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研究性小論文(精選12篇)

初中生研究性小論文(精選12篇)

  在日常學習和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經常看到論文的身影吧,論文寫作的過程是人們獲得直接經驗的過程。你知道論文怎樣寫才規範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初中生研究性小論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中生研究性小論文 篇1

  摘要:

  “研究性學習、合作學習、自主學習”是新課程倡導的三種教學方式,新的課程標準要求教師“更新理念.轉換角色.做學生學習的合作者、促進者和引路人”。如何在教學中踐行新的課程理念,真正地實現教師角包的轉化,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讓學習成為學生自己的事,主動地承擔起學習的責任?為此,我在平時的思品教學中展開了不斷的探索.下面談談對“研究性學習”的幾點嘗試。

  關鍵詞:

  思想品德論文

  1、研究性學習促進了學生能力的發展

  研究性學習使初中生思維能力日趨增強。13歲至17歲之間的青少年正處在心智迅速成長和發展的時期,形象思維逐漸向理性思維轉變,已經具備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和初步的知識遷移能力,透過研究性學習可以使他們不僅理解理論性較強的概念,也可以在這些概念的基礎上進行想象、推理和證明,這為他們進一步打下了學習能力基礎。

  研究性學習使初中生知識資訊日益豐富。當今世界,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初中生不僅要從課本上獲取知識資訊,還必須透過報紙、電視、廣播獲得知識,而且在密切的人際交往和資訊網路中獲得大量有價值的知識資訊,這正是初中生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必須使用的手段。

  研究性學習使初中生行為習慣逐步養成。研究性學習使初中生逐步形成了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他們透過研究活動變得更加認真學習、熱愛勞動、愛護環境、勤于思考……這也為初中生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研究性學習使初中生實踐能力不斷提高。初中的課程絕大部分離不開實踐活動。思想政治課程中的研究性學習需要搞社會調查,這就逐步提高了初中生的實踐能力。

  2、初中生開展研究性學習陳基本程式

  第一步,確立課題。這是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前提條件,確立課題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根據教材內容和社會實際,自己確定課題;另一種是由教師提供若干個課題,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特長選擇課題。確立課題切忌盲目性和隨意性,不經深思熟慮不僅會給研究過程帶來很多麻煩,而且有可能導致失敗,有時即使成功,也缺乏指導意義。

  第二步,制仃計劃。小組活動是研究性學習的最佳組織形式。每個課題小組一般以3-5人為宜,採取自願組合、分工合作的方式。建組以後,為使課題順利實施,必須制訂相應計劃。計劃內容包括研究性課程的目的、內容、步驟、以及對調查問卷、訪談提綱、參觀方案的編制等。

  第三步,具體實施。這是研究性學習的中心環節。它要求學生根據課題研究計劃,有步驟地開展研究活動,及時調控研究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努力克服遇到的各種困難,確保課題研究順利進行。在課題研究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1)要持之以恆。課題研究是一個週期性較長的活動,常常是以月為單位來計算時間,學生平時課堂學習任務緊,課餘時間有限,要堅持下去很不容易,沒有執著精神,課題研究就無法貫穿始終。

  (2)要及時總結。課題組將前一階段在社會實踐和查閱資料中收集的資料進行歸納總結,找出有規律性的東西,得出自己的結論。

  (3)要展示成果。根據自己的研究,把研究成果用適當形式表現出來。

  第四步,評價激勵。研究性課程的評價重點是學生參與的過程,包括參與程度、所起作用、所表現的協作能力等。在研究性課程的評價中應採取客觀認定的方法,允許學生按各自的能力將課題用不同的形式表達出來。研究性課程的成績可以作為政治課的平時成績,作為考核學生平時表現的依據之一,納入到最後的總成績中去。

  3、初中生開展探究性學習須注意的問題

  首先開展研究性學習應衝破思想上的禁錮,特別是我們鄉鎮初中更應克服畏難情緒,我們應根據農村的特色,因地制宜選擇一些課題,調動學生研究的積極性。

  其次,要堅持學生主體地位,研究性課程的開設充分體現了素質教育的精神,它與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密不可分。在活動中,我們深刻感受到研究性學習與學生主體地位關係的密切性,具體表現在:活動過程的自主性和主動性,活動形式的靈活性和結果的多樣性,活動成果受表彰學生的廣泛性。不少並非平時學習成績好的學生,他們透過自身的努力,也同樣能在活動中表現出色並得到老師的讚許。

  透過嘗試,筆者認為研究性學習有利於點燃每一位同學智慧的火花,有利於學生髮現自我、增強信心、不斷進取,有利於提高學生的能力,從而真正體現出素質教育的精神實質,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適用於當前的課程改革。

  總之, 在新的課程理念中,學生學習知識不再是簡單地對教材中既定知識結論的接受和記憶,課程知識成為學生反思、批判、運用並促進學生重新理解的材料。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走向“研究性學習”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順應了這種趨勢。在初中思品教學中適切性地應用研究性學習既是新課程改革的需要,思品學科、思品教師發展的需要,更是學生髮展的需要。由於目前研究性學習在我國尚處於起步階段,新的成功經驗和突破性進展還比較少,實際困難也很多,還需要做更多的探索與實踐。

  初中生研究性小論文 篇2

  生物新課程標準倡導探究性學習,把“科學探究”列為內容標準的第一個主題。科學探究活動,有助於學生知識的建構、技能的培養和科學態度、情感與價值觀的形成,對學生創新意識的激發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能起積極的促進作用。

  一、提高認識,樹立正確的生物教學觀念

  在中考政策還未改變的環境下,我們應該積極應對不參加中考對生物科所產生的影響。首先,加強對初中生物教師的培訓與指導,讓教師樹立正確的生物學教學觀念,認清探究活動的教學在初中生物課程的地位和對學生髮展所起的作用。其次,教師要從非中考科目的陰影中走出來,大膽地開展探究活動教學的嘗試,找出一條適合於本校或教師本身的路子。再次,要充分利用生物探究活動趣味性強的特點,調動學生對探究活動的興趣和熱情,積極開展探究活動。

  二、認真備課,努力提高生物課堂效率

  1、個人粗備。備課組的每個教師要提前瞭解課標要求和課程資源,包括教材資源、校本資源、個人掌握的資源等,特別要把個人所掌握的資源拿出來共享,教師在教學思路方面也要有個人的設想,並形成個人的初案。

  2、集體細備。備課小組對探究活動的各個教學環節進行詳細的分析討論,每位教師都要把個人對課標的理解、教學的思路充分暴露出來,博採眾長,集思廣益,拓展思路,發揮集體智慧的作用,形成共案。避免一人主備,其他教師成為聽客,機械模仿某一人的教學思路。

  3、個人精備。教師根據自己的教學個性和風格以及所任班級的學生實際情況,在集體細備的基礎上分析、歸納、提升和再創造,形成符合個人特點和學生學情的精案。

  三、認真準備生物活動材料

  在每個學年開始之初,教師就要列出該學年的探究活動材料的清單,對於準備期較長的材料,如動植物的養殖、需要自制的教具或器材、標本的製作等要有長期的計劃,提前做好準備;文字、圖片、錄影、與探究活動有關的社會或時事新聞熱點的剪輯等資料在平時也要做好充分的積累,做到“有備無患”。

  另外,透過開展科技活動的方式,適當讓學生參與探究活動的準備工作,培養一批學生骨幹,增強他們的動手能力和創造能力,在必要的時候可以讓這些學生骨幹協助教師作好課前準備工作,這樣既可以減輕教師準備工作的負擔,又可以讓這些學生骨幹在課堂的探究活動過程中起到以點帶面的作用。

  四、提高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提出問題的能力

  首先,教師應透過各種手段積極創設問題情境,並有充足的時間和機會,讓學生可以提出問題;其次,教師要積極創設寬鬆的、自由開放的、富激勵性的環境氛圍,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學生的情感和想法,讓學生敢於提出問題;第三,要培養學生提問的基本技巧,讓學生提出來的問題表述清晰、簡明扼要、意義明確,即讓學生學會發問;第四,要讓學生在會問的基礎上能夠透過對比、分析、聯想、歸納等手段抓住問題的關鍵,提出有更高價值的問題,即讓學生學會善問;最後,教師對學生提出的問題要給予足夠的重視,不能只“為問而問”,特別是有價值的問題要和學生一起深入地探究、解決,充分保護好學生提出問題的積極性,激勵學生能常問。

  五、組織好探究活動的課堂教學

  首先探究活動的目標要結合課標來設計,要求不能太高或太低,探究活動的教學過程要始終圍繞著探究的重點來進行,無關的枝節不做無謂的糾纏,注意把握好探究的廣度和深度。

  另外,在課堂的管理上要引導學生用紀律來約束自己的行為,在保護好學生探究熱情的基礎上,對於某些學生可能干擾到探究活動正常進行的不良行為要給予及時地糾正,使探究活動教學的每一個環節都在教師的掌控之中。另外,還可以運用班幹部,發揮學生管理學生的作用。

  六、透過“三合理”,培養學生“四會”的合作技能

  “三合理”就是在合作探究的教學管理上做到合作探究內容的設定合理,小組成員的搭配合理,小組成員的分工合理。在合作探究內容的設定上,要選擇能讓學生形成合作的意願的,適合學生進行思想交流的,具有合作價值的探究內容。在小組的設定上要儘量做到小組與小組之間的大致均衡,小組成員之間要能互助合作、取長補短和優勢互補,便於組內的合作和組間的競爭。在小組成員的分工上,要因個體的差異扮演適當的角色,承擔不同的任務,透過合作探究做到“人盡其才,各取所需”。

  “四會”是指培養學生會聽、會疑、會說、會結的合作技能。會聽,包括在認真傾聽他人意見的過程中學會尊重他人,同時認真做好記錄,提煉別人的觀點;會疑,在聽的過程中,能對別人的觀點及時進行分析,並根據自己的理解判斷這些觀點的正確與否,有必要時提出相應的質疑;會說,是指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思維的時候,能做到條理清晰,語言簡練,重點突出;會結,指的是能歸納總結小組合作探究的總體情況,能反思在合作過程的不足之處,以強化合作的成果及正視與他組、他人之間的差距。

  七、開發課程資源、提高探究能力,發展探究興趣

  教師應充分利用實驗室、生物園等現有的校內硬體資源,讓學生能夠有機會自主而有序地進行各項實驗活動;另外,還可以透過舉辦各種型別的活動,開發探究活動的校內軟體資源,如生物科技小論文比賽、生物科技製作比賽、生物攝影比賽、生物科學幻想徵文比賽、生物小報設計、廣播站開設科技頻道、開展與生物有關的主題活動等,讓學生在這些平臺上充分展示課內外探究的成果,增強學生探究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發揮、才華得到施展。

  初中生研究性小論文 篇3

  隨著時代的發展,教育領域越來越多采用現代教育技術。近年來,桂林市第十六中學積極探索,利用班班通裝置和校本資源來最佳化初中生物課堂。班班通初中生物校本資源的合理開發,可以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擴大課堂的知識容量。

  一、班班通含義及優勢

  “班班通”是在每個教學班裝備基於網路環境的以投影機(電視機)為終端顯示的裝置,使每個教室都能實現上網、演示課件、現場直播、遠端資源共享和進行影片節目的播放。班班通的使用優化了教學環境,完善了互動功能,為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師生與資源、本班師生與外界師生提供了互動平臺,極大促進了師生互動。資源是班班通應用的靈魂,校校互通、班班互聯,極大地改善了課堂教學,實現了師生對教育資源的共享

  二、初中生物教學校本資源開發與利用的重要性

  生物學是科學教育的重要領域之一,開發初中生物教學校本資源,既符合本校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心理特點又符合本校、本地區實際情況和發展情況。教師利用校本資源進行教學,能夠彌補現行初中生物教材的不足,既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又培養學生的探究與實踐精神。

  三、利用班班通開發初中生物校本資源教師利用班班通裝置,可以將更多教學資源展示在課堂上,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感性材料

  (一)利用課外探究實驗,豐富校本資源。生物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學科,生物實驗對提高生物教學效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開展生物實驗可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但由於課堂時間有限,很多生物課外探究實驗無法在課堂上完成。因此,教師可以指導生物興趣小組進行實驗,收集實驗資料,並拍攝實驗過程,把剪輯好的實驗影片在課堂上播放,為學生積累大量的學習與教學資源。例如,學生在開展課外探究實驗“塑膠袋裝高溫熱食對生物的影響”時,可以用塑膠袋煮水,觀察泥鰍和金魚在塑膠水中的生活狀況。得出實驗結論:用塑膠袋打包熱食會危害身體健康。學生可以將整個探究過程拍攝下來,上傳到班班通平臺供師生觀看、利用。這個影片就是一個很好的校本資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結合課本知識,合理利用這個影片資源,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拓展學生的課外知識,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在觀看這個實驗影片的過程中,學生既可以瞭解科學探究的一般步驟,也可以認識到環境會影響生物的生活,並養成不用塑膠袋打包熱食的生活習慣。桂林市第十六中學利用課外時間開展了豐富的課外探究活動,錄製了大量的課外實驗影片,這些都是班班通的共享校本資源。教師授課時,就可以直接利用這些資源,學生在家也能透過平臺進行自主學習,從而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學習更多的知識。

  (二)利用學生資源豐富校本資源。課堂教學是一個互動的過程,無論教師還是學生都可以為生物教學提供教學資源。教師要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成為課堂的主人,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不僅是學習者,而且本身也是資源。每一位學生的“已知”“未知”“新知”都不一樣,這就可以構成不同的教學資源。教師善於利用學生帶來的資源,可以拓展課堂容量。例如,在學習八年級下冊“傳染病”一課前,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調查一種傳染病,並製作成PPT課件在課堂上進行展示。課後,教師將學生製作的PPT課件上傳到班班通資源庫中。由於學生的主動參與,課堂的知識容量大大提高,既展示了各種疾病的最新資訊,如埃博拉、禽流感、甲流等,又教會了學生做好自我防護工作。此時,學生不僅是知識的學習者還是知識的.傳播者。這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鼓舞了學生的自信心。此外,還豐富了教師的備課資源和學生的學習資源。

  (三)利用影片、動畫豐富校本資源。我們生活的大自然多姿多彩,形形色色。教師利用班班通教學裝置可以把生物豐富多彩、千姿百態的特點完整地表現出來。比如,在學習“尿的形成和排出”一課時,教師可以利用班班通平臺的Flash動畫,直觀演示出整個尿液形成的過程,將腎小球、腎小囊壁的過濾作用和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分步演示出來,從而幫助學生充分理解血液迴圈在尿液形成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作用。

  初中生思維以形象思維為主,對具體直觀的事物比較感興趣,但他們在學習一些微觀、抽象的生物學知識時,往往不能用肉眼直接觀察。因此,有形象生動的Flash動畫輔助教學,就能在抽象性知識和學生思維的形象性之間架起一座橋樑。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合理開發、利用班班通校本資源,能彌補以往枯燥的生物課堂教學模式的不足,豐富教學內容,拓展學生知識面,促使學生熱愛學習,有利於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開發初中生物校本資源時,我們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教師要實時更新教學資源;教學資源要共享,因為一個人的知識是有限的,只有不斷與人分享才能獲得更加豐富的資源。總而言之,班班通平臺能夠很好地幫助教師實現資源共享,實現教研室集體備課。

  參考文獻:

  [1]李勝利.“班班通”在學校教育教學中的意義及作用[J].青海教育,2007(Z2):19.

  [2]聶仕良.“班班通”核心價值研究[J].軟體導刊(教育技術),2012(2):3-6.

  [3]楊會濤.初中生物學校本課程開發初探[J].教育實踐與研究(中學版),2007(9):54-55.

  初中生研究性小論文 篇4

  摘要

  由於受應試教育影響,學生往往只關注語、數、英等所謂主科學習,忽視史、地、生等學科學習,學生學習生物學科的有效性低下。針對目前這種狀況,要讓學生樂於學習,首先應該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本文根據中學生興趣特點和生物學科特點,結合本人的教學實踐,總結並提出開展生物課堂生動教學的一些經驗。

  關鍵詞:

  初中生物課堂;趣味教學;生動教學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是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內在動力。初中生物學科內容豐富、趣味性強、貼近生活,教師要努力挖掘其中的趣味性因素,採用豐富多彩的教學形式,活化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培養學生良好的生物科學素養打好基礎。一堂成功的生物課,要上得生動有趣,才能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樂學、好學。下面筆者就如何使生物課上得生動有趣談談做法。

  1.新課匯入要講究藝術性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要講好新課,必須注意設計一個巧妙的課引,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興趣、撥動學生的心絃。匯入新課方法很多,有成語典故匯入法、趣聞匯入法、故事情節匯入法、設疑匯入法等。不同課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採取不同的方法。如講“條件反射”時,可由“望梅止渴”這個典故引出,也可用“小猴做算術題”透過設疑法匯入;講“遺傳的基本規律”時,先舉例父母都是雙眼皮,可子女是單眼皮,這是不是違背了生物的遺傳特徵呢?透過設疑引起學生的興趣。

  2.藉助成語、諺語、詩詞等文學形式幫助學生掌握生物知識

  很多成語、俗語、口訣是前人長期實踐經驗的總結,其中蘊涵著豐富的哲理,在課堂上正確使用會收到言簡意賅的效果。如講遺傳和變異時,引用俗語“一豬生九仔,連母十個樣”、“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兒打地洞”幫助學生理解遺傳和變異這兩個概念。講有絲分裂分裂期的特點時,為了學生記憶方便,介紹口訣“仁膜消失現兩體,赤道板上排整齊;均分牽拉向兩極,一分為二重開始”,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既生動又有趣。古往今來,不少文人墨客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詞,教師也可以引用一二,如引用晏殊的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介紹動物的遷徙行為。

  3.介紹生物學上的趣聞逸事或者講一些小笑話

  根據學生好奇的特點,選擇與教材內容相關的趣聞逸事可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如講“近親結婚的危害”時,可講述傑出的生物學家達爾文和遺傳學家摩爾根的婚事,具有很強的說服力。講“伴性遺傳”時,可講述英國維多利亞女皇的兩個外孫女嫁給俄國的羅蒙諾夫和西班牙的巴本家族而給這兩個家族帶去了血友病這一趣聞,把學生的求知慾由潛伏狀態轉入活躍狀態。再如講“陸地生活的動物”時可以講講有關蚯蚓的笑話,讓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學習,不僅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而且印象特別深刻。

  4.列舉確切的必要的資料

  事實勝於雄辯,確切的資料是無聲的語言、是最好的說明。如講構成細胞的化合物時,列舉出水佔80%~90%,無機鹽約佔1%~1.5%,蛋白質佔7%~8%,脂類佔1%~2%,糖類和核酸及其他化合物佔1%~5%,這樣學生很明瞭地看出水是細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而蛋白質是含量最多的有機物。

  5.運用電教手段最佳化課堂教學

  生物學教學過程中合理使用多種媒體進行直觀教學,將抽象知識直觀化、形象化,能調動學生積極性,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生殖與發育”教學中,講解“青春期發育的特點”和“男女生殖系統的結構和生理”時,可以採用預習、自學,後放映科教電影《青春期的生理衛生》的方法,多媒體能把複雜的生理過程直觀地顯現在學生面前,變抽象為形象,變靜態為動態,使抽象的生物概念、原理變成活生生的知識,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6.加強生物實驗教學,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加強生物學科實驗教學是提高生物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實驗既是獲取知識的重要渠道,又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重要途徑。初中學生活潑好動,注意力不易持久,實驗課教學不易達到預期效果。因此,實驗前教師要闡明實驗目的,讓每位同學都帶著問題進行實驗。例如,講到“顯微鏡的使用方法”時,教師可先示範顯微鏡的正確操作步驟,然後讓學生按照書上步驟認真操作。再如驗證光合作用需要光時,要求學生做好觀察記錄,然後操作實驗,得出光是光和作用的條件、光對葉綠素的產生有影響的結論。一些農村中學實驗條件有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善於利用身邊廢棄材料做探究實驗。如用廢舊泡沫、粉紅與綠色卡紙、竹籤、細線、廢舊編衣針金屬、膠水製作桃花的模型。

  7.注重聯絡生活實際,培養學生生活能力

  具體課堂教學中,讓初中生直觀接觸生物實物,讓學生在實踐中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如講述“鳥的生殖和發育”時,教師分別準備煮熟的和新鮮的兩種蛋,引導細緻觀察卵結構,討論雞卵結構的功能,理解明確鳥卵適於在陸地上發育的結構特點。興趣的源泉還在於運用知識,教師適時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常見的生物學現象,嘗試用學過的知識解釋常見的生物學現象,做到學以致用。例如,秋天的落葉為什麼多數是背面朝上?為什麼本地不產蘋果等一系列生活問題。激發學生認真思考,嘗試用學過的生物學知識加以解釋,有助於學生活學活用。如學習“激素調節”後,讓學生思考治療糖尿病用胰島素時,是口服好還是注射好,引導學生回憶學過的知識,得出正確的結論。生物教學要注意聯絡生活實際,用學到的生物學知識指導實際生活,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生物的好處。如講完皮膚的結構和功能,使學生知道如何保護皮膚(衛生、化妝);學習了血液知識,使學生明白義務獻血對成人來說不會影響健康,甚至會促進人體造血功能提高;學習了耳的結構,當你遇到激烈的爆炸聲或閃電過後的打雷時,不再用手捂住耳朵而應該張開嘴巴;學習了呼吸系統之後,要會做人工呼吸,以備急用。學生對此很感興趣,激發他們長大立志攻克難關的信心。讓趣味教學走進初中生物課堂,有助於培養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讓學生感知生物學距離我們的生活並不遙遠,但是教師要做到科學性與生動性的統一,切不可捨本逐末、喧賓奪主,否則只是表面上的熱鬧而已,實際上學生並未真正學到知識。

  參考文獻:

  [1]胡青霞.淺談生物課堂教學語言的生動形象性[J].文教資料,2005.

  [2]包銀梨.淺談多媒體課件中的視覺要素[J].中小學電教,2006.

  [3]趙錫鑫,張國柱.中學生物學教學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初中生研究性小論文 篇5

  【摘要】

  初中生文學閱讀習慣的培養是初中語文教學的目標之一,良好的文學閱讀習慣對閱讀能力的提高有決定性的作用,不僅可以積累文學知識,開闊學生的眼光,還能促進語文學習成績的提高。因此,在初中教學中,應該注重對學生文學閱讀習慣的培養。

  【關鍵詞】

  初中生文學閱讀習慣策略

  在初中階段,讓學生自主養成閱讀的良好習慣,不僅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還可以促進語文學習成績的提高,有效地改善語文學習的效率,積累豐富的文學素材。而在最近一篇關於初中學生閱讀文學習慣的調研報告中得知,有35%的初中生很少進行文學閱讀,有45%的初中生偶爾閱讀文學作品,只有20%的學生有良好的文學閱讀習慣。因此,在初中教學階段,應該加強對學生文學閱讀習慣的培養。

  1、初中生保持良好文學閱讀習慣的意義

  良好的文學閱讀習慣是一種積極主動的閱讀行為,是進行文學閱讀的持久動力。一個良好的文學閱讀習慣能長久的督促學生進行文學閱讀,在無形之中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下表是關於文學閱讀與語文考試中閱讀理解題(滿分18分)的平均得分情況。從表中可以看出有良好的文學閱讀習慣的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較高。

  著名的教育學家葉聖陶曾經很多次提過:好習慣養成了,受益終生。文學閱讀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看似枯燥的閱讀中,可以迅速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並可以培養學生鍥而不捨的精神,因此,良好的文學閱讀習慣對於初中生的意義是不可輕視的。

  2、初中生文學閱讀習慣的培養策略

  (1)以教學為載體,培養學生自主進行文學閱讀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將教材中的文章分類,然後對學生進行分組講解其中的部分段落。這樣學生為了全面地掌握文章的主旨,需要課下閱讀較多的資料,這樣無形之中就培養了學生的自主閱讀文學作品的習慣,而且也間接地提高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初中蘇教版教材中《背影》一文中,學生為了弄清楚作者與父親之間的感情以及為什麼“我本來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讓他去”、如何深刻體會父愛的沉重“父親是一個胖子,走過去自然要費事”、如何理解作者當時的感受“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群裡,再也找不著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需要大量的閱讀作者的其他一些相關的文學作品,才可以瞭解故事所處的社會背景,以及深刻體會到父親背影的真正含義。

  (2)運用網路資源,激發學生對於文學學習的習慣

  眾所周知,網路資源中含有豐富的資訊資源,它是文字資訊、圖畫、影片、聲音的有效組合體,語文教師可以透過利用網路資源教學,把枯燥乏味的語文課堂變得生動有趣,可以把抽象的概念變成具體現象。讓學生從聽覺、視覺等全方位激發學生進行文學閱讀的興趣。此外,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網路資源的應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語文教學模式的改革,增強了學生對於文學閱讀的愛好。

  例如在蘇教材《木蘭詩》中,學生很難理解當時其中的隱情“昨夜見軍貼,可汗大點兵……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教師可以督促學生從網路資源中瞭解木蘭當時為什麼要替父參軍,以及木蘭從軍的堅決。因此,只要合理有效地運用網路資源,將會有效地培養初中生養成良好的文學閱讀的習慣。

  (3)引導學生自主養成良好閱讀的習慣

  文學閱讀是學生內心對於外觀世界知識的一種渴望,它將成為學生一生的良好習慣,並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提高他們的文學功底。此外,閱讀是學生自主化的一種表現形式,語文教師不應該採取強制的措施,應該讓學生自主加入到文學閱讀的世界中,讓學生自己感受文學世界的廣闊、動人。

  同時,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每週舉辦一次不限主題的文學小故事的演講比賽,可以鼓勵學生課下去閱讀交學作品,並充分吸收,轉化為自己的知識,然後組織語言,講述給他人聽。這樣既可以培養學生自主閱讀文學作品的習慣,又可以鍛鍊學生的閱讀理解、語言組織能力。

  (4)運用好摘抄總結本,培養閱讀文學作品的習慣

  古人曾提出“不動筆墨不讀書”,在閱讀文學作品時,要對文章中較好的語句進行摘抄,及時記錄自己閱讀之後的體會。既可以品評人物事蹟、人物性情,也可以描述美景,或者也可以記錄從閱讀文章中體會到的一些人生哲理。例如在蘇教版的《愚公移山》一文中,我們可以學到: “在生活中,我們無論做什麼事,都要有持之以恆的精神,都要有執著的精神,堅持心中的信念。”

  3、結束語

  總之,我們堅信“—個人要想獲得豐富的知識,良好的文學閱讀習慣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因此,在初中教學階段,要注重對學生文學閱讀習慣的培養,豐富他們的文學素養。

  初中生研究性小論文 篇6

  一、適時調整課程內容,增強實用性

  為增強學生對生物的感性認。讓學生走出課堂,身臨其境,讓學生透過自己的觀察、採集標本,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鞏固課本知識。例如,蘇教版八年級生物上冊第十四章中第一節生物的無性生殖和植物的有性生殖中,植物的嫁接和花的結構內容,安排在秋季學期,但這是一個收穫果實的季節,在農牧村基本看不到盛開的花朵,教師只能透過其他的方法描述花的結構,從而缺失了學生對花的結構的感性認識。而植物嫁接一般在春夏季節,雖然也可在秋季進行嫁接,但絕大部分嫁接成活率極低,這樣的嫁接是為教學而教學,淡化了學生對生物學在生活中實用的信念。因此,完全沒有必要依照課本安排的時間進行教學,可將這些內容調整到春季學期進行。

  二、增強學習興趣,激發學習的主動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何引起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直接影響教學的質量和效率。與傳統教學手段相比,多媒體作為一種現代教學手段,具有巨大的教學優勢。多媒體教學可以為學生營造輕鬆、愉悅、和諧、融洽的教學氛圍,將學生帶入富有趣味性與藝術性的生動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享受美的同時學習知識。這樣的教學更容易激發學生對生物的學習興趣,激起學生主動參與教學的強烈慾望。

  三、理論聯絡實際,在實踐中鍛鍊能力

  加強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是我們的教學目標之一。如果學生只有理論知識而沒有實際操作能力,那麼這樣的教學就失去了教育的意義。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充分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創造學生動手操作的機會,讓學生參與到實驗教學的過程中來,親自參與實踐操作,使其主動獲取知識。這樣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終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四、充分利用儀器室資源,發揮應有的作用

  近年來,透過國檢“兩基”驗收,農牧村學校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快速發展,特別是生地物化學科的儀器室、實驗室建設已基本滿足了教學需要。生物模型、標本、掛圖等教具的使用,提高了課堂效率。如,根據教材的特點,大量利用生物活體、模型、標本等和課本中相應或相關的生物插圖都進行對照。在進行“心臟的結構”的教學中,先讓學生認真觀察分析課本上的插圖,然後出示心臟的結構模型,讓學生對照實物,以“物”解“圖”,使學生不僅能對心臟的結構有直觀的認識和了解,而且能提高他們的識圖能力和解圖能力。

  初中生研究性小論文 篇7

  1、引言

  語言是人們進行思想交流和溝通的工具,同時也是重要的教學工具。教學語言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體現了教師的基本的語言素養,是完整良好實現課堂教學的因素之一,因此,對教師來說,不斷提高教學語言的專業素養,應該成為教師提高自身綜合能力的重要內容。語言是教學知識最普遍和最直接的體現方式,是主要的資訊載體。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學過程中,要提高對教學語言藝術的重視,這對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

  2、初中生物教學語言藝術在教學中的現狀

  在社會和教育發展的很長的一段時期內,生物教學形成了一種傳統的生物教學模式,但是在教育體制改革和新課程理念的要求下,這種傳統的生物教學模式明顯的與教育發展已經不相適應了。傳統的生物教學模式中過多重視教師的主導作用,堅持用單一繁瑣,語調平淡的教學語言進行教學,不重視教學語言水平的提高,使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失去對生物學科的學習興趣,嚴重影響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在初中生物教學過程中,教師在課堂上進行知識講解的過程中,普遍語速過快,學生的思路更不上,反應不過來。而語速較慢的話,學生也不能適當的對其思維進行調整。初中生物教師教學的語調通常是平鋪直敘,不能抑揚頓挫的進行講述,使得課堂教學中學生沒有學習的興趣,教師也沒有教學的激情。初中生物教學中,教師對教學內容的講解採用的教學語言不夠簡練,過於繁瑣,導致生物教學拖泥帶水、學生找不到學習的重點[1]。教師教學語言過快或者過慢、語調平淡、語言囉嗦等不適當的教學語言,都不能吸引學生的目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導致學生在初中生物的學習中不能準確掌握學習的目標和重點,不利於教學效果的提高。

  3、初中生物教學中重視生物教學語言的重要意義

  生物教學語言是教師課堂教學順利進行的前提條件。在初中生物課堂上,透過對語言的利用,實現了師生之間的互動。教學語言藝術體現了教師的綜合素質水平的高低,它是進行知識傳授的重要的資訊手段。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進行的知識傳授、講解、概括和提問都是透過語言的利用才得以進行的。教師的思想觀念和知識簡介透過教學語言傳輸給學生,因此,只有教師教學語言清晰明確,學生才能實現對知識的理解。在初中生物教學中很好地運用教學語言可以起到提高教學效率的作用。課堂教學不論是知識的傳播、開闊思維、陶冶情操,還是培養能力都離不開語言的運用和表達。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教學語言清晰、簡潔、準確、生動和有趣,就能很好地對學生起到提高學習興趣,開闊學生思維,提高對知識的理解和深化,提高學習能力的作用,同時有效地減少了教學時間,提高了教學效果[2]。提高對教學語言藝術的應用能夠培養和完善學生的品格。教師合理的應用教學語言,學生在課堂上實現了自身人格的完善和昇華,體現出教師高素質的綜合能力和語言魅力。教師在初中生物課堂上應用教學語言藝術,可以啟發學生智力、開闊學生思維、影響學生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這對學生在完善和發展人格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教學語言藝術能夠很好地提高教師與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學語言藝術可以提高教師對教材、對學生和相關事物的認識,提高自身的判斷分析能力,進而提高教師的專業教學能力。教師透過完美的教學語言,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教育和引導,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同時,啟發了學生的智力,開闊了思維,提高了其自主思考能力[3]。

  4、新課程理念下初中生物教學語言藝術的應用過程

  4.1引出重點的過程

  在進行初中生物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對教學內容和重點進行簡短而有吸引力的描述,為學生學習提出明確的學習方向,這在生物教學中起著重要的積極的作用。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能夠透過簡短的引言,奠定課堂的主要基調,體現了教師的語言、知識和教學方法等綜合能力。例如:在學習《學習使用顯微鏡》這一內容過程中,為了能夠將重點引申出來,教師需要構置一系列問題,如“‘P’與‘d’及‘pd’在顯微鏡中呈什麼像?”激發學生興趣,並引導學生使用顯微鏡,促使學生能夠真正領悟到顯微鏡呈倒像的含義,透過簡潔、明瞭的問題的引導,能夠突出本節課重點,有效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4]。

  4.2過渡過程

  在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教學內容的過度是相當重要的,它與教學內容之間的緊密聯絡透過教學語言藝術體現出來,有利於形成完整的教學結構體系,使學生體會到生物教學過程的嚴謹性。過渡環節是課堂教學活動順利開展的關鍵,在過渡環節注重教學語言藝術性,能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學習《生物與環境》這一內容過程中,教師可以在課前讓學生收集關於本地某河流中的生物型別,並讓學生彙報收整合果,吸引學生注意力,並播放相關音樂及圖片,如《草原上升起部落的太陽》等,給學生展示草原生態系統,促使學生明確自己作為生態系統中的一員,保護自然環境的重要性,讓學生在內心中產生共鳴,營造輕鬆、愉悅的課堂氛圍,培養學生豐富的情感。

  4.3內容講解過程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用教學語言,要想起到教師和學生形成思想共鳴的目的,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引導者,在運用生物教學語言時就要適當的進行情感的投入,創造出豐富、生動形象同時具備情感投入的生物課堂教學環境,進而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實現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目標頻,引導學生觀察並說出兩類植物生存環境等,在瞭解植物基本特點基礎之上,為學生展示二者與人們之間的關係,促使學生明確認識到雖然這類植物矮小、極易被人們忽視,但是,同樣是生態圈中的一部分,需要人們共同保護,增強學生環保意識的同時,讓學生掌握植物特點。

  4.4評價和總結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利用精煉的語言對教學內容,學生課堂表現和問題進行評價,實現教學結果的反饋,提高學生的反思能力。然後教學的收尾,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的興趣,實現良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在學習《動物生殖》過程中,師生在共同分析鳥類生殖行為後,在課堂總結時,採用問題等形式,讓學生總結鳥的生殖、發育特點,落實本節課知識點,強化學生對動物生殖特點的認識,強調課堂教學重點。現代教育新形勢下,學生除了對生物基礎知識需求之外,對教師普通話、幽默語言等方面要求逐漸提高,至此,教師需要從自身入手,加強對語言藝術的分析和研究,立足於學生特點,不斷突破自己,將知識與學生實際生活聯絡到一起,激發學生興趣和熱情,為學生呈現耳目一新的課堂氛圍,不單讓學生掌握生物知識,還需要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實現“學以致用”的目標。

  5、結語

  教學語言藝術是教師教學能力的體現,它對教學效果具有直接的影響。但是教學語言藝術不是短時間內就能形成的,因此,教師要不斷對初中生物教學語言藝術進行研究、完善和發展,提高自身的綜合教育水平。

  初中生研究性小論文 篇8

  一、合作教學模式的應用價值及構成

  一是正確對待班級內學生差異。在常態編班下,各班級學生存在個別差異現象,部分學科學的學業成績呈現雙峰現象。分組合作學習最常採用學生能力異質分組,便是運用學生差異,使不同特質的學生各盡所能,各得其所,不僅能降低差異造成的不利影響,更可使學生得到適性發展。這也即是所謂的尊重差異、截長補短、互惠雙贏。二是提升學生參與的學習動機。傳統的教學形態偏向教師單向的講述,學生被動的接受,上課感到無聊,不敢提問,容易分心或打瞌睡,學習動機較低落。分組合作學習則改變教學的形態,使學生從被動聽講轉變為主動積極參與學習。實證研究發現:學生越積極參與學習,學習的成效越好。三是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Vygotsky潛能發展區理論主張:個體的獨立表現和經由協助下的表現,兩者之間的差距,代表個人的“學習潛能發展區”。所謂“協助”,其方式多元化,包括老師對於學生提供的學習框架,學生之間的相互協助,以及經由搜尋學習網路資源獲益等等。

  二、初中生物合作教學模式的實施建議

  (一)實質重於形式

  進行分組合作學習時,一定要移動桌椅嗎?若是在上課中,為了討論,就開始移動桌椅,這樣的做法是否恰當?因為別班正在上課,搬桌椅難免有聲音。又或者時間上的不允許,有時上堂課耽誤到下課時間,耽誤搬桌椅的時間,移動桌椅是否有彈性的做法呢?在校內的某次研習,請到某初中的老師來進行翻轉教室的演講,講者提到排座位的形式,有些班級願意,有些班級覺得移動桌椅麻煩,但重要的是這些班級都有在進行合作學習。在今年的六月,也曾北上參訪其他教師的公開課,實際聽課的班級,學生也是圍坐在一起或是並坐在一起,並非一定是移動桌椅排成固定的形式。考慮其他課程,有些課程並不需要移動桌椅,而且若是移動桌椅造成學生的困擾,這樣對學習並無益處,因此我認為在實施活動時,四人一組或活動時間較長,超過半節的時間,會請學生們移動桌椅圍在一起,但若是隻有短暫的時間,未達半節時間,例如五分鐘、十分鐘,兩兩互相複習觀念,可以允許學生轉頭,或是相鄰的兩人左右討論。

  (二)以座位的形式,從聊天到討論

  在實際的教學現場,很多教師可以發現,開放課堂討論,學生們會天真以為可以討論私人的事,而淪為聊天,對於“討論”的界線,似乎很模糊而分不清楚。因此討論時間的控制,並非要完整的一節,可以是五分鐘、十分鐘、十五分鐘,讓學生們學習有效率地討論,應專注於主題,而非離題。甚至是前述所說的座位形式,也可以幫助對討論界線的界定,有移動位置是可以討論主題,回到位置就不可以再無限延伸話題。

  (三)應激發教師的教學熱忱,使教學更為多樣化

  實踐中,教師多會選用“學生小組成就區分法”、“配對討論法”及“共同學習法”等教學策略。而在實施分組合作學習後,教師會自覺學生的學習成就感、學習表現及課堂參與等面向上均有提升,在學生間的互動以及師生間的互動也有提升。此外,實施分組合作學習也能增進教師的教學熱忱,使教師的教學更為多樣化,並提升教師的教學專業能力。大部分的教師認為分組合作學習對於班級學習氣氛有明顯地改善。教師們也認為教學前的備課非常重要,課程經過重新解構、分析、審視與不斷修正,使教師於教學時能呈現課程精華,也能留給學生更多的時間互享討論及學習。且透過教師社群的組成,共同備課及觀課,進行專業對話,不僅使教學質量精緻化,也促進教師個人的專業能力成長。

  三、結語

  總體而言,合作教學模式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是培養學生合作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教師應當依據教學內容合理地選用合作教學模式,引導學生透過合作探究活動來獲得知識、提高能力,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僅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也有利於培養他們學習生物的濃厚興趣,對提高初中生物教學效率非常有效。

  初中生研究性小論文 篇9

  摘要: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教師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使他們透過主動探索掌握課本中的知識,並在實驗中觀察和分析,掌握實驗步驟和實驗結果,提高他們的探索能力。在教學過程中,由於初中生剛接觸生物學習,教師對他們要適時引導,利用多種教學方式激發他們的學習主動性,使他們感受到生物學習的魅力所在。透過和教師的互動交流掌握所學知識,掌握學習方法和技巧,在實驗中認真觀察,深刻理解所學的知識,促進探索能力的有效提高。

  關鍵詞:初中生物;探究學習;教學研究

  初中生物是理論和實驗相結合的學科,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利用多樣化的教學環節來激發學生對生物學習的興趣,使他們透過自主探索掌握教學中的內容。在設計教學內容時,教師要充分運用多媒體,把微觀的生物知識轉化成直觀的動態影片,使學生在觀看中探索生物世界的奧秘,讓他們有充足的學習動力,透過學習、觀察、分析、實驗等環節來促進知識的深化,提高探究能力,實現高效的初中生物教學。

  一、精心設計匯入,引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開展教學時,教師透過長期的工作經驗得出,學生對感興趣的知識的好奇心強,能夠主動探索並積極思考,學習效果較好。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教師要抓住學生的這個特點,精心設計匯入環節,讓學生對生物知識產生好奇心,激發他們的探索興趣,讓他們在主動思考狀態下掌握生物知識,提高生物綜合能力。例如,在教學“基因在親子代間的傳遞”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和父母有哪些相似之處。透過發言,學生對基因如何在親子代間進行傳遞有了濃厚的興趣,會產生疑問:為什麼父母有的特點遺傳給了自己,而有的特點沒有遺傳給自己?透過認真分析教材內容,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掌握了遺傳、變異、性狀等概念,並能運用所掌握的知識解決疑問,對生物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二、結合多媒體教學,增加對知識的感性認識

  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教師在探索如何提高教學質量時,要從多方面進行教學研究,學習其他教師的優秀經驗,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輔助工具,豐富教學內容,實現高質量的教學。運用多媒體開展教學,能夠把資訊資源和生物教學中的內容進行有效結合,把抽象的生物知識透過多媒體展示出來,可以讓學生探索生物的微觀世界,增加他們對生物知識的感性認識,初步建立生物知識體系。例如,在教學“細胞透過分裂產生新細胞”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植物和動物細胞分裂過程的動畫和細胞分裂時染色體運動的錄影,讓他們透過觀看了解生物體的長大除了靠細胞體積的增大,還主要靠細胞數目的增加。在多媒體的直觀教學中,學生在直觀情境中探究微觀世界的知識,對細胞有了感性認識,使他們掌握生物學習的思維方式,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

  三、師生有效互動,調動學生學習熱情

  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主探索成為主要的學習方式,他們的學習能力不斷提高,掌握的知識也隨之增加。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教師在引導學生探索生物知識時,要明確自己的立場和作用,給學生充足的空間和時間讓他們能夠深入思考,在遇到問題時先透過自己的努力來解決。在學生遇到學習上的困難時,師生互動就發揮了重要作用。透過教師和學生的互動交流,學生的情感需求、學習需求都得到了滿足,能夠積極投入到生物學習中,使他們的生物學習能力進一步提高。例如,在教學“人體的呼吸”時,教師可以利用問題和學生進行互動:人體與外界不斷進行氣體交換,那麼氣體交換的結構基礎是什麼?呼吸系統各器官的功能是什麼?在問題的引導下,學生認真觀察教師展示的圖片,分析教材中的文字內容,認識了呼吸系統的組成,瞭解各個器官的名稱和在人體中的大體位置及其功能,順利回答了問題。透過教師和學生的互動,讓學生能夠主動探索生物教材中的重點知識,促進他們思維活躍性的發展。

  四、開展開放性教學,發展學生創造力

  在生物教學中,讓學生學習課本上的知識對於發展他們的綜合素質來說是遠遠不夠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結合創新的教學理念開展開放性的課堂,讓學生接觸更多的生物學習資源,促進他們創造力的提高。在開展開放性的生物教學時,教師可以把課堂拓展到大自然中,讓學生認真觀察各種植物,比較植物之間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在觀察和真實感受中提高對生物知識的認識。此外,教師還可以佈置開放性的作業,讓學生利用各種途徑來探索生物知識,如閱讀生物書籍、查閱網路資訊等。在開放性的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創造力和發現能力獲得了發展,能夠靠自己的努力發現生物的奧秘。

  五、加強實驗教學,引導學生自主探索

  實驗教學是初中生物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生物實驗中,教師要發揮好指導作用,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索,讓他們透過分析教學內容掌握實驗所需物品和實驗步驟,在實驗過程中要有科學嚴謹的態度,認真觀察實驗現象,透過分析得出正確的結論。在實驗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自己選擇實驗器材,準備實驗物品,然後根據教材上的步驟進行操作和觀察。在實驗過程中,學生的操作能力不同,有的學生根據實驗步驟能夠得出正確的實驗結論,而有的學生在實驗操作中出現錯誤。這時教師要讓學生自己探索,找出存在的問題,得出正確的實驗結論。總之,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掌握教材中的生物知識,並在學習過程中養成善於觀察、善於思考的習慣,透過觀察和討論促進思維的深入,有效掌握所學知識。在設計教學內容時,教師要充分挖掘多媒體中的生物素材,結合抽象的知識點創設直觀化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觀看過程中對抽象知識產生感性認識,提高他們的探索能力。教師在教學環節和實驗環節都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對他們的思維進行啟發,使課堂教學在學生的自主探索中高效進行。

  參考文獻:

  [1]韓玲.積極加強實驗教學法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J].科技資訊,2018(1).

  [2]王明穎.多樣化教學方法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5(34).

  [3]李士傑.初中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自學探究能力初探[J].南陽師範學院學報,2016(3).

  [4]程燕玲.議多媒體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J].學週刊,2016(4)

  初中生研究性小論文 篇10

  摘要:生物課程教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而目前教學情況不容樂觀。在初中,很多學生把生物當做是“副科”來對待,而老師重視生物教學的程度欠佳,造成學生在生物課堂的興趣越來越低,生物教學的質量越來越不行。所以,在初中進行生物教學就更加有難度,本文結合實踐探討在新課程理念下,轉變初中生物教學模式,提高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從而他們養成多元化的學習能力。

  關鍵詞:生物;教學質量;教學模式;多元化能力

  一、我國初中生物教學現狀

  在我國,一直以來狠抓教育、教學等各個方面的工作,但是,在教學實際當中,尤其是在推行新教學模式的教學過程中,面對很多困難。雖然大部分學校積極響應號召,努力從各個方面去實施,尤其是在生物的教學過程中,改變自己的教學理念,而往往在實施的過程中,以理論化為主,淡化了實際操作,在生物教學中根本得不到開展,從而教學的新模式根本不能很好地在實際的教學中得到應用。第一,師與生之間沒有充分的交流。對於大部分老師,往往很願意與學生進行交流,但在實際當中,僅僅是形式而言,在大多數情況,根本不能與學生真正去交談進而理解學生的想法,最終沒有辦法與學生的思維達成一致。第二,教學存在固化的思維特點。對於很多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很想去轉變自己的教學模式,跟上時代的潮流,但在實際過程中怕麻煩,進而作出面子活,從深層次上進行分析,自己的教學還是以往的形式,即教學具有固化的思維,大部分教學方法依舊使用,而學生在這樣的情況下,就更加覺得課堂很枯燥很無味。第三,課堂沒有有效的組織。在實際過程中,老師只是為了完成自己這堂課的教學任務,沒有繼續留下課外的任務,包括:在課下,怎樣培養學生的興趣、能力等;怎樣分出實驗小組去讓學生進行實踐;這樣一來,學生只是知道了知識最表面的東西,而學生不能從知識本質上去掌握、鞏固。

  二、初中生物新課改的理念

  在生物的教學中,依據新課改的要求,即能夠激起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培養學生生物方面的能力,即創造能力、還有創新的精神。在以往的生物教學當中,老師以口頭的形式進行理論知識的傳授,真正實現了為教學而教學的目的,這與新課改理念是不符的,對於生物這門課程,即具有實踐性的特點。曾經進行了一次調查,選取全部的學生進行的,有86%的學生覺得,採用以往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課堂枯燥,學生就會有牴觸的心理。因此,老師應該改變自己的教學模式,讓他們主動接受理論知識,提高他們學習的積極性,養成創新的能力。

  三、對轉變初中生物教學模式的實踐

  1.轉變傳統教學模式,調動學生積極性

  很多學生就沒有重視生物這門學科,認為生物可學或不學。因此,需要重新認識生物這門課程的作用,本人結合自己的工作實踐中,認為生物教學以“讓學生愛生物,提高生物教學質量”為主,最終使得生物教學的方式得到轉變,實現教育的核心目標,包括:培養學生在生物學科方面主動學習的能力;提高生物老師教學的質量等。在實際課堂中,師與生之間的關係要轉化,即在這個平臺上,老師和學生是平等的,學生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及時交流給老師。而在課下,透過讓學生以小紙條的形式寫給老師,即學生的反思、想法,透過這樣的方式,學生與老師不但便於溝通,還有利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去思考、分析。

  2.充分利用多媒體,提高教學質量

  在很多課堂教學中,積極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使其成為一個得力的助手,它已經代替了以往的教學的形式,最終促進教學效率和質量的提高。在科學技術的使用下,那些畫面可以形象、直觀地展示出來,而學生對課本的知識能夠更加直觀地去了解。比如,在講解《細胞的分裂與分化》一課時,在以往課前,需要備上幾幅關於細胞分裂的圖例,在課上會花費很長的時間去解釋給學生,即細胞分裂的全過程,自從有了多媒體,在生物教學中利用它,可以做成flash,把細胞分裂的過程清楚地展示出來,僅僅花十幾秒的時間就能夠形象而生動地展示出來細胞分裂的過程,在這之後,我只需要簡單地總結一下,讓學生們徹底得到理解。總之,透過多媒體的使用,那些複雜的理論可以更加直觀化,贏得學生們的喜歡。

  3.培養學生實踐創新能力

  目前,社會在快速地發展,而需要越來越多的人才,尤其是創新能力強的人才。因此,對於素質教育來說,其重點就是培養學生在創新方面的能力。根據生物學科的特點,即能夠拓展學生的思維,因此,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老師擺脫課本的束縛,儘量去是按部就班地講解知識給學生,這樣就不會禁錮學生的思想。我們要積極拓展學生的思維,讓他們的能力得到徹底釋放。而在平時,尤其是課堂中,注意培養學生的創新。

  4.針對不同年齡層次學生,運用不同教學方法

  對於初中學生,他們在知識的儲備方面不足,而我們的教學,也不能急於求成,以循序漸進的方式來教學。根據年齡的不同,來採用適宜的方法教學。對於初一的學生,以培養學生的興趣,即喜歡學習生物,作為教學的主要目標,前提是讓學生知道學習生物的重要性,老師可以結合一些簡單的圖例、動畫進行。比如,展示出目前生物在社會中的熱點,即學生能夠認識到:生物在社會、生活、經濟當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這樣就提高了學生對生物學習的興趣。而在初二時,主要目標是以拓展知識為主,即在課本內容講解完之後,老師可以補充一些課外的知識。比如,對於分析DNA的結構、蛋白質的分子結構時,可以引入化學的物質、結構等,而在講述有絲、減數分裂過程中,對於染色體向兩極的移動,可以把物理的力學方面的知識引入到課堂中。

  總而言之,生物教學要最佳化,使得以往的課堂變得更加高效,這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所在。在課堂上,教學目標是為了養成學生在綜合方面的能力,即知識儲備、個性發展。只要逐漸改善自己的教學思想、理念,才能革新教育,最終培養出越來越多的人才。

  作者:周宏 單位:河北省秦皇島市撫寧區第四中學

  參考文獻:

  [1]文蓮.論生命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實施[J].成功(教育)2010(04).

  [2]嶽興國.初中生物教學中要增強學生的生態意識[J].發展2010(05)

  [3]丁湘寧,舒黎.初中生物教學學具製作的實踐與思考[J].當代教育論壇(教學研究)2010(06).

  初中生研究性小論文 篇11

  摘要:社會比較是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它有向上、平行、向下三種比較方向,產生對比和同化兩種效應,同時有自我評價、自我提高、自我增強和合群需要四種動機。初中生主要的比較物件是同學和朋友,比較內容為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社會比較對他們的情緒和自我評價都會產生影響。針對這種情況,研究者從三方面提出了建議:個體方面,要調整社會比較心態;教師方面,要賞識學生,引導學生;家長髮面,不要過度比較。

  關鍵詞:初中生;社會比較;自我意識

  初中生進入自我意識發展的第二個飛躍期,自我意識的水平不斷提高,自我意識的廣度與深度都明顯地增加。這就使他們進行自我評價的需要也越來越強烈。他們強烈關注自己的外貌和風度,深切重視自己的能力和學習成績,關心自己的個性成長,並且擁有很強的自尊心。他們對自己的知覺和評價往往是透過與周圍他人(如同學)的比較中獲得的,與他人的社會比較直接影響著初中生的個體自我評價、自尊、主觀幸福和心理健康水平。

  一、社會比較的相關理論

  (一)社會比較的概念

  1954年,費斯汀格(Festinger)提出了社會比較理論,他認為,人們具有評估自身能力和觀點的需求或驅力,當情境中缺乏客觀標準時,人們會與他人進行比較,以滿足自我評估的需求。[1]

  Kruglanski和Maylesess (1990)則對社會比較作出較廣泛的界定,認為“社會比較是針對特定內容面向社會刺激所進行的比較性評估”。換句話說,社會比較是指個體於某一特定層面(例如學業、人際等),對於社會刺激(例如同學、朋友等)所作的比較性評估(例如,A比B好,等等)。由此可見,Kruglanski和Maylesess對社會比較的定義並不強調比較是基於缺乏客觀標準的條件。事實上,之後的研究也顯示,即使在具備客觀標準的情境下,人們仍會進行社會比較,作進一步的自我評價(Klein,1997)。[2]

  (二)社會比較方向及效應

  社會比較按比較方向可分為:向上比較,與更幸運、更有能力或更多力量的他人進行比較,往往用於自我提高;平行比較,與能力或觀點相似的他人進行比較,往往用於自我評價;向下比較,與較不幸運、較無能或較少力量的他人進行比較,往往用於自我增強。

  社會比較會產生兩種效應:對比效應和同化效應。如對自我能力的認識,在向上社會比較時,如果個體認為自己性格、能力等特徵都是固定不變,就會產生對比效應,這時個體就會認為自己所做的努力都是無用功,甚至放棄努力。這種情況下的向上比較只能給人帶來挫折和失落感,激發對比較物件的嫉妒和對自己的貶損;反之,個體如果認為自己的能力、性格等特徵是可變的,並且是透過經驗和個人努力嘗試可以逐漸進步的,那麼向上比較時,就會產生同化效應,並目激發個體不斷嘗試各種努力達到比鉸物件的水平。向下比較也同樣存在這兩種效應。所以不管向上比較還是向下比較都可能產生積極或者消極的心理。

  (三)社會比較的動機

  一般而言,社會比較的動機大致可以歸納為三種:自我評價,目的在於自我瞭解和界定,個體的觀點和能力在與他人比較後,才能較準確地瞭解自我的情況,往往透過平行比較後實現;自我提高,目的是透過和他人比較後,得到改善與提高,往往透過向上比較實現;自我增強,目的是透過社會比較後,達到維護自尊、改善情緒的目的,往往透過向下比較實現。

  而在Taylor,Wayment和Carrillo(1996)的文章中,又提出了第四種動機。合群需求,是指在威脅的情況下,人們會設法尋求與自己相似處境的他人形成聯盟,主要的目的在於評估自己的情緒狀態。

  二、社會比較對初中生的影響

  (一)初中生進行社會比較的物件

  初中生最主要的比較物件是同學和朋友,其次是親屬家的孩子,即堂兄弟姐妹還有和父母同事家的孩子,鄰居家的孩子,一般的比較物件都是同齡或是年齡相差不多的人,也有入提到了會和社會典型的入作比較,也有入提到會和父母、老師作比較,還有一個人提到會和小動物比速度,看誰跑的快。這表明初中生社會比較的物件集中在同學和朋友同輩群體中。

  (二)初中生社會比較的內容

  初中生社會比較的內容可以概括為:

  學習方面,其中學習方面包括學習效率,學習成績,學習態度,學習方法,課堂表現,課堂紀律等。學生的生活主要是學習,學習影響著他們對自己的能力和在群體中社會地位以及自尊感的認識,並逐漸影響著自我的評價。因此,學習是初中生關注自我發展、體現自我價值的重中之重。

  外貌方面,其中外貌方面包括身材,穿著,時尚,身高等。他們喜歡在鏡中研究自己的相貌、體態,注意儀表風度。他們特別注意別人對自己打扮的反應:對他人的良好反應,體現著自我欣賞的滿足感;對某些不甚令人滿意的外貌特點而產生極度焦慮。

  體育方面,其中體育方面包括遊戲,打球,賽跑等。這方面的優秀能讓初中生在體育考試或體育比賽時格外耀眼。

  品質方面,其中品質方面包括性格,特長,習慣,技能,心理,幽默,勞動等。

  人際方面,其中人際關係包括朋友和老師的評價,朋友的多少及關係的好壞等。

  金錢方面,其中金錢包括學習用品,各種花費等。對家境一般或者貧困的學生來說,金錢方面的比較讓他們很有壓力,也讓他們的家長很有壓力。金錢方面老是等不到滿足,也有可能產生學生的心理上貧困。

  家庭方面,其中家庭包括父母的理解,父母的態度等。父母對子女良好的引導和教育能使學生在面對困難時更有信心。

  業餘時間方面,包括看電視、睡覺的時間等。初中生學習壓力大,作業也比較多。過多的業餘時間能放鬆心情,有利於主觀幸福感。

  (三)社會比較對初中生的影響

  應當說有比較才有提高,透過對榜樣的學習可以促進發展和成長,可以更快地發展自我,透過合理地進行社會比較,找到自己的合適定位,先充分地從各方面收集資訊,找出與自己合適的參照群體進行比較才是健康而明智的。那些漫無邊際的、不合理的比較的結果是造成了情緒問題。 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現代社會是一個競爭社會,人們有一種普遍的心理,就是透過比較來感覺幸福。或者說,透過比較來減輕不幸的感覺。有些人看到他人比自己強,會帶著欣賞的眼光,學習他人優秀的地方,透過學習得到自身的發展。而有些人只看得見自己的優點,對他人只會嫉妒與不滿。應當說,合理競爭可以促進社會的繁榮發展,可以使人保持愉快的情緒。不合理競爭只會導致社會的退步與不前,使人情緒惡劣。

  1、社會比較對情緒的影響

  國外的一些研究表明,社會比較是引發大學生情緒問題的一個重要因素。不合理的社會比較導致大學生的不良競爭,從而引發不良情緒,如嫉妒、抑鬱、焦慮等。合理的社會比較使大學生產生公平心理,產生積極愉快的情緒,如高興、幸福等。比如,一個很優秀的人,因為總是看到他人的優點看不到自己的優點而頗為抑鬱。一個考試準備充分的人,因為偶然間看到他人比自己答題快而引發了考試焦慮,以至於連書寫都發生障礙。

  研究指出,中學生的考試焦慮水平與社會比較傾向程度之間存在顯著性正相關, 考試焦慮高水平組中學生的社會比較傾向高, 考試焦慮低水平組中學生的社會比較傾向低, 考試焦慮中等水平組中學生的社會比較傾向處於中間水平。 研究發現高比較傾向中學生的考試焦慮水平高, 說明如果個體頻繁地將自己的學習成績與他人的學習成績作比較, 那麼比較的過程和結果都會對自己的情感造成影響, 成為考試焦慮的重要影響因素。[4]

  2.社會比較對自我評價的影響

  社會比較提供了認識自我、瞭解自我和發展自我的重要標尺。社會比較也是每個個體認識自我不可或缺的方面。沒有社會比較,就沒有自我的進一步最佳化。

  在社會比較的過程中, 如果個體沒有選擇恰當的比較物件, 和比自己優秀的個體進行比較, 尤其是即使努力也無法超越的比較物件; 或者是進行比較的方式不當,比如過分關注自己的缺點、不足, 將自己的劣勢與他人的優勢進行比較, 這樣, 比較之後, 個體的自尊會受到傷害, 尤其是自尊水平原本就很高的個體, 從而產生不良的心理體驗, 直接影響就是造成其主觀幸福感下降,對學習、生活失去信心, 進行低水平的自我評價, 甚至放棄努力。[5]

  三、初中生社會比較的建議

  不健康的社會比較會滋生青少年的嫉妒、仇恨的不良情緒和自卑自憐的消極自我評價;健康的社會比較則能促進青少年自我進步、自尊心提高。因此,本人覺得應該從以下角度解決初中生的社會比較問題:

  (一)個體方面——調整社會比較心態

  當他們面臨這些問題時,一種想要形成正確的自我評價的動機促使他們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將自己的情況與別人(主要是同輩群體)進行比較。由於個體差異的存在,人學生社會比較也會表現山各種各樣的特徵。初中生自我評價時,會出現些歸因問題。他們往往認為社會比較過程之中的事件結局主要由外部因素(如運氣、考試難度及同桌或者老師等)來決定,或者這些初中生之中儘管有的人相信本人的行為、個性和能力等內在因素是處於社會比較中的各種事件發展的決定因素,但卻堅信這些因素是由外部條件造就的,不是內部的自我可以調控的。此時,家長、老師要及時給予指導。

  有些初中生會固著於向上或向下的某一種社會比較方式,於是在資訊採擇方面出現了偏差,總是無法客觀全面地蒐集各種資訊進行恰當的自我評價,對社會比較結果的解釋和看法也比較片面。這樣會使初中生獲得對事物客觀、正確的評價的資訊獲取渠道變得狹窄,使個體因缺乏必要全面的心理支撐而難以形成恰當的自我概念,這極人影響了他們的自我概念的客觀程度,同時也使得他們在面臨負性生活事件時的自我調節能力大大降低,於是各種心理問題就很容易乘虛而入,進一步影響他們的心埋健康水平。

  (二)教師方面——賞識學生,引導學生

  施行賞識教育,讓青少年相信自我成長的能力。首先,為了讓青少年知覺到自己的能力是透過努力可以提高的,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就要注意對所有的學生施行賞識教育。將對學生的橫向比較與縱向比較相結合,除了鼓勵和表揚在班級拔尖的學生外,也要鼓勵和表揚那些成績進步明顯的學生。其次,建立多維度的評價體系。我國正在努力提倡素質教育,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因為在日常的教學中對學生的鼓勵要多方面,不僅漢是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同時要看到學生在體育、文藝、勞動等其他各方面的優勢,對這些方面的優勢同樣予以及時的強化。儘量讓每個學生都能看到自己的長處,感覺到自己受到老師和同學的欣賞。

  引導青少年具有確的社會比較策略。在比較方向上,向上比較的“高度”和頻度上應加以控制,達到適度;在比較物件上,應著眼於周圍的同齡夥伴,且避免與不良同齡夥佯的比較;在比較內容上,應多選擇自己擅長的一面,這樣可以維持積極的自我形象,也能提升自我。

  在教學情境中,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教學內容適當地安排一些開放式的討論,鼓勵大學生積極交流彼此的認識、觀點和感受,在各種思想的相互碰撞之中,大學生可以透過社會比較看到白己與他人對事物看法的差異,使大學生能夠更多地獲取社會比較資訊進行對問題的全面認識和對自己更為客觀的評價。

  (三)家長髮面——不要過度比較

  不少父母對子女的成績總是不滿意,孩子考及格了就希望他能比別人考得更好一些,孩子考優秀了又希望他能考滿分。即使孩子考滿分了,父母還是不滿意,覺得隔壁家的孩子不僅成績好,而且品行好。總之,我們有一個敵人,那就是別人家的孩子。這樣的家庭教育方式只會使孩子心理失衡,總是擔心別人比自己好。在孩子長大成人後,這些比較也漸漸成為影響自我和情緒健康的一個重要因素。

  參考文獻

  [1]Leon Festinger. A Theory of Social Comparison Processes[J]. Human Relations 1954. ( 7): 117-140.

  [2]黎琳.大學生的社會比較與情緒健康[D].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2006:8

  [3]史文妍.初中生社會比較特點與心理健康的相關研究[D].成都:四川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2008:16

  [4]張 保,徐躍紅,孔凡蘭等.中學生考試焦慮與社會比較的相關研究[J]. 西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31(2):159.

  [5]楊曉玲.中學生人際交往中的社會比較[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08:21

  初中生研究性小論文 篇12

  摘要:

  對於初中學生生物學習應該具備的核心素養,新課程標準有著極為明確的要求和定位。作為初中生物教師的我們,應該透過不斷努力,在確保自身生物教學能力不斷提升的同時,充分發揮實驗教學在學生核心素養形成過程中的導向作用,全面培養初中學生的生物學習核心素養,幫助學生在生物實驗探究中正確認識自然科學、理解生命、理解生物學的外延和內涵,形成受益終身的認知能力和核心素養。

  關鍵詞:

  初中生物;實驗教學;新課標;核心素養;最佳化研究

  近年來,隨著新課標的實施和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我國教育發展現狀已經發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變化。這其中,對於學生核心素養的要求,再次站在了新的定位高度。新課標背景下的核心素養拓展,正在由以前的會學向現在的會做遷移,由以前的掌握向現在的能用深化。這就對作為自然科學重要組成部分的初中生物教學提出了新的認知要求。

  1、培養興趣,形成熱愛生物實驗的情感意願

  作為自然科學重要組成部分的生物學科,依然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課程。因此,應該將實驗教學作為初中學生生物學習活動重要載體。全面提升初中學生的生物實驗、觀察、探究能力,在生物實驗中培養學生的生物核心素養。長期以來,由於受自身各方面客觀條件的影響和制約,導致初中學生的生物實驗發展還不夠完善,其實驗技能也非常匱乏,但出於好奇心的作用,使得初中學生極易在新鮮感的驅使下參與生物實驗。生物教育者應該充分利用這一有利條件,在幫助學生認知實驗意義以及實驗目標的基礎上,開展有計劃的實驗教學,幫助學生培養實驗興趣,並藉助興趣的引領,讓學生真正形成熱愛生物實驗的良好情感意願。

  2、塑造意識,養成觀察生物現象的良好習慣

  生物實驗的關鍵是觀察和操作,尤其是觀察習慣的培養,對於實驗質量的保證是特別重要的。因此,初中生物教師一定要在實驗中培養學生的觀察意識,指導學生學會觀察、科學觀察,明確觀察的目標,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探究創新。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生物實驗“種子的萌發”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藉助現有實驗素材,指導學生對實驗過程中蠶豆的萌發情況進行觀察,從吸水後形態的變化;到幼根發育的過程;再到子葉的生長;最後發育成莖和葉的整個過程的觀察,理解細緻觀察對生物實驗的意義,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形成關注生物實驗現象的良好習慣。

  3、強化技能,提升開展生物實驗的操作能力

  初中學生生物實驗操作的能力直接決定著生物實驗的成敗,影響著生物實驗效果的變化。由於初中階段的生物實驗多數以最基本的操作為主,一旦操作不當,不僅會使學生產生畏懼心理,更會直接影響學生生物核心素養的形成。因此,教師一定要採取有效的辦法,及時幫助學生解決實驗中的問題,幫助學生形成認真、細心、嚴謹的操作技能,使學生真正地在實驗課中行動起來,積極地克服內心的恐慌。在實驗中不斷提升學生的生物實驗操作能力。長此以往,學生在接觸到越來越多的儀器和標本的過程中,操作能力也會自然而然地得到加強。

  4、改進方法,開掘利用生物實驗的探究能力

  在初中生物實驗中培養學生生物學科核心素養,應幫助學生融會貫通所學生物學知識,形成清晰明瞭的知識脈絡和框架體系,從更高、更全域性的角度認識生命世界,理解生命現象,把握生命本真。學生探究能力的提高有利於學生形成生物核心素養。初中學生的生物探究能力是建立在學生能夠積極地獲取生物知識,充分利用生物研究方法的基礎上所形成的生物問題自主探究意識。因此,在初中生物實驗教學中,要透過提出問題、假定結果、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表達交流等方式,藉助探究式學習方法幫助學生形成對應的生物科學探究能力和科學態度價值觀。例如,在開展“綠色植物透過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實驗時,就可以採用提問的形式,引導學生思考本次實驗的目的是什麼?想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然後組織學生進行假設,然後再組織學生進行問題討論,由教師對學生進行引導,進而明確實驗的步驟、意圖,在討論中思考,在思考中獲得答案,培養探究能力。

  總之,透過對初中生物實驗教學的最佳化設計,幫助學生提升其核心素養,是全新教育發展背景下每個初中生物教師的主要責任。作為初中生物教師的我們,應該高點定位,不懈探索,創新教學方式,指導學生主動完成相關教學任務。在老師和學生的通力協作下,促進初中學生生物核心素養的形成,全面提升初中學生學習發展方面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王海娟.以創新能力培養為核心研究初中生物工程實驗設計[D].上海交通大學,2012.

  [2]朱佳.農村初中學生生物科學素養現狀與提高策略研究[D].西南大學,2013.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