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傳播意識作用影響及認同策略論文6篇
跨文化傳播意識作用影響及認同策略論文6篇
第1篇:淺談動畫電影的跨文化傳播策略
在全球化背景下,國外的動畫電影相繼進入我國電影市場,給我國傳統的電影行業帶來了巨大的衝擊,面對這一窘境,有必要採取有效措施進行解決,實現動畫電影行業的創新與發展,進一步推動動畫電影的跨文化傳播。
一、動畫電影跨文化傳播的現狀
1.缺乏明確的受眾定位。筆者透過長期的研究與實踐認為,一部電影能否成功,關鍵在於受眾,因此,實現明確的受眾定位非常重要。以《功夫熊貓》這部美國電影為例,其在上映的第一週就成為了票房週末冠軍,與此同時,在進入我國市場後,該部電影也深受我國觀眾的喜愛,取得驕人的成績。與美國相比,我國動畫電影在受眾的定位上比較模糊,缺乏明確的定位,在製作動畫的過程中,將成人和小孩全部納入受眾範圍內,導致影片上映後,成人覺得幼稚,兒童覺得太過深奧,看過之後,不知道講述了什麼內容。
2.忽視了對本土文化的挖掘。如果我們仔細的觀察、深入的研究,我們不難發現,那些深受我們喜愛的外國動畫電影大多都是以中國傳統文化資源作為包裝的。無論是《功夫熊貓》還是《花木蘭》都充分借鑑了我國傳統文化資源。而我國在這方面則還不成熟,忽視了對本土文化的關注,在動畫製作上,一味的模仿外國電影,忽視了動畫電影的內涵,導致難以走出國門,沒有實現創新。
3.動畫技術水平偏低。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動畫電影技術水平相對較低,人物造型比較粗糙,人物的神態和動作難以達到我們預期的效果。不僅如此,動畫電影畫面質感較差,缺乏必要的立體感。筆者透過調查與研究發現,現階段我國動畫電影的部分內容太過平面,忽視了動畫製作中色彩的應用,略顯僵硬,對畫面的內容沒有給予必要的關注,難以給受眾以震撼的效果。
4.缺乏動畫製作的創新意識。不論是哪一個行業,只有樹立了創新意識,才能夠實現進步,實現發展,動畫電影也不例外。從題材上來看,我國動畫電影主題不突出,缺乏特色,難以給受眾呈現梅乾。從語言上來說,語句過於冗雜,與時代發展不相契合。從藝術風格角度來看,缺乏文化因素一拖,畫面過於老套,與國際社會相脫節。
二、動畫電影跨文化傳播策略
1.實現對受眾的精準定位。筆者認為,動畫製作企業有必要對自己的目標受眾進行科學合理的定位,只有這樣才能夠在動畫製作過程中實現有的放矢。無論是從國內角度,還是從國外的角度來看,動畫製作企業都應當明確受眾的文化環境和興趣愛好等內容,並在此基礎上,詳細瞭解國外受眾對動畫電影需求的側重點,並結合我國動畫電影受眾的喜好劃分受眾的年齡和職業以及收入水平等等,這樣可以使動畫電影更具有針對性。
2.實現本土文化的深入挖掘。我國擁有璀璨的歷史文明,文化資源豐富,不同區域之間的文化差別較大。在實現動畫電影跨文化傳播的過程中,必須向外宣傳我國本土文化,這樣才能夠使我國動畫電影立足於世界民族之林。這就要求我們對不同區域的文化元素進行全方位的解讀,實現文化資源的跨區域挖掘。將那些屬於世界範圍內的文化資源應用到動畫電影行業中,例如全世界都能夠理解的有關於親情和愛情以及友情等溫馨情感,這樣做可以使我國動畫電影突破區域限制,為各國觀眾所接受。
3.充分借鑑國外動畫電影製作技術。筆者認為,僅僅實現文化資源的跨區域傳播還不足以實現動畫電影的國際化。相關企業在實現動畫製作的過程中,還應當充分借鑑國外動畫電影製作技術,將其中先進的技術同我國文化有機結合在一起。
4.加強動畫電影人才培養。人才水平的高低直接決定著我國動畫電影能否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因此,必須予以高度的關注。如果我們不能夠解決我國動畫電影的人才瓶頸,那麼我國動畫電影的發展將停滯不前。為此,相關企業應當依託高等院校和相關科研機構,建立健全完善的人才培養體系,還要與國外知名動畫影視製作公司進行聯絡,定期邀請國外知名動畫影視製作人來校講座,加快動畫電影人才培養速度。與此同時,還可以定期或不定期的引進國外優秀管理人才,為我國動畫電影行業的發展提供智力支援。
三、結語
動畫電影作為重要的文化傳播形式,對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實現國家之間、區域之間的發展來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為此,應當對動畫電影跨文化傳播給予高度的重視。當然,羅馬非一日建成,動畫電影的跨文化傳播也非一日之功,但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我們應當從培養具有創新型人才和挖掘全新的文化資源角度入手,只有這樣才能夠為我國動畫電影行業的發展添磚加瓦。
第2篇:中國電視劇的跨文化傳播與文化認同
在非洲的熱播的電視劇《媳婦的美好時代》和2012年登陸美國主流頻道的《後宮·甄嬛傳》都一度成為了國人街頭巷尾的熱議話題,有人稱之為中國軟實力提升的標誌。作為最受觀眾歡迎的電視節目樣式之一的電視劇雖然是一種虛構性敘事形態,但它反映的是社會現實,是人類生活、情感和社會演化的“見證”,電視劇將其自身所具備的文化意蘊傳遞到觀眾心中,引發一種大眾共享的價值觀念、共存的人文精神,導致了大眾價值觀念的趨同,促使社會成員趨於共同守望一種價值觀念,產生歸屬感,但一牽扯到跨文化傳播,就複雜多了。
一、跨文化傳播與文化認同辨析
1.文化認同是在文化的選擇中實現“自我構建”。民族文化及其認同是國家認同的基礎以及維繫國家和民族的重要紐帶,也是民族國家“合法性”來源.認同是在外界的互動的基礎上建構的,認同是建立在差異的基礎上的①。索緒爾認為“差異”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是意義的根本,沒有它,意義就不存在。認同的“實踐性”就在於文化的實踐性,在作為區別差異的象徵結構中,主體在文化的選擇性過程中實現“自我”的建構②。
2.跨文化傳播需要共同意義空間。傳播成立的前提之一是傳受雙方必須有共通的意義空間,否則傳而不通③。對於跨文化傳播而言,傳播的意義構建和文化情境密切相關。“傳播活動的發生,就是意義由一種文化情境向另一種文化情境的變動,它是社會的也是歷史的變動過程④。就意義的建構而言,作為傳播主體的傳播者和受傳者,他們對意義的傳播和接受,都受制於他們所處的文化環境,正是由於憑藉統一文化背景和共享的意義,社會成員在思考和解釋這個世界……”。
二、中國電視劇跨文化傳播程序中尋求文化認同面臨的困境
1.輻射範圍和人群的侷限。日本、韓國、馬來西亞等國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與中國文化接近,故而中國電視劇熱銷東南亞,深受這些國家人民的喜歡。雖然中國電視劇也在歐美國家的各大電視臺播放,但受到文化產業保護政策的影響,他們很少登陸主流頻道,登陸黃金時段,其受眾大多是當地華人、華僑及移民二代“香蕉人”,所以形象的總結成“中國電視劇火爆東南亞,歐美遇冷”不足為過。
2.語言和生活習慣差異。比如中國古裝劇中紛繁複雜的人物關係和人物線索就令老外們不得要領,有些根本找不到對等的詞彙來翻譯,會影響受眾對資訊的接收的。其次,不同國家人民審美和生活方式、價值觀有很大差異。就像東北二人轉,趙本山的小品北方的觀眾津津樂道,在南方相對就不會那麼受歡迎一樣,因為生活習慣的差異,外國人是很難理解《東北一家人》的笑點的。缺少共同的生活體驗和文化背景,很多電視劇外國人覺得無趣。
3.精華糟粕並存,商業化下精神核心的缺失。在中國當下穿越劇、宮鬥劇收視躥紅,此類電視劇打著歷史、古典名著的的幌子,其所詮釋的歷史更多的是對傳統文化資源的解構,對人性庸俗或險惡的暴露與誇大,這種不良的創作傾向有蔓延的趨勢,一些現實主義題材的電視劇也開始荒誕狗血,不接地氣,卻對歷史缺乏獨特的人文視角與反思力量,對當下缺少現實關注與互動,價值觀扭曲。目前很多電視劇的出口都是民營公司在運作,資本和盈利為首要考慮因素,過度的商業開發而忽視其中所包含的的符號意義和美學價值。雷劇大行其道,不得不讓人憂慮,更不指望他們對外傳播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引起外國受眾的共鳴與認同,真實傳播中國的國家形象了。
三、電視劇如何在跨文化傳播時提高文化認同感
1.傳而不通是缺乏共同的意義空間,中國故事需找好角度。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和幅員遼闊的國土為我們的電視劇工作者提供了大量的素材,這些故事同樣對外國人有很大的吸引力。能否講好中國故事,很重要。一個值得深思的現象是“花木蘭”、“熊貓”、“孫悟空”等具有中國文化的符號中,被好萊塢搬上螢幕,成為借中國形象行美國精神的範本,這表明並不是我們缺少資源,而是我們對於如何講好中國故事缺乏好的角度和立意。電視劇創作人員要善於從我國傳統文化資源中去尋找和挖掘有特色的故事題材,但不能僅僅停留於此,還要注重“中國故事,世界表達”,找到受眾能夠接受的切入點。
伏爾泰就曾對元雜劇《趙氏孤兒》進行了改編和二度創作,改變時,他將儒家思想加以修改,使之為他的啟蒙主義思想服務,構建了一部全新的話劇,同時也將中國的文化和哲學理念以西方人較易接受的方式代入了歐洲⑤。如何挖掘古今歷史背後共同的人性本質,尋求中外文化相通的價值訴求,進而達到國內外公眾對中國國家形象的認同,成為今天中國電視劇走向世界必須要考慮的問題。
2.影視技術手段的運用,針對受眾進行文化包裝。很多外國受眾反應中國的電視劇劇情不夠緊湊,拖沓,冗長無趣,相對於美劇成熟的的製作手法,顯得毫無吸引力,就更不用談電視劇所蘊含的哲理了。這點我們不妨借鑑韓劇的一些手法。韓國電視劇具有很深的東方文化底蘊,但場景畫面卻很具現代魅力,電視的製作上是經過精心安排和策劃的,從背景音樂、道具服裝、髮型服飾都營造出恰到好處的氛圍,這讓韓劇閃爍著現代化的光鮮外表和傳統家庭美德和仁義道德,造就了廣傳於世的“韓流現象”⑥。《阿凡達》《2012》等影片和《越獄》《老友記》等美劇之所以風靡世界,除了故事核心外,影視技術、創作技巧,後期包裝等也發揮了很大作用,這值得中國的電視劇工作者借鑑。
3.電視劇拍攝、運作方式的變革。我們發現目前還沒有專門針對國外受眾所拍攝的電視劇,基本都是都是跟國內國觀眾見面後,找人翻譯配音重新剪輯再銷售到國外市場。從劇本、演員、後期製作到發行,缺乏整體規劃。中國的電視劇要針對不同國家的觀眾,創作人員應對其文化背景、價值取向、思維方式和接受特點等進行深入瞭解,針對性地推出不同的影視劇版本,提高影視劇在不同國家的跨文化傳播能力,而不是僅僅翻譯成外語就可以了。比如一部電視劇可以同樣的故事針對不同市場拍攝多個不同版本,演員選擇時選擇對外國受眾具有號召力的演員,電視劇的剪輯按照受眾的接受習慣進行剪輯,電視劇的創作者要站在文化傳播的立場上,選擇正確的傳播策略,讓外國的受眾對中國電視劇產生興趣,進而對中國文化產生興趣。
四、結語
電視劇作為一種軟性的推廣方式,潛移默化中讓受眾對一國的人文、歷史文化有所瞭解,逐漸產生文化認同,瞭解他國人民的精神面貌和生存狀況,瞭解他國所秉承的價值理念和對外主張,進而構建起對他國的國家形象。傳播一個真實的中國需要電視劇工作者從國家利益、國家形象的全域性審視藝術創作行為,樹立跨文化傳播的觀念和意識,統籌考慮,尋求共同點和共鳴點,細處著手有針對性的傳播,在追求追求經濟效益同時,也能取得文化效益。
第3篇:跨文化傳播對現代大學生文化意識的影響
隨著各國之間文化交流的增強,大眾媒介跨文化傳播的發展也日益提速,這對當前大學生的文化意識產生了深遠影響,著名的文化媒介評論家馬歇爾曾經用“魚和水”之間相互的感知關係來表達人與大眾媒介之間的關係。對於人類而言,大眾傳播滲透他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雖然在日常生活中,人們難以察覺到它的存在以及帶來的影響,但媒介卻每時每刻都在向人們傳遞著各種影響人們情緒的資訊,為人們提供娛樂、解答困惑。徐海波編寫的《意識形態與大眾文化》(人民出版社2009年出版)一書細緻地描述了意識形態和大眾文化相互之間的關係,同時也解答了大眾文化傳播的途徑轉化問題。該書以清晰的思路表達了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大眾媒介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作者認為,跨文化是一種進步的歷史文化現象,它承載了現代人全新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對於現代大學生的文化意識塑造而言,更具有強大的影響力。
關於跨文化傳播對現代大學生文化意識影響這一問題,在《意識形態與大眾文化》一書中可以發掘出眾多可供參考的觀點。全書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從虛假性與科學性的關係出發分析了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對傳統意識形態的超越問題;第二部分深刻解讀了大眾文化意識形態的內涵,並且論述了國外大眾文化理論的邏輯轉向;第三部分著眼於文化商品,描述了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在大眾文化中的轉化意義。其中,第二部分提及了跨文化傳播帶來的影響,這也為我們研究跨文化傳播對現代大學生意識形態的影響問題提供了便利。目前,越來越活躍的跨文化傳播開始充斥大學校園,一方面,它豐富了大學生的校園生活;另一方面,也讓校園媒體的作用得以充分發揮。無論是當前大學校園當中備受追捧的“韓風”“歐美風”,還是深受學生喜愛的外國明星的流行文化,這些都是跨文化傳播的重要體現。正如書中所闡述的,追求新鮮與刺激是青年人的普遍特點,他們喜歡模仿新鮮事物,相較於中年人,他們有更強的適應性和價值觀,他們的審美行為也更為靈活,因此,對於跨文化傳播來說,青年大學生是不可或缺的主力軍。
跨文化傳播對現代大學生的文化意識影響表現在許多方面。該書第二部分將這種影響歸結為三個方面:首先,書中認為跨文化傳播對大學生的飲食文化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飲食文化的本質實際上是指隱藏在人們心中共同的歷史背景以及民族文化,它記錄了一個國家社會的生產力發展水平,資訊的交流對飲食文化產生的影響尤為重大,當前社會,許多西式食物傳入中國,並在大學生群體當中備受推崇,這便是對這一影響的典型體現。其次,是對節日文化意識的影響。每個民族與國家都有著自身的民族節日,無論是春節、端午節,還是西方的情人節、母親節、聖誕節,都是不同民族表達情感、記錄生活的重要方式,對於大學生來說,許多西方社會的節日已經成為他們節日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受他們的推崇與喜愛,由此可見跨文化傳播的重要力量。再次,是休閒娛樂文化對大學生的影響。年輕人重視休閒娛樂活動是一種普遍現象,這種現象在繁重的校園壓力下表現得更為明顯,學生渴望課業之餘的娛樂放鬆,近年來,多元文化交流所帶來的電子娛樂產品以及娛樂方式極大地豐富了大學生的校園生活。課業之餘,大學生經常透過社交軟體進行聊天交友,在西式的餐廳、咖啡廳用餐等。這些都是西方娛樂文化對大學生產生的重要影響。
透過訪問、調查等方式對大學生進行研究,結果表明現代大學生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十分強大,跨文化背景下的文化傳播對其來說有諸多利好。同時該書為跨文化傳播對現代大學生文化意識的影響研究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對於一個國家而言,大學生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國民的素質水平,同時,也彰顯著這個國家的文化藝術底蘊。在跨文化傳播的發展過程當中,我們的文化意識有了更為豐富的內容,但在我們接受這些全新內容的同時,也應當積極思考,看清文化潮流背後隱藏的諸多問題,對待外來文化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一味地拿來主義,必然會產生負面的影響。從大學生的角度來說,現代大學生應當積極提高自身藝術鑑賞能力,增加人格魅力,塑造良好的個人形象,唯有如此,才能使我國在跨文化傳播的大潮中不迷失方向,平穩、積極地向前發展。
第4篇:英語新聞對跨文化傳播的作用探討
世界的交流日益密切,世界各民族之間的文化傳播與文化交流合作也日益加深。英語新聞對跨文化傳播的影響也尤為重要。向大眾展現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文化與資訊,促進了國際經濟政治文化的交流與發展。英語新聞對跨文化傳播具有促進作用。因此,對英語新聞會如何促進跨文化傳播的研究顯得尤為重要。
一、當代英語新聞的傳播特點
(一)形式豐富。如今人類透過科學與技術不斷地改造著世界,而這也正逐漸改變人們對世界的認識,更加深入地認識世界,文化的傳播方式也在與時俱進。在科學與技術迅速發展的時代,文化的傳播打破時空限制,以更加豐富多彩的形式更靈活便捷地推動文化的傳播。而英語新聞不僅能夠促進跨文化的傳播,也能夠滿足不同文化群體的精神需求,構建文化交流的橋樑。
英語新聞以電視新聞為主要呈現形式,發揮電視媒介的優勢將新聞內容以生動的影象展現出來,並打破時間空間的限制向世界各地及時傳播新聞資訊。在跨文化交流的層面上,英語新聞也能夠提高人們的英語表達與溝通能力。
(二)內容廣泛。當今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媒體產業也得到了不斷的進步,因此,英語新聞在內容上和形式上都有了與時俱進的發展。內容上的豐富多彩,形式上的多樣化使得英語新聞更受大眾歡迎。改變原有單一的時事新聞,增添時尚、財經等方面內容。在原本只通過報紙傳播新聞的方法擴充到電視,網路領域。例如為了有效實現新聞報道的目的,有時也會大量採用非謂語動詞時態,如:TrialstoStabilizetheLeaningTowerofPisaLookVeryPromising(穩定比薩斜塔的努力渴望成功)句中使了不定式toStabilize;FilmStarClintEastwoodHonouredinGalaTribute(影星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受慶嘉獎),句中使用了被動,並省略系動詞Was。
(三)與時俱進。新聞的兩大特徵便是真實性和時效性,但隨著時代的發展英語新聞也應進行不斷的創新,凸顯時代特徵。在內容和形式上跟進時代的發展,賦予新聞時代氣息。不僅要追求內容的真實性,傳播的時效性更要注重時代的特徵,以適應時代潮流的內容和方式展現客觀世界,傳播和擴散文化。例如,為了使新聞標題語言活潑,有時會用習語、俚語、名言警句,如:Cryingoverunsoldmilk(牛奶未售出,懊悔已徒勞),該句套用了成語cryoverspiltmilk,意思是為已經發生而無法補救的事情懊悔。
(四)報道能力強。面對媒體行業的高強度競爭力以及大眾多樣化的需求,能否在行業中贏得主導地位,贏得大眾信賴。英語新聞就應緊跟時代的潮流,有針對性地滿足不同受眾需求,豐富內容和新聞傳播形式,提高新聞的質量。使得媒體增強英語新聞的報道能力,促進英語新聞文化的傳播。
二、影響英語新聞傳播的因素
(一)環境因素。環境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和深遠持久的,同樣環境因素也對英語新聞的傳播起重要作用。不同的環境能夠造就不同的民族文化,而文化進而影響著民族的行為方式和意識。不同的環境決定了不同的意識形態,使得不同民族對同一事物的看法存在一定的差異。
在跨文化傳播的層面上,獨特的地理環境對國家和民族都具有決定性的作用。不同的文化風俗和成長環境造就人們不同的行為方式和思維方式。英語新聞的傳播東西方的環境存在較大的差異,封閉式的地理環境和開放式的地理環境使得東西文化在不同的環境中形成。也由此導致了東西方文化和行為方式的不同。但英語文化卻能夠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使文化交流跨越國界傳播和交流。
(二)民族風俗因素。不同的民族經過習慣的不斷積累形成獨具一格的民族風俗。即使不同的民族風俗各具特色但也有一定的共通點,並且由於長期積累而形成的風俗一經形成,便具有延續性,不能單憑個人的力量改變風俗。不同環境中,中國和西方國家的民族風俗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當西方文化透過英語新聞傳到我國時,由於文化的某些共同特徵會形成文化的感召。
三、英語新聞在跨文化傳播中的作用
如今各國的經濟政治在不斷的發展,文化交流也在進一步的強化。在跨文化傳播的過程中,各民族在科技技術發展的基礎前提下發展文化科技,並在交流中吸收借鑑優秀成果,使民族的文化得到創新與發展。為民族文化的發展提供了交流的平臺,發揮英語新聞對跨文化傳播的作用,促進文化傳播與擴散。
(一)英語新聞是跨文化傳播的橋樑。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英語新聞的發展促進了文化的傳播,不僅有利於中國文化走向世界,提高國際影響力,也有利於吸收和借鑑其他民族優秀的文化成果。英語新聞作為文化傳播過程的重要工具,隨著民族間日益頻繁的交流,英語新聞的傳播形式得到了發展。資訊科技和科技的發展,使英語新聞由單一的報道時事新聞向寬領域多方面發展。在報道新聞的'過程中融入文化因素,不僅是時事的傳播渠道更是文化的傳播。立足於新聞的整體性,剖析更深層次的問題,關注事件的細節,對新聞內容與文化相應的銜接豐富新聞的內容和形式。
英語作為國際性語言,是國家間對外交流的橋樑。同樣英語新聞也是跨文化傳播的橋樑,由於通用性使得各國的文化傳播與交流更便捷高效。在資訊化的時代,人們的資訊交流傳遞方式也具有多樣性,因此,新聞的傳播形式也是覆蓋報紙、電視、網路等多方面傳播媒介,使新聞成為生活的一部分。作為跨文化傳播橋樑的英語新聞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世界各地文化的交流傳播,並對文化發展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英語新聞對跨文化傳播的推動作用。文化傳播經歷了不同的發展階段,具備不同的發展特徵,對世界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交流與傳播具有較強的影響。在傳統媒體的傳播時代,文化傳播的速度較慢,傳播形式也較單一。但隨著新時代科技的發展,電視網路的傳播媒介的迅速發展,使英語新聞的傳播打破時間和地域的限制。英語新聞的傳播也是由一開始的口頭上傳播到報紙、電視傳播,在技術力量不斷更新發展的前提下豐富傳播的形式。跨越國界,以便捷高效的方式傳播著民族文化,促進世界各地文化與民族風俗的交流。在交流過程中,各民族不僅可以使本民族的文化走向世界的舞臺,更有利於吸收和借鑑其他民族文化。使文化得到擴散,構建和諧的文化交流方式。因此,由分析可得,英語新聞對於跨文化傳播具有重要的意義,是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
直到近代,中國的文化傳播才得以重新起步,但在近代的中國科技與技術力量都相對薄弱,因此,該時期的文化思想傳播主要透過報紙來傳播。在這個時代,由於世界範圍內的革命讓英語新聞獲得了較快的發展,得到了大眾的歡迎。直到改革開放時期,中國在經濟、科技、文化等各個領域得到了較快的進步,英語新聞在傳播形式和內容上得到了較大的改進,促進了中國與其他國家的文化交流,也讓中國文化走向世界。英語新聞的內容也得益於我國經濟政治的發展得到了豐富和充實。
四、結語
隨著時代的發展,世界各地之間的文化交流也逐漸頻繁,我國作為最重要的文化出口國家之一需要不斷提升自身的文化傳播水平。而英語新聞是我國與其他國家進行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徑,因此應當重視我國英語新聞的跨文化傳播作用,同時努力提升英語新聞在文化交流領域的地位,透過研究與創新提升英語新聞的跨文化傳播中的作用。
第5篇:影視劇字幕翻譯及跨文化傳播
影視作品作為全球化語境下有效的大眾傳播媒介,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豐富的文化承載,增進了各個國家和文化之間的文化溝通與交流,成為加強本國文化特性和跨文化傳播的有力工具。隨著各國文化交流的不斷加深,影視作品字幕翻譯的研究日益凸現重要的時代意義。
一、《甄嬛傳》引起的翻譯熱
以清朝雍正年間為時代背景的宮廷劇《甄嬛傳》講述主人公甄嬛在宮內爾虞我詐的鬥爭中幾度浮沉,從一個不諳世事、嚮往愛情的單純女孩成長為一個弒君謀權的“老佛爺”。《甄嬛傳》是現代傳媒技術和古典文化的完美結合,整個故事情節跌宕起伏,劇中既有盛大的歷史場景,也有細膩的情感交流,還有詩意的對白、嚴格的禮儀典制、華美的傳統服裝道具,處處彰顯中華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蘊。該劇從2011年以來在國內持續熱播上百次,在港臺地區、新加坡、馬來西亞、韓國、日本也掀起收視熱潮。而由美國製作團隊全新剪輯和編排的6集美版電視電影《甄嬛傳》於2014年登陸美國最大的收費影片網站Netflix。這部極具中國古典語言特色和文化特色的電視劇該如何翻譯引起很多觀眾的熱議。在美版《甄嬛傳》上映之前,大眾就對這部中國古代宮廷劇中一些文化負載詞和文化現象的翻譯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和關注,網路上出現了各個版本的“神翻譯”,讓人啼笑皆非。比如,華妃的“賞你一丈紅”,被網友翻譯為“Giveyoua3.3333metersred”;最常用的一句對皇上的問候“皇上萬福金安”被翻譯成“Empress,hopeyou1000luckyandsafewithgold”;清朝後宮嬪妃稱號繁多,其中的“答應”“常在”被網友戲謔成“Agree”和“Alwayshere”;而紅極一時的甄嬛體“這真真是極好地”也被大眾翻譯成“Thatisreallyreallygoodenough”等五花八門的版本。這些網路上的熱議和“惡搞”翻譯引起了古裝影視劇的翻譯熱,也反映出這部劇的翻譯難度以及大眾對其翻譯的關注和擔憂。
作為第一部登陸美國,承載著中國傳統文化和歷史,充滿了大量文化負載詞和文化意象的中國古代宮廷劇,能否在美國同樣掀起收視熱潮,承擔起傳遞中華文化的重任,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該劇美國版的翻譯是否成功。那麼,《甄嬛傳》怎麼翻譯才能既不失中國文化特色,又滿足美國受眾的期盼,實現影視字幕翻譯的跨文化傳播的目的,這值得我們從影視語言的特點到字幕翻譯的目的和策略,以及跨文化傳播功能的實現進行深入思考和探究。
二、從《甄嬛傳》看影視劇字幕翻譯
1.影視劇字幕特點及翻譯
影視作品是一種綜合性藝術形式,具有強烈的商業性和市場化等特點,而影視語言具有即時性、大眾性、聆聽性、綜合性、瞬時性和無注性等特點[1]。因此,作為一種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際行為,翻譯不能無視目的語文字的交際目的而“忠實”地再現源語文字的表層結構,相反要最大可能地服務於目的語文化背景中的目的[2]。影視語言特點制約了字幕翻譯方法和策略的選擇,規定了影視翻譯要以目的語觀眾為中心,適當照顧到他們的語言水平和閱讀需求[3]。作為譯文接受者的受眾,其需求決定了影視字幕翻譯的目的和原則,其文化習俗與語言習慣影響了影視劇翻譯策略的使用。影視劇翻譯要實現譯文在目的語文化中預期的跨文化交際功能,並以能否達到預期目的來判斷譯文是否成功。首先,影視劇中的大多對白具有通俗性和口語化的特徵,其譯文要做到通俗易懂,貼近生活,易於上口。其次,影視劇的型別、文化背景、語言風格各不相同,在翻譯過程中要根據以上因素來確定翻譯策略,保證字幕與影片畫面的和諧,充分展現故事情節和文化內涵,實現跨文化傳播和交流的目的。再次,影視劇的字幕在製作上要受到畫面空間和時間的限制,因此字幕翻譯要做到言簡意賅,不喧賓奪主,不影響畫面傳輸,不造成觀眾的閱讀和理解障礙。另外,影視作品中獨特的文化形象和影片畫面傳輸的非語言資訊在字幕翻譯中也要予以適當的配合與傳達。總之,影視劇字幕翻譯應考慮到解決字幕時空限制和為實現文化轉換而採用的必要策略[4]。
影視劇字幕翻譯需要達到三個基本目的:向受眾傳達影視作品的劇情和語言資訊、實現影視劇跨語言的文化傳播、滿足觀眾的審美情趣。影視劇翻譯中,翻譯策略的使用以及翻譯原則的制定都是由受眾的需求及相應產生的譯本的翻譯目的決定的,能否有效實現翻譯目的是翻譯的最根本原則。影視字幕翻譯要達到這三個字幕翻譯的目的,最常遇到三大難關:文化對等、押韻和幽默。以《甄嬛傳》為代表的歷史背景題材的影視劇,有別於現代影視劇,其語言中文白夾雜,大量使用修辭和富有詩意的文字內容,多處引用或改寫中國古代詩詞歌賦,再加之其特殊的歷史背景,使該劇貫穿了很多歷史典故、文化詞彙以及文化意象。這些語言和文化特色給目標受眾帶來異國文化和風情的同時,往往為目標語受眾所不熟知,甚至有時候難以理解和接受,容易造成理解和傳播障礙。這使得“文化對等”成為《甄嬛傳》字幕翻譯中最難的一關,因此譯文儘量在文體、語言風格上保持原文的風格特點,同時進行合理的轉換和取捨,以免造成理解障礙。可見,影視翻譯的最高境界是字幕的隱形[5],讓觀眾意識不到字幕的存在,僅僅給觀眾留下資訊精華,從而最大限度地傳遞語義資訊,最終達到字幕和影片畫面的完美融合。
2.《甄嬛傳》字幕翻譯中的“歸化”與“異化”策略
影視劇字幕翻譯是一種平衡的藝術,將精彩劇情和語言文化資訊準確恰當地傳達給目標受眾,讓受眾獲得美感體驗的同時,還要避免文化交流的障礙和缺失。備受關注、困難重重的《甄嬛傳》翻譯要在中美兩國巨大的語言文化差異之間達到完美的平衡,就要結合“歸化”和“異化”兩種翻譯策略。歸化是採用目的語的表達方式和文化形象來傳達原文的本意,尊重目的語受眾的語言習慣。異化是採用源語的表達方式和文化形象來傳達原文內容,在譯文中突出源語的“異國風情”。在《甄嬛傳》的字幕翻譯中,對於難以轉換的文化因素採用“歸化”的翻譯策略,避免譯文造成理解障礙。而對於可以轉換的獨具民族特色的文化因素可以採用“異化”翻譯策略。值得注意的是,過度的異化翻譯會因異質文化的大量介入而使影視劇的受眾感覺晦澀難懂,最終失去觀看的興趣。過度的歸化翻譯雖然使譯文易於理解,但是會失去源語的文字特色和異國情調,使目標受眾失去了解異國文化的機會和樂趣。比如,英國古裝劇配上漢語網路流行語的翻譯,或者中國宮廷劇配上美國街頭化的口語就破壞了原影視作品藝術的和諧美。
針對《甄嬛傳》中大量富含文化內涵的文化形象,異化翻譯的恰當使用才能保持原影視作品的文化內涵和藝術特色。比如,該劇對主人公名字“嬛嬛”的解釋為“嫋楚宮腰”,在美版中翻譯為“TheslimwaistoftheconcubinesoftheChupalace”。這裡加入了關於楚國的文化背景,體現出其名字的深厚文化內涵和男主人公對女主人公的喜愛之情,但是對於不瞭解中國古代文化歷史的美國電視劇受眾來說可能會稍顯晦澀難懂。劇中,溫實初引用古詩詞對甄嬛的表白“一片冰心在玉壺”翻譯為“Ajadevesselisthesymbolofapureheart”,這種解釋性的翻譯交代了冰心和玉壺的象徵意義,其含義使目標受眾一目瞭然。
兩種翻譯策略的使用不是獨立的,兩種策略可以實現有效結合,對源語內容進行適當的再創作,從而轉換文化意象,彌補文化空白,實現文化傳遞的目的。美版《甄嬛傳》對於“一丈紅”的翻譯“ScarletRead”中省略了原文的“一丈”,增加了“scarlet”(猩紅、罪孽),既沒有采用完全尊重原文的異化翻譯,也沒有完全歸化翻譯成美國的某種刑罰,增加的scarlet詮釋了一丈紅作為一種刑罰的慘烈,不失為異化和歸化相結合的上乘翻譯。
影視作品的翻譯很大程度影響著影視劇的收視效果和文化傳播效果。為了減少跨文化傳播的障礙,中文版《甄嬛傳》中容易造成目標受眾困惑的文化負載詞,在美版中翻譯成目的語文化中含有同樣或相似聯想意義的形式或形象,甚至是不同程度地進行改寫或省略。美版《甄嬛傳》的字幕翻譯融合了歸化和異化兩種翻譯策略,以同化為主,輔以異化翻譯,使其相輔相成,在處理源語文化與目的語文化之間的關係,減少文化交流的障礙,在達成文化的有效傳遞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和意義[6]。
三、從《甄嬛傳》看中美差異
中文版《甄嬛傳》中的詩詞、音樂、服飾、建築、醫藥、禮節、飲食、典制等無不體現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美版《甄嬛傳》在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同時,其翻譯和剪輯等也體現了東西方語言結構、思維方式和文化的差異。
1.《甄嬛傳》中的中美語言思維差異
漢語多用簡單句和並列結構,結構相對鬆散,句型呈竹節結構。英語多用複雜句和大量的關聯詞,句式結構嚴謹,句型呈樹枝結構。這種語言的差異體現來源於英漢民族思維方式的差異:英語民族注重偏邏輯的理性思維,而漢語民族注重偏直覺的悟性思維。而且,漢民族傾向散點思維,所以漢語多後重心,是主題結構性語言;英語民族傾向焦點思維,因此英語多前重心,是主謂結構性語言。在漢英翻譯中要根據不同的語言和思維方式改變句子的結構。比如,在《甄嬛傳》的字幕翻譯中,“家父松陽縣城安比槐”翻譯為“MyfatherisAnBihuai,deputymagistrateofSongyangcountry”。此翻譯根據英語的習慣改變語序,將原文中位置在後的人名提前,之後再描述其官職。另外,對於漢語常用的重複,比如“嬪妾只是想訓誡她一下而已,訓誡一下”翻譯為“Ijustwantedtoteachheralesson.That’sall”。在翻譯中,省略了後半句的重複,而用“That’sall”表達了源語中“僅此而已”的意思,言簡意賅,準確傳達了原文字的內容,迎合英語的表達習慣。美版《甄嬛傳》把源語文字中大量的排比和重複都進行了省略和同化翻譯,把漢語最常採用的“後重心”的“竹節結構”在翻譯中拆解組合成英語習慣的“前重心”的“樹幹結構”,句子結構和語序的變化體現出中美的語言習慣和思維方式差異。
2.《甄嬛傳》中的中美文化差異
中文版《甄嬛傳》中人物對自己和對他人的稱呼都表現出了等級尊卑,而美國文化更喜歡直呼其名。在中文版《甄嬛傳》中的“本宮”“朕”“臣妾”“微臣”“奴才”“奴婢”等稱謂在美版中都一律譯為“I”。甄嬛在認出皇上之前問:“不知尊駕如何稱呼”翻譯成“Whoareyou,sir?”其中,甄嬛對其的尊稱“尊駕”直接翻譯成“You”。同樣中文版中的尊稱“姑姑”也直接翻譯為“you”。而甄嬛與故人溫實初在中文版中互稱“哥哥”和“妹妹”,而美版中則是直接稱呼名字“Shichu”和“Huan”,這也體現了美國人在稱呼上的文化習俗。
另外,《甄嬛傳》共76集,按時間順序,利用大量細節鋪墊,層層推進地講述甄嬛一生的愛恨情仇。而美版《甄嬛傳》被重新演繹和剪輯,改編成6集的電視電影,而且每一集都以老年甄嬛回憶往事的場景開篇,每次回憶一個主題和線索,再以倒敘的形式圍繞主題展開故事。其中大量的細節和鋪墊被刪減,留給觀眾很多的想象空間。這也體現出了中美兩國觀眾的觀影習慣、思維方式和生活節奏的不同。
雖然中美文化和觀眾的思維方式有巨大差異,但是在兩版《甄嬛傳》中體現出了超越民族的共通的文化價值觀。比如,中美兩版中的愛情、友情主線,引起了身處不同文化的中美兩國觀眾的強烈的共鳴,符合跨文化傳播的共通性規律。
四、影視劇字幕翻譯的跨文化傳播意義
在經濟、文化、資訊全球化的背景下,大眾傳播媒體飛速發展,深刻影響著我們的社會生活和思想意識。影視作品作為最直觀、生動的文化產物和載體,越來越受到大眾的喜愛,其跨文化傳播迎合了時代潮流,成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不同於普通的書面翻譯,文化內容只能靠文字元號傳達,影視作品中與字幕同步的視聽資訊可以有效詮釋和傳達文化內容。影視作品的多媒體性質為克服文化差異和跨文化交際提供了很多有利的條件[7]。
不難發現,中國的影視市場受到美國和日韓電影電視劇的嚴重衝擊,好萊塢大片常常包攬了中國大半影院票房,這種潛移默化的文化滲透也越來越影響著中國影視劇受眾的價值觀以及對本國文化的認同感。如何進入國際主流傳播平臺和市場正是我們的民族影視藝術面臨的巨大挑戰和機遇。影視藝術越具有民族性也才越具有國際性,對於傳統文化的繼承是影視藝術民族性的沃土[8]。《甄嬛傳》中鮮明的民族文化特色,體現了民族影視作品的文化價值和審美價值,這正是中華影視藝術最大的優勢所在。字幕翻譯過程中,翻譯策略的恰當使用才能避免文化交流的缺失和斷裂,在尊重受眾觀看感受的同時,傳播了中國傳統文化,將影視作品的大眾性特點與文化傳播的任務相結合,使該劇成為一種有效的文化交流媒介。用現代的西方語言展現傳統的東方文化,才能讓中國影視作品走出國門,不僅實現其商業價值,更重要的是承擔起跨文化傳播的重任。
第6篇:媒體在網際網路思維下的跨文化傳播
全球化與資訊時代的到來改變了這個世界的時空。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通訊工具的逐步發展,用以傳播資訊的媒介日益豐富多元。新時期,新階段,媒體在網際網路思維下進行跨文化傳播是很有必要的。
一、國際網際網路出現打破傳統文化傳播格局
伴隨著網際網路的出現,麥克盧漢勾勒的“內爆”的村落,似乎變得越來越“小”。
一定的歷史時期,技術給人類的文化型別帶來改變和發展。在網際網路出現之前,傳統媒體扮演著傳播文化的角色。報紙刊載著前一天世界、國家和社會發生的變化;廣播播送著精彩的故事、動聽的歌曲;電視呈現著絕妙的表演、逼真的畫面。即便如此,傳統媒體對文化傳播形態有著一定的侷限性:(1)資訊釋出定時化。(2)單位時間段內的資訊容量較小。(3)資訊使用的選擇性較差。(4)互動性不夠。
1994年4月20日,我國第一個大規模TCP/IP網路NCFC連入Internet的國際專線開通,拉開了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的序幕。網路技術的發展,為媒體的發展和轉型提供了技術條件和社會環境。到1999年初,全國至少有127家報刊和近100家廣播電視臺在網際網路上開闢了網站。因網際網路的獨特面貌,網路媒體改變了文化傳播形態:(1)資訊更新的即時性。(2)系統的開放性與全球性。(3)資訊的海量性與共享性。(4)傳受雙方的互動性。(5)資訊接收的自主性。隨著網路技術的發展和完善,媒介素養的提升,受眾已經不滿足自主接收資訊,成為了具有傳受雙重身份的資訊製造者和消費者。
二、媒體與網際網路思維
早在2011年,百度創始人李彥宏說:“你做的事情不是網際網路,但你的思維方式要逐漸像網際網路的方式去想問題。”2012年,小米CEO雷軍提及“網際網路思維”,小米當今的成就與他是網際網路思維的實踐者緊密相關。陳雪頻對網際網路思維這樣定義到,“在網際網路對生活和生意影響力不斷增加的大背景下,企業對使用者、產品、營銷和創新,乃至對整個價值鏈和生態系統重新審視的思維方式。”“不是因為有了網際網路,才有了這些思維,而是因為網際網路的出現和發展,使得這些思維得以集中爆發。”
傳統媒體上線,藉助網路平臺依舊發揮傳播的環境監視和協調、解釋和規定經濟活動、提供娛樂、傳遞規範等功能,就必須培養網際網路思維。而與網際網路同步發展的新媒體,也需要即時更新網際網路思維方式,緊跟時代腳步,甚至引導前進。
“使用者”是網際網路思維的核心。對於媒體行業而言,也是以受眾為中心的。受眾的興趣所指和需求所向是媒體生存的前提條件。因為現在的受眾已經不單單是傳受的“受方”,而是擁有事件參與慾望的“自主”方。因此,媒體不單單要提供資訊,也需要提供參與途徑,成就有個性的人格化存在。這種存在必須和受眾深度互動,而且把受眾帶進新聞生產、傳播甚至營銷的多個環節。
“極致”是各行業在完成自身任務後,對細節進行處理以達完美的一種態度。“澎湃新聞”作為“專注時政與思想的網際網路平臺”,不僅在內容上細緻至點、深入至根、連線至廣、苛求真想、注重價值,在形式上注重與讀者互動,分辨真相和謠言,並將核實結果實時更新。做有質量的、專業的、深度的新聞,依舊是媒體所追求的,受眾所需要的。
“社會化”是指個體與社會互動的過程中,逐漸養成的獨特個性和人格,從生物人轉變為社會人。網際網路思維中的社會化思維對於現在媒體作為有個性的人格化存在也是必不可少的。媒體要獲得自己的人格就需參與社會互動中去,瞭解且尊重每個群體的個性和禁忌。與此同時更重要的是,遵循與媒體相關的特定文化要素,如專業技能、價值體系、社會規範、道德準則等等。
“跨界”,是多角度、多視野地看待問題和提出解決方案的一種思維方式。伴隨著網際網路開放性和共享性,很多領域之間界限變得模糊。對媒體而言,本身就涵蓋著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借智”。這種“借智”不僅僅需要跨越新聞傳播學科,向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汲取理論和實踐案例,同樣向商科、法學等行業補充自身,學會營銷和自我保護。
三、網際網路思維下的跨文化傳播
網際網路的發展孕育了網際網路思維,也催化了跨文化傳播的發展。對於因其發展而影響至大的媒體,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若想獲得長足發展和擴大時空上的影響力就需要在網際網路思維下進行跨文化傳播。
(一)在不同群體受眾需求中提取“最大公約數”
在前面提及的網際網路思維中,強調到“使用者”是其核心。受眾的好惡決定媒體的生死存亡。網際網路的互動、分享特性使得不同群體間交流頻度上升,同一受眾可能會具備多重群體身份,或者對其他群體成員感興趣有意靠近。因此,媒體需要在不同群體受眾需求中提取“最大公約數”,簡而言之,就是尋找出不同群體之間的共同點,使不同群體成員能參與到同一媒體事件中去。
(二)在社會生活中建造交往平臺
人在社會化的過程中,個性得以健全和完善。媒體也因網際網路的到來走下了資訊流源頭的高臺,在社會中接上了地氣,練就了個性。新聞傳播本身就是跨文化的,社會越開放,越是現代化,人們就越是能透過新聞傳播建立起互動的社會化生活。因此,媒體本身需要和不同的群體交流溝通,獲得自己的社會化人格,於此同時在社會生活中建造交往平臺,讓不同群體間針對某一社會問題進行跨文化的討論和交流,在多元答案和意見中對事件賦予新的文化內涵,獲得不同群體間的信任和歡迎。
(三)跨界營銷,群體間融合
網際網路時代,社會運轉的速度越來越快。再具有創新力的東西,都可能在長則一兩年、短則幾周的時間之內失去新銳度。在網際網路時代,沒有一勞永逸的創新。基於網際網路思維的創新,常常是一種“跨界”的創新。為了增加受眾的參與度,圖畫新聞、動畫新聞、資料新聞、多屏互動都出現在人們的生活體驗當中,這是技術上的“跨界”。為了對目標群體進行全天候覆蓋,線下活動轉移到線上,線上思想移接到線下,這是虛實空間的“跨界”。為了提升媒體形象和知名度,不同國家的媒體合作完成新聞報道或電視節目,這是國家之間的“跨界”。媒體可以借用世界上任何一個能引發受眾產生興趣的因素整合自己的目標受眾和自我定位進行“全球化思維,地方化行動”。無論如何,網際網路已經與社會融為一體,也向各個領域、各個國度、各個文化伸出了觸角,以後會融合的越來越緊密。媒體未來發展,必將跨界營銷,群體間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