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學導論論文

動物學導論論文

  動物學是揭示動物生存和發展規律的生物學分支學科。下面,小編為大家分享動物學導論論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摘要:本文概述了生物多樣性的概念、含義、意義和現狀。指出了生物多樣性減少的主要原因,涉及自然、人為及制度原因,其中人為原因主要包括:生境喪失、生物資源過度開發、環境汙染、外來物種入侵。並結合我國實際情況,提出相關保護對策,如在制度方面:建立、完善自然保護區制度和制定自然保護區法、建立外來物種管理法規體系;在保護中持續利用生物資源;加強國際合作與行動,以此促進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

  關鍵詞:生物多樣性 原因 可持續利用 保護對策

  引言:生物多樣性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環境基礎,也是當今國際社會環境和發展的研究 熱點問題之一。中國是全球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家之一,它有的生物物種數量約佔全球的十分之一,是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地區。但是由於自然、人為及制度方面的原因,中國的生物多樣性正遭受著嚴重的損失和破壞,保護生物多樣性已成為擺在人們面前的急中之急、重中之重的事情。本文旨在透過對這些原因的分析,提出建設性意見,以資探討。

  1.生物多樣性概述

  1.1 生物多樣性的概念、含義

  1992年6月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各國簽署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第二條對生物多樣性作如下解釋:所有來源的形形色色生物體,這些來源除其他外包括陸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態系統及其所構成的生態綜合體。

  1994年我國政府制訂並公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對生物多樣性作如下概念:所謂生物多樣性就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植物、動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構成的綜合體。

  但是上述對生物多樣性的概念缺乏全面性、準確性和簡練性,故本文將生物多樣性定義為反映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境和所包含的組成部分的綜合體。

  生物多樣性包含三層含義,即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三者之間既有區別又有聯絡。遺傳多樣性是指某個物種內個體的變異性;物種多樣性是指地球上生命有機體的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是指生物圈內生境、生態群落和生態過程的多樣性以及生態系統內生境差異、生態過程變化的多樣性。三者之中生態系統多樣性是基礎,而物種多樣性是關鍵,遺傳多樣性含有的潛在價值最大。

  1.2 生物多樣性的意義

  生物多樣性與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有著密切的關係,每個層次生物多樣性的都有著重要的實用價值和意義。物種的多樣性為人類提供了大量野生和養殖的植物、魚類及動物產品;遺傳多樣性則對培育新品種、改良老品種有著重要的作用,如人們可利用一些農作物的原始種群、野生親遠種和地方品種培育高產、優質和抗病的作物。在生態系統中的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改善生態系統的調節能力,維持生態平衡。因此生物多樣性不僅能夠為人類提供豐富的自然資源,滿足人類社會對食品、藥物、能源、工業原料、旅遊、娛樂、科學研究、教育等的直接需求,而且能夠維持生態系統的功能、調節氣候、保持土壤肥力、淨化空氣和水,從而支援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和其它活動。此外生物多樣性直接影響著中國的文化多樣性。

  1.3 我國生物多樣性現狀

  我國在1987年公佈的《中國珍稀瀕危保護植物名錄》第一期中,公佈的瀕危種類有121種,受威脅的158種,稀有的110種,共計389種,其中一類保護植物8種、二類的157種、三類的22種。另據中國紅皮書的估計顯示,超過1/10即500多種脊椎動物物種和15%~20%即400~500種高等植物已經受到威脅。而我國對境內的物種及其數量尚無確切的統計數字,尤其對瀕危物種的調查尚不全面。出現的問題是有些國家未列入瀕危物種名錄的物種面臨生存威脅,有的甚至瀕臨滅絕,而另一些則由於人為的保護、繁育、利用而使種群數量有所增減,因而有必要調整其保護級別或劃出、劃入保護之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藥用動植物,如黃草,急待保護。

  此外,近年來野生生物貿易已經對中國的生物多樣性產生了較大影響。由於糧食、中醫藥、服裝等對野生生物的需求日益增加,野生動植物的非法交易也急劇增長,對幾種瀕危動植物物種以及一些沒有列入國家保護名單之內的動植物物種數量已經構成威脅。如:藏羚羊。

  2.生物多樣性損失的主要原因

  生物多樣性的喪失,既有自然發生的,也有因自然發生的,但是就目前而言,人類活動(特別是近兩個世紀以來)無疑是生物多樣性的損失的最主要原因。此外製度特別是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則是引起損失的另一主要原因。

  2.1 自然原因

  一是物種本身的生物學特性。其一是物種的形成與滅絕是一種自然過程,化石記錄表明,多數物種的限定壽命平均為100~1000萬年。其二是物種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或變異性、適應性比較差,在環境發生較大變化時難以適應,因此而面臨滅絕的危險。如大熊貓,其瀕危的原因除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以外,與其本身食性狹窄、生殖能力低等身體特徵有關。二是環境突變(天災),如地震、水災、火災、暴風雪、乾旱等自然災害。

  2.2 人為原因

  由於人類對生物多樣性對人類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同時又過多的重視經濟發展,而對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淡薄,從而導致生境破壞時有發生;對生物資源開發過度,有些甚至是掠奪式的開發;環境汙染嚴重;對外來物種入侵問題重視不夠以及制度的不健全,這些都是導致生物多樣性減少的主要原因。

  2.2.1 生境的喪失、片斷化、退化

  棲息地破壞和片段化已成為我國一些獸類數量減少、分佈區縮小和瀕臨滅絕的主要原因。伐木和佔地是中國生境被破壞的兩大主要原因。天然林的大幅度減少直接威脅到從苔蘚、地衣到高等物種的生存。此外伐木也是導致森林火災的一個主要原因,中國在過去25年內因森林火災共損失了860萬公頃的.森林。以農業和建設為目的的佔用森林、溼地和草原則是生境破壞的另一個原因。據估計,中國目前農田的1/3本來是處女林,這一問題在中國熱帶地區尤為嚴重。而在過去的半個世紀裡,沿海溼地的一半左右已經發生改變,高原湖泊周圍的溼地也損失嚴重。另外,1950~1980年間中國湖泊面積減少1/10.

  生境的片斷化是指一個面積大而連續的生境被分割成兩個或更多小塊殘片並逐漸縮小的過程。多種人類活動都可能導致生境的片斷化。如鐵路、公路、水溝、電話網路、農田以及其他可能限制--生物自由活動的分隔物,和自然保護區內修築公路等人為設施。特別是由於這些人為設施的建立,使得動物的活動受到限制,從而影響其覓食、遷徙和繁殖,而且植物的花粉和種子的散佈也會受到影響。因而引起動植物種群數量下降並引起區域性滅絕。同時由於生境的片斷化,陽光、溫度、溼度及風的變化,也會導致一些物種瀕危、甚至滅絕。另外生境的片斷化有助於外來物種的入侵,進而威脅到原由物種的生存。

  生境退化則是生境部分的失去原有功能,如由於經濟發展、過度放牧等原因,使得草場退化嚴重,引起草原生物生理機能衰退,從而對其生存構成威脅。

  2.2.2 掠奪式的過度開發

  許多生物資源對人類具有直接的經濟價值。隨著人口的增加和全球商業化體系的建立和發展,人類對之的需求隨之迅速上升,其結果導致對這些資源的過度開發並使生物多樣性下降。

  而當商業市場對某種野生生物資源有較大需求,通常會導致對該種生物的過度開發。典型的例項是人類對海洋鯨類的獵捕活動與鯨類數量的消長之間的關係。我國許多藥用植物,如人參、天麻、砂仁、七葉一枝花、黃草、羅漢果等,野生的植株都已經很有限了,如果仍不加限制必然導致滅絕。其中偷獵、濫挖X私野生動物行為對生物的多樣性威脅最嚴重。

  2.2.3 環境汙染

  2.2.3.1 水體汙染

  水體汙染能夠對水生生物(特別是魚類)生命週期的任何發展階段,產生亞致死或致死作用,影響他們的捕食、尋食和繁殖。其中亞致死的水體汙染對水體生物多樣性的影響更為突出、普遍、久遠。在這種環境中的生物繁殖能力下降、生長緩慢或者死於環境脅迫有關的疾病。而水體富營養化能夠使水體生物多樣性顯著下降,昆明滇池即是一例。

  2.2.3.2 土壤汙染

  土壤汙染通常會使當地植被退化,甚至變成不毛之地,同時土壤動物也會變的稀少甚至絕跡,其生物多樣性比未受汙染區顯著下降。如礦區、尾礦堆積地一、礦區廢棄地以及垃圾填埋廢棄地都少有樹木生長。

  2.2.3.3 空氣汙染

  人類排放到大氣中的各種有毒有害物質均能夠對生物體產生不同程度的損失,並對生態系統構成危害。經各種途徑進入空氣的二氧化硫、氨、臭氧等能夠直接殺死生物。來自冶煉廠廢氣中的有毒金屬能夠直接毒害植物。而由於臭氧空洞、酸雨以及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所引發的溫室效應等造成的生物多樣性損害、減少越來越受到國際社會關注和重視 ,特別是溫室效應引起的全球變暖和酸雨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2.2.4 外來物種入侵

  外來物種入侵對生物多樣性造成了很大威脅。其入侵方式有三種:一是由於農林牧漁業生產,城市公園和綠化、景觀美化、觀賞等目的的有意引進或改進,如在滇池氾濫的水葫蘆、轉基因生物;二是隨貿易運輸旅遊等活動傳入的物種,即無意引進,如因船舶壓倉水、土等帶來得新物種;三是靠自身傳播能力或藉助自然力而傳入,即自然入侵,如在西南地區危害深廣的紫莖澤蘭、飛機草。在全球瀕危物種植物名錄中,大約有35% ~46%是部分或完全有外來物種入侵引起的。2002年來自南美洲亞馬遜河的食人魚又名食人鯧在我國掀起軒然大波。其一旦流入某一水域達到一定規模時,可能會大量屠殺其他魚類,給生態平衡和生物多樣性帶來危機,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

  2.3 制度原因

  雖然我國在保護生物多樣性方面取得一定成績,但是由於制度特別是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使生物多樣性遭受了不必要的損失。主要表現在:雖然國家已把環境保護的成效納入政績考核之中,但是有些地方政府並未把此真正納入工作計劃;對生物多樣性有影響的重要部門(如農業、林業、漁業、科研機構等)對此重視夠,缺少相關具體實施細則、行動及專業人員。自然保護區是保護物種及其生境的有效方法,我國已建立數目眾多的保護區,但是相對與國土總面積而言是不夠的,而且部分保護區管理混亂、土地權屬不清等也需要完善。在法律制度方面,雖已實施《自然保護區條例》多年,但是畢竟在法律效力上位階較低,調整面窄,處罰力度不夠,故需要進行新的立法以保護自然保護區、物種及其生境。而在外來生物入侵問題上,雖有一些法規涉及,如《進出境動物檢疫法》但是沒有專門法規對此做相應調整,法律漏洞較大。

  此外,由於經濟發展;新的城鎮、水壩、水庫、礦區的開發、建設;旅遊活動以及國際合作不充分也會對生物多樣性構成威脅。

  3.保護對策

  保護生物樣多性不僅需要加快治理環境汙染,把保護工作納入國民經濟發展計劃,更重要的是在生態系統水平上採取保護措施,傳統的做法主要是建立自然保護,透過排除或減少人為干擾來保護生態脆弱區,在一般情況下,確是保護某些物種或生態系統的有效途徑。但是存在許多問題,需要加以完善,有必要透過立法的途徑解決,主要是對自然保護區進行立法。鑑於外來物種對生物樣多性的影響日益嚴重,而我國卻沒有專門立法保護措施,故建議建立外來物種管理法規體系。而且隨著人口和用地的不斷增長,被動的保護已很難真正達到保護的目的,為此提出可持續利用生物資源。同時生物多樣性對全人類都有著深遠的意義,需要各國政府和人民的積極參與,故特別強調國際合作和加強國民教育。

  3.1 建立、完善自然保護區和制定《自然保護區立法》

  自然保護區是具有保護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的雙重性質,並且是一定的空間範圍的區域。在我國指對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態系統、珍惜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的天然集中分佈區和具有特殊意義的自然遺蹟等保護物件所在地的陸地水域和海域,依法劃出一定面積予以特殊保護和管理的區域。

  據《世界資源》1997年的統計,全世界已建立較大面積的保護區1.04萬個多,其無論在保有物種、遺傳、生態系統的多樣性還是在保護物種生境上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各國也意識到,由於缺法相關法律保護,自然保護區建設、管理混亂,保護區內開發與保護矛盾突出,亂砍、濫挖偷獵行為時有不斷,造成一些自然保護區破壞嚴重。

  因此,許多國家對自然保護區和國家公園進行了專門立法。如,英國《國家公園和鄉土利用法》,日本的《自然公園法〉澳大利亞的國家公園與野生生物保護法》 加拿大的《國家公園法》,韓國的《自然公園法》 等。另外,一些國家制定了自然保護區或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的綜合性法律,並將自然保護區納入其中。例如,日本的《自然保全法》、紐西蘭的《自然保護法》、韓國的《自然環境保護法》等。這些法在保護生物多樣性上取得很大成效。

  所以無論是按國際通行做法還是從我國國情出發,都有必要抓緊制定一部《自然保護區法》,對由於自然保護區的保護、建設、管理、開發和利用而產生和存在的社會關係進行調整。建議在原有法規中法律制度:如審批制度、分級分割槽制度、管理制度、檢查應急制度的基礎上,修改和完善相關法律制度,如分類性保護和管理制度、監督管理體制、投入保障制度,借鑑國外相關先進經驗,創設新的法律制度,如功能區劃制度和社會影響評價制度。

  3.2 防止外來物種和建立外來物種管理法規體系

  外來物種入侵不僅對當地生物構成威脅,同時對經濟和人體健康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因此一些國家對此進行了立法。如美國先後頒佈或制修訂了《野生動物保護法》、《外來物種預防和執行法》、《國家入侵生物法》、《外來有害生物預防和控制法》、《聯邦有害雜草法》等;紐西蘭《生物安全法》等。

  我國雖有一些法律法規涉及外來物種管理,如根據《野生動物保護法》(1988)農業 和林業局分別建立了水生和陸生野生動物引進審批制度;《野生植物保護條例》(1996)、《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法》、《動物防疫法》和《植物檢疫條例》。但是目前尚無針對外來物種入侵的專門法規。《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涉及到 外來入侵物種物種,但是未制定專門針對外來物種入侵的行動計劃,所以中國急待制定相關法律法規以確保生態安全和保護本國生物多樣性。如設立引種許可證制度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建立外來物種入侵預警機制。

  另外,對外來物種進行普查和有計劃清除,也很有必要。

  3.3 在保護中持續利用生物資源

  雖然全世界已建立眾多自然保護區、國家公園等多形式保護方法方式,但是相對於地球生物圈而言,其保護的生物多樣性是有限的。因此人們認識到,有效和長期可信的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方法是持續利用生物資源。指對生物資源的利用應以使生物多樣性在所有層次上得以保護、再生和發展。對保護而言,沒有合理利用也就沒有保護。利用自然保護和發展旅遊業就是一例。不但有經濟效益,實際上也是宣傳群眾、教育群眾,從而獲得廣大人民群眾的廣泛支援。這本身就是社會效益的體現,也是自然保護的價值體現。

  另外建議對生物多樣性有影響的重要部門(如農業、林業、漁業、科研機構)制定生物多樣性保護規劃,並將其納入他們的生產計劃中,鼓勵生物的資源利用方式的多樣化。包括根據當地資源的實際情況實施傳統的農業和林業措施;推進科研與教育;採取必要的辦法使保護區免受人類活動的影響和進行遷地保護。

  3.4 國家合作與行動

  在生物多樣性問題上,世界各國的共識是生物多樣性問題不是區域性的、地區的問題,而是全球性的問題。聯合國有關組織、世界科學界和各國政府部門認為國際合作是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方面。因此我國政府應積極的參與國際合作加入協定,聯合打擊跨國非法貿易與捕獵。加強科研協作,但是要注意主權與產權問題。

  我國已加入的公約協定有《瀕危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國際捕鯨公約》、《生物多樣性公約》、《熱帶木材協定》、《關於保護特別水禽的重要溼地公約》等等,為了更好的保護我國生物多樣性,應積極的開展國際合作,並制定相關的實施計劃與細則,在必要的情況下制定相關行政法規或法律。

  3.5 加強環保教育

  從整體和區域性看,國民素質的高低直接關係到生態環境及生物多樣性的好壞,大量資料表明,凡是受環保教育程度越低的國家和地區,通常生態環境破壞頻率越高、程度越深、問題也越多。而對生物多樣性的可持續發展這一社會問題來說,除發展外,更多的應加強民眾教育,廣泛、通俗、持之以恆地開展與環境相關的文化教育、法律宣傳,培育本地化的親生態人口。特別值得重視和提倡的是利用當地文化、習俗、傳統、信仰、宗教和習慣中的環保意識和思想,如民族地區的龍山、鳳水,進行宣傳教育。另建議在中小學中專門開設環境課程或在自然、化學、生物、地理及中進行環保教育,尤其值得重視的是課外活動。

  此外,加快對全國生物多樣性的清查;根據實際情況變更動植物保護級別;恢復破壞的生態系統;及對一些重點珍稀瀕危物種進行人工繁育和擴群工作,也很有必要。總之,一個物種的消亡往往不是單個因素作用的結果,而是多個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所以,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工作是一件綜合性的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參與,不僅需要政府,更需要民眾;不僅需要單個學科,更需要多學科;不僅是一個國家或地區,而是全球的共同參與與合作。

  參考文獻:

  [1] 王羲 國際環境法 法律出版社 1998

  [2] 韓德培主編 環境保護法教程 法律出版社 1998

  [3] 曹志平 生態環境可持續管理 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2001

  [4] 毛文永、劉劍平全球環境問題與對策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3

  [5] 伊武軍 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 海洋出版社 2001

  [6] 熊治延 環境生物學 武漢大學出版社 2000

  [7] 中國外來物種黑名單 科學生活 2004(3)

  [8] 中國人類發展報告2002 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2004.3

  [9] 王豐年 論生物多樣性減少的原因 清華大學學報 2004(3)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