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禮儀課程的考核方式分析

社交禮儀課程的考核方式分析

  隨著時代的進步,上社交禮儀課程學生的數量也在不斷增長,因此傳統的課程考核方式顯現出一定的不足。本文分析社交禮儀課程的考核方式,歡迎閱讀了解。

  【摘 要】為給社會培養更多的應用型高階人才,社交禮儀課教學必不可少,因此在高校教育中,應該強化其應用型課程的教學措施,改善當前社交禮儀課考核方式,積極嘗試新的社交禮儀課程考核方式,做到對禮儀課程考核的科學化與規範化。本文主要探究社交禮儀課程的考核方式。

  【關鍵詞】社交禮儀 考核方式

  為改善高校中的社交禮儀課程質量,應該制定合理的社交禮儀課程的考核方式,推進高校應用型課程教學的長足發展。

  一 當前禮儀課程考核的現狀

  社交禮儀課程考核,不僅可以衡量一個人的學習效果,也可以很好地判斷學生的禮儀素養。在當前社交禮儀課程考核中,不僅沒有明確的考核目標,而且其考核方式也缺乏一定的監督性,考核中一些教師也不具備考核能力,這些都大大降低了考核質量。在社交禮儀課程考核方式中,當前還處於試卷考試以及面試的階段,命題範圍由教師制定,存在一定的隨意性,不利於提高學生的社交禮儀素質。由於社交禮儀課程的實踐操作性也較強,因此在教學中應該注重對基本禮儀規範的講解,考核中還應該更加註重模擬模擬訓練,目的就是可以將學生培養成懂禮儀的人才。

  二 當前社交禮儀課程考核方式的弊端

  首先,當前在社交禮儀課程考核中,還採用傳統的`閉卷考核方法,並不能有效地全面評價學生的綜合素養;社交禮儀考核評價標準的制定,是一項具有開創性的工作,這樣才可以更好地評價一個學生的文明禮貌程度。其次,當前社交禮儀課程考核對禮儀教育的內容大同小異,集中體現在個人形象禮儀、日常交際禮儀、拜訪接待禮儀、商務活動禮儀中。雖說考核中都有涉及,但也難以在短時間對學生的文明素質進行評定,具有一定的隨意性。最後,當前的禮儀考核中教師有較大的自主權,且社交禮儀課程考核還沒有統一的標準,並沒有規範化的社交禮儀測評方式,考核的隨意性也較大,因此其最後的考核結果也很難讓人信服。

  三 創新社交禮儀課程考核體系

  為提高社交禮儀課程考核質量,應創新完善針對禮儀課程的考核體系,針對學生情況調節課程考核結構,提高學生的社交禮儀素養。為提高考核的綜合性,應該有效擴大考核主體,促進考核的全面性,也可以有效拓展考核期限,推進考核的過程性。同時,也可以採用質、量兩者相結合的考核標準,形成統一的禮儀成長檔案;透過場景考核、情境式考核以及面試考核等方式,去條款化、明確化社交禮儀課程中所學習的內容,建立較規範的社交禮儀課程考核標準。另外,應針對著裝、儀表、搭配等多個方面,對學生的社交禮儀水平進行評分,並將考核方式與日常教學緊密結合起來,使學生髮揮主觀能動性,全面反映一個人的禮儀素養。社交禮儀課程考核方式的改變,不僅會有效改善傳統落後考核方式的弊端,也可提高社交禮儀課程的應用型價值,使學生將所學知識順利用到生活中去。

  四 創新社交禮儀課程考核方式

  為提高考核標準,確保對學生考核的順利執行,應創新考核方式,降低考核中的隨意性,提高考核質量。

  1.實施場景測試題

  在社交禮儀課程考核中,可加入場景測試題進行筆試考查,考試題目均以實際場景作為描述。在整個場景測試中,針對該過程涉及到各種禮儀型別,都是對學生的考核內容。學生要根據所學內容,並加上自我理解進行作答,且在這樣的考核方式中,還可隨機安排學生進行分組,然後使學生隨機抽取題目,讓學生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的同時,有效提高社交禮儀課程考核中的規範性。

  2.實施情境式面試

  在社交禮儀考核中,還可增加情境式面試題,創造含有真實事件以及真實問題的情境,使學生透過探索事件自主應用社交禮儀知識,使學生在真實情境中表現出自身禮儀習慣,教師也可藉此發現學生的優缺點,使學生在社交禮儀方面的知識掌握能力更深入。

  3.針對專業調整考核方式

  針對不同專業的社交禮儀課程學生,應調整社交禮儀課程考核方式,最佳化考核目的以及考核物件,採取有針對性的考核方式,採取不同的考核標準,不僅可以有效地避免傳統考核方式中的不公平因素,也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社交禮儀水平,強化學生在社交中的應對能力。

  五 結束語

  綜上所述,針對社交禮儀課程,應制定合理的考核方式,避免傳統考核方式中的隨意性,提高社交禮儀教學質量。改革社交禮儀課程考核方式,並將其與日常教學緊密結合起來,使學生可以更好地將所學的社交禮儀知識活用到生活中去。

  參考文獻

  [1]於麗新.談談社交禮儀課堂中的情感化教學[J].吉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2)

  [2]康泳.大學新生社交禮儀的現狀調查及對策探討[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3)

  [3]程維薇.“社交禮儀”課程情境式教學初探[J].成都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10)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