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禮儀存在的不足

現代禮儀存在的不足

  中國作為一個具有悠久文化的文明古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美稱,而“禮儀”一詞,很早就作為典章制度和道德教化來使用。接下來小編蒐集了現代禮儀存在的不足,僅供大家參考,希望幫助到大家。

  現代禮儀存在的不足

  1、對禮儀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

  計劃生育是我國的國策,在解決人問題的同時也使得獨生子女成為一種普遍現象,不少孩子因為在家庭中從小就受到過多的溺愛也養成了在社會交往中習慣於以自我為中心,缺少了“溫良恭儉讓”的思想,由於應試教育的形式使得學校和家長也更多關注於孩子在專業知識、專業技能等方面受教育情況而忽視了禮儀方面的教育。

  禮儀教育由於有別於道德規範和法律規範,也即是失禮的行為既不會受到良心道德的譴責,也不會受到來自法律的制裁,又特別是遇到今天這個張揚個性、不拘小節、注重時尚的時代潮流,禮儀所提倡的行為規範更多的被認為是一種技術性的,部分學校在禮儀教育時採取的帶有戲劇演出性質的禮貌、禮節、儀式、儀表等方面的模擬訓練和講授,很難讓其禮儀的內涵深入思想深入骨髓,往往流於表面。“五講四美”的活動開展了一次又一次,學生在活動中好象有些效果,活動結束後許多同學過些時日又很快恢復原樣。這種情況表明禮儀教育有流於形式的趨勢。

  2、不能忽視傳統禮儀教育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面對以影視作品等為載體的西方文化大量輸入,國家雖然大力提倡兩個文明一起抓,但是各地方以經濟掛帥,偏重於經濟建設。禮儀教育與國際接軌,更多的受到西方文化的衝擊而忽視傳統教育,一些傳統的東西開始消失了。禮儀向快餐文化發展,也開始更多地作為一種人際交往技巧來學習,表面上的彬彬有禮難以掩蓋內裡的空泛、麻木、漠然等精神。

  古人云“內實精神”表現在外的禮儀更應該有一種內在氣質、內在精神的支撐。而禮儀的內在氣質、內在精神又必須以學識為基礎。對禮儀重要性的認識,對各種利益內涵的感悟,對社會文化、社會關係的一定層次的認識和理解,都離不開一定的的社會人文科學方面的學識文化。禮儀是歷史形成並且有專門規定的一種行為規範,入鄉隨俗也表明了禮儀受著民族傳統的影響。因此加強民族傳統教育可充實和豐富其內涵。

  3、傳統的禮儀包含著秩序

  我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稱,追溯歷史,荀子云:“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可見傳統意義上的禮是一種涵蓋一切制度、法律和道德的社會行為規範。對於只在維護森嚴的封建等級制度的禮儀制度,尤其是那些落後的繁文縟節,新的社會制度和價值體系非但無法接納,而且必須堅決予以拋棄。自辛亥革命徹底否定了幾千年的封建制度之後,伴隨著社會價值觀的根本改變,禮也被賦予了全新的現代意義。如果說傳統意義上的禮是一種涵蓋一切制度、法律和道德的社會行為規範的話,今天的所謂禮則僅僅是對禮貌和相關活動的禮儀形式而言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現代的禮的內涵和外延都變小了。

  但是,古人重視禮,孔子云:“禮之用,和為貴”,首先是為了維護社會的各種秩序,保持社會的安定與和諧,因此產生了社會生活中的禮儀、制度、規範,禮就不再是一個簡單的人際交往問題,更代表了一種秩序。為此一個人的禮節、服飾、語言、行為等就不再是根據自己的喜好來決定,而要根據國家形象定位來確定,並要和國家的精神風格保持協調一致。個人的儀表,可以存在不同的喜好,但對於國家的形象而言,則應由一個大致趨同的要求,同時還應考慮自身在體制內部的身份、地位等因素等。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那些接受過傳統教育的真正懂禮儀講禮儀的人,禮儀更多的時候能體現出一個人的`教養和品位。

  4、傳統的禮儀包含著仁愛的精神

  孔子說“依於仁,遊於藝”,這裡說的藝就是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這是當時學習的具體科目,“禮”居其首,仍依於“仁”,這提出了最重要的是要培養高尚品德。孔子的學生樊遲問什麼是“仁”,孔子回答說:“愛人”。這是孔子對“仁”的最重要的解釋。“愛人”是一種普遍的愛。孔子又強調愛人作為一種普遍的道德原則,必須由愛自己的父母開始。孔子不相信一個不愛自己父母的人能去愛普天下的人。《中庸》引孔子的話:“仁者,人也,親親為大。”後來孟子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這是對孔子思想一個很好的概括,就是從愛父母開始,一直推廣到愛天地萬物。這就是“仁”。也即是今天人們說的“大愛”。

  “禮”是社會生活中的禮儀、制度、規範。孔子重視喪禮和祭禮。他說,“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子女生下來,要三年才能脫離父母的懷抱,因此子女對父母自然有一種愛慕之情,父母死了,這種愛慕之情和思念之情就表現為子女為父母服喪三年的禮。所以“禮”是出於人“親親”的真實情感。

  5、傳統的禮儀也是一種境界

  孔子說“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儒家以“君子”為理想人格,而君子又以“仁”為道德標準。但仁不是抽象的,而必見諸言語和行事。孔子上述所謂“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正是要揭明養成君子人格所必修的三項工夫。“興於詩”屬言語方面,“興”者起興。孔子更有言:“不學詩,無以言。”“立於禮”屬行事方面,“立”者立身,或者立足,又或者自立,亦即立身成人、立足社會。孔子更有言:“不學禮,無以立。”“成於樂”屬性情方面,“成”者,養成,完成。“詩”、“禮”的具體修養,必上升到“樂”的性情薰陶,方近於君子人格的養成。在論語中,孔子與他的弟子有一場著名的對話,“點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謂然嘆曰‘吾與點也’。”孔子的話說明在他心目中,人應該追求那種人與人和諧、人與自然和諧的審美境界。很多的學者認為發端於孔子的人生境界學說,也使得我國學者不僅重視增加自己的知識學問,更重視拓寬自己的胸襟,涵養自己的氣象,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以追求更有意義和價值的人生。

  現代禮儀的原則

  第一,尊重的原則。尊重上級是人的天職,尊重下屬是一個人的美德,尊重所有的人是一個人的教養。在單位,領導做得不好,你可以直截了當地提出來,但是不可以私下在背後詆譭他。在你的生活當中你多去學別人的長處,多去發現別人的優點、長處,否則的話你會永遠都不快樂,努力從自身做起,所以尊重上級是一個人的天職。尊重下屬是一個人的美德。尊重所有人是一個人的教養,就好比你在街頭擦了一雙皮鞋,雖然付了錢,但是你還是應該說聲“謝謝”,因為他為你服務了,他靠自己的勞動在養活家人、養活自己,有一天當你失業了、下崗了、沒有工作的時候,你能不能丟開你所謂的面子到街頭擦皮鞋,來養活家人養活自己呢,可能你沒有這種心理素質,你應該尊重他。你向他道聲謝謝以後,你也一定會看到非常親和的回報的笑容,你也會很快樂。

  第二,自律的原則,就是你在人前人後都應該是一個樣。而且我還要特別且大家注意,現在我覺得自律尤其重要,千萬不要認為我這麼做了別人可能不會知道,中國有句古話“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更何況現在到處都有攝象頭。有的同學講,這些細節都要注意,是不是特別累,其實習慣成自然,只是過去你養成的是不太好的習慣,現在是要你把不太好的習慣糾正過來,這過程當中會有一定難度,但是糾過來之後也是一種自然了。

  第三,寬容的原則,退一步海闊天空,得饒人處且饒人,有時候別人的錯誤你設身處地去為人家著想,不要特別糾結、刨根究底、水落石出。

  第四,適度的原則。中國有句話叫“禮多人不怪”,但是有時候禮太多了人也會怪,凡事得講究個度。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