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頓第二定律課件

牛頓第二定律課件

  下面就是小編為您收集整理的牛頓第二定律課件的相關文章,希望可以幫到您,如果你覺得不錯的話可以分享給更多小夥伴哦!

  一、學習任務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牛頓第二定律是在實驗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重要規律,它是動力學的核心規律,也是學習其它動力學規律的基礎。在《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共同必修模組“物理1”中涉及本節的內容有:“透過實驗,探究加速度與物體質量、物體受力的關係,理解牛頓第二定律。”本條目要求學生透過實驗,探究加速度、質量、力三者的關係,強調讓學生經歷實驗探究過程。

  2.學習的主要任務

  本節的學習任務型別是綜合型。在知識上要求知道決定加速度的因素、理解加速度、質量、力三者關係;在技能上要求能設計和操作實驗,會測定相關物理量;體驗性上要求經歷探究活動、嘗試解決問題方法、體驗發現規律過程,體會科學研究方法──控制變數法、圖象法的應用。

  3.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①知道決定物體加速度的因素。

  ②加速度與力和質量的關係的探究過程。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在猜想的基礎上進行實驗設計,提出可行的實驗方案、完成實驗並得出實驗結果。

  二、學習者情況分析

  在學習這一內容之前,所教的學生已經掌握了力、質量、加速度、慣性等概念;知道質量是慣性的量度、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會分析物體的受力。已具備一定的實驗操作技能,會用氣墊導軌與光電測時系統或打點計時器研究勻變速直線運動;具備一定的計算機操作能力,會應用CAI課件處理實驗資料。學生對物理學的研究方法已有一定的瞭解,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等方面的能力有了一定提高。

  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學生學習積極主動,對學習物理有較濃厚興趣;有較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樂於探究自然界的奧秘;敢於堅持正確觀點,勇於修正錯誤;喜歡和同齡人一起學習,有將自己的見解與他人交流的願望,具有團隊精神。

  三、教學目標分析

  根據上述對學習任務和學習者情況的分析,確定本節課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技能目標

  ①讓學生明確物體的加速度只與力與和質量有關,並透過實驗探究它們之間的定量關係;

  ②培養學生獲取知識和設計實驗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

  在探究過程中,滲透科學研究方法(控制變數法、實驗歸納法、圖象法等);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①透過學生之間的討論、交流與協作探究,培養團隊合作精神;

  ②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體驗解決問題的成功喜悅,增進學習物理的情感。

  四、教材處理與教學策略

  在教材處理上把牛頓第二定律分為兩個學時。第一學時主要的任務是:探究加速度與力、質量的關係;第二學時主要的任務是:建立牛頓第二定律並進行初步的應用。本節課是第一學時,主要採用以下的教學策略:

  1.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

  改演示實驗為學生分組探究實驗。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透過對認知活動進行自我監控,並及時做出相應的調整。小組(4~6人一組),小組間的.合作探究可以同時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競爭意識,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有所作為,有所收穫。

  教師的策略是宏觀調控整體教學進度,微觀放活學生區域性學習程序,讓學生的學習有組織、有步驟地進行。

  2.現代教學手段與啟發式

  在課堂中採用多媒體課件作為輔助手段,創設物理情景,啟發引導學生,幫助學生建立形象直觀的認識,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利用CAI課件和校園網路處理實驗資料,能有效地提高學習效率。

  五、教學器材

  教學裝置:多媒體教室、課件。

  學生分組實驗器材(探究包):氣墊導軌、氣源、兩個光電門和與之配套的數字計時器,滑塊、滑片、細線、小桶、天平、砝碼、細沙、彈簧秤、小車、木塊、鉤碼、一端帶有滑輪的長木板、打點器、紙帶、秒錶、毫米刻度尺、墊木、橡皮筋等。

  六、教學過程設計

  (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影片展示:劉翔在雅典奧運會奪金的情景。

  教師:在決賽時,劉翔將自己身上一切戴的東西像手錶、項鍊等都摘了下來,穿最輕的跑鞋。這樣做的科學道理在哪裡?

  預測學生討論後得出的結論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質量越小,運動狀態越容易改變,也就是說在相同的情況下,物體獲得的加速度就越大。

  說明透過影片展示創設物理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滲透德育教育。

  (二)提出猜想

  教師:那麼、物體的加速度與哪些因素有關呢?請同學們從生活經驗出發提出自己的看法,並舉例說明。(同時教師利用課件提供一些圖片,對學生進行啟發。)

  附圖片內容如下:

  ★為何體操,跳水運動員的身材都比較苗條、瘦小?

  ★從防止發生交通事故的角度考慮,說一說反超載的道理?

  ★F1方程式賽車的質量只有一般小轎車質量的三分之一,這樣做有什麼好處?

  ★神舟五號飛船返回倉返回時為何要開啟降落傘?

  預測學生有代表性的回答可能有以下幾方面:(教師在學生分析的過程中板書歸納。)

  1.與物體受到的外力的關係:

  ①與物體受到的外力有關;例如:騎腳踏車剎車:用力剎車時,用的力越大、車越容易停下來,即:阻力越大,腳踏車減速的加速度越大。

  ②與物體受到的外力無關;例如:用大小不一樣的力推大石頭,推不動,運動狀態不變,加速度為零。

  ③應該是與物體受到的合外力有關;分析如下:用大小不一樣的力推大石頭,推不動,是因為大石頭同時受到摩擦力的作用,受到合外力為零,因此、加速度也為零。

  ……

  2.與物體質量的關係:

  與物體的質量有關;例如:人分別用相同的力推腳踏車和摩托車時,腳踏車比較容易加速啟動,而摩托車則較難。也就是說在相同的情況下,質量較小的腳踏車獲得的加速度就較大。

  ……

  3.與物體運動的速度的關係:

  ①與物體的速度有關;例如:速度大的物體較不容易停止運動,而速度小的物體較容易天下來。

  ②與物體的速度無關;例如: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不論速度大小,加速度都為零。

  ③與物體的速度無關;分析如下:加速度是描述速度變化快慢的物理量,從公式可知,加速度與速度的大小無關。

  ……

  引導學生總結得出猜想:物體的加速度*只與它所受合外力和物體本身的質量有關。

  說明學生在生活中對“影響物體加速度大小的因素”有所認識,但這些認識往往是片面的、不準確的。因此要讓學生充分地表達已有的認識,在這過程中教師利用課件提供一些圖片,對學生進行啟發,引導他們不斷修正自己的觀點,從而形成對科學的認識。

  引導學生結合前面學習的知識(牛頓第一定律等),討論猜想的科學依據所在,從而確定:物體的加速度*只與它所受合外力和物體本身的質量有關。

  說明:讓學生從理論的角度加以分析有利於培養學生理論聯絡實際的能力,有利於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引導學生深入探究:*與和的定量關係。

  (三)探究a與F、m的定量關係

  1.確定研究方法

  教師:我們應該採用什麼樣的物理方法來研究*與、的定量關係呢?

  預測學生的分析可能如下:

  分兩步進行研究:

  ①保持研究物件的質量一定時,研究加速度*和合外力的關係;

  ②保持研究物件受到的合外力一定時,研究加速度*和質量的關係。

  然後綜合兩次的研究結果,進行推理和歸納,便可找出*與、三者之間存在的關係。

  ……

  教師在確定研究方法後,簡單地介紹“控制變數法”。

  說明初中階段學生曾多次應用過控制變數法。如果學生回答有誤,教師啟發學生回憶:研究電流與電壓和電阻這三者關係所採用的方法。

  2.設計實驗方案

  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設計實驗方案。

  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設計探究方案:包括使用哪些實驗器材,如何進行操作,如何採集資料等?(要求學生把設計的方案簡要地寫在紙上)。

  教師巡視給予必要的指導。

  ……

  選擇較有代表性方案的小組派代表上臺簡要敘述本組設計的方案(用實物投影儀把學生寫在紙上的方案投影出來),讓全班同學進行交流。大家在互相啟發、補充的過程中形成較為完善的方案。

  預測學生設計的實驗方案可能是:

  方案一:用小車、電火花打點計時器、紙帶、長木板、細線、小桶、鉤碼、天平、砝碼、刻度尺、墊木等器材,研究小車的運動。用天平分別測出小車的質量,測出小桶的質量與小桶中砝碼,把小桶與小桶中砝碼的總重力當作小車受到的拉力,從打點計時器打出的紙帶上測量並算出,由計算出小車的加速度。

  方案二:以氣墊導軌、氣源、兩個光電門、數字計時器、滑塊、滑片、刻度尺、細線、小桶、砝碼、天平為器材研究滑塊的運動。用天平測出滑塊和滑片的質量滑塊M,測出小桶與小桶中砝碼的質量,把小桶與小桶中砝碼的總重力當作滑塊受到的拉力,用光電門和數字計時器自動測出滑塊運動經過兩個光電門時的速度、,以及這一過程所用的時間t,再透過公式算出滑塊的加速度。

  ……

  說明:①在學生交流討論實驗設計的方案中,要有較充分的時間讓他們對各種方案闡述自己的觀點,反思方案中的問題,同時教師要參與學生的討論分析,啟發引導學生形成較為完善的實驗方案。

  ②同時應注意有些學生可能有別的方案,要鼓勵和認真對待,在課堂時間不足的情況下,可在課外指導學生去探究。

  ③在設計測拉力的方法時,教師要告訴學生:把小桶與小桶中砝碼的總重力當作研究物件受到的拉力、這是有條件的,即<<。同時可以把這一條件作為學生的課外探究課題。

  ④在實驗中,只需測出小桶的質量,然後透過加減小桶中砝碼的質量來改變對研究物件的拉力,這可以節約測量砝碼所需的時間。

  3.進行實驗探究和資料處理

  ①引導學生從實驗誤差、實驗操作等方面來分析比較兩種方案的差別。

  師生共同確定用“方案二”進行實驗探究,同時確定實驗的具體步驟和注意事項。並用課件顯示實驗的具體步驟和注意事項。

  說明“方案二”便於操作,且實驗誤差較小。用課件顯示具體的實驗步驟,有助於學生較為規範地完成實驗。

  ②介紹並演示CAI課件的功能

  Ⅰ.資料計算:將測出、、t等資料輸入計算機的資料處理表格後、計算機將自動算出相應的加速度,將輸入計算機後將自動算出合外力;Ⅱ.自動描點連線製圖的功能;Ⅲ.透過網路可達到資料共享。

  ③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工合作進行實驗探究,並把實驗資料輸入計算機(使用移動PC並接入校園網)。

  教師巡視,注意學生儀器使用是否得當,必要時給予指導。

  ④呼叫多組學生的實驗資料,讓學生分析與、與的定量關係。

  初步得出:與F成正比,與成反比(與1/成正比)。

  ⑤引導學生應用CAI課件,採用圖象法處理實驗資料。

  師生共同得出結論:與成正比、與成反比。

  說明:在CAI課件中定義座標軸的數值和單位,同時呼叫已存的實驗資料,計算機將在座標系中自動描點、連線得到實驗資料的關係圖象,由此判斷資料的關係。其中與的關係可轉變為與1/的關係來做圖。

  (四)回顧總結深化認識

  學生回顧本節課的探究過程以及探究過程中使用的物理思想和方法,歸納總結這節課的知識要點,提出自己在學習中存在的疑問。

  教師答疑,深化知識。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