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構建新課程背景下的有效課堂教學的優秀論文
如何構建新課程背景下的有效課堂教學的優秀論文
摘 要:在新課程背景下,高中的語文教學應秉持著“吸引學生走進課堂,帶領學生進入課本,引導學生探究創新”的原則,努力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教師提問;學生;自主學習;有效課堂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與深入,中國教育課程改革已逐步進入學校內部的教學活動中,其中課堂教學領域的改革備受關注。
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模式早已由“滿堂灌”“填鴨式”的模式向“和諧互動、自主探究、合作創新”有效的課堂教學模式轉變。那麼,在新課程的背景下“怎樣有效地教”就成了一個焦點問題,“如何構建有效教學課堂”也是我們亟須解決的一個問題。
我認為有效課堂教學就是在正確的教育思想指導下,透過教師的有效行為,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促進學生有效發展的教學策略和過程。它既是一種理念,又是一種教學策略。要貫徹這種理念和策略,我們就必須做到以下幾點:(1)引導學生實質性地參與教學過程,讓學生有學習興趣;(2)引導學生積極發展多種思考策略和學習策略,對學生有學法指導;(3)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積極投入情感,讓他們有情感體驗;(4)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發展和提出複雜的問題,有探究創新精神;(5)引導學生透過努力完成學習目標,有成功的收穫和喜悅。對於這幾點,我是深有體會的。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感興趣是有效課堂的前提,例如,在講授梁思成的《中國建築的特徵》這一課時,我就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教授課本內容之前,在大螢幕上放映幾張古今中外有名的建築,因為高中的學習相對來說很枯燥,他們每天就面對著老師、課本和作業,過的基本都是三點一線的生活,他們的生活缺少新鮮的.元素。放映的這些圖片對他們有著巨大的視覺衝擊力,所以,一看到這些圖片他們很興奮、很快樂,而且還互相交流著,認識的建築他們很高興地說出名字,不認識的就說:“哇,這是什麼呀?”然後就去問旁邊的同學,看有沒有同學可以告訴他。所以,這堂課一開始氣氛就很活躍。
在具體講建築特徵的時候,我就讓他們自讀課本,找出圖片上的建築特徵與課本里所說的特徵相吻合的文字。這個問題其實也是對學生學法的指導,鍛鍊他們篩選整合資訊的能力,並且這個問題難度不大,所以學生就很有興趣地去解決這個問題。這樣老師既沒有“滿堂灌”,學生又能高效地完成學習目標。在課堂的最後十分鐘,我放映了一張本校行政樓的特寫照片,他們看到後很驚詫,因為他們沒想到天天見面的行政樓也能走進課堂。對於這幅圖片,我設計的問題是:“我們身邊的這個建築身上有沒有中國建築的特徵,如果有請指出來;如果沒有,你們可以對這個建築進行大膽的改建,你們覺得怎麼改更美,更有特色?”這個問題可以鍛鍊學生的探究創新能力,並且這個平臺不高也不遠,就是身邊的事物,所以學生又馬上進入了激烈談論的狀態,五六分鐘後教室安靜了。我意識到學生肯定有答案了。我這時候沒有點學生,而是讓他們自己站起來說,讓高中生自己站起來說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這個時候我一定要鍛鍊他們自由表達和交流的能力。面對此時鴉雀無聲的課堂,我既沒有批評又沒有鼓勵,我只是耐心地等待著,忽然一個膽大的學生自己站起來發言,他的發言馬上激發了其他學生的表達欲,這個時候他們一個一個地連續不斷地發表,甚至有的學生是按捺不住了,不等別的同學說完自己就想說了,這個時候的課堂是最有生命的課堂。這堂課上完之後,學生不僅不覺得枯燥無聊,反而讓學生覺得其實充滿藝術魅力的“建築”也很簡單,讓學生有學到新知識的成就感。
一篇相對難懂枯燥的自然科學小論文經過這樣的課堂教學,讓學生既可以得到科學知識的啟迪,又可以得到科學美感的薰陶,還可以鍛鍊學生理解分析綜合的能力。透過這堂課的講授我真正地體會到上好了一節課,其實就是多維度地提升學生的能力,在吸引學生進入課堂又引導學生走出課堂的過程其實就是師生互動、學生能力得以提升的一個過程。
當然,在新課程的背景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地位凸顯得更為重要了,要求教師要在動態的教學過程中更好地去駕馭課堂。例如,當學生的自主學習偏離了教學目標時,教師必須透過適時的指導引領學生迴歸“大道”;當課堂氛圍過於活躍或沉悶時,教師又必須透過適時的指導加以調控,以創設符合教學需求的和諧氛圍。面對這些無法預設的問題時,教師就更應該運用智慧去引導學生。
如何讓課堂有效率、有魅力,讓課堂成為教師和學生共同經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的交流平臺,這是一線教師的夢想。我相信,只要教師運用教育的智慧,實施行之有效的教學行為策略,就可以讓課堂有知識、有能力、有生機、有生命的質感。
參考文獻:
黎奇。新課程背景下的有效課堂教學策略。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