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大型公益節目《開學第一課》觀後感650字(通用11篇)

2022年大型公益節目《開學第一課》觀後感650字(通用11篇)

  當觀看完一部作品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這時我們很有必要寫一篇觀後感了。觀後感你想好怎麼寫了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2021年大型公益節目《開學第一課》觀後感650字(通用11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型公益節目《開學第一課》觀後感650字1

  有朋友曾經問我:“愛國應從何做起?”看了中央二臺的《開學第一課》,我知道了答案。

  在今年的《開學第一課》中,分別講述了愛是分享、愛是力量、愛是承擔、愛是榮耀四個關於愛的故事。其中一位藏族老人的故事讓大家頗受感動。這位名叫次仁曲珍的老人今年九十九歲了,自從西藏自治區成立那年政府給她一面五星紅旗後,這位老人每天都要升國旗降國旗,以表達她對祖國的熱愛。

  看過這個故事,我想不只是我,全國的孩子們都會被她的行為深深感動。的確,從我們古代的萬里長城,到去年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和“神七”升空,哪個不是祖國和人民的榮耀!紅領巾,這是我們全國少年兒童的榮耀,它是無數革命先烈的鮮血染紅的。可是現在,我們的學校內,不戴紅領巾的少先隊員大有人在。大掃除中,紅領巾甚至成為了同學手中的抹布!難道全體少先隊員的榮耀,就是這麼被尊重的?對榮耀的不尊重,又豈能是愛國的行為?

  戰爭年代,為新中國的建立拋頭顱、灑熱血是愛國;錢學森爺爺為了新中國的核事業從美國回到中國是愛國;袁隆平爺爺默默培育雜交水稻,造福億萬人們是愛國;藏族老大媽天天升國旗是愛國;我們少先隊員天天佩戴紅領巾是愛國;學校升國旗時我們面對五星紅旗敬禮也是愛國;我們在車上給老人讓座,為社會和諧出一份力也是愛國……

  愛國不是一句句空洞的口號,愛國是點點滴滴的行動,將對祖國的愛融匯在我們的一言一行中,我們就是一個真正的愛國者。

  記住一句話:愛,讓中國更美麗!美麗的中國讓我們更可愛。

  大型公益節目《開學第一課》觀後感650字2

  晚上,我和媽媽準時坐在電視機前,觀看了《開學第一課》。它總共分為五個篇章,其中讓我最感動的是第四節課——“文以載道”。

  給我們上課的是一位已九十六歲高齡的許淵衝老爺爺。他是一位著名的翻譯家,特別是中國古詩詞的翻譯方面,更有獨特的。他白髮蒼蒼,臉上有一些大大小小的老年斑,瘦長的手臂上,一根根青筋清晰可見。他拄著棕色的柺杖,慢慢地走到了舞臺中央。

  許爺爺認真地給我們講起了課。雖然老人家年事已高,但講起話來,聲音洪亮有力:“同學們,中國古詩詞有三美。意美、形美、音美。”再以《登鸛雀樓》為例,具體闡述了這三美。然後,許爺爺又講述了自己對事業的執著,並且將一生都奉獻給翻譯事業的故事,帶領每一位同學感悟詩詞與外語的結合之美。他從起初的二十六個英文字母背不全,不會讀,到如今成為了世界聞名的翻譯家。過程中碰到了種種困難,但他始終堅持,從不放棄,一直堅持著要把中國的古詩詞發揚光大,傳播到世界的各個角落,讓更多的人瞭解中國詩詞,瞭解中國文化,創造了“翻譯美”。2014年,他獲得了國際翻譯界的最高獎項“北極光”傑出文學翻譯家。同時他也被譽為“詩譯英法唯一人”!許爺爺曾把《詩經》《楚辭》《李白詩選》《宋詞三百首》等等翻譯成英文、法文,並在國內外出版。

  許爺爺還給我們講了,他現在每天還堅持翻譯一頁書,常常工作到凌晨三四點。他那執著的精神,對中國文學的熱愛,值得我們學習!我們要像許爺爺一樣,堅持不懈,執著追求,實現自己的理想!

  “詩以言志,文以載道”帶領我們學習了古代文化之美。許爺爺將詩詞翻譯成外語,讓驕傲的中華文化走出了國門,向全世界傳遞著文化的共鳴。

  大型公益節目《開學第一課》觀後感650字3

  就在昨天晚上,我認真觀看了《開學第一課》,裡面的內容讓我深有感觸。

  其中,紀實攝影師解海龍的演講最讓我難忘,他的“我要上學”系列照片使我印象很深。“大眼睛”蘇明娟、“小光頭”張天義、“大鼻涕”胡善輝,他們都是農村孩子渴望上學的真實寫照,都在解海龍拍攝的照片中一一展現出來。沒想到,解海龍的愛心竟鑄就了這些孩子的希望。那一天,張天義和胡善輝帶著家人來到了現場,他們透過知識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他們的夢想也使他們成長。這讓我感動,也讓我明白要珍惜眼前的美好生活。

  世界珠心算冠軍王桐晶,一上臺我就注意到了她全身的勳章。她給我們帶來了令人震撼的“障礙閃電珠心算”挑戰,但這神奇的技能並不是平白來的,在她令人羨慕的背後,還有著十二年的不懈努力,她訓練生涯中做過的卷子,能鋪滿100間小學教室。這讓我在驚歎的同時也明白了她這全身勳章的來之不易。她告訴我們,人只有不斷挑戰大腦極限,才能有新的探索和發明,想要更好的未來就不能放棄自身大腦的開發。

  無殼孵小雞的實驗也十分有意思,節目帶來了引起大量關注的中國首隻“無殼蛋生雞”——小茶缸,並揭秘了它的成長。還邀請了中國農業大學老師芮磊與青少年代表王源一起在現場展現了實驗過程。其中有一個亮點很引人關注,就是王源在最關鍵的一步上頻繁失敗,但他堅持不懈,最後終於成功那部分。我想這就是所謂的科學精神,在不斷失敗中依舊堅持不懈,不喪失對自己的信心,最後總會成功。也讓我們懂得要以科學精神、實踐精神和創造精神去探索未來。

  其實這次節目的內容有很多,我只是挑出幾個特別難忘的來寫。也覺得這種節目特別有意義,讓我感受到了夢想、奮鬥、探索的重要性。

  大型公益節目《開學第一課》觀後感650字4

  今年的《開學第一課》,帶領著我們從中華的大門看世界。從中,我看到了世界上最神奇的文字——漢字。

  中華漢字,源遠流長,從殷商的甲骨文到如今的楷書,從古代的飲食起居到如今的航天科技。一橫一豎,從最初似圖畫般開始;一點一滴,成為如今的藝術瑰寶。神奇的漢字像一葉小舟,載著我們去看祖先的傑作;奇妙的橫豎撇捺,架起了古今溝通的橋樑。試問,有哪一種文字,傳承了五千年從未間斷?唯有漢字,點滴間盡顯國之偉大。

  《開學第一課》中也講到了來中國研究四十五年漢字的美國人:理查德西爾斯。三次心臟手術也從未消磨掉他對漢字的痴迷執著。手作了千萬張英漢互譯卡,只為更好的學習常用字;無數個不眠不休的日日夜夜,成全了他對漢字的痴迷研究。許多人十分不解,為了研究竟能做到這種程度?這正是漢字的魅力所在,它的奇妙足以征服一個人強大的內心。當然,更多的原因是因為字裡行間蘊含著的,是中國人民的智慧結晶和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每一個字的底蘊,都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深入探索、去仔細挖掘!

  想到這裡,我也不禁有些慚愧。一個外國人,都願意用四十五年的時間潛心研究漢字,而身為中華兒女的我們,就更應該認真學習,全面發展,將我們的文字帶上世界巔峰!我想,這是對撫養我們長大的祖國最好的回報。

  今年的《開學第一課》,讓我對漢字有了更深厚的感情和更深層次的理解。漢字的背後,是我們中國人的情懷與志向。字裡行間,有意境、有韻味,迴響著中華人民的文化共鳴。翻開一本書,讀上一首詩,就像漂流在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上,飛翔在中華人民的漢字文化中……做為中華兒女,我們努力的目標,就是將中國的驕傲,變成世界的驕傲!

  大型公益節目《開學第一課》觀後感650字5

  走過了冬月的冰寒,三月的春風,五月的驕陽,八月的凝霜,我們終於盼來了每年九月一日與我們共迎開學的《開學第一課》。今年的第一課,是我兒子升入初中以來上的人生第一課,因此,在我眼中顯得格外神聖。

  開學第一課很美,它的美可以用三個詞彙來概括:壯麗、華麗、絢麗。

  壯麗之美。它的美表現在武術這方面,“武”字在古代可以拆成“止戈”二字,寓意“停止征戰,保持和平”,它已經成為中華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戰狼2》導演吳京給我們講述了英雄的定義,也告訴了我們“翻我中華者,雖遠必誅”的愛國情懷和錚錚鐵骨。武術表演讓我熱血沸騰,激情澎湃,使我感受到了中華民族的壯麗之美。

  絢麗之美。體現在了漢字上,它們都凝結著中國人不朽的智慧和力量,透過王寧教授講述的漢字數千年源遠流長的歷史,我看到了中國的悠久歷史和祖國的強大力量。“漢字叔叔”作為一個外國人,不僅全力以赴的學習漢字,壞花光了自己的全部積蓄,製作網站,讓更多的人瞭解漢字、愛上漢字,令人歎為觀止、心生敬佩。“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惟有綠荷紅菡萏,卷舒開合任天真。”等詩句如涓涓細流,澆灌著我的心田,成長出知識之花。透過這些,我體會動了中華文化的絢麗之美。

  華麗之美。伴隨著郎朗悠揚的琴聲,我們如同沐浴在陽光下聽野蜂飛舞,又如同在晴朗的夜空中,望彩雲追月。藝術之美給我們美的享受,也給了我們超越自己的勇氣和力量。這些,都讓我感受到中國藝術的華麗之美。

  《開學第一課》,讓我在美的陶冶中,感受到無數、文化、藝術的精髓,更讓我看到一份堅持、一份責任和一份期待。

  大型公益節目《開學第一課》觀後感650字6

  今天是開學第一天。晚上,我和媽媽一起觀看了《開學第一課》。

  這學期第一課的內容主要是圍繞漢字展開的。首先,北京師範大學的王教授給我們講解了“正直”的甲骨文含義,她在黑板上畫了一隻腳,腳正對著目標,就是“正”;然後她又畫了眼睛和目標,眼睛看著目標,就是“直”,“正直”的含義就是目不斜視,朝著目標前進。從她生動有趣的講解中我也感覺到正直的力量,我們學習漢語和其它知識都要明確自己的目標,勇往直前;在生活中也要做一個“正直”的人,只要堅定了遠大的理想和正確的方向,我們才能義無反顧的去實現它。

  第一課上有兩個故事讓我感觸最深。有一位美國叔叔,叫理查德,人們親切地稱他“漢字叔叔”。他熱愛中國文化,尤其熱愛中國的漢字,他不僅廢寢忘食地學習漢字,而且在身患重病的情況下,還用畢生的積蓄創辦網站,宣傳漢字和中國文化,這深深地觸動了我,一位外國人都能為傳播中國文化無私地奉獻和付出,我們作為龍的傳人,又有什麼理由不好好地學習呢?還有一位許淵衝老爺爺,他雖然已經九十六歲高齡,卻依然堅持著他熱愛的翻譯事業,他甚至將唐詩宋詞都翻譯成了英、法等多種語言,讓外國人也能感受到中國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其實他在8歲時連26個英語字母都念不清,但經過他堅持不懈的努力,成為了世界著名的翻譯家。這讓我想到:其實我們每個人在學習中都會遇到困難和挫折,但是隻要有恆心和毅力,就一定能實現自己的理想。

  今年的開學第一課使我深刻感受到中國的悠久文化和漢字獨特魅力,也讓我體會到許多優秀的品質和高尚的品德,作為炎黃子孫,我們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我們要好好學習,將老祖先留下的輝煌燦爛的文明傳承下去。

  大型公益節目《開學第一課》觀後感650字7

  今天,我觀看了中央一套播出的《開學第一課》。在這四節課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課——孝。

  首先,這節課的老師先讓同學們看了一段影片,影片的大致內容是這樣的——有一個人,他的爸爸已經七十五歲了。這位老人很喜歡音樂,但是與他相伴的朋友大多都去世了。有一天,老人的孫女問老人:“你去過哪兒啊?”“哪兒也沒有去過!”“那等我長大以後就帶你去啊!”老人連連說好。他聽見了,想:自己應該趁老人腿腳還利索,多帶他去看一些風景。於是,他就改裝了一下舊摩托車,帶父親去看全國的風景。在外出的六年裡,他們一共走了十幾萬公里,去了安徽、河南、山西、陝西等十幾個省份大大小小的景點。他們越騎越遠,最後竟然騎到了北京!他們家裡的一面牆上,貼了整整一牆的父子倆在全國各地遊玩時留下的合影照片!

  這是什麼?這就是孝!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樹想要靜下來,風卻不停地颳著;當子女想要去贍養自己的父母時,父母已經等不及離我們而去了。——出自漢·韓嬰《韓詩外傳》。

  這時,我想到了自己:有時候,我有一點點不高興的就衝爸爸媽媽發脾氣,可是爸爸媽媽仍舊為我做好我暫時幹不了的事,可是我卻不領情……看了這個後,我真的覺得自己做錯了:我應該自願幫爸爸媽媽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生氣的時候努力剋制住自己不生氣,爭取做爸爸媽媽眼裡的好孩子。我還要為以前的事情向爸爸媽媽道歉;在長大以後,我還要每天去陪爸爸媽媽,讓他們不孤單。正像這堂課告訴我們的那樣:“孝,樂其心,不違其志。”

  這一節課,讓我明白:孝,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美德,是我們最不應該忘記的文明傳承!

  大型公益節目《開學第一課》觀後感650字8

  在開學的第二週裡,我們觀看了一年一度的開學第一課。這一次開展了關於孝”愛“的一課。

  "孝"上面是一個老,而下面則是一個子字,說了子要拖著老人和長輩,要孝敬他們。<禮記》中說過一句話:則孝,樂其心,不違其志則也。

  這個故事是42歲的一個兒子,帶著他的父親去旅行,因此他自己做了一臺摩托車四處開,他們去過海南,陝西,北京,山東等各種旅遊地區。6年後,他們父子二人竟走了23個城市,如今已滿牆的照片了。他的父親很開心,有一次,父親問兒子:“累嗎?”兒子卻說“只要您開心,我就不累。”

  故事講了秦勇10年前曾是一名歌手,因兒子得病後,他開始留在家照顧兒子----大珍珠。他聽說騎車可以治療,於是他每天堅持帶著兒子騎腳踏車,一年後,兒子終於學會了騎車,但是爸爸一直沒有放棄和兒子一起玩,談心,游泳。大珍珠說:他不是我爸爸,是我的哥們。為了感激,大珍珠給爸爸寫了一封感恩的信,而爸爸為了鼓勵大珍珠給兒子寫了一首歌《一起長大》非常好聽。

  還有一個故事令我深受感動,鄭淵潔和兒子一起吃大蝦,因為大蝦很貴,所以只買了兩隻,在兒子吃完第一隻時,鄭淵潔把另一隻也給了兒子,但兒子說:”爸爸,你給我把大蝦吃完。“爸爸很欣慰的笑了。

  當我看完三個故事後,幾乎哭了。這三個故事都描繪了孝“和愛”兩字。孝是落在生活的點點滴滴;愛是讓我們攜手克服苦難的支點。

  “孝"“愛“是中國文化的傳統美德,是我們中國人的驕傲。如果人人付出一點愛,世界將變得更美好!

  大型公益節目《開學第一課》觀後感650字9

  今天,老師給我們看了《開學第一課》,並要我們做筆記。開始了,這次的主題是“乘著夢想的翅膀”。

  首次出現的人物是一個十分有愛心的像春天般的兩個老人,他們自己生活經濟都十分困難,還每月幫助遠安的聾啞學校寄200元給他們。學校十分感謝他們做出的貢獻,想找到他們,他們就憑著信上的地址找到了他們的住處,落款人的名字叫高振寧,他們詢問別人了好久,別人都說沒有這個人,他們就給報社的記者打電話說要找到高振寧這個恩人。終於在一間破舊的屋子裡面找到了高振寧這個人了,一進門,屋子裡一片漆黑,破舊不堪,高振寧出現了,他們把實際情況告訴了記者,其實高振寧這個人不存在,是三個人的名字組合起來的`。就這樣,高振寧被評上了春天般的人物。

  在黃柏山裡有一個小學,那裡十分的貧困,家長無論如何拼盡全力也要讓孩子上的起學校,他們的老師——劉發英,成為了網路愛心助援,她每天都會跑丘資、長陽、宜昌三地。她在36年內幫助了480個孩子,成為了愛心助援人。

  袁裕校的父親是出了名的破爛王,他經常迷上人家覺得毫無意義的東西。從1890年到2009年他記載了家裡的百年檔案。他總是把破爛收藏起來,還把它們分類、整理。袁裕校做了一個家庭博物館,還記載了上6萬字的書。我覺得這是一種責任心,傳承下去,傳承給每一箇中華兒女。他在30年內收集了2萬多件歷史文物。

  一個被稱為“觀音姐姐”的邰麗華,她從小就聽不見,說不了,但她並不抱怨她的父母,就這樣她進入了無聲世界。她曾經在春節聯歡晚會上表演了“千手觀音”這個節目。

  新的學期開始了,我們要做像他們這樣的人物。

  大型公益節目《開學第一課》觀後感650字10

  “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應體現在我們的漢字之美上。”在九月一日這個充滿書香的日子裡,我們迎來了七年級的開學第一課。它向我展示了一段傳奇般的中國漢字史。

  從倉頡造字至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行書,楷書,直至現代文,中國漢字的歷史經歷了極大的變動。而在開學第一課中理查德爺爺對漢字的講述,又在我心中泛起了一波漣漪......

  理查德爺爺是一位外國人,他從小就對漢字抱有極大的熱愛。據他調查,會說英語的人只佔世界的百分之五,可會說中文的人卻佔了世界的百分之二十。這可見漢字在世界的地位上多麼的重要!他從小就埋下了這個念頭,一定要去中國看看!在他成年後,他終於懷著激動的心情買下了一張去往中國的機票。在中國,他熱衷於對漢字的研究。他追根朔源,一直探尋到最古老的殷墟甲骨文。他花費了自己畢生的資產創立了一個網站,只是為了向廣大西方國家普及中華文化!當他的簽證到期,聽到自己不得不離開中國時,心情是多麼沉痛!當他終於找到了一份工作,獲取留在中國的機會時,又是多麼的歡呼雀躍!如今他已經年近八旬,卻依舊在普及中國漢字文化的道路上奮鬥,這是多麼偉大的一種精神!

  身為一名外國人,卻那樣執著地奮鬥在中國文化的道路上,一生,只要做好一件事就夠了。但身為一名“地地道道的中國人,是否更應該去探索追尋我們的本國文化呢?連一名外國人都懂得去熱愛漢字,我們有是否要更加學好我們的漢字與文化呢?我認為,將漢字寫好是對漢字最基本的尊重,而探訪中國文化,就要靠我們自己去探索了。

  傳人中華文化,傳播藝術文明。這是我們每個中國公民應盡的義務和責任。一生只要做好一件事,這就夠了。這需要我們更多的堅持和毅力!

  大型公益節目《開學第一課》觀後感650字11

  今天,我在電視上觀看了開學第一課,使我受益無窮。

  節目由撒貝南和何炅主持,這次的開學第一課主題是創造未來。

  第一個故事是成龍向我們講述了他拍戲的經歷,他先是一個不起眼的演員,每場戲只有幾秒鐘的時間,後來他演了一段死戲,演得特別逼真,屏氣凝神,導演說:好這個死的好!他逐漸的有名起來。他每一次拍電影的時候,都會有一些危險的動作,但他從來不找替身,都是自己親自上演。他身上多處骨折,68歲仍然堅持拍戲,他這種敬業的精神值得我們去學習,他的成名故事告訴我們為了心中的夢想永不放棄,總有一天會收穫成功!

  第二個故事是謝海龍為我們講述了他拍攝的經歷。他在改革開放的時候買了一臺屬於他自己的第一臺相機,然後他走遍了中國的大江南北,拍攝了上萬張照片,表達了自己對攝影的喜愛之情,也顯示出了他的敬業。在拍攝中他把鏡頭拍向那些上不起學的孩子。透過他拍攝的照片讓更多的人瞭解到貧困學子求學的渴望。他透過記錄貧困山區孩子求學的經歷,以及成長成才的故事,讓更多的人瞭解到貧寒學子追夢的艱難,他拍攝的照片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這些孩子他的拍攝而被社會所關注,得到扶持關愛,一一圓夢。做人就要像解海龍一樣,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最後由張傑演唱的《少年中國說》來結束,字裡行間表達了中國未來是屬於我們21世紀的青少年的,中國將由我們去改變,去創造!只有我們才能讓中國變得無比的燦爛,無比的輝煌。作為一名小學生,我們從現在開始就要樹立遠大的理想,好好學習,將來為國家爭光添彩。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