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糧食安全面臨的挑戰和出路論文

淺談糧食安全面臨的挑戰和出路論文

  糧食是關係國計民生的戰略性商品,要保證中國糧食安全,不但要政府在政策上進行指引,促進中國糧食結構的最佳化,還要政府在法律上進行強有力的限制,保證耕地安全。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淺談糧食安全面臨的挑戰和出路論文,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摘要:“民以食為天”,糧食不僅僅是一種經濟資源,更是一種重要的生命資源。糧食關係到國家的穩定和社會的長治久安。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農業生產率不斷提高,糧食的供給已經基本滿足人們的需要,而且多年供大於求,糧食形式明顯改善。當前,世界糧食價格大幅波動和全球經濟危機的蔓延,對我國糧食安全問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應對糧食安全問題始終是關係到國計民生的重大戰略性問題。

  關鍵詞:糧食安全 挑戰 出路 緊平衡 預警機制

  我國近年來糧食生產形勢大好,但從長遠看來,糧食安全問題的陰影始終揮之不去。黨的十七x把“確保國家糧食安全”首次寫入重要文獻。中央經濟會議、農村工作會議進一步強調:“糧食安全的警鐘要始終長鳴,鞏固農業基礎的弦要始終繃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的要求要始終堅持。”這也充分體現了我國對於糧食安全問題的深切考慮。

  一,糧食安全的概念

  xxxx年11月,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在羅馬召開了第一次世界糧食首腦會議,通過了《世界糧食安全國際約定》,第一次提出糧食安全的定義:保證任何人在任何時候都能得到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夠食物。

  1996年11月13日,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在羅馬召開第二次世界糧食首腦會議上透過《世界糧食安全羅馬宣言和《世界糧食首腦會議行動計劃》,重新對糧食安全的定義做出表述:只有當所有人在任何時候都能夠在物質上和經濟上獲得足夠、安全和富有營養的糧食來滿足其積極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喜好時,才實現了糧食安全。

  現在,我們認為糧食安全對於一個國家而言,是化解和消除導致糧食危機的各種因素,保證一個人的生活具有足夠富多富有營養的糧食。

  二,糧食安全問題的現狀分析

  我國近些年糧食生產發展勢頭大好,但從長期看來,糧食安全問題依然嚴峻,供求長期處於“緊平衡”狀態。我國的耕地資源少,淡水少,使我國糧食的生產能力受到一定製約。此外,我國作為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解決好每一個同胞的吃飯問題依舊是一項艱鉅的任務,我國的國情決定了糧食安全問題是我國長期存在的基本問題。

  (一)糧食供給處於緊平衡。

  目前中國糧食的產需供給率大概是97%,玉米產需基本平衡,小麥、水稻供求偏緊,大豆存在較大缺口,薯類生產增長較快。從長遠看,糧食生產受資源、氣候、技術、市場制約和種糧比較效益影響,產量大幅度增長的難度很大。而隨著人口增長,畜牧業和糧食加工業的快速發展,糧食消費量繼續增加的趨勢不可逆轉。因而緊平衡將是中長期中國糧食供求的常態。

  (二)糧食價格上漲趨勢增強。

  從2004年開始糧食價格開始上漲。2006年9月後,由於物價上漲、種糧成本高等因素的影響,玉米小麥價格上漲速度加快。2008年糧食價格繼續上漲,特別是大豆及豆油價格漲幅劇烈。在成本、需求、政策各方推動下我國糧價持續上漲。

  (三)飢餓人口有增無減

  據聯合國公佈的最新資料,2009年全球每天忍受飢餓的人數將達到10.2億人,扭轉了過去40年中飢餓人口持續減少的趨勢,而且這一數字將繼續增加。

  三,我國糧食安全面臨的挑戰

  (一)資源環境因素的制約使得糧食供給增加困難

  中國是世界上人均農業資源最少的國家之一,人均耕地面積1.38畝,只有世界的1/3,並且耕地質量下降,沙漠化、鹽鹼化、水土流失和汙染嚴重。全國適宜耕種的面積只有一億畝,擴大耕地面積有限。此外,我國的水資源短缺,且時空分佈不均。我國人均水資源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北方地區總體上嚴重缺水,影響了糧食生產。受氣候影響,我國乾旱缺水的狀況也將有增無減。另外農田水利設施老化,而且科技支撐不足,也使得糧食增產緩慢。發達國家科技進步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為75%,而中國僅為發達國家的一半。

  (二)糧食需求剛性增長,供需矛盾加劇

  我國人口基數大,新增人口多,持續到2030年左右,中國人口可能達到16億。按照每年增加500萬噸的供應量,到2020年需要5.25億噸,到2030年需要6.4億噸左右的糧食供應。這種人均糧食需求量加大和人口總數穩定增長,必然對我國糧食安全帶來極大挑戰,需求的剛性增長將使我國今後糧食供求平衡的壓力增大。從區域分佈看,糧食產銷分佈很不平衡,糧食銷區的產銷缺口有擴大的趨勢。同時隨著人均收入的增加,人均糧食的消耗量也會增加,這也增加了對糧食的總需求。

  (三)農業生產方式落後,產業化程度低。

  近年來,我國糧食加工業雖然有了較大的發展,但是與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還存在一定差距。而且我國廣大農村依然沿襲傳統、分散的生產模式,糧食生產的科技附加值低。現階段,糧食加工轉化主要有三種形式:口糧加工、飼料加工和工業用糧加工。三種加工方式都存在這規模小、企業多、技術落後和加工能力過剩的問題。在經營方式上,產業化程度低,糧食生產加工銷售各自為戰,沒有形成產業鏈條。

  (四)糧食應急和救濟系統不健全

  長期以來,我國把糧食生產作為作為重中之重,對糧食安全的預警工作重視不夠,這也是造成我國糧食生產懸殊動盪的原因之一。市場經濟發達的國家實踐證明,建立科學的糧食安全早期預警系統是政府調控、引導農產品市場必不可少的前提和基礎。近年來,我國雖然開始著手建立糧食安全預警體系和應急措施,但是起步晚導致很多地方的糧食預警體系還不健全,一些措施還沒能得到落實。此外,糧食的資訊公開度較低,缺少對低收入家庭和農村困難家庭在糧食價額波動時的保護措施,而且在遇到突發性問題時也沒有良好的預防措施。

  (五)糧食浪費現象嚴重

  我國的食物來源比較狹窄,侷限於種植業中的穀類和薯類作物。有統計資料顯示,中國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費的糧食價值高達2000億元,被倒掉的.食物相當於2億多人一年的口糧。 據一項針對北京部分大學餐後剩菜剩飯情況的調查表明,倒掉的飯菜總量約為學生購買飯菜總量的三分之一。按全國大專以上在校生總數量2860萬人(2009年底資料)計,大學生們每年倒掉了可養活大約1000萬人一年的食物。此外,有關部門在提及浪費糧食的問題時,往往會更多地強調消費端,而忽視解決糧食生產、儲存、流通等環節的“隱性浪費”問題,原糧食利用率低,愛惜糧食觀念淡薄,浪費糧食現象隨處可見。

  四,新形勢下我國糧食問題的出路

  (一)穩定耕地和糧食種植面積,提高農業綜合生產力

  一是加大耕地和環境的保護。 在我國資源和耕地數量不斷減少,糧食供應緊張,只有耕地得以穩定,才能更好地解決糧食種植的合理結構,確保糧食安全。我國應當加大對基本農田的保護力度,確保農田規模。實施嚴格的耕地農田保護制度,同時加大執法力度,要注重農業生態環境的恢復與重建。二是提高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是穩定糧食生產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重要保障。為此我們應當一方面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另一方面加大對農民的宣傳教育,強化其對基礎設施的重視。同時加大國家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穩步推進農田水利、中低產田地改造等專案,有效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此外還應提高農業物質裝備水平和現代化水平,改善糧食生產條件和生態條件。

  (二)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保護糧食安全。

  我國糧食科技是個薄弱環節,科技貢獻率低,技術成果轉化慢,因為必須不斷加快我國糧食的科技發展,拓展創新點,為保障糧食安全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撐。我國需要加強對農業關鍵技術的研究,搞好良種培育,改進栽培技術。大力研究和發展生物技術,開闢糧食等主要食物的高新技術產業化道路。同時,我們還應當研究和發展食物保鮮技術,對食物採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儲藏保鮮,是加強食物安全保障的不可替代的措施,可以減少浪費,有利於降低經濟成本,也能夠維護實物的質量。此外,我們還應當加強對農民農業科技的培訓,提高農民的種植糧食的技能,運用高科技來改造我國的傳統農業。

  (三)建立糧食安全預警和應急保障體系

  如今,影響我國糧食安全的因素越來越多,各種的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都會給糧食的安全造成嚴重的影響,我們必須建立糧食安全預警系統和應急保障系統。根據對糧食市場情況的動態分析,及時進行資訊的跟蹤、採集、整理,並做好充分的預測分析,一旦發生災害和突發事件,有關部門能夠以最快的速度採取應對措施。同時,需要根據不同年份的收成狀況,逐步完善糧食的生產、需求和儲備工作,建立一套完整的糧食儲備的收購、管理和流通、週轉制度。我們需要依據國內外糧食市場狀況,從而 及時補充和拋售儲備糧,穩定國內糧食市場。此外政府應鼓勵農民進行合理的儲糧, 國家應該給與適當的補貼和政策指導。

  (四)倡導節約糧食人人有責的社會風尚

  保護糧食安全不僅僅是控制糧食生產,更要重視糧食消費。糧食資源是有限的,過度透支只會使糧食安全問題存在更大的隱患。應當提倡適度節儉的糧食消費,反對鋪張浪費的行為。要在全社會範圍內形成節約糧食,人人有責的社會風尚。加強糧食產後減損技術的推廣,控制糧食的過度加工,糧油的過度加工,使原料中的營養成分大量流失,降低了成晶的營養價值,造成了原料資源的極大浪費。此外,要引導科學飲食,倡導健康消費,形成合理的膳食結構。

  結語:

  糧食是關係國計民生的戰略性商品,要保證中國糧食安全,不但要政府在政策上進行指引,促進中國糧食結構的最佳化,還要政府在法律上進行強有力的限制,保證耕地安全。我們都應該把維護國家糧食安全作為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和使命,真正的為保障糧食安全作出貢獻。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