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閱讀教學一般過程與方法論文
淺談閱讀教學一般過程與方法論文
一篇課文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它的語言文字和思想感情是統一的。但在當前的一些閱讀教學中,卻把有機的整體機械地分割開來,只見部分不見整體。教詞語就脫離全文的語言環境去抄解詞;分段、分層不顧及課文內在的聯絡只從形式上去分段、分層,如此等等,其結果是把一篇有血有肉的文章解剖得支離破碎。
有的片面地強調整體閱讀,將文章各個部分,不分輕重地串講一遍,其結果是囫圇吞棗,不求甚解。這兩種傾向造成了閱讀教學的單一、片面、繁瑣和低效。
《小學語文教學大綱》中指出:“閱讀教學要處理好課文的部分和整體的關係。一般地說,可以按照由整體到部分再到整體的順序進行教學。”
“教學大綱為閱讀教學設計指明瞭整體最佳化之路。閱讀教學按照“整體----部分----整體”的順序,正是辯證地處理好整體與部分的關係,既強調了整體分解為部分,又強調了把部分綜合為整體,使知識成為一個整體的結構,從而更好地促成學生認知結構的形成,以提高閱讀能力。
從整體觀念出發,閱讀教學的課堂結構一般可分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初讀課文,瞭解課文的大概內容,基本理清作者的思路。這一階段是讓學生初步的解課文寫了什麼。例如,教學《趕集》,首先讓學生思考:作者圍繞著《趕集》描寫了哪些場面?人們的心情怎樣?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比較容易地理出全文的思路:趕集的人多,個個喜氣洋洋;趕集的車多,坐車的人美滋滋的;集市上熱烘烘,景象繁榮,趕集的人們的心情是喜悅的。這樣就使學生對課文有了一個初步的整體認識。
第二階段:細讀課文,在學生對課文有了一個整體認識之後,抓重點,理解關鍵詞、句、段。這一階段是讓學生了解文章是怎樣寫的。由於學生對課文有了整體認識,就可以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結合上下文對學生進行字、詞、句的訓練,從而使學生做到更準確地理解。由於學生對課文有了整體認識,就可以從段與段、段與篇的.內在聯絡上對學生進行段的訓練,使學生不只是從表面的形式上認識段,而是從全篇的內在聯絡上認識段。這樣,無論是分段,還是概括段意,都會使學生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還以《趕集》為例,在學生初步明晰了課文的思路,瞭解文章所表達的情感之後,再學習第一段,使學生理解作者是怎樣把人們的喜悅心情描繪出來的。由於有了“喜洋洋”這種特定的語言環境,學生就會自然而然地從老漢銜著旱菸管的“銜”字想象出老漢雙手背後,臉上光滋滋,走起來興沖沖的神態;從拄著拐仗而走起路來“挺松爽”想到人逢喜事精神爽;從壯年男子跑得熱了的“熱”字,看到小夥子們的興致勃勃;從“插朵菊花”的年輕婦女想到她們有說有笑,喜氣洋洋的情景。由於從“整體”出發,對“部分”的理解也就深化了。學生從“銜”、“松爽”、“熱”、“菊花”等詞語中體味到了翻身農民的喜悅。
第三階段:深讀課文。第一階段是在“部分”的深入理解和分析的基礎上,再回到整體上來,是對課文理解的昇華階段。所謂昇華就是把文章的形、神、情、理融為一體,使站在橋這邊的讀者與站在橋那邊的作者,通過了語言文字這道橋樑而會面,“不但全面,並且瞭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相契合”,從而做到深刻、全面地理解課文,領會課文中體現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礎上完整準確地歸納課文的中心思想。與此同時引導學生站在高處總觀全文,對全文進行鑑賞、品味、評價,這樣就解決了一個為什麼這樣寫的問題。再以《趕集》為例,在對每段深入理解和分析的基礎上,抓裝料想四年以前的集市該不會有這些東西吧”這句意味深長的結尾,引導學生將四年以的的集市與今天的集市比較,學生就會自然地認識到新中國好,翻身農民的生活步步高這一中心思想。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品昧那“像赴什麼宴會”似的男女老少;坐在車上“那麼一顛一蕩地按著韻律前進”的人們;那“一番熱烘烘的景象”的集市,就會“語語悟其神”,透過那樸素的描繪,體味到翻身農民的喜悅心情,使學生與作者的情感共鳴。
“整體--部分--整體”的講解課文的方法,要依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具體情況靈活運用,但是要遵循以下三條規律:
1.要符合學生的認識事物的規律。大致瞭解它是什麼,然後再深入區域性,最後又返回整體,抽象出事物的本質特徵,在更高的層次上形成更深刻的認識。根據這個規律,在指導學生閱讀時,一般經過“整體感知--區域性深化--整體昇華”三個階段。
2.要符合學生的思維規律。是把事物的各個部分綜合起來。在指導學生學習一篇課文時必須注意,分析是從整體出發的分析,而不是不顧及整體的支解;綜合必須在分析的基礎上綜合,而不是脫離了各個區域性的綜合。
3.要符合閱讀認識過程的規律。由思想內容到語言形式的過程。“整體--部分--整體”的第一個“整體”,是解決文章寫什麼的問題。這是一個從語言形式到思想內容的過程。“部分”是解決文章是怎樣寫的問題,這是從思想內容回到語言形式的過程,也就是體味這樣的思想內容是透過怎樣的語言形式表達的過程。第二個“整體”是解決為什麼這樣寫的問題。這是將語言形式與思想內容融為一體地去理解、體味、鑑賞課文的過程,使形式與內容達到完美的統一。
“整體--部分--整體”的講讀課文的方法只是一般的方法,不是唯一的方法。我們不能把它看成僵死的模式,生搬硬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