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水土流失課件

地理水土流失課件

  引導語:怎麼設計一份地理有關水土流失的課件?接下來是小編為你帶來收集整理的文章,歡迎閱讀!

  一、教學目標:

  1、瞭解黃土高原的位置及範圍,知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處於我國多項自然地理要素的過渡地帶。解黃土高原環境脆弱的主要表現,理解當地人地矛盾所引起的生態、經濟惡性迴圈。

  2、要求學生分析過渡性的特殊區位使本區自然災害多而重,學會分析尖銳的人地矛盾如何引起生態和經濟的惡性迴圈,從中提高對地理事物的綜合分析能力。透過人地矛盾所引起的生態、經濟惡性迴圈的分析,深刻認識人口發展與環境的關係,進一步提高加強環境保護重要性的思想認識。

  二、教學重難點:

  1、造成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特別是破壞植被、輪荒耕作、開礦等人為原因。

  2、小流域的綜合治理。根據目前的社會經濟狀況、要大範圍、徹底根治水土流失問題上無良方。在這一前提下,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農業技術措施相結合,以水土保持、建立農林牧結合的生態農業體系為重點的小流域綜合治理這一行之有效的經驗做法值得推廣。

  三、教學方法:

  對圖分析法、綜合程式法、討論探究法相結合

  四、教具準備:

  投影儀;投影片;錄音機和歌曲《黃土高坡》

  五、課時安排:1課時

  六、教學過程:

  講授新課:

  一、黃土高原概況

  1.位置範圍

  黃土高原位於太行山以西,烏鞘嶺以東,長城以南,秦嶺以北,橫跨青、甘、寧、內蒙古、陝、晉、豫7省區的大部分或部分,面積30多萬平方千米。

  2.地勢地貌

  黃土高原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海拔多在1000—2000米。除若干石質山地外,大部分地表被厚層黃土覆蓋。

  黃土高原的地貌特徵是溝谷發育。地面比較平坦開闊的黃土塬面,溝谷的密度每平方千米小於3千米;廣大的丘陵溝壑區溝谷密度達每平方千米4—8千米,有的地區被溝谷蠶食的面積達黃土覆蓋面積的1/2。所以黃土高原地表:千溝萬壑,支離破碎。

  二、脆弱的環境

  黃土高原的生態環境十分脆弱,主要表現在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較低和環境遭破壞後難以恢復兩個方面。

  1.黃土高原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較低

  黃河流域的三大自然災害是旱災、水災和水土流失

  2. 環境遭破壞後難以恢復

  (1)古環境特徵:塬面廣闊,溝壑稀少,植被豐茂,溫暖溼潤。

  古代黃土高原地區的自然環境是比較優越的.。歷史文獻、孢粉與古環境的研究、考古發現及黃土高原的植被遺存,足以說明古代黃土高原是一片森林草原地區,河流泥沙含量較少,分佈有許多面積廣大而平坦的塬。

  (2)破壞嚴重:人類活動無視或忽略環境保護,產生新增水土流失,並釀成了“邊治理、邊破壞”,“一方治理、多方破壞”,甚至“破壞大於治理”的嚴重後果。黃土高原是世界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方,平均每年流失約13億噸泥沙。在這十幾億噸土壤中,含氮、磷、鉀量3000萬噸。

  (3)恢復論證:現有經濟、技術條件下很難做到恢復

  水土流失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一是造成河道淤塞;二是降低土地生產力,造成環境惡化。過度開荒使地表植被覆蓋越來越差,在暴雨的作用下,土壤侵蝕越來越嚴重。原本平坦、寬闊的塬面越來越小,甚至變得支離破碎。迫於人口壓力,又不得不繼續在陡坡上開墾。由於生態因子惡性疊加,糧食產量低而不穩定,加大了開荒擴種的潛在危險。

  三、尖銳的人地矛盾

  1.農業墾殖歷史悠久

  黃土高原養育了中華民族——黃土高原、母親黃河、始祖皇帝、黃皮膚的子民,這片黃土地以它寬廣的胸襟哺育了中華民族。

  2、不斷尖銳的人地矛盾

  黃河流域人口有著數量多、增長快,分佈極不平衡、文化水平較低,結構不盡合理的特點。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表明:

  (1)黃河流域八省區(不包括四川省)人口數佔全國人口數的25.1%,而山東、河南兩省人口占該流域人口總數的59.5%,東部稠密、西部稀疏,分佈極不平衡。

  (2)由於人口基數大,加之少數民族地區、西部人口較少的省份人口政策略有靈活性,1982—1991年的人口增長速度超過全國0.9個百分點。

  (3)黃河流域地區在全國仍屬於不發達地區,在業人員中具有大學水平的只佔2.3%,比全國低0.1個百分點;而文盲半文盲人數卻佔了37.3%,比全國高

  5.6個百分點。青海、甘肅、寧夏三省區,在業人員中文盲和半文盲高於50%。據1996年統計,黃河流域貧困縣就有126個,佔全國貧困縣的21.3%。

  3.人口增長已造成生態、經濟惡性迴圈

  總結: “尖銳的人地矛盾”,使“脆弱的環境”雪上加霜,若無尖銳矛盾,環境雖也脆弱,但不會至此,故“脆弱的環境”與“尖銳的人地矛盾”同時具備,互為影響。因此“脆弱”與“尖銳”兩詞是本節的關鍵詞。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