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安全心理學在實驗室安全管理中的應用論文
探析安全心理學在實驗室安全管理中的應用論文
安全心理學是以生產勞動中的人為物件,從保證生產安全、防止事故、減少人身傷害的角度研究人的心理活動規律的一門科學。由於人的心理千差萬別,影響人的行為安全因素也多種多樣: 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條件下有不同的安全行為表現,不同的人在同一條件下也會有各種不同的安全行為表現。安全心理學的研究,就是要從複雜紛紜的現象中揭示人的安全行為規律,以便有效地預測和控制人的不安全行為,使作業者能按照規定的生產和操作要求活動、工作,以符合安全生產的需要。安全心理學的目的就是要達到控制人的失誤,同時激勵人的安全行為[1]。
縱觀國內實驗室安全事故,大多是人為事故,與實驗人員安全素質和管理水平有極大的關係,咎其根源,與不瞭解人的心理行為特點有著非常大的聯絡。目前國內高校和科研院所從事實驗室安全管理工作者,對實驗室安全管理模式、制度、措施、監控等方面研究較多,也有學者從管理學角度創新管理模式,如推行實驗室安全生產標準化、實行安全准入制、創辦“實驗室安全周”等,但從人的心理學特點入手探索科研工作者實驗室安全行為的研究尚屬空白。探索如何結合科研實驗工作者的安全心理規律來管理實驗室安全工作,改變實驗人員與管理者的相互牴觸情緒,以激勵實驗安全行為,避免和克服不安全實驗行為,營造和諧自覺的實驗室安全氛圍,對於預防實驗室安全事故管理有積極意義。
1 科研實驗室的不安全行為及特點
在我國,科研實驗室主要分佈在高等學校、科研院所、研發實力較強的生產企業和社會第三方專業檢測單位等,是生產科研成果的重要陣地。對於有科研實驗室的單位而言,實驗過程就是生產科研成果的過程,實驗室就是生產場所。實驗室的重要功能是探索未知,這一特性決定了實驗室工作具有挑戰性和潛在的危險性。實驗室中不僅有各種具有潛在危險的儀器裝置,室內往往集中地存放了大量的危險化學物品。常年與這些危險儀器裝置、化學物品相伴,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引發灼傷、火災、爆炸、中毒、輻射、電擊等各種災難性事故。
隨著國家近年來對各行各業科研硬體投入的加大、科研課題經費的增加,科研實驗任務量整體攀升。儘管很多高校和科研院所新建了實驗大樓,但科研實驗室空間仍然整體偏緊,使用頻繁,人員集中,學生流動性大,這對實驗室安全工作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實驗室安全管理制度、實驗室安全手冊及各種安全規則規程可謂嚴格齊全,但大部分科研人員思維習慣以科研任務為重,實驗室安全工作口頭上重視,落到實際中卻有難度,常常以繁忙的科研實驗為由忽視安全細節,造成不安全行為和隱患隨處可見。
實驗者在實驗室中的不安全行為,實際上就是實驗活動或實驗操作的違章違規,其表現出以下特點。
( 1) 普遍性: 在複雜多樣的科研實驗活動中,由於科研實驗者的大部分違章違規沒有直接後果或沒有顯見後果,因此實驗違規帶有普遍性;
( 2) 潛在性: 事實上違章違規後果有潛在性,違章違規操作有較大潛在風險;
( 3) 生理侷限性: 由於人的生理存在侷限性,任何學歷、經歷、專業、年齡、工齡、工種的人都可能違章違規,而且可能重複同樣的違章違規行為,可以說凡是人都可能有違章違規的行為;
( 4) 心理侷限性: 實驗操作者會因大部分違章違規沒有直接後果或沒有明顯後果而存僥倖心理,管理者也會因此而放鬆管理,使違章違規總是難以杜絕,甚至發展成為習慣性違章違規,給人身安全、環境、單位都帶來極大的風險。
2 導致實驗室安全事故的心理原因分析
2.1 導致實驗室危險事故的因素
導致實驗室危險事故的因素有三個: ( 1) 人( 科研實驗工作者、研究生、實習生等) ; ( 2) 實驗物件( 儀器裝置、實驗物品等) ; ( 3) 環境( 實驗樓大環境、實驗室小環境) 。在這三大因素中,人的因素是決定性因素。而實驗物件的因素和環境因素也是與人的因素分不開的。據統計生產事故中,70%80%是由於人的不安全行為( 操作行為發生錯誤或違章違規操作) 造成的,而95%以上的不安全行為都與人的種種不良心理狀態( 如麻痺心理、僥倖心理、逞能心理、從眾心理、逆反心理、省能心理、好奇心理、無關心理、冒險心理等等) 密切相關。李志紅在對國內100 起實驗室安全事故統計中得出,因違反操作規程和操作不當造成的人員傷亡接近80%。人的行為是由人的心理狀態支配的,要研究和分析事故的原因,就必須研究和分析發生事故時操作人員的心理狀態。事故的預防,從人的失誤入手,才是治本之策。
2.2 易致人為失誤的心理因素
2.2.1 疲勞因素
作業疲勞是國際上公認的主要事故致因之一。很多科研實驗往往具有連續性,在一個8小時工作日內很難完成,需要晚上或週末繼續完成,容易因休息不當導致人的疲勞狀態。過度疲勞時的最大危險主要源於反應遲鈍和動作不準確。在實驗人員遇到危險時往往不能及時發現,或發現了不能快速地做出反應。在實際的危險發生時,躲避危險的時間常常在幾秒鐘之內。因此,防止過度疲勞是安全實驗的關鍵。
2.2.2 時間因素
人的各器官系統不能在長時間內保持均勻的工作能力,這種能力具有周期性變化的特點。晝夜生理節律是事故的一個潛在原因。國外有人曾把凌晨3 點左右發生事故較多的現象稱之為“魔鬼的凌晨3 點”。因此一些科研工作者刻苦鑽研實驗到夜間的精神固然可嘉,但從安全的角度看,是很危險的工作習慣。
2.2.3 睡眠與意識
輪班、倒班工作被認為是引起睡眠紊亂的主要因素。在現行的科研體制下,科研工作者有時需要短時間內提交專案申報材料、驗收材料等,常需加班加點撰寫,睡眠不足對次日的實驗安全有著嚴重的不利影響,如注意力集中困難,感覺知覺遲鈍,意識清醒程度下降等,導致實驗操作的可靠度下降。
2.2.4 社會心理因素
家庭關係、生活災難事件或過度興奮事件、節假日前後的綜合症、人際關係等都會影響實驗人員的工作集中度和操作準確性。受不良家庭關係、人際關係環境的影響,發生事故的機率比正常條件下要高,特別是上、下級關係緊張的地方,更容易發生安全事故。
2.2.5 事故前的心理狀態
安全事故發生前,實驗操作人員有麻痺大意、精力不集中、操作技術生疏、過分依賴他人、緊張導致判斷錯誤等心理狀態。其心理活動往往認為自己追求的是以最小代價得到最大的效果,主觀認為是省時省力的做法。他們錯誤地把違章違規的風險和違章違規導致事故發生的機率等同起來。這是人們普遍存在的心理現象,所以實驗活動違章違規有存在的基礎。我們知道,風險等於事故嚴重程度與事故機率的乘積。即使該事故發生的機率很小,其風險也是不容許忽視的。
3 安全心理學在實驗室安全行為管理中的應用
如果管理者能把安全心理學理論引入實驗室安全管理尤其是科研實驗者安全行為管理中,單位的安全工作不僅會具有嚴肅性,也會帶有較多的人情味和感情色彩,體現真正“以人為本”的安全管理理念,從而不斷增強科研人員的安全意識,提高安全技能和自我防範能力,使安全管理工作由被動轉為主動。
3.1 行為強化帶來安全科研
安全心理學就要利用人對安全需要的正效應心理,做好激勵措施,強化正向激勵和負向激勵,確保實現期望的安全。在一定條件下,雖然懲罰和批評也能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每個人都有自尊心和榮譽感,要刺激和鼓勵人們的上進心,正面表揚或獎勵更容易調動積極性。充分運用正向激勵機制,最大限度地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員工依靠自身力量對自己的安全行為和意識進行自我指導、自我控制、自我實現提高安全積極性和安全“興趣”。在科研實驗中,要使安全操作行為得到鞏固,或使安全規程能夠貫徹到每個科研人員的實際實驗過程中,就必須有個長期不斷強化的過程。在一些高校或科研單位,安全科研過程中容易出現不安全行為的“自然”強化現象,即違章違規操作成為習慣性行為模式,變得很鞏固,這需要結合人的心理學特點有技巧地採取一些措施。筆者所在單位運用激勵手段,將本單位實驗室安全檢查評分結果、良好典範、存在隱患等情況圖文並茂進行公示。對優秀團隊每人發放健康安全用品,以資鼓勵,並附上管理部門精心設計製作的安全提示卡,讓每個人都感覺到原來嚴肅緊張的安全工作還可以如此溫馨,這種體驗在每個人心裡留有特殊的印記,在往後一段時期內,個體會覺得自己的安全行為不僅是在為自己、為他人,還會得到組織的認可,便會發自內心將安全行為變為自覺行動。檢查評分排名靠後的團隊,有難為情的心理反應,整改積極性和決心大,不用管理者批評也自然轉化為自覺行為了。這種方式對於促進每個人的安全意識效果較為明顯。
3.2 完善監督檢查機制
任何措施均不可能盡善盡美,任何設施和方法的改進都不可能完全滿足操作者的要求,所以,還必須有一套針對違章違規的檢查、監督機制和獎懲制度。加強定期或不定期檢查、核查和監護,一旦發現違章違規行為立即採取措施補救,對造成事故的,要追究個人責任,對由於有意違章違規而導致事故者要嚴肅處理,迫使有違章違規傾向者正確估計自己行為的風險,使一向遵章者更有自我約束的動力。上述各項管理措施基礎上的監督,不是簡單地管、卡、壓,而是符合安全心理學的紀律教育和警示效應。
3.3 科學用人安排工作
合適的人才可以做好適合他的工作。利用安全心理學理論來甄選實驗人員和安排工作。根據從業人員的愛好、氣質、動機、心理素質、動作協調性、智力等方面,選拔心理素質好、責任心強的人員擔任安全管理人員和從事實驗室安全工作的人員。要儘量提高人與崗位的相互適應性,工作越特殊、工藝越複雜,對人的心理素質要求越高。有些人心理素質差,容易走神或緊張; 有的人心理抵抗能力差,造成注意力不集中,無法適應當天的工作; 有些人責任心不強,就不適於讓其獨自負責重要工作。這些都應被安全管理者或團隊負責人重視,合理安排研究任務和強度,以免對實驗室安全構成潛在威脅。
3.4 必要的心理訓練
管理者要運用安全心理學知識,做好科研人員的安全心理訓練,用一個人對安全的積極性來帶動一大批人對安全的積極性。尤其要把加強人的心理素質鍛鍊作為培養科研職工安全心理的切入點,提高安全管理者及全體員工的感知能力、反應能力、心理調適能力、注意力、耐受力等心理品質,這點十分重要。透過心理訓練提高個性特徵的穩定性,使其善於控制自己的心理狀態,挖掘身體潛力,保持最佳安全狀態。透過自我調節,避免精神狀態的高潮期或低潮期兩個情緒不穩定期對工作的影響,調整個人在工作過程中處於精神穩定期的中間狀態,使能力發揮最穩定,工作有條不紊。透過情感教育,激發員工做好安全工作的`心理慾望、積極性和安全“興趣”,讓其在行動上自覺嚴格執行安全生產規程,真正保證安全能控、可控、在控。同時對一些經常出現不安全行為的實驗人員,要以適當的方式進行積極的心理疏導。
在生產活動中,並不是每個人都得親身經歷一場事故後才去注意改變不良性格,而應該把別人的事故當作一面鏡子,檢討自己在性格等方面是否與肇事者有相似的不良特點,引以為戒,克服缺點。避免實驗過程中的急躁、煩躁情緒,加強責任感、自制性等。
3.5 儘可能採用防錯容錯措施
“不注意”是人的心理缺陷,在實驗過程中可以採取一些防止不注意產生差錯的措施: 譬如儀器裝置建立冗餘系統以實現多重保護; 為防止下意識狀態的失誤,在重要操作之前,對操作內容確認後再動作; 改進儀器儀表的設計,使其對人產生非單調刺激或悅耳、多樣的訊號,避免誤解等。譬如筆者所在單位實驗室中央供氣系統就有多重防錯容錯措施來確保實驗安全。首先,各種氣體鋼瓶被放置在工作區外的一個安全區域( 中央供氣室) ,該區域裝有防爆牆、防爆門、防爆燈、監控攝像頭等安全硬體設施; 第二,中央供氣室內部氣體鋼瓶儲存區的合理佈置可以保持可燃性容器和助燃性容器間的安全間距,工作場所附件不再有高壓裝置,有毒或可燃氣體洩露的潛在危險也得以避免; 第三,除了氣體鋼瓶自身的減壓裝置、過濾裝置、氣體管路的防洩漏防腐蝕管材等安全保護外,各終端用氣實驗室和中央供氣室均安裝氣體洩漏報警裝置,實驗人員可以透過配備的遠端切斷系統在緊急狀況下切斷氣體供應; 第四,氣體鋼瓶的操作必須由培訓合格的專門人員來操作以減少重大事故發生的機率。
3.6 安全培訓彌補遺忘缺陷
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遺忘曲線表明,人對事故資訊的遺忘會在安全事故發生的機率和時間上得以體現。因為一個安全事故的發生就形成一個包含大量內容的事故資訊,這種資訊在事故發生初期,對大腦形成強烈的刺激,此時資訊量也最大,人的大腦就會根據原有的安全意識和知識對外來刺激做出反應,就會在後續生產工作中形成安全意識和預防事故的行為。隨著時間的流逝,事故資訊量的保持逐漸減低,也就是遺忘。當資訊保持量處於越低的水平,人對危險的警惕性越低,安全意識越弱。依據艾賓浩斯遺忘曲線規律,在實驗室安全管理中,定期對科研職工、研究生、實習生進行安全培訓、教育,提高思想認識,來強化其安全警惕性和防禦性。使實驗操作人員建立安全的基本概念,樹立風險意識。有了風險意識,就能理解違章違規可能是零事故,但決不是零風險。不能讓違章違規成為一種習慣。還要使實驗操作人員瞭解人的基本心理特性,人性的弱點,瞭解人為什麼會失誤。透過管理者的反覆教育,使得其安全意識以及對於事故的記憶重新活化,以達到降低事故率的目的。
3.7 安全文化宣傳
安全宣傳工作的重點在於從心理學角度啟用人們的安全需要,增強其安全動機和自覺性,善於利用人們趨利避害的本性,從實際出發,透過結合以往典型事故案例,進行資訊量和思想上的雙管齊下,一併灌輸,透過加強記憶,提高對事故的警惕性,從而提高並滿足個人及社會的安全需要。另外需培育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圍。雖然實驗室違章違規發生在個人身上,但它不是一個孤立的事件,如果周圍的人都有很強的安全意識和責任意識,都把違章違規視為絕對不可容忍的行為,都有良好的按操作規程操作的習慣,那麼違章違規操作就沒有生存的土壤。所以,必須培育安全文化氛圍,加強和提高安全責任意識和法律意識,這是一項最根本、最有效的措施和長期工程,最終使違章違規的風險趨於零。
4 結語
相比企業的安全生產,各高校或科研院所的實驗室安全管理有其特殊性、各異性和複雜性,是一項需長期堅持的系統工程,管理者不能憑傳統的制度上牆落實責任就可高枕無憂,而要在日常管理過程中隨時系統觀察、系統思考,應該運用安全心理學理論,對本單位的實驗室不安全行為心理學特點加以分析,探索人的認知、情感、意志等對科研實驗工作者安全實驗操作的影響,分析實驗違章違規行為發生的各種人為心理因素,將心理學融入到安全管理中,不斷嘗試創新,提出相應的適合本單位的解決措施,讓科研工作者潛意識裡就有自覺主動的安全行為,實現真正“以人為本”的安全管理,從而體現實驗室安全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