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社會過勞心理危機探析論文
當代社會過勞心理危機探析論文
當代社會正處於快速發展的轉型期。異常心理學研究認為,社會轉型發展到一定階段,人們就容易表現出越來越嚴重、越普遍的身心危機。而過勞心理危機,是近年來較為常見的心理異常現象。因此,深入研究和探討當代人過勞心理危機問題,對於促進個人軀體和精神健康,提高社會勞動效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社會價值。
一、過勞心理危機的現狀表現及演化程序
在現代社會背景下,社會變革加劇,競爭壓力加大,科技迅猛發展造成“知識恐慌、能力恐慌”,生存和發展壓力等導致許多人產生過勞心理危機現象。加之貧富分化和城鄉差距拉大,城市生活壓力增大等,導致大量的就業困難或失業、破產,離婚或失戀、人際衝突增多等社會或個人問題的出現,進一步提高了心理危機的發生率。異常心理學研究認為,大量社會或生活壓力衝擊會造成人們原有心理結構解構,感到心理上越來越焦慮。不難想象,大量生活事件衝擊和高強度壓力,導致過勞心理危機的發生。人們常見的感受和表現是,人人感到“活得累”,為上班加班、房貸、孩子、人際關係等忙碌、費神,感覺工作累、生活累,一切都累,造成生產效率降低、生活及生命質量低下,嚴重的甚至出現身體疾病和心理健康問題。而在直接與人交往、解決人際衝突的服務性行業中,過勞心理危機現象尤為顯著和嚴重。從經濟角度看,各領域的從業者由於過勞危機不能充分行使職能,每年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過勞心理危機症狀包括低生產效率、曠工和心理問題。當代人過勞心理危機問題令人擔憂,己成為一個亟需重視和解決的社會問題。
研究者調查大量當代人過勞心理危機的現象後,認為其症狀表現具有多維現象,既表現於軀體的不良反應,又表現在情緒、人際關係及行為特徵的異常變化,由多個維度的反應組成。比如,情緒上表現為壓抑、空虛、偏執、冷淡、厭倦、悲觀、不信任、對周圍的過分批評態度、失望感、不充實、自卑和無能力感及心情波動大等;人際關係上表現為逃避家庭、沒有安全感、貶低別人、中斷長期保持的關係、對朋友的評價過分敏感、孤獨、失去與別人交往的能力、避免密切的接觸、從開放和接受轉向封閉和否認、與同事隔絕或過分依賴同事、憤怒或不信任增加;身體方面表現為慢性疲勞、易感冒和病毒感染、胃痛或潰瘍、失眠多噩夢或嗜睡、貪食暴飲、面部肌肉抽搐、酒精或藥物依賴等;行為上表現為工作效率降低、無故曠工增加、不停地看錶、抱怨、轉換或放棄工作、小問題也無法處理、失去樂趣、失去自我控制、遲緩、害怕工作、反應機械及濫用酒精或違禁藥品等。根據臨床表現可以將過勞危機分成三個等級:第一級,初期階段。它是以“活動”為基礎的,任何高度緊張的持續工作或不良生活狀態,將會消耗掉人的自我防護的“甲冑”。要減少過勞危機發生的機會,最簡單的辦法是當壓力處於初期階段時便改變其惡化發展路線。第二級,中期階段。它是瀰漫性的,涉及了個人生活的每一個方面。個人在駕馭時間、地點、人物方面完全喪失功能。這一程度的過勞危機已經很嚴重,需要馬上對其生活進行自我調節和他人干預。第三級,末期階段。出現較為嚴重的過勞危機症狀。過勞可能是週期性的,或由某種具體情況決定的,這些“狀況”的出現可能導致過勞者的預期性焦慮,如果不進行對症處理,這些狀況將會導致人全面陷入過勞心理危機。
研究者從另一個角度,將那些典型過勞危機者的症狀程度分為四個程序,用以描述過勞心理危機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從中發現哪些因素導致它的發生及惡化。一是“熱情”階段,許多危機者當初懷著過高的希望和不太現實的期望投入到新工作中,他們似乎有無窮的潛力。這樣的理想主義者會因那些限定他們的條條框框而生氣,將變得越來越遲滯。二是“停滯”階段,當他們覺得自己個性的、經濟的、職業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時停滯便出現了。於是就覺得自己升遷得太慢、獲得的太少,不能滿足自己不斷增加的家庭開支或成就感的要求,便漸漸失去做好工作的內在動力。如果管理者不能透過提供晉升機會、增加報酬、縮短加班時間和一些其他的激勵措施,來防止員工動力的停滯,即既無外部的激發也無內部的動力,那麼過勞危機的程度就會惡化升級。三是“失望”階段,失望的產生表明員工己身陷困境,他們開始懷疑效率、價值觀和他們為困難付出努力的意義。因為過勞危機在群體中具有高度傳染性,一個人的失望情緒可能會影響其他人。克服群體失望的一條很好的途徑就是正視問題,給他們提供心理支援或溫暖關愛,增加對過勞綜合症的正確認知和應對,促使問題解決,透過給個人和組織帶來積極變化從而改變不滿情緒。如果這個問題能很好地解決,將會使過勞危機者對工作、生活重新產生熱情。如這個問題解決得不好,淡漠便產生了;四是“淡漠”階段,淡漠本身就是過勞,這是一種對環境的冷漠和對過勞危機干預滿不在乎的表現。淡漠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危機階段:個體處於一種失衡和不穩定的狀態中。使這一階段更為複雜化的是當事人不能對正在發生的情況作出客觀的認識和判斷,要改變這種情況,就必須接受進一步的心理危機干預和專業性治療。
二、過勞心理危機的壓力源解析
心理學家裡加於1985年從各種文獻中選錄出了18種有關過勞的不同定義,最後認定一種非常廣義的定義將過勞危機描述為一種內在的心理體驗,它涉及情感、態度、動機和期望。這種危機的出現是因為人們的心理要求超出了現實的能力。它是一種由於情感上的要求長期得不到滿足而導致的包括身體、心理、感情等方面都處在耗竭狀態的體驗。它伴隨著一系列的症狀,包括軀體上的耗竭、情感上的無助無望、幻想破滅、自我否定,對工作、他人以及生活的否定態度,這表明己超出個體的極限,導致人們適應環境的能力受到嚴重影響。
研究者有時還把過勞與心理枯竭、職業倦怠作為相同或相近的概念來研究和論述。他們認為,心理枯竭或過勞是一種身心慢性疲勞、無助、厭棄工作和生活的感受。目前,人們把心理枯竭或過勞一般定義為個體由於無法適應社會、環境對個人的壓力而產生的一種身心耗竭的狀態。所以,過勞或心理枯竭經常被描述為一種軀體、情感和精神的衰竭狀態,其特點是軀體的耗損和慢性疲勞、無助感和絕望感、負性的自我概念以及對工作、生命和他人的負性態度。處於過勞或心理枯竭狀態的人,經常會有一種身心能量被耗盡的感覺,容易疲勞倦怠,做什麼事情都沒有力氣,經常會感覺力不從心。這種身體的或心理的衰竭通常是長時間、慢性進展過程的結果,日積月累的日常應激、內在的衝突和被壓抑的情感,均在這個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心理壓力長期得不到釋放,不斷積累,達到一定程度就會在一瞬間爆發,個人身心健康、社會關係以及工作生活都會受到嚴重影響。這種情況的輕微狀態許多人都曾有過體驗,特別是在工作生活緊張、壓力大的時候,但如果這種狀態經常發生的話,對個人的工作效能、生活質量將會造成嚴重的負性影響。
通常,過勞這種心理危機是不易被察覺的,因為它是在不知不覺中緩慢加劇的。過勞危機作為每天生活和工作在不停競爭和長期壓力下的後果,會緩慢而持續地腐蝕著人們的身心健康。由於鑑定過勞危機很困難,把它理解為一種性格缺陷更容易被人們接受。只有當人們在所處的環境中感到非常失敗和筋疲力盡,以致要用異常的方法(比如放棄目前的工作和地位、發展成一種嚴重的身心疾病、變成一個物質如酒精濫用者或者是企圖自殺)尋找解脫時,危機便出現了。而更成問題的是由於過勞危機產生的最根本的誘因(包括職業、個性、各種關係)不同,其恢復痊癒的過程並非是線性分佈。人們無時無刻不生活在危機的某個階段中,所以突然間陷入工作或生活過勞危機的情況變得更加普遍。
(一)個人特質的壓力源
過勞主要出現在那些有高度的工作動機,有理想並希望透過工作使自己的生命獲得某種意義的人身上。特別是那些需要有極旺盛的精力、強有力的'腦力活動的恢復能力及機智果敢的工作的人員,他們一天天地處理一些嚴重問題,長期不斷地從事這種工作,能消磨任何人的樂觀態度和工作動力,因而最易於發生身心過勞危機。
(二)工作的壓力源
當一個人在工作中遇到成堆的新舊問題時,過勞危機便容易發生了。這些問題有多種來源,如被不停地提出要求、讓人難以忍受的領導或老闆、混亂不堪又無體無止的日常文書工作、像個萬能博士一樣雜而不精地做事、超出力所能及的兩難境地、僵化而沒有彈性的規章制度和工作程式,以及較長的工作時間等。問題的程度和型別各不相同,但結果卻都是人們與其所處環境之間、人與人之間的摩擦不斷加深,沒有短期或長期放鬆的機會。久而久之,過勞危機便可能產生了。
(三)環境的壓力源
環境因素(傾向於指生活的)也可以啟用壓力感,而它更多地是透過情感認知過程為壓力提供一個舞臺。現實的壓力感實際上是一種自身機能的削弱,表現為神經病學的、內分泌系統的因素瞄準數量眾多的靶器官,單獨或協同地啟用各種生理機制。研究者謝耶斯提出的一般適應綜合症理論指出,過度刺激及對靶器官的過度磨損導致壓力相關性機能失調和疾病。如這種壓力持續不斷,並且個體不適應這種壓力而不停地消耗自身的精力,那麼就會出現靶器官的徹底損傷。最後,過勞危機的結果表現在生理上也許像心臟病發作一樣嚴重,也許像頭痛一樣尋常。
應激是機體對任何要求的非特異性反應,為了做好某項工作或生活事件,人們需要一些壓力,然而每個人都有一個極限。這個極限由遺傳、生物、行為、生理等因素決定,超出這個極限,壓力就有害了。壓力可分為兩種型別,一種為心理社會壓力,它的形成有賴於個體對待刺激的認知和解釋方式,即對同樣一個任務或事件,一個人認為是挫折,感受到壓力,而另一個人則不以為然;另一種為生物因素所致的壓力,它具有一些能導致壓力感的生物電的、生化的特性。然而,人們生活中的壓力感最主要的來源還是他們自身,是他們自己使其產生並蔓延。過勞危機的出現與個人存在的工作、生活壓力之間並無對應關係。當環境要求與個人的反應能力之間出現失衡時(感知的或真實存在的),壓力就會出現。壓力既有正面作用也存在負面影響。當壓力變得難以調和,人們又沒有能力承受,也沒有其他的緩衝辦法可以使這種持續不斷的壓力鬆弛下來時,過勞就出現了。
三、關於過勞心理危機的認知及誤解探析
(一)過勞心理危機與個體人格特質有關
研究者調查了許多有過勞危機的經歷者後認為,他們都有情感投入深、敏感、仁慈、理想主義等人格特質,而且受到人們的認可,被委以重託,他們把自己的全部時間和精力都獻給了工作;要求生活處處完美,而恰恰生活不能事事遂願。而且像大多數其他有過勞傾向的人一樣,他們也有過度焦慮、強迫、熱情、略有神經質、性格外傾、辦事認真謹慎等個性特質,以及有對他人產生同情情緒而不能自拔的傾向。
具體說來,過勞危機者大都具有下列一條或幾條表現:(1)角色混淆:他們對自身以及自身所處的位置所應具有的權利、應負的責任認識不清,對於採取什麼方法、達到什麼目標、當前處在什麼位置、對自己和所在機構應盡的義務也不清晰;(2)角色衝突:他們的工作使他們感到自己的價值觀和道德觀不一致,不能調和,不能共存;(3)負荷過重:無論在數量還是質量上對他們的要求都太重;(4)毫無成就感:他們感到無論他們多努力地工作,從增加認識、完成任務、受到賞識或獲得成就角度看,其結果都毫無意義;(5)孤立:無論是在工作場所還是其他地方,他們幾乎都得不到社會支援;(6)喪失自主性:他們將要做什麼以及如何處理工作或生活事件的決定權被他們所在部門的官僚或其他生活主角的指令所代替。個體具備這些特質,即具有了產生過勞心理危機的內因。
(二)對過勞心理危機的正確認識
研究者在調查分析後,得出以下結論:(1)所有的壓力都可能會導致過勞危機;(2)過勞危機是一個心理生物學的過程;(3)除工作、生活本身外,環境因素(包括自然的和社會的)也可能是過勞危機產生的原因;(4)缺乏有效的人際關係;(5)過勞危機的出現會有訊號,但對它們的認識有賴於觀察者的敏銳;(6)有些過勞危機的跡象一閃即逝,但大多數還是持續存在的;(7)過勞危機傾向於一種過程而非狀態;(8)過勞危機的嚴重程度多種多樣,從輕微的沒精打采到死亡,各種表現都存在;(9)過勞危機的持續時間也是多種多樣的;(10)過勞危機及其導致的危機可能不只一次地出現;(11)對過勞危機問題的認識程度可以多種多樣,從一無所知到完全清楚;(12)過勞危機具有傳染性,因為它給其他工作人員增加壓力;(13)年輕工作人員發生過勞危機的可能性最大,而年長者可能性最小;(14)少數民族對過勞危機的易感性比白種人略小;(15)男女對過勞危機的體驗幾乎無差別;(16)單身者發生過勞危機的最多,而組建了家庭的最少;(17)過勞危機治療及預防的措施必須因人而異,因為過勞危機有個體差異性;(18)根據不同程度的自我喪失、個人成就感(或是缺乏這種感覺)、情感上的耗竭,可以看到過勞危機的階段性;(19)過勞危機不是一種疾病,所以醫學模式不是一種最好的分析方法;(20)過勞危機不能混同於託病開小差;(21)隨著過勞危機程度的增加,人們的身心狀況出現進行性的惡化;(22)工作的自由度、社會的支援是阻止、抑制和降低過勞危機的關鍵;(23)抽時間進行合理的放鬆與任何工作一樣重要;(24)過勞危機能引起個人生活和事業上的進步,也能導致絕望和損傷。
(三)對過勞心理危機的誤解
當然也有研究者在調查後認為,過勞危機的易患者往往有一些關於自身及應該如何應對過勞危機的錯誤信念。他們傾向於以典型的A型性格模式(即表現為“性格急躁,沒有耐心;雄心勃勃,爭強好勝,進取心強,理想高遠,追求完美;時間觀念強;對人存有戒心,易抱有敵意對立;情緒易波動,常常處於憤怒與焦慮狀態”)扭曲現實,比如他們對自身及其工作的種種不合理描述。有研究者將這些“人們認為自身處境尷尬的若干荒唐的想法”進行了模式化的描述。(1)“我的工作就是我的生命。”這意味著長時間的工作,沒有放鬆的時間,很難委託別人代勞某事。當他的工作做得不盡完美時,就會產生焦慮、保守、發怒和受挫的感覺。(2)“我”必須有才能、有知識、能幫助每一個人。當“我”不能這樣時就會出現不現實的期望,出現自我證明的需要,信心缺乏以及過分的內疚。(3)為了完成“我”的工作並保持“我”對自身價值的認同,“我”必須得到同我一道工作的每一個人的喜愛和認可。所以“我”不能堅持自我,不能設定界限,不能說不,不能與別人有不同意見或作出負面反應。因此,在“我”的工作環境中“我”被巧妙地操縱著。自我懷疑、消極敵視、沒有安全感以及隨之而來的沮喪就是“我”的報應。(4)其他人難以領導、難以對付,不理解“我”的工作的真正價值,給“我”的支援太少。於是便出現了格式化地、籠統地看待具有特殊性的個體和問題,缺乏創造性、浪費精力、積極性下降。主觀上形成極端失敗的態度,對現實採取被動接受的態度。(5)任何負面反應都表明“我”所做的事情存在問題。不能對自己的工作作出客觀的評價和有積極有益的改變。對批評心存怒氣,這種怒氣究竟是被動地表露還是主動地表現,因其所針對的人不同而異。結果是出現挫折感和動機喪失。(6)事情肯定不會按“我”想象的進行。加班、檢查職員的工作情況,事情自己解決不了又不委託他人去做,對細節過分注意,重複工作,對他人缺乏耐心以及獨斷專行的作風成為其行為的主要特徵。(7)“我”必須無所不知且常勝不賤“我”是不會錯的。所以“我”想到的答案必須是正確無誤的,否則“我”就是一個悲慘的失敗者。當然“我”必須通曉一切工作方法,勝任一切工作或生活問題“我”可以把不可能的事情變為可能,並且無論一個人的知識有多麼淵博,都是永遠不夠的。持有這種“誤解”信念的人,最有可能陷入過勞危機的泥沼。
(四)對自身“過勞心理危機”的不當認知
無論過勞者的危機程度如何,在對此問題的認識上均存在著顯著的盲點。不管他們對他人如何地瞭解,如何地能夠客觀而準確地認識和應對,但他們一般不瞭解自己的情況。當在職業或生活中面臨可怕的錯誤時,他們最初的適應性反應是“我錯在哪裡?”而不是“我該如何改變現在的情況?”即使他們能夠像後者那樣想,他們的典型行為也不是改變現狀,而是更趨向於增加工作或生活的努力程度,結果導致原有問題的加重。
過勞危機的問題在於其症狀和原因可能是不一致的,所以要想認識過勞危機並不總是很容易。從心理學的角度看,過勞危機的症狀表現非常廣泛。在對過勞危機的診斷和干預上沒有固定模式,所以問題很難解決。實際上,在瞭解了過勞危機的症狀和發展過程後,干預和預防措施是能夠起作用的。在尋求干預療法之前必須明確,絕對沒有誰先天就有對過勞危機的免疫力。正像研究者所說的,如果不能採取果斷的措施,過勞危機一旦走向極端,就是一種在職業及生活方面致命的危險疾患。所以,當代社會過勞心理危機問題應引起全社會的足夠重視,建立社會心理支援系統,加強自我調節,非常必需和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