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實驗說課課件

中學實驗說課課件

  一、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主要講述電磁感應及其應用,前面電生磁、電動機的教學為磁生電教學的展開作了很好的鋪墊。透過探究“什麼情況下磁可以生電”歸納、概括出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教材介紹了電磁感應在生活生產中的應用例如“發電機”、“話筒”,體現了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

  二、學情分析

  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過電學的一些基本概念,對電動機的原理有了認知。可以透過逆向思維想到磁生電現象。而且經過前一階段的學習,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動手實驗能力和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已基本可以運用觀察、分析、歸納、比較等科學方法來探究新知識。但是處在這一階段的學生對抽象思維及空間想象的能力較差,而要實現這節的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會帶來一定的困難。例如判斷產生感應電流,⑴要先知道磁感線以什麼形成分佈(磁感線實際是不存在的),⑵觀察部分導體是怎樣作切割磁感線運動(在腦中形成想象,透過觀察再作判斷,較抽象)。

  三、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

  知道電磁感應現象;知道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

  知道發電機的原理;知道什麼是交流電;

  知道發電機發電過程是能量轉化的過程。

  知道我國供生產和生活用的交流電的頻率是50HZ的意思;

  2.過程和方法

  探究磁生電的條件,進一步瞭解電和磁之間的相互聯絡。

  觀察和體驗發電機是怎樣發電的。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自然現象之間是相互聯絡的,進一步瞭解探索自然奧秘的科學方法。

  認識任何創造發明的.基礎是科學探索的成果,初步具有創造發明的意識。

  四、重點難點分析

  重點:電磁感應及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

  難點:電磁感應現象和交流電動機的工作原理

  五、教學過程

  探究過程

  教師提問:怎樣才能使導線在磁場中不斷地運動呢?

  透過回憶電動機引導學生提出線圈轉動的概念。利用轉動,就可以很方便地使導線在磁場中不斷地運動。同時,為了使發電機產生更強的電流、更高的電壓,用多匝線圈代替單根導線,這就是手搖發電機的模型,可取其中一匝線圈進行分析,這就是發電機的原理圖,

  交變電流

  教師:在發電機和小燈泡的電路是串聯一隻電流表。慢慢轉動發電機,讓學生透過電流表指標的偏轉,觀察電流方向、大小是否改變?

  教師歸納:這種電流跟我們從電池得到的電流有所不同,從電池得到的電流的方向不變,通常叫做直流電;這種感應電流方向不斷作週期性變化。這種週期性改變方向的電流就是。

  教師:請同學們閱讀(除想想做做自然段),認識我國使用的交流電。

  回答:1.我國電網以_______供電,電流的頻率是_______Hz。

  2.電流在1s內週期性變化的次數是叫_______,單位是____ht___。

  六、板書設計

  1、電磁感應--閉合電路的一部分導體在磁場中做切割磁感線的運動時,導體中就會產生電流,這種現象叫做電磁感應。產生的電流叫感應電流。

  2、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電路閉合且一部分導體作切割磁感線運動。

  3、發電機的原理:電磁感應現象。

  4、我國供生產和生活用的交流電的頻率是50HZ。

  七、教學反思

  透過複習已學知識,透過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活動,體驗和感悟而獲得電磁感應現象的知識和學習的方法,培育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和概括的能力。以此獲得探索科學的成功的喜悅,而樂於觀察實驗。

  本節透過實驗,總結出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為進一步揭示電磁感應現象的規律打下基礎。在能力上在教學上應把演示實驗下放給學生,把驗證性實驗改為探索性實驗,加強邊學邊實驗,使學生得到創造、探索的訓練。

  為突破理解“切割磁感線運動”的難點,製作了簡單、方便、直觀的模型,既能引導學生多動手解決問題,又能很好地理解難點問題,同時結合多媒體的展示輔助,克服學生空間思維能力的缺陷。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