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預對護理專業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的論文

心理干預對護理專業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的論文

  在實際的臨床護理中,很多護理人員都會產生職業倦怠,導致護理工作流於表面,呈機械化特點,無法有效幫助患者提高生活質量。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有二:其一,護理工作的任務繁重;其二,護理人員自身的心理健康狀況和自我調節比較薄弱[1]。對於正處於學習階段的護理專業學生來說,該階段既是其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也是職業心理素質養成的關鍵時期。對護理專業的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和積極的心理干預,保證其身心健康發展,提高其職業心理素質不僅是當前高素質護理人才培養的必然要求,也是護士職業教育的必然選擇[2]。為了探討心理干預對護理專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產生的影響,我校隨機選取了120例心理測驗陽性學生進行了如下對照研究。

  一、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

  對我校2014級護理專業的全體學生進行心理測試,從陽性結果中隨機抽取120例進行心理干預研究,並根據不同的護理內容隨機分為3組。其中A組共40例,其中男生1例,女生39例,年齡在15~23歲之間,平均為(18.63±0.58)歲;有26例為大專,14例為本科。B組共40例,其中男生3例,女生37例,年齡在16~22歲之間,平均為(18.56±0.47)歲;有28例為大專,12例為本科。C組共40例,其中男生2例,女生38例,年齡在16~21歲之間,平均為(18.52±0.64)歲;有25例為大專,15例為本科。3組學生的性別、年齡和學歷等資料均無明顯差異(P>0.05),表示結果具有可比性。

  2.護理方法

  A組:行心理健康教育講座。具體措施包括:在輔導員和教務部門的支援下,對所有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講座,每週安排4個課時,共6周,針對學生的學習方式、人際交往矛盾、職業規劃、情感問題、挫折等內容展開教育,幫助學生提高自我認識,掌握自我調節的有效方法。B組:行心理健康教育講座和團體干預。其中心理健康講座參照A組,團體干預的具體方法為:完成基線調查後,對檢測結果為陽性的學生單獨展開心理諮詢,挑選出自願參與團體干預的.學生,藉助訪談等方式,排除存在嚴重心理問題和偏執等學生,採用認知行為干預,每次1.5~2小時,每週2次,共安排6周。在其中選出1位具有較強溝通能力的學生作為助手,引導其他學生主動坦誠心理問題。C組:行心理健康教育講座和個體心理干預。其中健康講座方法同A組,個體心理干預方法具體如下:根據學生的自由意志對自願參與個體心理干預和不適合進行團體干預的學生開展心理干預。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每週開展1~2次心理諮詢,每次1~1.5小時,安排6周,可以選擇認知行為療法和音樂放鬆療法等級進行干預。

  3.觀察指標

  採用SCL-90(症狀自評量表)對3組學生護理干預前後的評分變化進行觀察和對比,其中共包括軀體化、人際關係敏感、強迫、焦慮、抑鬱、恐懼、敵對、偏執、精神病性等9個維度,每個專案評分為:0分:沒有;1分:輕度;2分:重度;3分:相當重;4分:嚴重。評分越低,表明心理健康狀況越好。

  4.統計學分析

  採用SPSS16.0資料包軟體對本次研究的各項資料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進行t檢驗;當P<0.05時,表示結果具有統計學意義。

  二、結果

  A組學生的強迫和抑鬱評分在干預前後存在明顯差異(P<0.05)。B組學生除軀體化和精神病性外,其餘各指標干預前後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C組學生除軀體化、精神病性和敵對外,其他指標的干預前後評分均有意義(P<0.06)。

  三、討論

  學生經過心理干預後,他們的SCL-90評分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心理健康教育講座有助於讓學生了解心理健康的相關知識,掌握有效的自我調節方式,能夠促進他們快速適應集體生活,加強自我管理能力。分析3組學生的結果可知,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礎上,再參加團體和個體干預的護理專業學生,其心理健康狀況改善的程度明顯優於僅參加心理健康教育的護理專業學生。由此可知,心理健康教育只能針對護理專業學生存在的共性心理問題進行干預,但是不能針對他們的具體展開深入分析[5]。這就要求我們在今後的研究中,對加強護理專業學生心理健康的正確認識和運用的策略開展深入探討,並加強心理健康工作人員的干預水平。但是,3組學生在干預後的SCL-90總分和各指標的得分均高於樣本的平均值,所以護理專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還會受到家庭和人格等因素的影響,有些問題還需要長期積累。因此要改善學生的心理問題,還需要長期堅持。總而言之,對護理專業的學生進行心理干預可以有效改善他們的心理健康情況,但是培養其職業心理素質仍需長期堅持。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