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旱灌溉引水工程的論文
抗旱灌溉引水工程的論文
[論文關鍵詞]抗旱灌溉乾旱途徑
[論文摘要]乾旱是制約泰來縣經濟發展尤其是農業生產的重要因素,介紹泰來縣旱災情況、抗旱灌溉引水工程建設的必要性和基本情況及前期工作進展情況,分析工程建設對本縣抗旱及其他方面的重要意義。
一、基本情況
泰來縣位於黑龍江省西南部,地處黑龍江、吉林、內蒙古三省(區)交界處。全縣轄8鎮2鄉,83個行政村,532個自然屯。總人口3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2.8萬人。全縣總幅員面積396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31.5萬畝、草原109萬畝。境內有“一江五河”(嫩江、託力河、二龍濤河、呼爾達河、小綽爾河、烏裕爾河)、374個泡沼。地表水資源總量為12.37億立方米,可利用水量3.22億立方米。全縣水源充沛,地表和地下水貯量非常豐富,地表水多年平均徑流深為20-30mm,年徑流量0.78億立方米,過境河流嫩江多年透過我縣水量241.82億立方米,大綽爾河年平均引水0.7億立方米,年可開採地下水量為3.70億立方米。
二、旱災情況
泰來縣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春季乾旱風大,夏季高溫少雨,秋季乾燥多風,冬季寒冷少雪,年平均降雨量392.6毫米,且雨量分佈不均,80%集中在6、7、8月份。年均蒸發量1717.1毫米,是年均降雨量的4.4倍。每年8級以上大風天氣在20天以上,最大風力達12級,是典型的風沙乾旱區。自1949年-2006年58年中,我縣發生旱災48年,春旱連夏旱20年,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幾乎年年春旱,特別是自2000-2006年,旱情越來越嚴重,春旱連伏旱,夏旱連秋吊。一是2000-2004年,五年降雨量分別為217.1毫米、189.2毫米、310毫米、385.8毫米和194.2毫米,分別比歷年平均降水少175.5毫米、203.4毫米、82.6毫米、6.8毫米和188.4毫米。2000年以來,高溫少雨導致我縣連續特大旱災,旱災面積及所造成的經濟損失是建國以來最為嚴重的。二是連續乾旱使全縣土壤墒情降到歷史最低點,我縣崗地、平地、窪地10-30釐米耕層土壤含水量只有6.9-12.7%。三是全縣地表水蓄積量急劇減少,地下水位下降幅度較大。除嫩江、託力河和少數幾個泡沼外,其它河流、水庫和泡沼全部乾涸,正常年份全縣374個泡沼蓄水可達1.4億立方米,但現在蓄水量不足0.2億立方米。由於乾旱,自建國以來,我縣累計作物受旱面積3419萬畝,受災面積2760萬畝,成災面積2129萬畝,絕收面積363萬畝,旱災共造成損失糧食136萬噸,經濟作物損失9.9億元。2004年作物受旱面積達182.9萬畝,成災面積155.6萬畝,絕收面積80.5萬畝,損失糧食24.15萬噸,經濟作物損失2.7億元,草場受旱面積109萬畝,其中70萬畝返青後乾枯,林業受旱面積50萬畝,導致新植林的成活率僅為45%。2005年作物受旱面積達100萬畝,成災面積75.8萬畝,絕收面積30.2萬畝,損失糧食12.5萬噸,經濟作物損失0.31億元。2006年作物受旱面積達150萬畝,2007年旱災面積71萬畝,絕產面積15萬畝。
三、規劃依據及工程概述
乾旱是制約我縣經濟發展最主要因素,為了從根本上解決制約我縣的乾旱問題,縣委、縣政府從我縣水資源條件出發,依據透過水利部和省水利廳專家審查的《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抗旱總體規劃報告》(2002年10月),委託齊齊哈爾市水利勘測設計研究院編制完成了《泰來縣抗旱灌溉引水工程專案建議書》(2003年11月)和《泰來縣抗旱灌溉引水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
泰來縣抗旱灌溉引水工程位於泰來縣中南部,行政區劃包括江橋鎮、平洋鎮、克利鎮、勝利鄉、泰來鎮、寧姜鄉等6個鄉(鎮),23個行政村,幅員面積170萬畝,其中耕地75.2萬畝,總人口11.28萬人。
泰來縣抗旱灌溉引水工程從嫩江取水。工程有灌溉和引洪兩項任務,提水灌溉水田8萬畝,旱田22萬畝,解決抗旱水源27萬畝,提水流量20m3/s;引洪水到宏勝水庫及周圍溼地,年最大自流引水量1.084億m3。
引水工程渠首位於江橋水文站上游約6km,嫩江與綽爾河交匯處的杏花山開山口。嫩江水資源比較豐富,根據江橋水文站45年徑流系列(用水還原為天然徑流)進行分析,多年平均徑流量為225.3×108m3,(多年平均流量為714m3/s),年徑流CV=0.46,P=75%的'年徑流量為149×108m3。
本區地勢由西北逐漸向東南傾斜,地形坡降1/3000-1/7000,北部較平坦,南部遍佈泡沼、溼地及沙崗。
乾旱是本區主要自然災害,造成農業減產,地下水位降低,灌溉水嚴重不足,草原、葦地退化,土壤沙化、鹽鹼化,生態環境遭到破壞,農民生活水平很低,制約當地經濟發展。
四、前期工作進展情況
在省、市有關部門的大力幫助和支援下,泰來縣抗旱灌溉引水工程專案前期工作進展順利。2007年,我縣先後完成了《泰來縣抗旱灌溉引水工程專案建議書》和技術審查工作,完成了《泰來縣抗旱灌溉引水工程專案可行性研究報告》和水土保持論證等六個相關論證。省水利廳對專案可行性研究報告出具了審查意見,專案土地預審和水資源論證分別得到省國土資源廳、松遼水利委員會批覆。2007年11月,省水利廳將專案建議書報水利部審查。2008年1月,水利部委託松遼委對該專案進行了立項審查並提出核批意見後,2008年6月水利部商同國家發改委同意該專案由我省發改委立項審批。2008年8月,省發改委先後批覆了專案建議書和可行性研究報告,省水利廳批覆了泰來縣抗旱灌溉引水專案渠首工程初步設計報告。2008年9月20日工程正式開工。
五、工程建設其他意義
泰來縣抗旱灌溉引水工程建成後除可以解決本區農業用水解決乾旱問題外,還有以下幾方面的意義。
(一)引水工程是泰來縣調整農業種植結構,發展各種經濟的需要
目前泰來縣中南部地區耕地面積75.2萬畝,主要以旱田為主,種植結構為玉米、高粱、綠豆等低附加值農作物。引水工程實施後,可調整種植結構,退耕還溼,退耕還草,以草原為中心發展畜牧業,以水面為中心發展畜禽養殖業,促進各種經營,提高農民收入,帶動區域經濟發展。
(二)引水工程可為泰來縣中東部補充地下水
由於近年來連續乾旱,降水偏少,地下水呈逐年下降趨勢,據1995年至2001年對泰來縣城周邊6眼井(好新白廟子、宏升鄭家屯、街基綠化、勝利五家子、平洋鎮、泰來鎮)實際觀測資料分析,該區地下水位平均下降1.46m,極值最大降深達2.13m,致使該區20%的農田井抽不上水,60%的農田井抽水量不足,因此實施引水工程,將嫩江水引入該區的湖泡中,補充地下水。
(三)引水工程充分利用了現有工程
引水工程輸水渠道利用已建江橋灌區灌溉渠道,進行整修擴建,引嫩江水入宏勝水庫等庫泡,進行調蓄,減少工程佔地。
(四)改善專案區生態環境
由於水資源短缺,原有的溼地和葦田乾枯退化,庫泡水面大部分已乾涸,迫使野生動物、水禽類遷移。乾旱使水土流失加劇,土地沙化,地力衰退,土壤有機質含量不足1%,滿足不了農作物生長需要。因此實施引水工程,改善和恢復專案區內生態環境,遏制土壤沙化,合理最佳化配置水資源,綜合效益將十分顯著。
綜上,實施引水工程可較好解決區內農民的生存問題,充分利用水資源發展多種經營,補充區內地下水資源,同時利用現有工程,改善區內生態環境,使區內農業生產向良性迴圈發展,因此實施該項工程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