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成因及教育策略論文
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成因及教育策略論文
[摘要]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教育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近年來,高校學生心理問題比較突出。問題解決的效果也不盡如人意。文章探討當前大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分析其原因,提出三結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和提升學生白我效能的策略。旨在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從根本上提升育人質量,促成大學生身心素質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當前大學生心理問題及其成因分析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的到來,我國高等院校發展迅速,育人環境得到很大的改善,特別是教學改革的深化,為學生的成才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大多數學生能夠充分利用這大好時光和有利條件不斷積累知識,充實自己,他們積極上進,刻苦學習,專業技能和身心素質都得到健康成長。但也要看到,有一部分大學生,他們意志消沉,不思進取,精神狀態萎靡不振,存在著心理疾患。
據統計,在我國,存在一定心理困惑及輕度心理障礙的大學生比例高達25%~30%。1999年,北京師範大學的紀宏教授曾在1378名大學新生中做過調查,結果顯示,偶爾有自殺想法的學生佔25%,經常有此想法的佔7%。北京1997~1998年做了一項規模較大的調查,得出的基本結論是,在大學生中存在中度以上心理衛生問題的學生佔16.51%;大學生的SCL-90(症狀自評量表)各因子分均高於國內正常人的水平,且均具顯著性差異。說明大學生群體相對國內正常人群而言是心理衛生問題高發群體。瀋陽某高校對其中3384名大學生的心理調查顯示,41.54%有心理問題,51.54%的學生有偏執傾向。調查認為大學生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精神壓力、人際關係、貧富差距和將來就業四個方面。另一項規模較大的調查是媒體在2004年3月披露的:南開大學對天津市20所高校2.3萬餘名學生進行的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結果顯示,天津市高校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總體情況良好,佔學生總人數的74.74%,但仍有25.26%的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障礙或疾病。
大學生存在心理疾患和問題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不堪重負於自身成長的壓力
處在青春後期的大學生,自我身心面臨著五個重要的發展課題:完成學業、求職就業、自我認同、親密關係和性。同一時期要處理這麼多重要課題,自然會引起緊張。一些學生不堪重負,因而出現了煩躁、焦慮、抑鬱和偏執等心理疾患,有的甚至出現侵犯、自虐等越軌行為,嚴重的則走上自殺不歸之路。
心理學認為,抑鬱是一種情緒的混亂,其最典型的情緒狀態是無望和無助交織在一起。“許多抑鬱的人可能喪失食慾而使體重下降,睡眠減少的情況時有發生,也有一些抑鬱的人睡得較多,甚至多睡幾個小時,以致影響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另外還有一些人可能會很容易入睡,但睡得很早,而且一醒後再也難以入睡。隨著飲食和睡眠的問題的出現患者會感到疲憊不堪,甚至有身體要垮掉的感覺。”許多大學生陷入抑鬱狀態時也會選擇睡覺、玩遊戲、瘋狂購物等(特別是女生)方式逃避現實。抑鬱會影響一個人的思維,它不僅使一個人思維遲鈍,還會在不同程度上讓人覺得存在的無價值感,會有一種莫名的負罪感。戴爾·卡耐基曾經說過:“憂慮最大的壞處就是摧毀我們集中精神的能力,一旦憂慮產生,我們的思想就會處於混亂狀態,從而喪失做出決定的能力。”大學生處於抑鬱憂慮的狀態時就會無法集中精神去完成一些要求注意力長時間集中的任務,從而導致學習、生活、工作中的挫折失敗。
(二)社會變革帶來的衝擊和困惑
經濟全球化、資訊和價值觀的多元化的結果,直接導致了傳統價值觀念的裂變,一些具有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的精神也被拋棄。市場經濟的發展及其激烈競爭,也使社會出現了貧富差距、認知落差等問題。反映到高校,有的學生經常高消費,有的吃鹹菜度日,強烈對比的結果,對於自我意識尚未成熟的大學生來說,也受到了極大的衝擊。因而直接導致了大學生心理錯位。
同時,社會的開放、科技的發展和市場經濟的競爭,也帶來價值觀的多元和生活方式的多樣化。今天的大學生面對的是一個真正的“花花世界”,這個世界充滿機會和誘惑,同時也充滿著風險和不確定性。而剛剛脫離父母掌控的大學生,尚未對如何選擇並承擔選擇的後果做好準備,因此很容易陷入種種的困惑。類似如網路成癮、執著於性生活追求等,也就出現在大學生的一些群落中。
(三)高中應試教育的影響
近年來,雖然上大學的比例越來越高,但中學的應試教育卻愈演愈烈。中學生所面臨的壓力前所未有。可以說,大學生的很多心理問題是在中學形成的,是應試教育的後遺症。應試教育的根本問題是“去人性化”,即把學生當作學習的機器,而不考慮他們的其他需要,如休息、娛樂、交往、瞭解社會等等。中學生的成長任務被窄化為學習,而且是以應試為目的的、最狹隘意義上的“學習”。因此中學階段很多成長的任務,如對自我的瞭解和認識、增強自主性和獨立意識、人際交往的能力、自我管理等等,都沒有完成。一旦進入大學,生活提出更高的要求時,就變得很難應付,難免產生焦慮和挫折感。
(四)心理積弊的極端發洩
不少大學生對現狀不滿,他們感到痛苦難受,進而扭曲壓抑,心理上積累了過多的負擔,積重難返的結果是,容易爆發出過激的侵犯和越軌行為。著名心理學家伯克威茨認為“痛苦往往引起憤怒,痛苦的刺激導致一種消極的情緒狀態,引起人們傾向於產生侵犯行為”’。大學生產生侵犯行為正是由於心中的不滿與憤怒。這些不滿與憤怒很多來自於大學生的人際關係、大學學校的管理措施、大學生個人之間的攀比、對社會的看法以及對大學生就業形勢的擔憂等等方面。社會生物學認為:“
(1)侵犯是人與動物共有的本能;
(2)侵犯是人類生活必有的不可避免的組成部分,必須定期發洩;
(3)侵犯會以能量的形式聚積,遇有刺激會有發洩;沒有刺激,但聚積過滿也會發洩;(4)能量可以用開發替代競技等富於侵犯性的方式進行引導。”當這些不滿與憤怒以“能量”的形式聚積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會有宣洩的需要,遇到有刺激或是聚積過滿的時候就會以侵犯越軌行為的形式發洩出來。
二、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義
(一)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迫切要求。大學生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而正在轉型的社會現實,諸如腐敗、分配不公等一些不良現象會給他們帶來負面的影響,不僅容易造成大學生思想認識上的偏差,也會造成大學生心理出現問題。這些心理問題往往同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交織在一起,並互為作用。教育實踐證明:在大學生成長過程中,心理素質具有核心的地位和作用。在整個教育體系中,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一起構成了一個相互制約、相互滲透的辯證統一的完整體系。因此,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必須把幫助大學生消除心理障礙與理想信念、道德修養等的教育在各個層面全面展開,使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為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創造良好條件。
(二)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學校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人的素質包括生理、心理和社會文化素質三大類。生理素質是其他兩類素質的載體和發展的物資基礎:社會文化素質起著主導作用,決定著素質發展的方向;心理素質在整個素質結構中則起著關鍵和聯結作用,具有較大的能動性。它既影響生理潛能的發揮和人的生理健康,又制約著社會文化素質形成和發展的水平,對促進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所以,切實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就不僅能使大學生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接受思想品德、科學文化教育的同時,也能給大學生接受其他方面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條件。可見,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學校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學校為大學生排憂解難辦實事的具體體現。世界紛繁複雜,社會發展變化,現實社會的種種影響給大學生的心理問題越來越複雜,嫉妒、自卑、任性、孤僻、逆反心理等等,在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屢有表露,致使厭學、逃學、鬥毆、離家出走等現象時有發生,甚至導致犯罪、自殺等惡性的事件出現。導致這些問題的導火線是多樣的,但有的主要是心理疾病,或者直接與心理障礙有關。值得慶幸的是,隨著心理健康教育在高等學校的逐步開展和完善,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的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學生中的影響越來越大,有心理問題的大學生開始懂得透過自我調整和心理諮詢來消除心理障礙,從而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投入學業中。
如廣西一所在校本科生6000人的學校,近5年來就有3000多人次走進了心理諮詢室,有2000多人次透過心理諮詢熱線、300多人透過信件進行心理諮詢。這說明,大學生希望透過心理健康教育來獲得心理健康知識,消除心理障礙已經成為一種心理需要,一種擺脫心理疾病的方式和途徑。然而,在一些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還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有的還被認為是“軟任務”、“虛工作”,沒有像解決學生的經濟、就業問題那樣實實在在,看得見摸得著,因而沒有受到重視。這種認識是十分錯誤和有害的。其實,對於大學生來說,他們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無論是經濟上的還是思想、心理上的,都是具體的、實在的,作為育人者,學校都得一件件為他們解決,來不得“虛”的和“軟”的,如在心理健康教育上,要設定專職人員、撥出專項經費和場地、配備專用裝置等等,為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良好條件。諸如此類,大學生遇到的煩心之事、困難之事,就會得到及時化解消除,學生的問題解決了,這就是為大學生成長成才辦了好事實事。
三、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策略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須是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要透過轉變育人觀念,實現對學生的人文終極關注,實現學校管理的人本化。
(一)切實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堅持“三結合”
1.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要與解決大學生的實際困難相結合。據調查,大學生出現心理問題的原因,大致有情感類的失戀、失去親人;經濟類的生活困難;壓力類的學習成績差、就業難;社交類的人際關係不好等。對於大學生中出現的這些問題,都應該採取心理健康教育與解決具體問題相結合的方法,即一方面進行心理輔導,另一方面想辦法幫助解決具體困難,及時剷除導致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病因,積極防止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發生。比如廣西醫科大學,他們在對生活困難的大學生進行“自主、自強,成就自我”為主題的個別心理輔導或者團體心理輔導,引導貧困生直面生活,樂觀向上,在困境中磨礪自己,消除因貧困而產生的如敏感、自卑、封閉等心理障礙的同時,儘可能為貧困生提供勤工助學機會,目前設立的勤工助學崗位超過500個,幫助貧困生獲得國家助學貸款100多萬元,使這些貧困生不因生活困難出現心理障礙,以良好的心態順利完成學業。
2.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要與校園文化建設相結合。校園文化建設是學生德育的載體,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載體,學校在進行校園文化建設時,要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元素,如建築物的色彩要和諧溫馨,綠化美化要賞心悅目,標語口號要催人奮進,人文景觀要意境深厚,用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來潛移默化大學生的心理品質。要充分利用學校的網路、廣播、櫥窗、報刊等傳媒,廣泛宣傳和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普及心理健康常識和心理調節方法,使大學生懂得如何防止心理問題,有了心理問題如何去擺脫和消除。有的學校透過組織大學生表演心理情景劇來對大學生進行自我教育,這是一種寓教於樂的教育形式,大學生透過表演心理情景劇,既能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自覺要求,又能增長心理健康知識,可謂一舉多得。 3.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要與社會實踐相結合。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有目的地培養大學生良好心理素質,調節心理機能,開發心理潛能進而促進大學生德、智、體、美等整體素質的提高和個性的'和諧發展的教育,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心理的自主構建相互作用的社會活動過程。既然是社會活動過程,那麼,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無疑是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準最直接、最生動的方式。因此,要創造機會讓大學生走出校門,進入廠礦、鄉村、社群接觸群眾,認識社會,瞭解國情,一方面用自己所學到的知識和技能為群眾服務,體驗自身價值和人生意義,一方面鍛鍊他們的意志和品質,提高他們遇到挫折的心理承受力,戰勝挫折的意志力,融入新環境的適應力,促進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組織大學生進行社會實踐活動,既要顧及到大多數人,擴大參與面,更要有目的地組織那些有心理健康問題的學生參加,讓這些大學生透過社會實踐活動提高心理素質。
(二)加強大學生的自我效能培養
自我效能感是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Ball.dura,1977)提出的一個心理認知概念。意思是指個體在執行某一行為操作之前對自己能夠在什麼水平上完成該活動所具有的信念和自我判斷。作為一種個人預測,自我效能感是個人對自己能否順利地進行某種行為以產生一定結果的自信。“被知覺到的效能期待不只是影響活動和場合的選擇,也對努力產生影響。被知覺到的效能期待,決定努力的程度和麵對困難的忍耐力。即被知覺到的效能期待越強,越傾向於做更大程度的努力。”從性質上看,自我效能感是使個體自我調節而使行為和動機得以維持的關鍵變數,對個體行為和結果有三個方面的影響作用。一是影響個體對活動的選擇。當個體在面對不同選擇時傾向於選擇自己認為能夠有效控制的活動環境和活動內容時,這種對環境和活動的選擇透過實際活動的進行轉化成為直接經驗,對個體發展方向和水平產生影響;二是影響個體活動的堅持性和動機水平。具有較高自我效能水平的個體有更高自信心和麵對困難的勇氣,為實現目標能使用更多行為策略;三是影響個體活動過程的精神狀態。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水平影響個體面對不利環境事件的應激水平,水平低的個體在應對外界事件時,能更強烈體驗到應激狀態和焦慮喚起,傾向於更多地採取防禦性行為來被動適應外界環境,限制和妨礙了主體能力的發揮和發展。
因此,要從根本上解決大學生心理問題,宜多從實踐引導的角度,透過擯除心理障礙,增強自我效能,提高學生解決心理問題的能力,須知唯有自身內因的崛起,才是問題解決的根本途徑。
自我效能的提升,除了上述三個結合,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和強化實踐活動之外,還需要指導學生學會積極的自我強化。
自我強化對調節人的行為很重要,它是以自我獎賞的方式激勵或維持自己達到某個標準的行為過程,這是個體自我效能提升的外現,當自我強化達到自己的標準時會提高自我效能感,反之,則易於對自己的行為能力喪失信心。
培養學生進行積極的自我強化,關鍵是使學生建立合適的標準。標準過高則易遭受失敗和挫折,標準過低又不利於激發進一步努力的熱情。學生的標準是透過學習和實踐內化而來的。在一個具體的認知行為中,學生可以透過觀察自己的進展情況或問題解決的程度來判斷自己的能力,這基本上是一個客觀的標準。但在學校環境和社會環境中學生還必須透過與其他同學、其他因素進行比較來確定自己的能力。所以,指導學生學會進行有目的的比較,是實現自我強化、提升自我效能的好辦法。
一是自我比較。學會看到自己的優點和進步,建立信心,學校和教師看到差生有進步就應及時地給予適度的鼓勵。二是減輕差生的自卑心理,可以和較低水平的學生進行比較,藉以建立信心,強化自我。三是在學生遇到學習困境、求職失敗時儘量避免將他們與和自己能力相似的人作比較。
當然,自我強化的前提是設立適當的標準,較近的目標易達到,因而有助於增強學生的自我效能感。目標設得過於遠大和不切實際,無助於學生估價自己的能力和培養自信。同時,自我效能信念易於在類似的實踐任務中產生遷移並得到鞏固加強。在活動中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不但有利於相關活動的進行、問題的解決,重要的是使學生透過觀察、比較、模仿的方式學習其他人的優點,又能在團隊合作中發揮各自特長。使原來已建立起來的具體領域自我效能信念在實踐的過程中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泛化和遷移,最終形成一般的自我效能。總的來看,使學生學會設立目標,藉助實踐深化,促使其進行自我比較,是提高自我效能、解決心理疾患的一種有效的辦法。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以愛心和事業心為前提,以大學生心理健康需要為起點,以創造和諧社會為基礎的陽光教育活動,需要高校教職員工的全員參與,需要全社會的關心,只要大家共同努力,就能有效地解決大學生的心理問題,促成大學生精神健康和身心素質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