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教師優秀優秀論文《有效教學的理念》範本
幼兒園教師優秀優秀論文《有效教學的理念》範本
【背景】
有效教學(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源於20世紀上半葉西方的教學科學化運動,在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和行為主義心理學影響的教學效能核定運動後,引起了世界各國教育學者的關注。20世紀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論中占主導地位的教學觀是“教學是藝術”。但隨著20世紀以來科學思潮的影響,以和心理學特別是行為科學的發展,人們意識到,教學也是科學。即教學不只有科學的基礎,而且還可以用科學的方法來研究。於是,人們開始關注教學的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的理論基礎,以和如何用觀察、實驗等科學的方法來研究教學問題。有效教學就是在這一背景下提出來的。
【核心思想】
有效教學的核心就是教學的效益,即什麼樣的教學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還是無效?
所謂“有效”,主要是指透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後,同學所獲得的具體進步或發展。教學有沒有效益,並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教得認不認真,而是指同學有沒有學到什麼或同學學得好不好。假如同學不想學或者學了沒有收穫,即使教師教得再辛苦也是無效教學。同樣假如同學學得很辛苦,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也是無效或低效教學。因此,同學有無進步或發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益的惟一指標。
【教學理念】
●關注同學的進步和發展。首先,要求教師有“物件”意識。教學不是唱獨角戲,離開“學”,就無所謂“教”,因此,教師必需確立同學的主體地位,樹立“一切為了同學的發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師有“全人”的概念。同學發展是全面的發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學科的發展。教師千萬不能過高地估計自身所教學科的價值,而且也不能僅把學科價值定位在本學科上,而應定位在對一個完整的人的發展上。
●關注教學效益,要求教師要有時間與效益的觀念。教師在教學時既不能跟著感覺走,又不能簡單地把“效益”理解為“花最少的時間教最多的內容”。教學效益不取決於教師教多少內容,而是取決於對單位時間內同學的學習結果與學習過程綜合考慮的結果。
●關注可測性和量化。如教學目標儘可能明確與具體,以便檢測教師的.工作效益。但是並不能簡單地說量化就是好的、科學的。應該科學地對待定量與定性、過程與結果的結合,全面地反映同學的學業成果與教師的工作表示。因此,有效教學既要反對拒絕量化,又要反對過於量化。
●需要教師具備一種反思的意識。每一個教師要不時地反思自身的日常教學行為:“我的教學有效嗎?”“什麼樣的教學才是有效的?”“有沒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學?”
●有效教學也是一套戰略。要求教師掌握有關的戰略性知識,以便於自身面對具體的情景做出決策,並不要求教師掌握每一項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