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新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團體活動的運用論文

大學新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團體活動的運用論文

  高等職業教育作為我國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撐,以實踐為主體、以能力為導向的職業教育模式,對高等職業院校學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一般來說,進入職業院校學習的學生,普遍存在適應不良、人際關係障礙、自信心不足、目標不明確等問題,因此,在高職新生中有效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非常有必要。形式活潑、內容豐富的團體活動,作為一種新穎、高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日漸成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載體。

  目前,各高職院校團體活動的理論體系和操作模式還在不斷探討和摸索中,反映在開展團體活動的物件、內容、形式、設計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教師對團體活動的實施過程,影響團體活動在高等職業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效果。

  一、高等職業院校新生常見的心理問題。

  高職新生是一個非常特殊的群體,由於本身性格、年齡特點及初到一個新的學習生活環境,在角色轉換過程中,很容易出現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適應不良。剛進入高職院校的新生,由於學習、生活環境、人際關係的改變,很容易產生各種心理不適感,如孤獨、空虛、焦慮等。並且,如今的高職新生,在中學階段基本上是走讀,在家受父母萬般寵愛,獨立生活能力差,進入高校後,要與來自不同家庭、社會背景,有不同生活習慣的同學集體生活,容易出現生活上的不適應。

  2.人際關係障礙。這些新生大多來自五湖四海,在思想觀念、生活方式和習慣、興趣愛好等方面存在很大差異,加上“90後”新生大多以自我為中心,個性鮮明,缺乏有效的溝通技巧和經驗,在與同學交往時,難免出現人際衝突和矛盾。部分學生或因過分自傲或自卑,在人際交往中出現牴觸或恐懼等心理。

  3.學習困難和考試焦慮。由於高職院校的學習方式、管理模式、課程設定、考核方式等與高中階段有很大的不同,再加上進入高職院校的學生,學業成績普遍不佳,學習習慣不好,自我控制能力較差,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因此他們容易出現學習困難、曠課違紀等情況。另外,由於高職院校普遍採取學分制,考試不及格,使學生備感壓力,出現焦慮、沮喪心理,對學習更加沒有信心,破罐子破摔,導致惡性迴圈。

  4.理想信念缺失。高職新生剛剛經歷緊張的高考,心理上有一種鬆懈感,再加上對所學專業不瞭解,不明確未來的就業方向,他們大多處於目標模糊、動力不足、角色定位不準、理想信念缺失的狀態。部分學生因上大學後出現心理落差或人際關係不良,整天沉迷於網路遊戲和社交軟體,空虛迷茫,精神萎靡,虛度光陰,更別說進行合理的學業、職業生涯規劃了。

  4.5.情感障礙。高職新生的年齡一般為18~20歲,正值青春期,生理的快速發展使他們開始對異性產生興趣,渴望愛情。但由於心理發展的滯後性,尚未形成健康、成熟的愛情觀,缺乏愛的能力,性心理認識上存有偏差,不能妥善處理戀愛過程中產生的各種問題和衝突,因暗戀、失戀及戀愛過程中的爭吵而產生的問題比比皆是。

  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團體活動特點。

  長期以來,心理健康教育干預不夠深入,無針對性,形式單調不易吸引學生等,一度讓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陷入尷尬境地。近年來的研究發現,要想獲得較好的教育效果,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不斷激發他們自我心理發展的自覺性和積極性,團體活動正好滿足這一條件。團體活動是指在團體帶領者的指導或幫助下,由團體成員部分或全部參與,為引發成員互動與成長而設計的討論、遊戲等活動。在團體活動中,成員可透過各種途徑交流資訊,探索個人價值,共享資源和經驗,在安全、信任的氛圍中嘗試模仿或改變行為,共同解決問題。團體活動具有活動性、體驗性、主體性、高參與性等特點。

  1.活動性。與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相比,團體活動的最大特點是改變單向說理教育和直接灌輸方式,透過精心設計的活動或遊戲,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在活動中感悟和體驗。豐富多彩的團體活動形式,能充分發展每個學生的個性,發掘他們的內部潛能,使不良情緒在活動中得到釋放。常見的心理問題或困擾,也能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得到緩解。

  2.體驗性。團體活動注重成員的體驗式參與過程。團體成員透過團體中的觀察、學習、體驗和探索,不斷增強自我認識,調整情緒,改變觀念、態度和行為,發展良好的適應能力。團體中的人際互動,也會使學生在親身體驗和實踐中,潛移默化地最佳化心理品質,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3.主體性。研究發現,團體活動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真正確立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引導的新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團體活動強調團體成員的相互尊重、理解和信任,讓學生在討論、互動、交流、體驗中增進自我認識,增強自我調整、自我教育的能力,激發內在發展需求。

  4.高參與性。團體活動內容新穎,形式多樣,生動有趣,能吸引大部分學生參與其中。另外,團體活動重在團體成員間的互動、討論與交流,體驗性和實踐性很強,應用範圍廣,能保證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全面提升學生心理素質。

  三、高職新生中開展團體活動的途徑。

  在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團體活動已初見成效。研究指出,團體活動對促進職業院校學生環境適應、人際交往技能及健全人格品質等方面有顯著效果。就高職新生來說,開展團體活動可從以下方面著手。

  1.針對新生集中開展團體活動。根據高職院校新生特點,應分階段分主題集中開展豐富多彩的團體活動。例如,可在新生入學教育時,集中開展有關環境適應的團體心理活動,減輕學生的不適症狀,幫助他們順利完成角色轉變和適應環境。在軍訓期間,開展抗挫折能力的團體活動,在完成國防教育的同時,增進抗壓能力和心理素質。在新生心理普查後,根據普查結果,有針對性地開展不同主題的團體心理輔導,集中解決不同型別學生的心理問題。根據新生正處於青春後期的特點,可在第二學期,分別針對男生和女生開展性健康教育的團體輔導活動。還可根據新生自我認識不全的特點,有計劃地設計相關團體活動,幫助新生客觀、全面地認識自我,悅納自我。

  2.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貫穿團體活動。心理健康教育課是實施職業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塊主陣地。目前,在大多數的高等職業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課作為必修課程,會在大一新生中開設,而傳統的授課方式已經不能滿足現代職業院校學生的需求。因此,將團體活動貫穿於各主題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顯得非常必要。透過小組討論、角色扮演、分組活動、團體遊戲、總結分享等方式,既可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也可體現教學過程的互動性。各式各樣的團體活動,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在輕鬆活躍的氛圍中,促進學生思考,獲得啟發。這種教學方式,既可保證教學效果,又深受學生歡迎。

  3.以班級為單位,開展團體拓展活動。高職院校的學生管理主要以班級管理為主,人員相對固定,每個班的人數一般在40人左右,平時集體活動和上課大多以單個班級為單位,成為一個自然團體,很適合做團體活動。以班級為單位的團體活動,目的是塑造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增強團體凝聚力。可根據不同班級的人際交往特點,有計劃、有針對性地設計相關團體活動,連續多次進行。班級拓展活動可在室內和室外舉行,在室內適宜開展小型團體活動,在相對封閉的空間內更有利於團體成員間凝聚力的形成,但缺點是空間較小,不利於活動的開展。室外團體活動突破空間和班級的限制,趣味性和新鮮感更濃一些,有利於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缺點是增加管理和安全等問題。在團體活動中,可儘量多地為學生創造在集體中表現自我的機會,增進對班級同學的認識,使他們在親身體驗活動的過程中觀察、學習、領悟,最終改善班級人際互動模式,增強集體榮譽感、歸屬感和團隊凝聚力。

  4.開展主題鮮明的團體輔導活動。國內外的研究表明,無論基於何種理論流派的團體輔導活動,在促進新生環境適應、改善學生焦慮和抑鬱、促進人格發展、提升學生自信心等方面,都有顯著效果。隨著高校團體輔導活動的發展,團體輔導形式由單一的矯治性輔導逐漸過渡為集預防、最佳化和發展的多元化輔導。研究指出,團體心理輔導集中個體諮詢和一般社會團體的許多“治療性因素”.團體本身的特性,使團體心理輔導有著獨特的促進大學生心理成長的內在機制。

  在團體活動中,教師和學生之間、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交流是多向的,能量是互動的,學生透過與同伴的互動、討論、交流、自我體驗等增強自我調適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參考文獻:

  [1]何立群。體驗式團體活動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運用[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2009,10(6):125-127.

  [2]謝長旺,畢麗娜,趙彥。團體活動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J].教育與職業,2009,(30):72-73.

  [3]裴利華。團體輔導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心理衛生雜誌,2006,20(8):527-530.

  [4]李丹丹。提高高等職業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課教育效果的研究---在高等職業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運用團體活動的思考[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2,(11):268.

  [5]李紅鋒。拓展訓練對高職新生心理健康發展的影響[J].商丘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3(3)。

  [6]範立燕“.90後”大學新生人際交往團體輔導研究[D].華中師範大學心理學學院,2011,(5):7-8.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