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基礎知識課件
計算機基礎知識課件
想要教育學生了解計算機的基礎知識,那麼都有哪些相關的課件呢?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教學目的:
1、瞭解電腦的發展歷史及發展趨勢,特別是我國計算機的發展歷程。
2、瞭解電腦的分類及其特點。
3、簡單瞭解計算機的工作原理,瞭解計算機的軟硬體結構。
4、使學生充分認識到計算機在現代社會中的重要作用,激發學生學習電腦的濃厚興趣。
教學重點:
計算機的發展歷史及其軟硬體結構
教學難點:
電腦的軟硬體結構
教學方法:
講解加演示 “雙主”教學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電腦的發展歷史及趨勢
一、引入:
電腦是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它的普及和迅速發展對人類傳統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社會經濟結構及教育模式產生了及其深刻的影響。利用計算機進行資訊處理已經成為現代人的素質中必須具備的組成部分,它與閱讀、寫作等基本技術一起,已經成為衡量一個文化水平高低的標誌之一。
電腦,也稱為電子計算機或計算機。自從1946年世界上第一臺計算機問世以來,已被 廣泛地應用於科學計算、工程設計、資料處理等方面。
二、電腦的發展歷史:
1、世界上第一臺計算機:1946年2月16日,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莫爾電工學校物理學家穆奇裡和工程師愛開爾特等一批研究人員,經過四年的艱苦努力終於研製出世界上第一臺大型數位電子計算機,它的名字叫ENIAC(埃尼阿克)。它用了18000多個電子管,1500多個繼電器,每小時消耗電150度,每秒運算5000多次,佔地167平方米,重量達30多噸。真是個令人望而生畏的龐然大物。
2、電腦的發展歷程:
計算機從20世紀40年代誕生至今,已有50多年了。隨著數字科技的革新,計算機差不多每10年就更新換代一次。
第一代:電子管計算機
1946年,世界上第一臺電子數字積分式計算機——埃尼克(ENIAC)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莫爾學院誕生。1949年,第一臺儲存程式計算機——EDSAC在劍橋大學投入執行,ENIAC和EDSAC均屬於第一代電子管計算機。
電子管計算機採用磁鼓作儲存器。磁鼓是一種高速運轉的鼓形圓筒,表面塗有磁性材料,根據每一點的磁化方向來確定該點的資訊。第一代計算機由於採用電子管,因而體積大、耗電多、運算速度較低、故障率較高而且價格極貴。本階段,計算機軟體尚處於初始發展期,符號語言已經出現並被使用,主要用於科學計算方面。
第二代:電晶體計算機
1947年,肖克利、巴丁、布拉頓三人發明的電晶體,比電子管功耗少、體積小、質量輕、工作電壓低、工作可靠性好。1954年,貝爾實驗室製成了第一臺電晶體計算機——TRADIC,使計算機體積大大縮小。
1957年,美國研製成功了全部使用電晶體的計算機,第二代計算機誕生了。第二代計算機的運算速度比第一代計算機提高了近百倍。
第二代計算機的主要邏輯部件採用電晶體,記憶體儲器主要採用磁芯,外儲存器主要採用磁碟,輸入和輸出方面有了很大的改進,價格大幅度下降。在程式設計方面,研製出了一些通用的演算法和語言,作業系統的雛形開始形成。
第三代:積體電路計算機
60年代初期,美國的基爾比和諾伊斯發明了積體電路,引發了電路設計革命。隨後,積體電路的整合度以每3-4年提高一個數量級的速度增長。
1962年1月,IBM公司採用雙極型積體電路,生產了IBM360系列計算機。、
第三代計算機用積體電路作為邏輯元件,使用範圍更廣,尤其是一些小型計算機在程式設計技術方面形成了三個獨立的系統:作業系統、編譯系統和應用程式,總稱為軟體。
第四代:大規模積體電路計算機
1971年釋出的 INTEL4004,是微處理器(CPU)的開端,也是大規模積體電路發展的一大成果。INTEL4004用大規模積體電路把運算器和控制器做在一塊晶片上,雖然字長只有4位、且功能很弱,但它是第四代計算機在微型機方面的先鋒。
1972-1973年,8位微處理器相繼問世,最先出現的是INTEL8008。儘管它的效能還不完善,僅展示了無限的生命力,驅使眾多廠家技人競爭,微處理器得到了蓬勃的發展。後來出現了INTEL8080、MOTOROLA6800。
1978年以後,16位微處理器相繼出現,微型計算機達到一個新的高峰。INTEL公司不斷推進著微處理器的革新。緊隨8086之後,又研製成功了80286。80386、80486、奔騰(PEN-TIUM)、奔騰二代(PENTIUMⅡ)、奔騰三代(PENIUMⅢ)、奔騰四代(PENIUMIV)。
個人電腦(PC)不斷更新換代,日益風靡世界(圖3-1、圖3-2)。第四代計算機以大規模積體電路作為邏輯元件和儲存器,使計算機向著微型化和巨型化兩個方向發展。從第一代到第四代,計算機的體系結構都是相同的,即都由控制器,儲存器,運算器和輸入輸出裝置組成,稱為馮諾依曼體系結構
第五代 智慧計算機
1981年,日本東京召開了一次第五代計算機---智慧計算機研討會,隨後制定出研製第五代計算機的長期計劃.第五代計算機的.系統設計中考慮了編制知識庫管理軟體和推理機,機器本身能根據儲存的知識進行判斷和推理.同時,多媒體技術得到廣泛應用,使人們能用語音,影象,影片等更自然的方式與計算機進行資訊互動。
智慧計算機的主要特徵是具備人工智慧,能像人一樣思維,並且運算速度極快,其硬體系統支援高度並行和快速推理,其軟體系統能夠處理知識資訊。神經網路計算機(也稱神經計算機)是智慧計算機的重要代表。
第六代:生物計算機
半導體矽晶片的電路密集,散熱問題難以徹底解決,大大影響了計算機效能的進一步發揮與突破。研究人員發現,遺傳基因——脫氧核糖核酸(DNA)的雙螺旋結構能容納巨量資訊,其儲存量相當於半導體晶片的數百萬倍。一個蛋白質分子就是一個儲存體,而且阻抗低、能耗少、發熱量極小。
基於此,利用蛋白質分子製造出基因晶片,研製生物計算機(也稱分子計算機、基因計算機),已成為當今計算機技術的最前沿。生物計算機比矽晶片計算機在速度、效能上有質的飛躍,被視為極具發展潛力的“第六代計算機”。
三、計算機的發展趨勢: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網路的發展及軟體業的發展,使計算機的發展已經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目前,計算機正向巨型化、微型化、網路化和智慧化的方向發展。
(1)巨型化:高速度、大容量、功能強
(2)微型化(3)網路化(4)智慧化
第二課時 計算機的分類特點及應用領域
1、計算機的分類:
由於計算機的發展太快,隨著時間的推移,分類的界線一直在不停地調整。但從理解計算機的角度來看,計算機可以按用途和規模進行劃分。
計算機按照規模大小和功能強弱分類,有巨型機、大型機、中型機、小型機、微型機。
計算機按照設計的目的和用途分類,可以分為通用計算機和專用計算機兩種。我們日常使用的微機就是通用計算機;專門與某些裝置配套使用的計算機就是專用計算機。
2、計算機的特點:
計算機作為一種通用的智慧工具,具有運算速度快、運算精度高、通用性強的特點,特別是它具有記憶功能、邏輯判斷能力以及程式控制能力。
(1)運算速度快(2)運算精度高(3)通用性強(4)記憶功能和邏輯判斷能力
(5)程式控制能力
3、計算機的應用領域:
自計算機問世以來,計算機技術以驚人的速度飛速發展,並廣泛深入到社會的各個領域,對人類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深刻和巨大的影響。
(1)科學計算(2)資料處理(資訊處理)(3)實時控制(過程控制)
(4)計算機輔助工程(5)計算機通訊(6)人工智慧
總之,計算機的應用範圍非常廣泛,從人造衛星到日常生活,從科學計算到兒單玩具都有計算機的蹤影。人們只有提高計算機方面的知識水平,才能使計算機充分發揮作用。
第三節 計算機的硬體和軟體
一個完整的計算機系統包括硬體系統和軟體系統兩大部分,他們的關係如圖:
一、計算機的硬體組成:
計算機硬體的組成有五個部分,即控制器、運算器、儲存器、輸入裝置和輸出裝置。
1、中央處理器(CPU)
中央處理器簡稱CPU,它是計算機的核心,中央處理器包括了控制器和運算器兩個部分。
2、儲存器:
儲存器是計算機的記憶和儲存部件,用來存放資訊。
計算機的儲存器可以分為記憶體儲器和外儲存器,記憶體儲器又可分為只讀儲存器(ROM)和隨機儲存器(RAM)。
外儲存器包括軟盤、硬碟、光碟等。
3、輸入∕輸出裝置
(1)常見的輸入裝置:
鍵盤、滑鼠是微機中最常見、使用最多的的輸入裝置。
(2)常見的輸出裝置:
顯示器是實現人機對話的重要工具,是不可缺少的輸出裝置。
印表機是將計算機處理結果列印在紙張上的輸出設。
二、軟體的概念:
軟體是相對於硬體而言的,軟體由程式、資料、文件這三部分組成。
軟體包括系統軟體和應用軟體兩大部分。
教學後記:
1、本課設計運用了“雙主”教學模式。讓學生在一個個典型“問題”的驅動下展開學習活動,引導學生由簡到繁,由易到難,由單一任務到綜合問題,循序漸進地瞭解一系列“問題”。思路清晰,過渡自然,層次清楚,方法得當。在這節課中,由於本節課為理論課,內容比較多,而且還需要一節課完成,所以,以課件的形式提出若干個“問題”,由於設計和安排合理,提高了資訊科技課的教學效果。
2、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對教材進行二次加工,將枯燥的知識運用在一個個問題中。透過“課件”中的圖片、影像等資料的演示及教師的必要解說,學生們在一堂課內完成了六個問題的學習。
3、“問題”的設計符合學生特點,滿足了學生的求知慾和成就感。本課共設6個小任務。教師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認知能力、年齡和興趣特點,遵循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等原則,把教學的知識點安排在“課件”中,學生透過自己的努力完成學習後,教師給予了表揚,不但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而且還滿足了其成就感,這為本學科做了一個良好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