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與健康論文食品營養與健康探究
營養與健康論文食品營養與健康探究
中醫是中國特有的醫學形式,本文以萊考夫的概念隱喻理論為基礎,從認知角度分析中醫概念隱喻的表述形式和其文化特徵,關注文化因素對於人的思維模式和語言表述形式的影響。分析表明,中醫概念隱喻具有典型的漢語言文化特徵,概念隱喻不僅是一種語言現象,也是一種文化現象,受到社會文化和人們認知的影響,具有明顯的文化特徵。
一、 概念隱喻
以亞里士多德的《詩學》認為隱喻是一種普通修辭格為代表,傳統的隱喻理論是從修辭的角度來關注隱喻現象的。而二十世紀中期理查茲提出的相互作用論,開始關注隱喻的認知特徵。萊考夫和約翰遜在 1980出版的《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中,首次提出了概念隱喻,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對隱喻現象做出了全新的闡述:隱喻無處不在,它不僅出現在語言中,也出在人類的思維和行動中,人們用以思考與行動的普遍概念體系在本質上是隱喻的。他們認為隱喻不僅是語言形式,更重要的是人類的一種普遍認知方式,是人們思維、行動和表達思想的一種系統性方式。
因此從本質上來說,隱喻是一種認知現象 ,是人類將某一領域的經驗用來說明或理解另一領域經驗的認知活動。隱喻結構一般有兩個域 :一個是結構相對清晰的源域,另一個則是結構相對模糊的目標域。從結構上看,隱喻的形成是兩個域之間的結構對映的產物,即用具體的源領域向抽象的目標領域的對映。人們直覺地,本能地運用生活中具體的簡單的事物來理解認知陌生的,未知的抽象的事物和概念。隱喻的哲學基礎是建立在人類對自身和周圍事物的認知經驗之上。而隱喻的認知過程是建立在相似聯想的心理機制上,必然會跨越不同範疇的鴻溝。隱喻是建立在事物或現象之間的相似關係之上的,而對這種相似關係的確認是一種創造的過程,新的認知將在隱喻的過程中產生。
萊考夫把概念隱喻分為三類:方位隱喻,結構隱喻和本體隱喻。方位隱喻是參照空間方位而建立的一系列隱喻概念。空問方位來自人們與大自然的相互作用,是人們賴以生存的最基本的概念,如,上下、前後、內外、開關、深淺、中心和外圍。結構隱喻是指以一種概念的結構來構建另一種概念,使兩種概念疊加,用談論一種概念的各方面詞語來討論另一個概念 ,這兩個概念的認知域不同,但是它們各 自的構成成分之間存在著有規律的對應關係。本體隱喻是人類將物體的經驗作為我們表達抽象概念表達的`基礎。人們把抽象模糊的思想看作有形的實體,從而能對其進行量化辨別其特徵。本體隱喻中最常見的是容器隱喻,將常見的無形的抽象的事件、活動、狀態看作具體的有形的容器。
二、中醫概念隱喻的表述形式
作為中國特有的傳統醫學 ,中醫一直備受關注,但是以前的研究多側重於醫學方面,很少有從認知角度對中醫概念進行探究。中醫中存在著一種類似於隱喻的認知方式。《素問 -示從容論》日:“夫聖人之治病,循法守度,援物比類。”其中的“援物比類”是從兩個或兩類物件有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屬性,推出一個物件可能具有另一或另一類物件所具有的屬性,屬於一種從個別到個別或從特殊到特殊的推理形式有“我”而及“彼”。中醫在認識疾病現象,探索人體生理病理規律,建立理論體系的過程中都運用這一方法。這種比類的方式更多的是停留在表面的相似性的類比,只是一種中醫的診斷方法。我們運用概念隱喻理論,從認知學的角度,對中醫概念隱喻背後隱藏的人類思維和文化活動進行關注。
在中醫中,概念隱喻是普遍的,是無處不在。它不是作為一種語言的修飾方式而存在,而是充分體現了中醫對於人體,病因,病症,和治療的認知。在解釋中醫基礎理論陰陽學說時,運用了人類社會結構和自然現象的概念,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日:“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水為陰,火為陽,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在解釋人的生理結構時,則透過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現象來認知人體結構,如<靈樞>說:“天遠地方,人頭圓足方以應之。天有 日月,人有兩目”;而<素問>說:“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以官位職能來認知人體以及臟腑的生理功能和相互關係;在辨析病因變化時,運用自然界風、寒 、暑、溼、燥、火的特徵作來說明病因病理;在確定治則時,將生活中的具體物體運用其中。如<溫病條辨·治病法論>說“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權,非重不沉”;而具體的疾病治法如:“增水行舟”法、“釜底抽薪”法、“提壺揭蓋”法、“導龍人海”法、“引火歸原”法等都是運用了隱喻的認知方法。
中醫學概念隱喻根據不同的源域,可以分為三種類型:方位隱喻、實體隱喻和結構隱喻。方位隱喻是人們認知世界最基本的概念,在中醫中存在著“上熱下寒”、“表寒裡熱”等概念。本體隱喻是中醫概念隱喻中最常見的一種隱喻型別。<靈樞>中提到:“黃帝日:一時遇風,同時得病,其病各異,願聞其故。少俞日:善乎能問!請論以比匠人。匠人磨斧斤礪刀削,斫材木。木之陰陽,尚有堅脆,堅者不入,脆者皮弛,至其交節 ,而缺斤斧焉。夫一木之中,堅脆不同,堅者則剛,脆者易傷,況其材木之不同,皮之厚薄,汁之多少,而各異耶。……各有所傷,況於人乎。”此正是以樹木之差異的概念來說明人體體質之不同,並透過工人伐木者這一相對具體的、有形可睹的事件來隱喻闡述同一條件下不同的人可以罹患不同疾病的相對抽象現象。中醫學中的“五行學說”是最為典型的結構隱喻:將“金木水火土”等五種物質的認知,象徵化或形象化,並其相生、相剋、相乘和相悔的關係結構化,並將這一結構運用到人體五臟六腑的結構認知中,從而產生了肝木、心火、脾土、肺金和腎水等結構概念,並用五行之間的結構關係解釋五臟六腑間的傳導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