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學活動《有趣的慣性玩具》教案
大班科學活動《有趣的慣性玩具》教案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教案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大班科學活動《有趣的慣性玩具》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設計意圖:
玩具是孩子童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夥伴"。現如今,孩子手中會動、會唱、會亮的玩具應有盡有,大班的孩子已經不再滿足於簡單擺弄、重複操作,他們常常會冒出許多富有教育價值的問題:它為什麼會動。它的肚子裡有什麼,怎麼弄它才會跑得更快……甚至會產生拆開看看的慾望。順應孩子的興趣,為了引導他們積極探索、大膽思考,我們創設條件,讓孩子在玩一玩、分一分、拆一拆的過程中。熟悉玩具的不同啟動方式,初步感知慣性玩具汽車的運動原理,激發參與科學探究的熱情。
活動目標:
1.熟悉常見玩具的多種啟動方式,透過操作、觀察、比較,初步感知慣性玩具汽車的運動原理,瞭解一些常見的民間慣性玩具。
2.樂意參與科學探索活動,體驗動手操作的快樂。
3.能在情景中,透過實驗完成對簡單科學現象的探索和認知,樂於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所發現的結果。
4.透過實驗培養互相禮讓,學習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動準備:
1.幼兒收集慣性、電動、回力、發條、拉線等多種玩具。
2.畫有電池、發條、回力、拖拉線等各種標誌的簍子。
3.玩民間慣性玩具的影片一段,包括竹蜻蜒、空竹、木質陀螺等。
活動過程:
初步分享玩具,感知不同啟動方式並分類
1.幼兒自由玩玩具,感知不同玩具的不同啟動方式。
師:小朋友們帶了很多有趣的玩具,我們一起來玩一玩,等一會兒請你說一說:玩的是什麼玩具,用什麼辦法讓它動起來的。
(評析:開門見山式的匯入方式是大班孩子樂於接受的。教師有意讓孩子帶著問題去探究,在自由玩玩具的同時,瞭解玩具的啟動方式是多種多樣的。)
2.集體交流操作情況,教師隨機出示相應標記。
師:你玩的是什麼玩具?它為什麼會動?你還發現了什麼?
(評析:教師提出開放式的問題,鼓勵幼兒大膽表述自己的發現。同時,隨機出示的標記卡無形中將幼兒自主操作獲得的資訊進行了梳理、概括和分類。)
3.引導幼兒按啟動方式的不同將玩具分放至不同標誌的簍子內,並請幼兒相互檢驗操作的正確與否。
(評析:這一環節的操作對大班幼兒來說沒有太大難度,是他們能直觀感受到的較為熟悉的內容。教師有意識地"後退",讓幼兒承擔檢驗的`任務,給予幼兒更大的自主思考、判斷的空間。)
探究慣性玩具的奧秘
1.出示慣性玩具汽車,鼓勵幼兒大膽猜想。
師:這個玩具汽車,既沒有用電池,也不用上發條,更沒有拖拉的線,輕輕一推,它就能開出很遠,它是靠什麼啟動的呢?你玩過這樣的玩具汽車嗎?
(評析:這一環節中,教師突然提出的問題,激發了幼兒再次探究的慾望。)
2.個別操作,集體觀察,大膽猜想慣性玩具汽車的運動原理。
師:請你們猜一猜,為什麼它能一推就開出很遠?秘密在哪兒呢?
(評析:這一環節中,教師應鼓勵幼兒大膽猜想,充分調動幼兒的已有經驗,激發幼兒動手操作驗證猜想的興趣。)
3.教師介紹分組拆卸的工具及要求。
師:玩具汽車到底是靠什麼開得這麼遠呢,光猜也不行,我們動手拆開看看吧!老師準備了螺絲刀、小盤子,知道怎麼用嗎?
(評析:分組拆卸玩具汽車是幼兒很樂意參與的任務,但兩人分工合作、螺絲逆時針拆卸、有序放置螺絲釘等,都是需要幫助幼兒明確的操作要點。)
4.幼兒分組合作拆卸,觀察慣性玩具汽車上獨特的慣性輪裝置。
(評析:從猜想到驗證,這一環節是整個活動的高潮。慣性玩具汽車後輪軸上帶動著的慣性齒輪終於揭開了神秘面紗。教師不妨多留些時間,讓幼兒充分觀察和嘗試。)
5.集體交流發現,教師進行小結。
師:你們發現了什麼?它是什麼樣子的?它和玩具汽車的什麼部位連在一起?猜猜它的作用是什麼?
教師小結:這就是慣性玩具汽車上才有的慣性輪裝置。它的作用就是把慣性力量放大,慣性輪越重,小汽車開出的距離就越遠,明白了嗎?
(評析:在這一環節中,幼兒有充分的直觀經驗想表述出來。教師在鼓勵幼兒大膽介紹自己的發現的同時,要給予幼兒正確的概念,幫助幼兒將所見所思整理成有效的經驗。)
觀看影片,拓展經驗,瞭解更多有趣的民間慣性玩具
師:現在的小朋友玩的玩具很多很多,電動的、遙控的,還有聲音控制的呢。可是,你們知道嗎,在老師小的時候,玩的玩具很多都是不用電池、不用機械的慣性玩具,它們不但好玩,還能鍛鍊身體呢!你們想知道這些玩具是怎麼玩的嗎?
播放玩竹蜻蜒、空竹、木質陀螺等民間慣性玩具的影片,讓幼兒欣賞。
(評析:民間慣性玩具豐富多彩,具有很好的教育價值。這一環節的設計,既是上一環節所獲新經驗的延伸,又幫助幼兒拓展了經驗,激發了幼兒對慣性玩具進一步探究的興趣。)
延伸活動:
1.組織幼兒將拆卸後的慣性玩具汽車重新組裝起來,培養幼兒做事有始有終的好習慣,提高幼兒動手操作的能力。
2.進一步創設條件,讓幼兒嘗試拆卸發條玩具,觀察其中彈簧圈的構造和作用,培養幼兒大膽猜想、專心操作、細緻觀察的科學探究精神。
活動反思:
是一種需要他們手、眼、腦並用,並需要把自己的想象和從外界感受到的資訊轉化成自己的心理意象,再用一定的美術媒介把它表現出來的操作活動。在《有趣的陀螺》這節繪畫和操作相結合的美術活動中,色彩繽紛的陀螺讓孩子們眼花繚亂,充滿了好奇……
本次活動,主要讓幼兒透過“玩陀螺、看陀螺、說陀螺、畫陀螺、製作陀螺”來感受陀螺轉時色彩的變化,培養其動手操作能力,並在玩的過程中體驗自制玩具的愉悅和成功感。
說到“玩陀螺”,孩子們在情境遊戲活動中都很感興趣,他們都能各顯神通的用自己的方法玩著陀螺。在玩的過程中,我讓孩子們根據老師提出的問題去思考、觀察:陀螺的形狀和顏色是什麼樣的?再看一看陀螺發生了哪些變化?在“說陀螺”這一環節中,我運用集體討論法,讓孩子們大膽討論,說出自己在玩的過程中發現了什麼秘密?(轉之前,陀螺有齒輪,轉的很快的時候,齒輪線變圓了)(顏色變了)等。“畫陀螺”和“製作陀螺”是本次活動的重要環節,我運用講解、示範法讓孩子們瞭解陀螺的製作過程。(塗色、剪、做)
在大家共同製作陀螺的過程中,部分孩子存在的問題是陀螺轉不起來,經討論原來是陀螺卡片中間的點被弄大了,所以小棒鬆了導致轉不起來。如果改用火柴棒而不用牙籤,效果會更好。這是一節比較有趣的美術活動,孩子們玩的很開心,製作得也很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