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理地圖課件
中國地理地圖課件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①結合例項,說明內力作用的能量來源及其表現形式,理解地殼運動是塑造地表形態的主要作用方式。
②說明外力作用的四種形式及其相互關係,嘗試識別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
③會用圖文資料說明地殼物質迴圈的過程及其產生迴圈的物質基礎——三大類岩石的轉化過程。
2.能力目標:
①培養學生讀圖析圖能力。
②培養學生的交流、表達的能力。
3.過程與方法:
①透過給出多種地理圖表和地理例項,讓學生學會解決各種地理問題。
②把分析歸納的成果與別人進行交流與表達
二、 教學重點和難點
(一)重點
1、 地殼運動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2、 外力作用與地表形態的關係。
3、 地殼內部的物質迴圈過程。
(二)難點
1、綜合分析說明地表形態是內、外力共同作用的產物。
2、地殼物質迴圈與地表形態變遷之間的相互關係。
五、教學課時安排:2課時
(一)第一課時:地質作用的概念,內、外力作用的表現形式及其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二)第二課時:地殼內部物質的迴圈過程
第一部分 課堂實錄
課前讓學生查詢資料,瞭解印尼海嘯的相關內容,並嘗試根據自己的理解來解釋海嘯形成的原因。(此活動的目的是:讓學生親身去體驗和感受地表形態的變化,為本課的學習積累感性知識)。
一、( 師)創設問題情境,並做好知識鋪墊
(一)印尼地震改變了印度洋上部分島嶼的位置和地形
在2005年1月8日,印尼海域發生了9級地震,並引發了海嘯,造成印度洋沿岸的各國人民生命和財產的嚴重損失。而據地質學家的發現,這次發生在印度洋的地震不僅造成了破壞力驚人的海嘯,還改變了印度洋上部分島嶼的.位置和地形。使蘇門答臘島發生了移動,安達曼-尼科巴群島可能發生了永久改變。
(二)我國的喜馬拉雅山是世界最高的山脈,科學家在考察喜馬拉雅山的時候發現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說明那裡曾經是海洋。
二、( 師)播放圖片(平原、丘陵、高原等)
【承轉】(師)教師組織和引導好學生的討論,教師總結並指出:以上文字共同說明一個問題——地表形態是高低起伏的,地表形態是不斷變化的。
【學習新課】
教師提問:是什麼力量促使地表形態在不斷髮生變化?
匯入: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
(教師)解釋:地質作用:由於自然界的作用,引起地表形態、組成物質、內部結構發生變化的作用,統稱為地質作用。即地質作用營造了地表形態。
、 內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1、(學生活動)觀看視屏、圖片,閱讀課本的文字及案例,思考如下問題:
①內力作用的能量來源是什麼?
②內力作用的主要表現形式包括哪幾種?
③內力在表現形式上有何差異,對地表形態有何不同的影響?
④內力作用中,哪一種形式是塑造地表形式的主要方式?為什麼?(要求學生思考,並不是要學生都能自己弄明白)
3、(師生互動)引導分析:學生比較容易理解的是內力作用的能量來源,三種表現形式的名稱能夠說出來,但未必都能理解,教師要做適當的講解。關於三種表現形式對地表形態有何影響?這個問題比較抽象,學生比較難掌握,故在引導學生回答的時候穿插動畫和影片以及演示來突破: ①岩漿活動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播放火山爆發錄影,請學生觀察並描述火山爆發對地表形態帶來的影響。結論:岩漿只有噴出地表時才可以直接影響地表形態。岩漿噴發,經冷卻凝固後形成岩漿岩,噴出地表的可形成熔岩流地貌和火山。
②講解什麼是變質作用:岩石在地殼深處,在高溫高壓下發生變質作用。結論:變質作用形成變質岩,由於變質作用主要發生在地殼深處,它不能直接影響地表形態。
③地殼運動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A、投影喜馬拉雅山的圖片,介紹背景資料:喜馬拉雅山,經過4000萬年的抬升,才成為今天的世界最高的山脈。這個世界最高山脈的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現在每年仍以0.5---1釐米繼續升高著 。
B、學生討論:喜馬拉雅山上升的原因。
C、播放六大板塊及其褶皺山形成示意圖,整理學生討論結果,得出結論:喜馬拉雅山是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相向運動形成的褶皺山。
D 、教師演示:用一本書當作地殼,演示它怎樣運動才能形成喜馬拉雅山?(向中間擠壓)
教師繼續演示:如果把這張白紙向兩邊拉,地表會是什麼樣子?(舉例:東非大裂谷) 教師提問:擠壓運動的方向,與地表呈什麼關係?
學生回答:方向與地表呈水平的關係。
教師講解:這種岩層沿平行地表方向的運動——水平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