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研論文:中國經濟的發展趨勢
政研論文:中國經濟的發展趨勢
2009年在全球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透過及時推出的積極財政政策與適度寬鬆的宏觀政策,我國成為率先從“大衰退”中走出的重要經濟體。根據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部署及經濟執行所呈現的趨勢,2012年我國經濟將進入一個十分重要的結構轉型和政策調整期。綜合來看,未來一年我國宏觀經濟走向將凸顯三條主線:宏觀政策的正常化復歸、經濟結構的調整、後危機時代的全球化視角。
一、政策主線:經濟復甦與宏觀政策的正常化迴歸
在宏觀政策正常化的主線下,需要重點把握的主題有三個:信貸投放、通脹預期管理、非政府市場需求。
(一)信貸投放
在間接融資佔主導的融資結構下,信貸始終是觀測我國宏觀經濟正常化的重要指標之一。信貸投放是2009年危機應對政策基調下最突出的政策,也是影響金融市場最為顯著的經濟變數。
(二)管理通脹預期
(三)培育非政府的市場需求
宏觀經濟政策正常化需要關注的一個政策著力點是培育非政府的市場需求,降低對政府投資需求的過度依賴,從根本上防止二次探底。以2008年底4萬億財政支出計劃為代表,透過強有力的財政刺激,我國經濟從危機中迅速企穩復甦。然而,從推動經濟復甦的動力看,政府投資推動依然主導了復甦程序。因此,未來我國經濟的前景本質上取決於政府主導的短期刺激增長能否順利轉化為市場主導的可持續增長,而宏觀政策的重中之重則在於培育非政府的市場需求。
關於激發市場需求,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很多領域做了重要部署。首先,為刺激政府之外的企業投資,並防止大型壟斷企業在一般領域的過度擴張,中央要求清理大中型企業與中小民營企業之間不公平法規,構造一個平等競爭的氛圍,同時要求降低一些高門檻行業的政府管制,使市場流動性有一個順暢的投資渠道;其次,鼓勵民間消費。
二、結構主線:我國正處於一個新的結構調整轉折點
在特定意義上,全球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的衝擊表面上表現為對經濟增長速度的衝擊,本質上卻是對我國經濟增長模式的衝擊,凸顯的是經濟結構轉型的壓力。因此,從經濟結構的角度看,後危機時代我國經濟正處於一個新的結構調整轉折點,即轉向一個新的增長動力結構,而全球金融危機則成為轉換的起點和機遇。
總體而言,未來我國經濟結構轉型的方向將圍繞三個視角展開:我國經濟從過分依賴投資和出口帶動的增長模式轉為消費、投資和出口均衡帶動的增長模式;從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的增長轉變到依靠一、二、三產業協調帶動的增長;從主要依靠資源消耗型增長轉為主要依靠提高勞動力素質、增強企業創新能力來推動增長。從這三個結構調整的方向來觀察,未來我國經濟存在很多新的機會。
(一)城市化是擴大內需的重要切入點
從應對危機一年多來的實際經驗看,加速推進城市化程序已成為我國擴大內需的重要切入點。按照國際慣例的統計口徑,2008年底我國城市化率為45.7%,這一水平不但明顯低於國際平均水平和發達國家,也顯著低於東亞其他新興市場經濟體。因此,未來我國城市化空間巨大,城市化的推進也將成為我國經濟下一階段增長的重要動力之源,對調整我國經濟增長的動力結構發揮積極作用。
更為重要的是,城市化程序也為評估我國結構乃至發展趨勢提供了一個新的參照系。目前,許多資源行業被認為存在大量產能過剩,或者從短期週期波動看,這些行業在未來一兩年將會出現過剩。然而,如果把分析視角放到城市化的背景下,考慮到城市化帶來的巨大資源需求,則未必會得出產能過剩的結論。
(二)消費增長正處於轉型拐點
(三)區域結構調整:我國區域增長格局開始呈現積極變化
區域經濟結構對觀察我國經濟的未來走向具有十分重要的參考意義。在全球金融危機的應對時期,我國的區域增長格局開始呈現積極分化,區域多元化格局明顯增強了我國應對危機和吸收衝擊的能力。從2009年的增長格局看,中西部地區的復甦強度和速度都明顯高於沿海發達地區,沿海地區的經濟結構決定了這些地區不得不承受來自結構轉型和金融危機的調整壓力。相比之下,在國家4萬億投資計劃的'支援下,中西部地區基礎設施的不完善狀況正在出現明顯好轉;同時,危機之後東部地區的部分產業也正向中西部地區轉移。這兩方面因素使銀行信貸隨中央的投資專案轉移到了中西部。所以,2009年全國信貸投資前十名的省份中,中西部地區佔了相當比重。
三、國際主線:後危機時代的全球化視角
我國經濟總體規模的迅速上升,促使我國的決策者、學者及企業家在把握我國經濟走向時,都必須密切關注全球經濟的執行態勢,而我國經濟的執行態勢本身也會對全球經濟產生更大、更深遠的影響。
(一)後危機時代是我國加快資本和資源重新佈局的重要時間視窗
金融危機對全球經濟形成了顯著衝擊,我國經濟在強勁的經濟刺激和經濟轉型動力推動下迅速復甦,投資規模和信貸投放都表現出異常強勁的增長。如果在發達國家經濟執行十分強勁的時期,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必然會帶動全球資源的強勁需求,進而成為許多摩擦的根源和導火索。但正是因為在危機時期,我國即使保持更快的資本形成速度來推進城市化,發達國家的經濟依然相對低迷,這就給我國經濟一個難得的時間視窗來進行資本和資源的重新佈局。
因此,2012年以及未來一段時間,相對低迷的全球經濟以及相對較低的資源價格,為我國加速城市化提供了良好的佈局機會。大致來說,這種佈局可從三方面推進:首先,重新佈局資源;其次,後危機時代是我國企業重新整合實用的產品、技術、品牌和資源的一個較好時期,也是全面提升我國企業在全球產業鏈和價值鏈地位的好時機;其三是新興產業的崛起。
(二)我國將有更廣闊的空間學習、適應和參與國際規則
我國在全球經濟增長和復甦中扮演重要角色。在總量上,我國經濟即將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因此,未來我國應分享“駕駛員”的位子,發掘和利用更廣闊的空間,學習、適應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參與國際規則的制定。
(三)我國經濟“再平衡”是全球經濟“再平衡”的有機組成部分
金融危機本身具有兩面性,它既意味著舊的平衡格局難以為繼,也預示著新的平衡格局會不斷形成。對於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而言,表現為“過度消費”的經濟模式不可持續;對於中國等新興市場經濟而言,表現為“過度投資”和“出口導向”的經濟模式也需要相應進行調整,尋找新的經濟平衡點。
從這個意義上看,中美之間在危機應對時期和後危機時代的經濟政策線索都具有十分明顯的“對應”效應。美國儲蓄率提升的幅度直接決定著我國出口部門可能受到衝擊的程度。如果美國的居民儲蓄率大幅上升、消費下降,我國出口就需要做好大幅調整的準備。
綜合以上三條主線,總體上,2012年是我國經濟增長較為溫和的一年。具體而言,它將是我國宏觀政策逐步迴歸到正常化的一年,也將是經濟結構重新調整和佈局的新起點,還將是我國全面參與全球遊戲規則的新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