構詞,透過構詞法便可派生新的術語;⑦語言正確性。最終確立234條症狀術語詞條,其中派生性術語21條,派生術語51條,33條術語詞條存在同義詞。

  4術語分類

  中醫內科學症狀術語分類法借鑑《中醫症狀鑑別診斷學》分類方法,按照症狀部位進行歸類,分為全身症狀、頭面類症狀、四肢症狀、腰背症狀、胸腹症狀、二陰症狀6大類。由中醫內科學術語整體系統進行統—等級編號。

  5術語定義

  對遴選的症狀術語,如已有國家標準,則予直接引用。如無國家標準,參考上述25本文獻,其中涉及症狀描述的集中於《中醫症狀鑑別診斷學》、《中醫藥名詞》、《中醫大辭典》、《中醫藥常用名詞術語辭典》四本文獻,列選上述文獻的所有定義表述內容,予以引用或改寫。對無文獻定義的術語,參照《標準化法》、《確立術語的一般原則與方法》(GB/T10112-1988)、《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原則及方法》,遵循科技術

  選的術語進行定義。在定義表述時還應遵照如下原則:①定義的優選結構:定義=上位概念+用於區分所定義概念同其它並列概念的區別特徵;②術語定義應直接對概念加以表述;③術語不應在定義中重複;④定義一般不應以專指性的詞語開始,如“這個”等。

  以“午後低熱”為例“午後低熱”是“發熱”的下位概念=“發熱”根據發熱時間不同,可分為午後發熱、夜間發熱等,根據發熱程度不同,可分為壯熱、低熱(又稱微熱)等。對於午後發熱,如熱勢較高,日哺(下午3~5時)發熱明顯,稱為曰晡潮熱,多見於陽明腑實證;如熱勢不高,或自覺發熱,伴有五心煩熱,多見於陰虛內熱證。對於“午後低熱”概念的界定,根據概念限制原則,可以確定屬概念為“發熱”種概念為“午後低熱”。據此“午後低熱”定義為:午後發熱明顯,熱勢不高,或自覺發熱,常伴有五心煩熱,多見於陰虛內熱證。

  6術語確立

  在對概念下明確定義的基礎上確立術語選擇。同於對於同義詞,只選擇一個作為優選術語,如需選擇一個以上的術語,指明採用級別(首選術語、許用術語)。透過本項研究,共確立234條中醫內科學症狀術語,其中33條術語在列出首選術語外,另列出38條許用術語。在定義確定過程中,對207條術語原有定義予以修改,對27條術語進行了首次定義,即:壯熱不寒、午後低熱、心中煩熱、畏寒肢冷、形寒肢冷、少汗、肌肉瘦削、肌肉萎縮、倦怠、瘙癢、紫疹、神志不清、神志恍惚、神志昏蒙、昏僕、失語、抑鬱、急躁易怒、呆鈍、疼痛、頸項強直、手足抽搐、四肢厥冷、步態不穩、氣短懶言、紅絲赤縷、陰囊溼冷。

  7結語

  中醫內科學症狀術語規範是中醫術語標準研究的重大科學問題。本項研究僅僅是對中醫內科學常見症狀術語規範的初步研究,尚須進一步修訂、完善,使之成為學術界共識的中醫症狀學術語標準。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