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生活化,生活美學化”美學現象研究論文

“美學生活化,生活美學化”美學現象研究論文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對論文都再熟悉不過了吧,論文寫作的過程是人們獲得直接經驗的過程。你知道論文怎樣寫才規範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美學生活化,生活美學化”美學現象研究論文,歡迎大家分享。

  “美學生活化,生活美學化”美學現象研究論文 篇1

  關鍵詞:美學 生活化 淵源 流變 前景

  論文摘要:隨著大眾傳播媒介和市場化技術的不斷推進,大約從20世紀開始,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以後,一種新的美學現象應運而生,審美趣味日趨多元化,審美與生活的界限也越來越模糊不清。可以說,在整個世界範圍內,出現了“美學生活化,生活美學化”的趨勢。這一審美文化現象的淵源、流變以及發展前景如何,是美學必須要回答的問題。

  一、美學與日常生活的淵源

  美學是關於審美現象的綜合性的人文學科。自美學思想產生至今兩千餘年來,美學與生活一直有著很深的淵源。

  文化研究者們認為,文化的發展大致經歷三個時期:口傳文化時期、印刷文化時期和電子文化時期。在不同的文化時期,審美與生活由合一到分離,最後再次走向融合。

  在口傳文化與手寫文化前期,審美與生活曾經是混沌一體、不分彼此的。那時審美是生活的一部分,譬如漁獵時代的弓箭既是工具也是心愛的審美藝術品(如果當時有所謂的“審美”觀念的話)。審美與生活的界限是模糊的,或者說當時審美還沒有從生活中分娩,人的審美意識還萌動在生活實踐的母胎中。

  譬如中國古代的玉璧以及佩戴的各種美玉,既是當時的審美藝術品,同時也是祭祀用品和某種觀念的象徵物,具有原始宗教、倫理道德、政治活動的實用意義。即使到了孔子那個時代,審美仍然很難同生活分得那麼清,詩、樂、舞,並不是後來人們觀念中的純粹藝術。甚至中古時期(如魏晉)的佛教和石窟壁畫、雕像,很難說當初有多少人是帶著審美意識把它們當作“藝術品”去塑造的。西方亦如是,古希臘戲劇當初也是酒神節祭祀儀式的一部分。

  在手寫文化後期,紙張出現了,審美意識逐漸“獨立”了,此時審美與生活開始疏遠。這對審美藝術的獨立發展是一個重大促進,特別是印刷時代的到來,為審美的獨立發展提供了可能。此時,它以“精英化”、“貴族化”甚至“神聖化”姿態與“生活”拉開距離,審美被供奉在高高的奧林匹亞山頂上。人們認為,正因為審美與生活不同,它才是審美藝術,而且,似乎離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越遠,越是高高在上,就越是好的審美藝術。

  與那時的社會狀況和精神理念相應,審美活動被認為是高於生活的創造。審美藝術品被認為是出乎其類、拔乎其萃的產物,是超越凡俗的聖果。審美藝術活動因為是精英者的活動,是人上人的活動,是高雅人的高雅活動,審美藝術作品也就被看作與凡俗生活不同的高雅、特殊、精貴之物。這樣就把審美藝術家與普通人隔離開來,給藝術家戴上天才桂冠。總之,這一時期把美學與生活區別開來,強調美學與生活的距離。 但是,某些具有超前觀念的理論家做出解釋,說那些把種種“現成物”當作藝術品的人,實際上是在從事一種非常嚴肅的事業。他們實際上是在擴大或重新創造人們的審美觀念,現成物品轉換為藝術品的奧秘在於審美態度。在這些理論家那裡,任何物件,無論它是人工製品還是自然物,只要對它採取一種審美的態度,它就成為一個審美物件。然而,當什麼東西都可以為藝術的時候,藝術也就不成其為藝術了,藝術消失於生活之中或者說與生活融為一體了。

  德國著名藝術理論家克勞斯·霍內夫在討論當代藝術時指出:“在西方世界,不僅人們對當代藝術的一般態度發生了深刻變化,而且藝術本身同時也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這一變化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美學原則幾乎完全被拋棄,結果是藝術家們不再感到與社會截然對立。”

  在過去審美是一種經驗,而現在所有的經驗都要成為審美。過去只有少數“精英”才能做“藝術”、玩“藝術”,現在卻人人都是藝術家,人人都可以玩“藝術”。在後現代社會,似乎成千上萬的主體突然都說起話來,他們都要求平等,藝術成為了一個眾人參與的過程。大地藝術、觀念藝術、廣告藝術、波普藝術、卡拉OK、各種群眾藝術晚會……觀眾和演員常常合二而一。此時,創作與欣賞的界限消失了,作者與讀者的界限消失了,審美與生活的界限消失了,審美活動與現實活動的距離消解了。於是,生活就是美學,美學就是生活,美學與生活再一次走向融合。

  二、美學觀念轉變的原因和基礎

  美學發展演變的原因極其複雜,然而也有規律可尋。美學的發展不是孤立的,而是與社會生活諸多方面有著密切聯絡。因此,它的動因既有自身方面的,又有社會方面的。

  首先,經濟的影響。恩格斯曾說:“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後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

  這是從歷史唯物主義的高度指出物質生活需要和精神生活需要(包括審美需要)的關係。在物質生活水平高度繁榮之前,自然不會意識到審美活動的重要性。但是,在物質生活水平高度繁榮之後,審美活動的重要性無疑被提上日程。過去是為了“身上衣衫口中食”,現在卻是要美化自己、美化生活,透過“生活的美學化”來更大程度地解放自己。此時,人人都開始從美學角度發現自己、開墾自己。其結果導致生活成為一門藝術,或者說被提高為藝術。

  其次,市場經濟的確立,社會政治民主化程序加劇,對美學的平民化、民主化起了催化作用。在哲學方面,本質主義的解體,現象的多樣性被重視,多元思維的建立等,也對美學觀念的轉型產生影響。尤其是後現代哲學對主體的解構,更為美學觀念中的民主化、平民化及美學與生活的貼近和同一提供了理論前提。此外,藝術的自我消解,自然美、社會美的相應崛起,也使傳統美學以“藝術”來抵禦生活這一帶有明顯侷限性的美學觀念遭到質疑。

  不難想象,既然“藝術”本身已經自我消解,那麼,精英審美對於通俗審美的排斥也就成為了不可能,審美與生活的同一也就順理成章了。從社會角度看,生活美是始終存在的,只是在古典美學時期,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分工,造成了物質享受與精神享受的分離,美被從藝術的角度加以強化。進入當代社會,由於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日益融合,生活美由隱而顯,也是必然的。從勞動過程看,在古典美學時期,人們往往更重視精神產品,輕視物質產品,勞動過程也被區別為“動腦”和“動手”兩部分;而在當代社會,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逐漸合一,同樣也導致了“動手”的魅力。

  最後,技術的美被發現。從技術層面上看,電視轉播、網際網路等的出現,空間距離以及中心與邊緣的區別幾乎不復存在。伯恩海姆說:“計算機最深刻的美學意義在於,它迫使我們懷疑古典的審美藝術觀和現實觀。”人們已經注意到,日常生活正日益顯示出與藝術條件的同一性。在古典美學時代,由於以文字為基本媒介,作者與物件、讀者與作品需要透過文字的轉換聯絡,需要藉助於思維、理解、想象而完成創作或接受,審美可以從日常生活中分離出來。

  而在電子文化時代,由於電子媒介的作用,作者與物件、讀者與作品之間的聯絡由間接性變為直接性。它們有時直接合二而一,混為一體。讀者簡直用不著思維、用不著理解、用不著想象,直接感受就是,直接看、直接聽就是。由於電子媒介的存在,現實與非現實的界限越來越模糊不清。在審美上,現實與影像也處於新的關係中,你去裁縫店做衣服,可以先在計算機螢幕上逼真地做出衣服的樣子,顧客還可以參與設計,這種非現實的虛擬影象,可以絲毫不差地轉換為現實。這樣,古典藝術那種從外面去認識或把握現實的狀況被取消,藝術活動本身就是現實自身的活動。於是,藝術再也不像古典時代那樣神聖、神秘和永恆,那樣具有唯一性。機械製作、大量複製、隨身聽……把創作和欣賞帶入了新的境界。這樣,就把審美體驗與生命體驗聯絡起來,美學與生活的距離就此泯滅。

  三、美學生活化的發展前景

  “美學生活化,生活美學化”,作為一個突出的帶有世界性和時代性的現象,無疑體現出美學發展的一般規律和時代內涵。但由於日常生活中審美意識的多樣性、複雜性很難對其做出準確的價值判斷。下面從正負兩方面價值取向談一談初步看法。

  首先,從積極方面看,審美植根於日常生活,對張揚個性、解放思想、加強民主等人性的重構具有重要意義。它有利於人們追求個性解放,彰顯自我,豐富和滿足人們精神文化需求。“美學生活化”更新了原有的日常生活內容,徹底打破了中國傳統生活方式的封閉性,激發了大眾強烈的參與願望和體驗的熱情,拓寬了人們的生存空間,豐富了人們的業餘生活。它的傳播與普及,引導人們樹立起科學的生活觀念和生活態度,促使其朝著健康、文明的方向發展。

  另外,“美學的生活化”還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投身於文化市場,極大地提高了文化生產能力、文化生產手段的效能和文化產品的數量和水平,從而使高雅審美大量進入尋常百姓家,有了越來越多的市場和受眾。由於“美學生活化”演繹的世俗神話讓大眾含蓄地解放自己心中的無意識衝動,使人們在輕鬆幽默中發現小人物大世界,讓普通人覺得自己的生活同樣充滿了驚喜和陽光,並且打破了精英審美對審美意識的壟斷,消除了審美特權,促使主流審

  “美學生活化,生活美學化”美學現象研究論文 篇2

  摘要:現代醫療服務對口腔醫生的要求20世紀80年代後期, 隨著醫學美學與醫學美容學在我國的興起, 人們越來越意識到未來醫學的口腔專業技術人員,要有精湛高超的醫療技術, 還要有紮實的人體審美以及美學基本知識。目前,現代口腔醫學, 要求把藝術和科學融合在一起。

  關鍵詞:醫學美學;口腔醫學

  人類對生命的要求不僅僅是壽命的延長, 還要求生活質量的提高, 對疾病不僅僅要求治療,還要求符合美的原則, 要求醫務工作者在臨床實際中運用美學理念, 採取最優的醫療手段和護理方法, 使患者早日恢復健康美麗, 滿足患者的審美需要。

  口腔醫學美學是一門研究口腔頜面部醫學美學現象及其審美規律的科學,既是口腔醫學的專業基礎課,又是直接參與和塑造口腔系統健美的臨床美容學科,由於口腔是人體容顏美最顯露的部分,任何牙頜畸形、牙列缺損、錯位牙和口腔頜面部的創傷都會影響功能協調,感情的表達,人物的形象,所以現在就診的患者不僅要求疾病得到治療,功能恢復,而且更注重對美的要求和完善。

  1、淺談口腔工作者的美學修養

  口腔科是一門造型藝術,如牙體牙列缺損的修復,錯頜畸形的矯治,頜面部外傷的手術縫合等,無不包含和浸透著美學的因素。口腔工作者是人體美的忠誠衛士,要履行自己的崗位職責,自身必須具備心靈美和外在美的優良素質,提高自己容顏美的專業造詣。美學素質應包括儀表美、語言美、行為美、心靈美和環境美等幾個方面。

  ①口腔工作者的自我形體風格要嚴格注意修養。上班時要服飾整齊,衣著嚴謹,儀表雅潔這是表現一個白衣天使形象美的關鍵,②為患者服務或談話接觸時要保持良好的心態,耐心傾聽患者的要求,態度和藹,舉止文雅,語言文明,透過美好的語言使患者對你有一個親切信任感,進而使患者產生康復有望的積極心理;然後再檢查操作時動作要敏捷,技術嫻熟,為患者磨牙或備洞時,操作要正規動作要輕巧,程式要規範,最後在醫德、情操、品格方面還要表現出高尚,奉獻精神使患者感到一種寬鬆、寧靜、舒適感,進而產生對醫生的信任和滿意。

  醫療環境的完美是保證醫療活動正常開展的一個缺少的硬體條件,口腔工作者應積極營造一個美的工作環境。患者一踏進醫院的大門就應感覺賞心悅目,候診室內應有導醫小姐熱情接診,根據病情將患者分診到應就診的診室,同時候診室內應設有電話、飲水機科普宣傳書等。這是口腔工作者在臨床工作中應提倡和注意的美學修養。

  2、探討求美者的心理,提高醫療效果

  探討求美者的心理狀態,瞭解患者的顧慮、願望和要求,因人施治,有的放矢地採取相應的美學措施,儘量滿足患者的合理要求,達到醫患共同的目的。患者的心態分析如下。

  2.1積極型 某些患者有殘疾或前牙疾患的患者,他們往往因生理的缺陷和社會的偏見與歧視,或者受到同齡夥伴的譏笑,造成一定的心理障礙,有強烈的自卑感,這些人都迫切希望透過手術"辭舊迎新"。這一型別患者手術時都比較配合,要給患者充分參與的機會,瞭解他們的審美觀,儘量滿足其要求,以獲得理想的效果。

  2.2適應需要型 因為自我的容顏缺點,引起戀愛、升學、求職的失敗,故而透過美容實現對方需要的美。這型別患者的願望和不切實際的要求要及時疏導與患者達成一個美的共同認識。術者有義務和責任盡最大努力恢復其功能和協調,使之成為體態完美的人。

  2.3參與型 自身要求美容的心理不強烈,但看到別人術後效果好,或者經別人勸告而參與的,這類患者應保證修復的成功,讓患者滿意。

  2.4慾望過高型 客觀上沒有美容的必要,如有些人他本來已有一微黃,有光澤的健美牙齒,但他們卻認為牙齒越白越好,要求做牙齒漂白等,對這型別患者應做好解釋工作不應進行手術。

  3、應用審美意識使口腔醫學更加完美

  3.1在口腔頜面外科的修復中,要根據頜面部的解剖和美學要求,合理地選擇手術切口部位,精巧地切開與縫合,選擇最佳的手術時機,使口腔頜面部的疾患得到很好的修復,維護患者的美和健康。口腔內科的修復既要治療疾病的同時,還要使牙齒更完美,如注意不要因充填材料而使前牙變色,後牙的充填也要美觀實用。在口腔修復中運用美學規律指導設計製作,使修復體既符合解剖形態,又能體現形態美和藝術美。

  3.2口腔修復美學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3.2.1義齒的選擇以及形態的排列 選擇義齒的重點在於區別義齒的形狀和排列,能在年齡和性別方面體現患者的特點,要注意形美、應遵守法律。總結得出男性的特點是以毅力和力量為主的表現形式,是一種"陽剛之氣", 女人的優雅和溫柔,是"陰柔之美。"一般年輕女性選擇圓鈍、貝殼形人造牙冠,按照平均角度,圓弧狀各個角度的平衡,對稱佈置,易與女性的特徵和性格相聯絡。特別是年輕的成年人男性患者,人工牙齒需要明確的標準,尤其是在切牙中的平衡安排,把側切牙轉向內側,尖牙向外轉,覆蓋範圍較小的側切牙,中切牙突出,突出男性的剛強性格。而老年患者,應該體現其滄桑的形態,在排列人工牙和選擇人工牙形態方面要注意以下幾點:人工牙切端發生磨損,頸端是尖型的,暴露牙根部,鄰面以面接觸,需藉助調磨以及修改等工序以達到美觀的效果。 3.2.2人造牙的顏色 天然牙具有好的色澤,分為淺白、淺黃和淡黃色;選擇完成製作假牙或牙烤瓷冠,應與天然牙色線、牙鄰牙或皮膚的顏色搭配。醫生認為環境周圍顏色的口比色的影響應該如患者的口紅、面妝、毛巾的顏色、醫患服裝、診室牆壁的顏色以及有色光源等,均可能會影響比色精度,使修復身體失去真實的感受。烤瓷牙製作過程中,由於種種原因,特別是由於瓷的厚度不夠做成的烤瓷冠,缺乏足夠的水平,牙體冠、頸、活力切割邊緣不容易區別,這些應在生產過程中避免,生產的烤瓷冠應該模仿同名牙齒表面的不規則性發育溝、窩和自然磨損,在燈光的照射下,形成漫反射入射光產生光澤,從視覺上更可能產生與天然齒的類似的感覺。

  3.2.3牙齒修復的和諧之美 如何讓牙修復前後達到和諧之美。和諧之美是指對稱分佈應包括平衡、對比色、協調的形態與和諧的比例。因此,前牙修復需求之間的關係,實現與鄰牙色澤均勻的一致,並符合比例協調的要求。中切牙,側切牙,在大小選擇是有區別的,側切牙最小,中切牙最大,下頜牙比上頜牙小,雖然他們,但整體佈局和大小應該沒有差異,混合整齊尋求和諧之美。排列應與上下頜弓關係相呼應,在牙弓弧線上進行排列,前牙具有合適的覆蓋關係,無論從唇面觀或面觀,前牙的排列曲線不是處於呆板的直線狀態。一個美麗的微笑,上頜的4個切牙切緣構成的曲線應和下唇緣線基本吻合,而下唇緣線的弧度會因年齡的增長和麵部表情肌肉張力的下降而逐漸減小,即年輕人的下唇緣線彎曲程度較老年人大,老年人的下唇緣線已經趨於平直狀態,所以應使中切牙與側切牙和平面相差的距離(一般為1mm)進行患者年齡特徵的判斷。Richarde EoLombardi等主張:中切牙凸顯年齡,側切牙凸顯性別,尖牙凸顯性格。

  參考文獻:

  [1]孫少宣. 口腔醫學美學教學中若干問題的探討[J]. 中華醫學美學美容雜誌, 2003,9(6):363-364.

  [2]孫少宣,唐麗麗,王光護.美學在牙醫學中的地位和功能[J].中華醫學美學美容雜誌, 2000,6(5):261.

  [3]曲曉娟,劉鐵玉,張麗君. 口腔醫學美學課程的設定探索與研究[J]. 中華醫學美學美容雜誌, 2001,7(4):207-208.

  [4]Yoshikai T, Yonemitsu N, Ishimarn J, et al. Pleomorphic adenoma of the salivary glands: correlation between Gallium-67 uptake and histopathological components[J]. J Nucl Med, 1998, 39:537-541.

  “美學生活化,生活美學化”美學現象研究論文 篇3

  關鍵詞:音樂情感審美

  摘要:優秀的音樂作品具有永恆美的特質,有時我們可以憑直覺感受到,有時需要一個學習、理解,逐漸深入,領悟的過程。如何去表現音樂作品,領悟作品中的情感,使之更生動真切,這就需要對其儘可能的理解準確,感受得深,音樂作品的情感表現與傾“聽”是分不開的。

  音樂是文化形式中最純粹的精神文化形式和精神活動方式,同時又是最直接的情感活動形式。德國古典哲學家黑格爾在《美學》強調音樂的內容是感情的表現,說:“在這個領域裡音樂擴充到能表現一切各不相同的特殊感情,靈魂中的一切深淺不同的歡樂、喜悅、諧趣、輕浮、人性和興高采烈;一切深淺不同的焦躁、煩惱、憂愁、哀傷、痛苦和惆悵等,乃至敬畏崇拜和愛之類的情緒都屬於音樂所表現的特殊領域。”

  一、作品的情感

  音樂的情感表現,是把我們內心從音符中感受到的東西,透過彈奏樂音的方式顯現出來。簡言之,就是內心感受在樂音上的顯現。音樂作品的情感表現具體是透過旋律、節奏、音色、等音樂手段來實現的。而音樂風格是指音樂作品來表現音樂內容的方式、形式、方法等方面的總的特徵。古典主義的音樂風格講究形勢美,它美化生活,從理想的高度觀察生活,給生活以永恆,感官上易於聽辯強弱;古典主義的音樂作品遵循美學的原則,對稱、平衡,具有唯美主義特點;浪漫主義更像是一種年輕,充滿對未來慾望的表現;表現主義強調藝術表現人的情感,體現情感論音樂美學的觀點。

  個性也可稱為人格,反映一個人整體的精神面貌,它具有一定傾向性的心理特徵。人受到的文化環境不同,就產生了不同的審美認知和審美習慣,展現出不同的審美特徵。例如,現在多數年輕人難以接受傳統戲曲音樂,老人一般也都不能接受前衛的搖滾音樂,認識這樣的音樂過於嘈雜喧鬧,毫無音樂美感,因此他們對音樂作品的情感審美力也會千差萬別。現代社會中,生活節奏不斷加快,壓力不斷增大的人們越來越需要音樂,這種貼近於情感的藝術來調節,而對於那些充斥著不協調的、冷冰冰的、機械的現代“純音樂”,除了好奇和驚訝之外,便不會再有更多的興趣。在我個人看來“音樂是情感的藝術”應該是一條永遠不變的真理,它抓住了音樂最本質的東西,它有豐富的內涵並與人的思想有著密切的聯絡。從某種角度來講,在音樂中,人的情感才是最重要的!這就要求表演者無論是從演奏技術上還是音樂美學思想上都有有所研究,才能更好地表現作品的情感。

  二、作品的傾聽

  音樂是聲音藝術,聽覺是人類最重要的感官之一。音樂是一種抽象的聲音表現,要掌握其特點只有依靠聽覺的記憶。如果我們沒有把所選擇的樂曲仔細消化吸收,很容易就會變成走馬觀花,只知其貌而感覺不到內涵。對一首作品要有深刻的瞭解和印象,主要的就是多次的反覆聆聽。一般來說,在反覆聆聽的過程中,已經能夠逐漸瞭解到音樂作品中的細膩變化。比如《夕陽簫鼓》,這首中國經典的鋼琴曲,旋律委婉質樸,節奏多變,雖為鋼琴曲,但依然能夠聽出絃樂器特有的音調。我們注意到了旋律線的起伏,感受到了節奏的轉變,隨後注意到音色的轉化,腦海中展現了一幅夕陽映江、晚風輕撫、江樓鐘鼓的畫面,這就是真正進入了音樂。 好的音樂作品是人對生活感受的抽象反映,具有強有力的聽覺、視覺等感官衝擊力,讓聽眾產生強烈的情感激盪,當它能夠滿足聽眾需要的時候就會產生一種期待感,刺激著聽眾的感官期待下次的繼續聆聽。好聽即為美,但真正做起來卻很難。美為和諧,不僅是作品表現的自然,身心也要融入到其中,是聽還是看,一切皆為自然流露,達到一種賞心悅目。音樂使聽者的心靈得到提升,給人一種精神的慰藉和心靈的共鳴。它比一般的語言更為深刻,比文字更為動人,音樂翩然而來,令人無法抗拒的感覺,不自覺的融入其中。日常語言是具體的,有條件的、有限度的;而音樂語言則是抽象的、感性的,直接作用於人的感覺器官且難以捉摸。音樂的語言,不是任何單純的“說”就可以表達的情緒語言,它是思想上無法用具體語言表述的。

  平時還要注意多收集不同風格的各類作品,多聽,多分析,多比較,來加強內心對音樂的感受和理解,提高自我的情感審美能力。把樂曲中體會到的美和自己在生活中親身經歷過的體驗融合起來。比如,當我們從一首樂曲中體會到一種歡樂的美感時,很自然地,也會聯想起我們自己曾經有過的歡樂情緒。當我們在彈奏中把這兩種歡樂合而為一時,那就既表現了樂曲的,也表達了自己的歡樂。對作品多加揣摩,主動參與把自己對作品的理解表現出來,力求真實再現作品風格。一部好的音樂作品,最突出的特性就是聽眾可以在欣賞作品的第一時間裡感受到作者的情思,樂曲很好地表達了作者想要抒發的`意境和思想,使整部作品猶如作者自身命運和心靈的寫照,讓人為之動容。音樂作品的情感表現不僅要合二為一,還要注意必須忠實地反映原作者的創作意圖,除了內心對音樂的感受和理解外,還必須結合紮實的鋼琴彈奏技術,才能真正有效的表現好音樂。

  音樂情感表現是目的,彈奏技術是手段,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只有具備了樂曲的內涵和個人的體驗,才能生動感人,令人信服。一部好的音樂作品,最突出的特性就是聽眾可以在欣賞作品同時感受到作者的情思,樂曲很好地表達了作者想要抒發的意境和思想,使整部作品猶如作者自身命運和心靈的寫照,讓人為之動容。音樂改變的不是人的心態,而是在音樂中提升人使其狀態與理性,更完美的結合。

  參考文獻:

  [1]童道錦,孫明珠,鋼琴教學與演奏[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4,1.

  [2]保羅·亨利·朗,西方文明中的音樂[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9.

  [3](德)黑格爾,美學導讀[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6.

  [4](德)達爾豪斯,音樂美學觀念史引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6,7.

  “美學生活化,生活美學化”美學現象研究論文 篇4

  摘要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全球文化交流的不斷增強,西方音樂劇逐漸傳播開來,成為全世界人民喜聞樂見的一種藝術形式。近幾年來,不少人開始對西方音樂劇中的悲劇美學進行研究,認為西方音樂劇中的悲劇美學蘊含了不少動人心絃的藝術元素,本文就深入淺出的對西方音樂劇中悲劇美學的產生原因、構成因素、藝術價值等方面進行分析,試圖填補西方音樂劇研究中的一些空白。

  關鍵詞西方音樂劇悲劇美學

  在人類漫長的的文化發展歷史中,西方古老的音樂劇是一種重要的表現形式。據說目前我們能夠完整欣賞的劇本且有史可記載的,就是西方的古希臘音樂劇。西方的音樂劇中的音樂風格多種多樣,不拘一格,不受到任何公式化模式的約束。音樂劇的作曲風格分為爵士、搖滾、鄉村音樂、迪斯科、靈魂樂等,其中不少也採用了混合式的作曲方式,融入了多種音樂元素。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全球文化交流的不斷增強,西方音樂劇逐漸傳播開來,成為全世界人民喜聞樂見的一種藝術形式。許多音樂劇作品不僅在對傳統的創作手法進行了創新,還大膽地引入了異域的許多音樂元素,使得西方音樂劇成為一門相容幷蓄的豐富藝術。正因為如此,越來越多的音樂學者和相關研究人員開始加大對西方音樂劇的關注。尤其是近幾年來,不少人開始對西方音樂劇中的悲劇美學進行研究,認為西方音樂劇中的悲劇美學蘊含了不少動人心絃的藝術元素,本文就深入淺出的對西方音樂劇中悲劇美學的產生原因、構成因素、藝術價值等方面進行分析,試圖填補西方音樂劇研究中的一些空白。

  西方音樂劇中加入悲劇因素的重要原因

  從古至今的藝術史上,能夠打動人心的藝術作品往往都不是喜劇而是悲劇,無論是西方古希臘中的《美狄亞》、《奧德賽》還是中國傳統的《霸王別姬》、《梁祝》,無一不是以悲劇的情節內容和表現形式扣人心絃。西方音樂劇發展到今天已經成為藝術與經濟結合的產物,尤其是好萊塢音樂劇,既要講究藝術的價值性,又要考慮是否具有商業價值,這就要求西方音樂劇不得不越來越多的考慮加入悲劇因素來吸引眼球。現代西方音樂劇中的悲劇元素由現代的歌舞手段來進行演繹,將歌唱、舞蹈、佈景等音樂元素有機的融合在一起,其悲劇的渲染力就更加強烈了。想要充分的表現出西方音樂劇的魅力,那麼悲劇因素就是不得不重視和表現的。音樂劇的創作要調動一切手段和形式為劇情演繹故事而服務。西方音樂劇的不斷多樣化發展,促使我們嚮往能在更大範圍裡和更高層次上展現音樂劇中悲劇美學的表現力和審美功效。

  悲劇因素和西方音樂劇的結合,從很大程度上要求我們能夠積極發揮想象,進行創造,以求最大程度的達到音樂劇出神入化的完美表現力。 西方音樂劇中悲劇美的表現方式

  1、透過音樂旋律詮釋音樂劇中的悲劇美

  音樂劇中號的旋律,往往可以引起演員和觀眾的情感共鳴。雖然有的西方音樂劇的臺詞十分冗長,但是感人至深的旋律卻可以彌補這一不足。西方獨特的詩化語言和演員演唱的旋律透過良好的結合,輔助以佈景、道具等,常能將音樂劇推向高潮。以著名的悲劇式音樂劇《羅密歐與朱麗葉》為例,此部音樂劇本身就是一個極為悽美的愛情悲劇,故事情節中就具備了“悲劇美”的潛質。當音樂劇發展到高潮的時候,尤其是男主人公殉情的時候,此時全劇的高潮來臨,小提琴演奏出哀怨婉轉的主旋律,甚至輕而易舉的就達到了催人淚下的感人效果。此時此刻,在旋律的指引下,一部音樂劇隱藏在悲劇因素下的巨大美感被無限的放大出來,不得不說為音樂劇的表現力增添了十足的色彩。

  2、透過舞蹈等織體語言表現音樂劇中的悲劇美

  西方音樂劇中的舞蹈動作以及其他肢體語言也都嚴格表現出“動作性”的藝術特性,音樂劇透過演員流動性的動態肢體語言來塑造音樂劇中的形象,並且反映音樂劇中的美感。很多音樂劇的創作者利用舞蹈和戲劇的共同衝突來抒情達意,他們透過音樂中節奏的變化而變化演員的舞蹈動作,其動作幅度的不斷變化能夠來表現塑造形象的內心情緒變化。例如音樂劇《紅色的天空》中,為了表現黑人所受到的種族歧視以及其他種種悲劇,演員採用了爵士舞步,雖然這和傳統的音樂劇有很大的差別,卻很好的融入了黑人本土的音樂元素,大力量的舞蹈動作恰如其分的表現了一種內心的悲憤之情,讓觀看之人也不得不為之感嘆。

  透過以上的論述我們不難發現,西方音樂劇注重的美學很大程度上要服從於感覺和感知,其目的之一就是要對觀看者造成視聽上的強烈衝擊力。西方音樂劇越來越重視悲劇美的演繹,就是為了突出這種心理和感覺上的強烈衝擊力,並使觀眾與整個音樂劇產生共鳴。

  參考文獻

  【1】黃定宇.《音樂劇概論》.中國戲劇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

  【2】錢苑?林華.《歌劇概論》.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

  【3】康洪興.《戲劇導演表演美學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6月第一版.

  【4】劉佳《試論西方音樂劇在二十世紀的發展傾向》.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5年3月第一版.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