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圖書館公共文化社會化服務路徑的論文
高校圖書館公共文化社會化服務路徑的論文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文化的快速發展,人們對公共文化服務的需求日益強烈。以政府為主導,發揮各種公益性文化機構的作用確立以滿足公民多樣性文化生活需求為目標,透過體制機制創新和平臺建設,向公民提供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是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集中體現。[1]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高校圖書館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它與公共圖書館、博物館、科技館等載體協同,不斷為社會提供相應的文化服務。
一、我國高校圖書館實施社會化服務現狀
高校圖書館的社會化服務應包含兩層涵義,一是“專業領域公共圖書館”服務,即根據各高校的學科特點,專門針對社會上各專業性質的單位、團體或個人提供專業知識,實現專業科學知識在特定學科領域的社會化、公共化。二是“類公共圖書館”服務,即面向社會大眾,提供文獻借閱、參考諮詢、空間使用及其他文化活動服務。這兩層涵義指明瞭高校圖書館社會化發展的兩條路徑,二者相輔相成,體現的是有限度的社會化。就服務形式來看,目前我國高校圖書館社會化服務大致可分為三種:一是有條件的開放,如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支援校外讀者持相關證件辦理臨時閱覽證,但暫不支援文獻外借;二是地區合作制,即以與地區圖書館合作的方式向社會開放,代表性學校如同濟大學、武漢大學;三是完全對外開放,集高校圖書館和公共圖書館功能於一體,免費面向社會公眾,比較典型的是寧波大學園區圖書館。[2]值得注意的是,由於我國目前只出臺了具有政策鼓勵性質的相關條例,並沒有強制性法規來保障高校圖書館社會化服務的實施。在實踐中,校外人員由於各種因素不熟悉館內的規章制度和借閱流程,再加上讀者自身素質參差不齊,所以在借閱過程中勢必會出現各種問題。因此積極響應圖書館社會化服務的高校相對較少,高校圖書館社會化服務仍存在諸多阻礙因素。[3]雖然我國高校圖書館社會化始於20世紀80年代,但由於路徑不清晰、障礙因素較多,實踐進展相對緩慢。
二、我國高校圖書館社會化服務的主要障礙
(一)缺乏公共文化服務觀念
服務觀念決定服務內容。長久以來,高校圖書館的服務理念侷限於只服務本校師生,把圖書館視為高校自有財產,採取封閉式管理和服務模式,公眾服務意識較為淡薄。觀念上公共服務意識的缺乏直接導致系統有效的圖書館社會化服務機制和方案的缺失。因此,高校管理者應當首先轉變觀念,認識到高校圖書館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一部分,有義務推動社會公共文化的發展。
(二)缺乏自主權和互動機制
高校圖書館具有學校附屬性,與公共圖書館相比自主性和自主權較低,且其主要職能是承擔高校教學科研文獻保障工作,以對內服務為主,沒有制定專門的對外管理制度和執行模式。[4]這就使得高校圖書館在對外服務的實際工作中往往產生各種各樣的'問題。因此,高校圖書館應制定與內外相容服務模式相配套的管理制度和操作方案。
(三)缺少具體的政策法規
目前我國尚無明確的具有強制性的法律依據為高校圖書館社會化提供保障,高校圖書館是否對外開放主要取決於高校自身,並且由於缺乏相應的開放標準,加之社會公眾的相對複雜性,開放工作在規劃和執行中面臨諸多困難。高校圖書館的社會化,迫切需要法律的保障和政策的支援。
(四)軟硬體設施協調不足
空間、設施、資源和人力是圖書館提供服務的四個基本要素。面向社會公眾提供服務,必然會對高校圖書館傳統的空間、設施、資源、人力產生影響,出現圖書館實體空間不足、資源需求量增大、人力資源協調困難等問題,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圖書館積極有效地開展社會化服務。
三、國外高校圖書館社會化服務現狀分析
(一)美國
美國是圖書館法及其他圖書館相關法律法規較為健全的國家。早在1965年,美國高等教育法就明確作出了規定,美國高校圖書館享有受聯邦政府津貼的權利,這為高校圖書館的社會化提供了法律前提,同時也釀就了美國高校社會化服務的理念,即高校圖書館在接受著國家稅金的補貼和資助的同時,也承擔了具有向社會市民免費開放的義務。
(二)英國
英國大學圖書館的社會化服務水平較高,已形成了一套較為成熟的開放機制。在人員方面有著清晰地限定,如英國牛津大學圖書館規定“本校師生、校友、校園卡持有人及朋友(每位持卡者可帶四個客人)可免費進入,圖書館對符合條件的部分人群免費,對外則視情況收費”[5]。在服務內容方面,支援全部開架服務,免費閱覽,免費上網,但實行有條件的外借。
(三)德國
在德國,大學圖書館通常具有高校館和公共館雙重身份,校內和校外服務分別佔到了60%和40%。[5]德國大學圖書館由中心圖書館和多個相互獨立的專業圖書館構成。在社會化服務方面,中心圖書館藏書支援圖書外借、館際互借、書目提要等常規服務,而專業圖書館的藏書由於專業化程度較高,通常只支援校外人員閱覽,不支援外借。這種高校圖書館社會化服務模式既能保證基礎,又能突出專業特長。
四、高校圖書館社會化服務的發展路徑
(一)建立健全相關法律制度
從國外建設經驗中可以看出,法律和制度建設是有效推進高校圖書館社會化服務的重要保障,也是保證其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目前,我國在此方面的政策法規還不健全,且多以鼓勵性政策居多,推動力度不夠。因此,應加快高校圖書館社會化相關政策的確立,如從教育法等方面,做好頂層設計,統籌協調,確立相應的服務方針與制度,明確社會化服務職責,從政策法規上予以推動。要制定完善的制度準則,對社會讀者進館方式、服務內容、辦證手續、開放時間、收費標準等一系列環節都要有明確的規定,實現有章可循,便於管理。
(二)爭取政策支援和財政補貼
我國目前還是一個政策導向型社會,國家有關職能部門制定激勵型政策,鼓勵高校圖書館對外開放並予以一定的資助,對於加快高校館的社會化服務程序有積極作用。例如,政府可以加大經費投撥、增加編制等,緩解高校圖書館面向社會開放所帶來的人員和資金緊缺、工作量增加等問題。此外,隨著國家對國民教育的財政支出日益增加,在保證公共圖書館資金正常運轉情況下,可以調撥部分資金投入到了高校圖書館的軟硬體設施的建設中,進而提供高水平的服務。
(三)強化社會化服務的意識
美國等主要發達國家“納稅人”觀念為其高校應服務於公眾這一理念的確立提供了良好的前提。隨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特別是近年來提出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為高校圖書館走出校園,走向社會提供了意識先導。各高校應抓住這一時機,加快轉變觀念,強化社會化意識,積極拓展圖書館社會化服務行為。
(四)兼顧專業性和普適性
高校圖書館社會化不能照搬公共圖書館的服務模式,否則不僅不會體現高校館社會化的價值,而且會造成資源的重複浪費,甚至會影響為本校師生提供服務的質量。高校圖書館社會化應基於自身的特點,從專業性和普適性兩方面入手,開展“專業領域公共圖書館”和“類公共圖書館”服務,堅持專業性和有限度地開放。專業性方面,高校圖書館應確立“專業領域公共圖書館”理念,根據高校專業特色和圖書館文獻資源特點,與社會相關機構、團體或個人建立點對點的服務模式,例如,師範類高校圖書館可以與各級各類教育機構建立合作,醫學類高校館可以與醫療機構建立聯絡,並在互動中向這些機構提供文獻借閱,實現服務,達到資源共享。高校圖書館還可以成為企業創新鏈的重要環節,面向企業提供定向資訊服務。普適性方面主要仿照公共圖書館模式,為校外大眾提供文化科普類文獻資源的免費閱讀,提供舒適的閱讀空間,藉助高校良好的學術氛圍開展專題展覽、講座、演講等各種活動,成為公眾文化素養提升的平臺。除此之外,高校圖書館也可以加強與社群的合作,開闢專門的社群服務模組,將為社群民眾提供參考諮詢服務納入高校圖書館的日常工作範疇。
(五)建立各型別圖書館聯盟體系
網路和資訊科技的發展為圖書館文獻資訊服務提供了全新的資訊環境。不同性質、不同型別的圖書館之間共建共享各型別、各層面的文獻資訊資源,構建地區性文獻資訊保障體系,有利於最大限度地滿足公眾對資源的需求。目前,上海文獻資源共建共享協作網,涵蓋了上海地區包括公共圖書館、科研圖書館、高校圖書館和情報系統在內的70多家圖書館,構築了統一的資源共享資訊平臺,並藉助《上海文獻資源共建共享協作網通用閱覽證》,為讀者提供成員館中外文獻異地借還服務。
五、結語
高校圖書館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並且對於社群文化的營造有特殊的意義。高校圖書館社會化服務有利於更好地發揮其資源和服務價值,促進公眾文化素質的提高和社會經濟的發展。相關部門應從法律、政策、管理機制、服務內容和模式、圖書館地區性聯盟等諸多方面入手,立足專業性和普適性,借鑑國內外已有經驗,更好地推動我國高校圖書館的社會化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