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如何當好學生的心理醫生論文

班主任如何當好學生的心理醫生論文

  [摘要]:時代要求我們培養全面、高素質的合格人才,而生活學習中,學生卻往往被種種心理問題所困擾,嚴重影響了他們的健康成長。本文闡述了班主任在新時代的教育中充當孩子的“心理醫生”時,所面臨的問題及解決辦法。

  [關鍵字]:觀察瞭解以誠相待家校聯絡情感交流精神生活

  在人類進入新紀元的今天,孩子們的健康成長日益成為學校、家庭和社會關注的焦點。由於孩子學習競爭日益激烈,學習內容與實踐活動的增多,他們在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的同時所產生的心理壓力和心理障礙往往被我們忽視。而這些心理因素的消極作用恰恰是阻礙孩子們健康成長的最大隱患。作為班主任,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擔負起孩子們成長過程中的“心理醫生”這個重任。

  縱觀兒童成長過程中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頻繁的考核、競賽,高強度的學習任務,滿負荷的課餘安排等都可能造成學生精神緊張,心情壓抑。

  2、面對學習生活中的激烈競爭,很多學生會產生焦慮不安,憂慮重重。

  3、在家長“望子成龍”、老師“盼生成鋼”的高期望值下,學生心理負擔日益加重。

  4、面對學習生活中的不如意,學生的自信心會受到挫傷。

  5、班級中的後進生,由於在學習、行為等方面表現的不如人意,經常受到家長、老師的批評指責,往往容易產生自卑和自暴自棄的心理。

  上述種種不良心理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健康成長。因此,班主任作為學生的領班人,不僅要抓好班風建設,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覺性,而且要注意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培養學生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對每一個學生的心理狀態細心觀察,及時“治療”,做一名合格的“心理醫生”。

  一、要細心觀察,瞭解學生的真實思想。

  導致學生產生心理障礙的因素很多,而且由於環境、性格、性別等方面的差異,每個學生對同一問題可能會做出不同的反應。對於這一切,班主任一方面要根據每個學生的情緒變化和行為舉止窺測其內心深處的變化;另一方面要透過談心活動,開啟學生心靈的窗戶,使學生無所顧忌,願意向教師傾訴真情。正像裴斯泰洛齊所說:“每一種好的教育都要求用母親般的眼睛時時刻刻準確無誤地從孩子的眼、嘴、額的動作來了解他內心情緒的每一種變化。”○1在找到了產生心理障礙的根本原因後,我們再根據學生個體的差異,因材施教、“對症下藥”。

  我所任教的班級,曾經遇到過這樣一個例子:蘇秋宇同學是一名學習非常認真刻苦的孩子,在一次語文測試後,我忽然發現她上課時心事重重,注意力不夠集中;下課了,她也失去了往日的歡笑。這是怎麼回事呢?於是,我單獨和她談了一次話。原來,原因出在這次語文測試上:蘇秋宇同學自入學以來每次測試總是準確無誤,成績一直是A+,可是在這次測試中由於失誤,她在一個小題上出了錯,沒能全對。儘管考核成績也很不錯,可是回到家裡,蘇秋宇卻因為那一道題的粗心,而受到了外公嚴厲的責備和訓斥。於是,這件事在自尊心很強的她的內心深處,蒙上了一層陰影……瞭解了事情的緣由之後,我一方面肯定了她的上進心,並鼓勵她把經驗教訓化作動力,重新振作,把精力全心投入到學習中;另一方面,我主動接觸了她的家長,把這一情況告知家長,希望家長“望子成龍”的心理不要太急切,並和家長一起商討了教育孩子的方法和措施。在老師和家長的共同努力下,很快,以前那個活潑可愛的小姑娘又回來了。

  可見,老師要想消除學生學習中的心理障礙,一方面要給予他們充分尊重、理解和信任,瞭解他們的真實思想;另一方面要根據他們不同的心理特點,以他們樂於接受的方式,“對症下藥”,進行個別心理指導,讓他們把主要精力用在學習上,使他們走出心理誤區。

  二、要以誠相待,做學生的知心朋友。

  一項調查顯示:學生在回答“我碰到問題首先找誰商量”時,尋找同伴的佔70%,尋找父母的佔10%,尋找老師的佔8%,其它佔12%。這表明學生碰到麻煩,他首先想到的是夥伴。因為家長、老師往往以教育者的身份出現,居高臨下,學生的心靈很難敞開,也就很難溝通、瞭解。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產生的心理問題,由於得不到及時、正確地疏導,往往會對孩子們的身心健康產生不良影響,有損於他們的健康成長。作為教師,如何才能讓學生消除其對師長的畏懼、隔閡呢?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要成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獻給他們。”[1]可見,我們教師平素不能一味的師道尊嚴,擺架子,只有虛心聽取學生的意見,把學生當成知己、朋友,對他們充分地加以信任,這樣學生才會把心裡話告訴你,他們才會沒完沒了地向你傾吐心中的沉悶和不快。

  我班有一個男生自幼父母感情不合,後來父親因多次違法而服刑,所以他母親一人要養育三個孩子。在特殊的家庭環境中成長的他個性很倔,既自卑又要強,與同學很少來往,性格孤僻,學習較差。我每次找他談心,都開導他要增強自信,克服自卑,持之以恆,同時安排部分同學多接近他,從生活到學習各方面幫助他,用火熱的情去溫暖他消沉的心靈,一年裡他的轉變很大,成績躍居中上等。他在日記中寫到:“……,我感覺到每一天,生活都充滿了陽光……”。作為班主任,熱情關懷,熱心幫助,多跟學生進行情感交流,使學生感受到班集體的溫暖融洽,班主任的和藹可親,坦誠相待,學生便會積極的對待學習、生活,從而教師的教育工作也更能得以順利的'開展。

  三、要加強家校聯絡,進行家長、教師、學生三方面的情感交流。

  學生心理負擔加重,不僅有著學校方面的原因,家庭方面也有著重要影響。有的家庭,父母關係緊張,孩子因缺少關愛而變得自卑、情緒低迷,易衝動;有的家庭,父母工作忙對孩子無暇顧及,放任自流,導致孩子不求上進,自暴自棄;還有的家庭過分溺愛孩子,嬌縱了孩子自私、任性、我行我素的心理……以上家庭因素地影響,都可能導致孩子心理上畸形發展,在性格上孤僻、膽小、憂鬱、人際關係不良,以自我為中心,不能與人合作等。這些都會危害著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取決於學校和家庭的教育影響的一致性。如果沒有這種一致性,那麼學校的教學和教育過程就會像紙做的房子一樣倒塌下來。[2]針對這些問題,班主任可主動爭取家長的支援,協同工作,共同研究和解決孩子們的心理問題。在實際工作中,一方面要利用家長會的形式,就共性問題與家長進行雙向交流,以便溝通思想,相互配合;另一方面要透過家訪和個別談話方式,就個別問題與家長取得聯絡,找出病因,密切合作。在家長和老師的共同努力下,將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班主任只有充分重視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真正與家長真誠、和諧的溝通,才能客觀、全面的瞭解學生的心理成長過程,減少教育的盲目性,提高教育效果。

  四、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

  學生時代,“家庭——學校”兩點一線的生活單調、乏味,限制了學生的視野和活動空間。緊張而富於競爭的學習生活,很容易使學生產生緊張、壓抑、憂鬱的心理。因此,班主任要根據孩子好奇、好玩、好動、好積極思維的特點,利用自習或業餘時間,組織一些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習、成長。如可在班級中經常開展社會調查活動,班際、校際間的交往活動,興趣小組活動,夏令營活動等,使學生在活動中培養興趣,發展特長,陶冶情操,開闊眼界,最大限度地滿足兒童的心理需要,為學生生動活潑、健康的成長提供廣闊的空間。

  總之,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而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出現的心理問題也日益增加,班主任不僅要做一個“傳道授業”的師長,而且應當扮好學生的“心理醫生”這個角色,正確、及時地解決、疏導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心理問題,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