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基因分離定律課件
高一基因分離定律課件
基因分離定律的實質是等位基因隨同源染色體的分開而分離,下面收集關於基因分離定律課件,希望可以幫助老師備課。
一、知識結構
1.遺傳學奠基人――孟德爾;
2.孟德爾的豌豆雜交試驗;
3.一對相對性狀的遺傳試驗;
4.對分離現象的解釋。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瞭解遺傳基本規律研究的一般方法――雜交法。
(2)理解一對相對性狀的遺傳實驗及其解釋。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了解孟德爾的雜交試驗過程,掌握研究問題的一般方法。
(2)透過學習分離定律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和認識生物體生命活動的基本規律,逐步樹立科學的世界觀。
(2)透過孟德爾八年試驗研究事蹟,進行熱愛科學、獻身科學的教育。
三、教學重點、難點
對分離現象的解釋,引導學生逐步分析得出結論,並用模擬實驗加深理解。
四、課時分配
第1課時:
1.遺傳學奠基人――孟德爾;
2.孟德爾的豌豆雜交試驗;
3.一對相對性狀的遺傳試驗;
4.對分離現象的解釋;
第2課時:1.對分離現象解釋的驗證;
2.基因的分離定律的實質;
第3課時:1.基因型和表現型;
2.基因分離定律在實踐中的應用及事例分析。
五、教學流程
1.引言
一對夫婦都有耳垂,卻生了一個沒有耳垂的小孩。難道這個小孩不是他們的嗎?另一對夫婦,一個是A型血,一個是B型血,卻生了一個O型血的小孩。難道這個小孩也不是他們的嗎?或是有什麼問題?但從遺傳學角度來看,沒有問題,一點都不奇怪,完全符合遺傳規律。為什麼呢?學習了今天的課程你就能找到答案。
今天我們就來一起學習第六章第二節《遺傳的基本規律》的第一個內容《基因的分離定律》。
基因的分離定律是由孟德爾最先揭示的(同時出示投影標題板書:1.遺傳學奠基人――孟德爾,隨後出示投影片介紹孟德爾生平)。
2.過渡
孟德爾之所以能成功地揭示出遺傳學兩個基本定律,除了他對自然科學的熱愛和堅持不懈的精神外,還在於他正確的實驗方法。他實驗成功的原因主要有哪些呢?下面我們來看下一個課題:孟德爾取得實驗成功的原因。
3.重點講解
(1)正確的選擇實驗材料
孟德爾採用豌豆作為實驗材料,是因為豌豆是自花傳粉植物。自花傳粉是花粉落到同一朵花的柱頭上。異花傳粉是花粉落到另一朵花的柱頭上。異花傳粉時,可能發生在不同植株之間,甚至是不同品種的植株之間。為什麼要選擇自花傳粉的植物為實驗材料呢?
學生討論後回答:自花傳粉與異花傳粉植物相比,它不會受到外來花粉的干擾。因此,用豌豆做人工雜交試驗時,結果既可靠又容易分析。
教師:再加之不同豌豆品種之間同時具有多對相對性狀。(對照投影講解)如豌豆的高莖與矮莖、圓粒與皺粒、豆莢的`黃色與綠色等都是相對性狀。正因為豌豆不同品種間具有多對相對性狀,使得雜交實驗的結果很容易觀察和分析。我們順便了解一下,什麼叫相對性狀。
首先請同學們來觀察幾對相對性狀,判斷幾組性狀是否是相對性狀,增加對相對性狀的感性認識,然後歸納相對性狀的概念和相對性狀是同一生物同一性狀的不同表現型別。
(2)從簡單問題入手,解決複雜問題
由於生物個體的多種性狀往往是同時存在,不便於觀察和分析。所以孟德爾先從每一對性狀的遺傳開始研究,使問題簡單化。
(3)使用了統計方法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
由於上述三個主要原因,使孟德爾成功取得了遺傳研究的成功。孟德爾是透過什麼途徑來研究遺傳規律的呢?是豌豆的雜交實驗,雜交是遺傳學研究最基本的方法。但豌豆的雜交是如何操作的呢?
學生:人工異花傳粉。
教師:如果在人工異花傳粉之前就自花授粉了呢?
學生:先去雄,待花未成熟時就對花進行去雄處理。
教師:去雄處理後要對花進行套袋,防止外來花粉干擾。待花成熟以後,取另一品種的花粉塗在雌蕊柱頭上,完成雜交操作。提供花粉的植株叫父本,接受花粉的叫母本。
孟德爾首先用高莖豌豆與矮莖豌豆進行雜交。請同學推測一下它的後代是高莖還是矮莖呢?
學生:可能是高莖,也可能是矮莖。
教師:子一代,用F1表示是高莖。
有同學可能會說,雜交時是將高莖作為父本的吧。(講解)無論是用高莖做母本進行正交,還是用高莖做父本進行反交,子一代總是表現為高莖。子一代為什麼不表現為矮莖呢?
孟德爾又用子一代進行自交,結果子二代中同時表現出高莖和矮莖現象,而且孟德爾對子二代進行統計分析發現,高莖與矮莖的數量比接近於3:1。
為什麼會出現上述現象呢?
為了描述的方便,我們首先來學習幾個概念。
(出示投影片:圖《雜交後代性狀的表現》)
對照圖提問:為什麼將高莖叫作顯性性狀,短莖叫作隱性性狀?
學生:高莖表現得多一些。
教師:正確。但除此現象外,有更準確的定義。
教師補充:(指示圖同時講述)純種親本雜交時,將子一代表現出的性狀叫作顯性性狀。將子一代沒有表現出的性狀叫作隱性性狀。將雜交後代同時表現出顯性性狀和隱性性狀的現象叫作性狀分離。
所以,實驗現象我們也可以描述為:
①子一代:只表現出顯性性狀;
②子二代:性狀分離;
③子二代:顯性性狀:隱性性狀≈3:1。
上述現象是否有偶然性呢?能說明遺傳的普遍規律嗎?孟德爾又對另外6對相對性狀做了類似的雜交實驗都表現出同樣的結果。這說明一定有內在的規律。
孟德爾經過反覆思考對此做出瞭解釋。孟德爾認為:性狀是由基因控制的,控制顯性性狀(如高莖)的基因是顯性基因,用大寫英文字母(如D)表示,控制隱性性狀(如矮莖)的是隱性基因,用小寫英文字母(如d)表示。如純種高莖豌豆的體細胞中含有成對的基因DD,純種矮莖豌豆的體細胞中含有成對的基因dd。
教師:在體細胞中基因成對存在的原因是什麼呢?
學生:成對基因分別存在於同源染色體上。
(出示投影片:雜交分析圖解)
指示投影片並講解:生物體在形成配子生殖細胞――配子時,成對的基因彼此分離,分別進入不同的配子。
教師:在形成配子時,成對基因分離的原因是什麼?用我們已有的知識如何解釋呢?
學生:減數分裂時同源染色體分離。
教師:(對照圖講解)因此,純種高莖豌豆的配子只含有一個顯性基因D;純種矮莖豌豆的配子只含有一個隱性基因d。受精時,雌雄配子結合,合子中的基因又恢復成對。如基因D與基因d在F1體細胞中又結合成Dd。由於基因D對基因d的顯性作用,F1(Dd)表現為高莖。在F1(Dd)自交產生配子時,同樣,基因D和基因d又會分離,這樣F1產生的雄配子和雌配子就各有兩種:一種含有基因D,一種含有基因d,並且這兩種配子的數目相等。受精時,雌雄配子隨機結合,F2便出現4種組合,3種基因型:DD、Dd和dd,並且它們之間的數量比接近於1:2:1。由於基因D對基因d的顯性作用,F2在性狀表現上只有兩型別:高莖和矮莖,並且這兩種性狀之間的數量比接近於3:1。
4.講解實驗方法
按照孟德爾的假設推論出的上述幾種基因組合及其數量比是否正確呢?下面我們不妨來做一個模擬小實驗。
同學們桌上的塑膠袋中都放有黑白兩種圍棋子各20粒,我們用黑色的棋子表示含顯性基因(D)的配子,用白色的棋子表示含隱性基因(d)的配子。
(邊講邊示範)
六、小結
今天的新課就學習到這裡,讓我們來回顧一下今天學習的內容。我們今天瞭解了基因的分離定律是由孟德爾最先揭示的,孟德爾取得成功的原因,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操作及現象,孟德爾對實驗現象的解釋等內容。孟德爾有關分離現象的解釋是否正確呢?根據實驗方法,我們還需要加以驗證,下節課我們將繼續討論有關對分離現象解釋的驗證。
七、教學反思
基因分離定律是遺傳學基本規律,是有絲分裂、減數分裂、受精作用、個體發育、遺傳的物質基礎,三大遺傳規律、可遺傳的變異、生物的進化這條主線上的重要環節,它承上啟下,減數分裂是基因分離定律的細胞學基礎,自由組合定律又是在基因分離定律基礎上總結出來的,它是培養學生知識遷移能力,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好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