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體教學課件設計原則

多媒體教學課件設計原則

  多媒體是計算機和影片技術的結合,實際上它是兩個媒體;聲音和影象,或者用現在的術語:音響和電視。下面是小編為你帶來的多媒體教學課件設計原則 ,歡迎閱讀。

  一、設計教學課件的基本原則

  1、通用性:既要適用於單機執行,又要滿足區域網中檔案服務方式下的本地執行要求。所配備的安裝檔案(Install或Setup)應允許使用者指定安裝路徑。

  2、可控性:推薦以超文字結構作為課件中各學習單元之間的連結結構,提倡選用“按鈕”和“熱字”的形式作為控制鏈的出入口。要允許隨時結束退出。對於一個內容豐富的大型課件,建議給出導航圖。

  3、科學性:教學目的明確,內容準確,表述規範,文字、圖形、動畫、音像、影片等各種媒體使用合理,搭配得當,層次分明,螢幕設計清晰高雅,色調搭配適中,生動活潑而又不失嚴肅,注意引導式啟發,防止簡單的書本搬家和呆板的說教,要充分利用計算機的互動特性,不失時機的穿插學與教的資訊交流。

  4、容錯性:人機互動時的誤操作或非界定操作,要有明確的錯誤提示,絕不可出現“宕機”現象。

  5、介面友好、操作方便:應配有課件的內容簡介、作者聯絡資訊、版權宣告及線上幫助等,功能鍵的定義要符合大眾習慣,操作鍵的定義要明確專一、杜絕二義性。

  二、網路環境下的教與學

  校園網路文化改變著校園的學習環境和手段。對現代網路技術、教育技術的廣泛應用,使傳統的教學模式開始發生空前轉變,火柴盒式的教室教育可移動的開放空間教育所逐漸替代。根據教學需要,師生可以進行多種開放的有利於創造性思維發展的開放空間教學組合,從而打破那種僵化的限制教師與學生活動自由的傳統教學格局。隨著校園網路文化的不斷髮展和網路資訊科技的不斷更新,根據學習需要自己確定學習內容、學習時間、學習裝置的“無年級課堂”、“無年級學校”等新型教學組織形式將會不斷產生;遠離學校、教室的辯論會、討論會將會成為現實;考試不再用紙筆,全部實現機考,也將會成為可能。網路化對學習環境和手段的改變,將會逐漸打破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班級授課模式,而以學生學習為中心、以個性化教學為模式的新的教學格局正在形成。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滲透網路思想,注意傳統教學與現代網路環境下的教學有機結合,充分發揮網路優勢,提高效率,提高學生興趣,培養學生創造性,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也要適應網路環境下的學習,培養自己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增強自己想盡辦法獲得知識的意識。具體表現為:

  1、採用網路教學,學生自主學習比重由原來的30%上升到80%。學習絕大部分是由學生自主完成的,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廣播者,教師除了主要起到教學資源的組織作用外,還在教學中起輔導個別、督促個別及察看全體學習過程的作用,更好地將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教師的輔助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

  2、教師與學生的地位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教師在傳統教學中的威信受到了挑戰,壓力增大,教學不再是單純的知識傳播與灌輸,教師的角色主要是教學資訊資源的設計者,學生學習的促進者。雖然教師從前臺走到了幕後,但是教師的地位不能被計算機所代替,計算機只是一種工具,教師需要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擴大知識面,教學組織者需要跨學科的知識結構,需要群體合作。網路教學設計需要解決一個重大的課題是如何製作多媒體網路課件,如何收集優秀的教學資源。

  3、個體特徵不一樣的`學生對教學目標的理解不一樣,有可能出現相反的情況,教師可以隨時指導學生。網路教學真正達到了因材施教發展個性的目的,學生是按照自己的認識水平來學習與提高,學習是學生主動參與完成;網路教學能夠整合多學科內的知識體系,使學生具有計算機的知識,並利用學生對計算機的興趣去調動對其他學科學習的興趣,學生能形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另一方面,進行網路教學也存在一些問題,需要進一步解決。

  1、學生不太習慣於這種不太“象”上課的模式,大部分學生不知道如何進入角色(可能與根深蒂固的傳統的教學模式有關),學生普遍反應資訊太多,沒有次序,不容易進入學習的角色,另外網頁內容外觀花樣多幹擾大。因此教師在收集教學資料時,儘可能考慮到這些方面,網頁內容以簡捷為主,頁面不宜太花。

  2、安全問題也是網路教學過程中常遇到的。病毒、駭客對計算機的侵入會導致電腦宕機、檔案破壞或丟失,有的可能是不可逆轉的。這時需要教師平時一方面要做好檔案資料的收集備份工作,另一方面要注意網路的安全維護。如果在課堂上出現意外,要有必要的補救措施,以保證課堂教學的正常進行。

  3、電腦遊戲、電子小說、網路圖片等非學習內容對學生的誘惑會轉移學生的學習注意力,作為教師一方面要加強引導,另一方面要加強對機器硬體和軟體的管理。

  4、網路速度也會影響到教學效率,有時開啟一個網頁或執行一個程式需要很長時間,而一堂課不過45分鐘。這時可從硬體或系統軟體直接解決問題;一些大程式檔案或瀏覽量比較大的網站的網頁內容可以先下載到區域網的主機上或學生機上。

  計算機技術的應用與普及,為網路教學創造了一個很好的條件。計算機不僅是“教”的工具也是“學”的媒體。所以掌握計算機基礎知識和應用技術不僅是對教師基本素質的要求,也是對學生基本能力和基礎知識的要求,對傳統的教育內容、目標結構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思路。

  多媒體教學課件設計

  1、前期分析

  前期分析包括分析教學內容、確定教學重點和難點及分析教學物件等環節,目的是為教學做好前期準備。教師應先了解本節課的題目、教科書版本、年級和章節位置,以及為實現總的教學目標,教師要向學生傳授的知識、技能和行為經驗等項內容。在分析教學內容和教學物件的基礎上,根據教學目標確定本屆內容的重點和難點,並用簡潔的語言描述。課前還要求對學生已經具有的知識、技能和行為經驗進 行分析,必要時先進性問卷調查,以確定本節課將採用的教學策略、教學方法和教學媒體。

  2、確定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對學生應達到的學習效果或最終行為的明確描述,它為每個教學單元或每節課的教學活動規定方向,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依據和歸宿,是形成學生學習動機的主要基礎,是教學活動的指南,是學習評價的依據,應十分重視對教學目標的確定並用準確的語言向學生闡明。在新課程改革中,要求以基礎教育新課程標準作為確定教學目標的理論依據,以需求評估作為確定教學目標的現實依據,在分析教學內容和教學物件的基礎上,用行為動詞表述課堂教學目標,即學生應掌握哪些知識、具有什麼樣的能力和形成怎樣的情感意識。

  3、確定設計理念

  教學設計著重創設的是學與教的系統,其中教師是主導,學生為主體。新時期課程標準提倡的是自主、探究與合作的學習方式,要求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相結合,透過互動達到有效教學。

  4、選用教學媒體

  首先根據要實現的教學目標和具體的教學物件,確定必須由媒體來實現的教學內容;分析可供選擇的媒體的型別及其特點,從教學媒體的表現力(指表現事物的時間、空間和運動特性的能力)、重視力(指教學媒體不受時間、空間限制,把儲存的資訊內容重新呈現的能力)、接觸面(指教學媒體把資訊同時傳遞到學生的範圍)、參與性(指教學媒體在發揮作用時學生參與活動的機會)和受控性(制教學媒體使用的難易程度)等方面選定高效低耗的媒體。選定教學媒體後,還要根據多媒體組合教學的原則和方法等,將多種媒體合理組合在一起,以實現教學過程的最最佳化。

  5、設計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包括匯入新課、教學新課、總結擴充套件和鞏固練習四部分。在教學過程中的每個階段,針對不同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需要不同的教學媒體,使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教學過程是課堂教學策略實施、教學媒體使用、教學目標實現的過程,也是教學設計的核心部分,必須精心設計,認真實施。

  (1)匯入新課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這就可以說明好的匯入有多麼重要,這是喚起學生求知慾望的第一步,可以採用以下方法:溫故、銜接、設疑、布障、目的、作用、間接、切入、迂迴、引趣、激情、懸念、鋪路、比較、歸納、觀察、實驗、實踐、作業、提問、探討、摘錄、課題、遊戲、故事、趣味、歌謠、謎語、詩歌、圖畫和歌曲匯入法等。

  (2)教學新課

  講授新課的過程中,根據確定的教學目標,採用多媒體組合教學的講授法、演示法、談話法、討論法、練習法和實驗法等,根據選用教學媒體的原則和方法,適時適度地選用教學媒體,機動靈活地進行。教學新課還涉及板書的設計與書寫等。

  (3)總結擴充套件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