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教學評價論文(精選6篇)

初中語文教學評價論文(精選6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生活中,說到論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透過論文寫作可以培養我們獨立思考和創新的能力。那麼你知道一篇好的論文該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初中語文教學評價論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初中語文教學評價論文 篇1

  摘要:

  新課程標準指導下的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正在煥發出新的生命力,思考和探索新課程理念下語文課堂教學的新的基本評價標準也成為廣大中小學老師研究的焦點之一。本文擬就目前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評價提出“快樂、對話、開放、感悟、探究”等五條最基本的評價標準。

  關鍵詞:

  評價;快樂;對話;開放;感悟;探究

  隨著語文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很多語文教育方面的專家學者,特別是廣大中小學語文教師,都在思考和探索新課程理念下語文課堂教學的新的基本評價標準,希望弄清楚新課堂與舊課堂到底有哪些區別,以探索具有針對性、實效性的教學策略,更好的落實新課程理念,大面積大幅度地提高初中語文教學質量。這裡,筆者談談自己初步的思考和探索,提出五條最基本的評價標準,僅供廣大同仁在今後研究語文課堂教學評價時參考。

  一、傳統語文課堂教學評價的弊端和侷限

  (一)“是否完成認知目標”限制了教師對學生認知能力以外的其他發展的關注。在傳統的教學評價標準中,教師是否完成預定的教學目標,更確切地說是這節課的認知目標,是作為一節好課的很重要的指標。的確,完成認知目標是教師在組織教學中一件很重要的任務。有時候我們會聽到這樣的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設定很多問題情境,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有問有答,或討論或交流,教師將課堂組織得“熱鬧非凡”,將學生調動得“興趣盎然”,但檢測學生實際掌握知識和形成能力的情況卻並不理想。原因就在於教師在備課時,未抓住完成該教學目標的關鍵條件。像這樣未完成預定認知目標的課顯然不能稱得上是一節好課。但如果為了完成認知目標,而抹殺學生的創造性,忽視學生的情感的課也不能視為一節好課。認知性任務不是課堂教學的中心或惟一目的,教師不應只關注知識的有效傳遞,而不考慮學生的發展。學生的發展不僅包括認知的發展,也包括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發展,包括各種能力的發展以及個性的發展。學生的想法中也許蘊涵著創造性的火花,也許是對知識更深刻的理解,可是教師不願意在這上面花時間,因為怕影響教學進度,完不成認知目標。

  (二)“絲絲入扣”的教學設計嚴重束縛了教學中的靈活性和變通性。傳統的評課標準,往往強調教學程序要安排合理,教學環節井井有條。許多觀摩課,教師不敢拿出原汁原味的課,就是怕評委們說自己設計的課“漏洞百出”,說自己水平低。教師期望的是學生

  按教案設想作出回答,努力引導學生得出預定答案。整個教學過程就像上緊了發條的鐘表一樣,什麼時間講授,什麼時間提問,給學生多少時間回答問題等都設計得“絲絲入扣”,結果往往是把一節好課上成了表演課,演員就是教師,或者說主角是教師,學生則是配角,是觀眾。教師對課堂上出現的意外情況常常採取迴避的處理方法。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看不到教師的隨機應變,看不到對學生思維出現阻礙時的點撥。教學過程好似一杯淡而無味的水,觀後不是讓人拍案叫絕,為之喝彩,而是讓人覺得索然無味,無任何收益。因此,我們說教學“貴在得法”,就體現在教師如何作好學生學習和探究的促進者、啟發者、指導者和合作者。

  (三)“樣樣俱全”的所謂優秀課常常使教學忽略學生學習中的實際需要。在傳統的課堂教學評價指標體系中指標可以說十分完備,而且每一項指標幾乎都有固定的要求,諸如,“教學目標明確”、“教學程序安排合理”、“課堂提問精煉”、“多媒體運用恰當”、“板書設計美觀”、“教態自然”、“語言流暢”等等。結果我們會發現,許多觀摩課中的不少環節就是為迎合評課標準而設計的。但是我們的教師有沒有想過,課堂教學既然是為學生的學服務的,就必須圍繞學生在學習中的實際需要來設計,其目的是使所有的學生都真正地參與到學習中,獲得知識和能力的發展。如果為了把知識發生、發展的過程讓學生親身體會到,在黑板上即使板書並不那麼美觀,甚至讓學生參與板書,又何嘗不可呢?相反,如果讓所謂的多媒體限制了學生的理解,讓所謂的板書限制了學生的理解,那才是一堂既可悲又失敗的課。傳統的評價標準所存在的弊端和侷限性使得我們思考這樣一個問題,一種好的、值得倡導的課堂教學究竟應該是怎樣的,或者說一堂好課的評價標準應該包含哪些方面?為此我們研究了課堂教學的科學評價問題。

  二、新課標理念指導下評價一堂好語文課的標準

  在新課標理念指導下評價一節課,應該從教師組織學生活動的角度去觀察,從引導教師關注活動的直接效果——學生是否能夠實現有效學習,有多少學生在多大程度上實現有效學習的角度去設計活動、組織教學,這樣才會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積極導向作用,也才能促進課堂教學評價自身的健康發展。實際上,由於評價者自身觀念的滯後,由於課堂評價標準存在某種偏差,課堂教學評價給實際教學工作帶來誤導的現象並不少見。所以,在研究制定好課標準時,必須堅持現代教育的基本理念——堅持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思想,堅持以發展的觀點評價發展中的教學過程的態度,使我們所倡導的好課標準,不是懸在師生頭上束縛其主動精神發揮的利劍,而是幫助教師提高自身業務水平,引導師生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武器。課堂教學的本質既然是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進行有效學習的活動過程,評價課堂教學就應該從觀察學生學習活動的角度來進行。觀察的重點是活動過程,是學生在教師組織下的活動過程,這些組織工作的惟一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實現有效學習,所以,教師的組織活動不是觀察、考評的重點。只有在教師的活動引發了學生的活動以後,只有把教師的活動與學生活動聯絡在一起的情況下,測量評價教師的活動才對評價課堂質量有意義;否則,不論教師講解得如何生動,不論教師展示了多少教育資源,只要它們沒有激起學生的有效學習,都是不必要甚至無價值的。在度量、評價課堂教學時,把觀察重點從教師的作為轉到學生的作為上,把教師的作為聯絡到學生的活動上來加以評價,反映了我們對課堂教學本質的新認識。當然,在這樣分析評價課堂教學以後,並不是否認教師對教學的主導作用,因為學生有效學習活動表現就是教師勞動的成果,反映了教師的組織與計劃的水平,所以,我們仍然可以在一定條件下依據課堂上學生的實際表現來評價教師,來認識教師的業務水平與敬業精神。作為對一種活動過程的評價,應該從活動的目的、活動的過程、活動的效果、活動的氛圍、活動的特色等方面來加以評價,在制定課堂教學評價標準時,應該抓住以下五項指標:

  (一)語文新課堂應該是一個快樂的課堂。快樂教學是一種成功的教學實踐,讓每一位學生享受學習的快樂,是新課程的一個最基本的理念。我國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就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好之,樂之,就是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高漲,求知慾望強烈,以學為樂。那麼,怎樣才能獻給學生一個快樂的課堂呢?最基本的是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做到“三個充滿”:

  1、充滿情趣,使學生熱情高漲地學習語文。興趣是入門的先導,熱情是不竭的動力。要把一節語文課上得讓學生“小臉通紅、小眼發光、小手直舉、小嘴常開”,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樂園,就必須把激發興趣、調動熱情放在首位。

  2、充滿激勵,使學生信心十足地學習語文。激勵性語言猶如催人奮進的號角,能鼓舞人心、增強自信。那麼,怎樣才能使教學充滿激勵、讓學生具有學習的信心感和安全感呢?首先要求教師必須遵循三條基本原則:即確保“學生無錯”原則,從多角度評價學生;堅持民主平等原則,多與學生商量溝通;尊重學生人格原則,不傷害學生自尊。其次是提倡教師採用激勵性的課堂用語:如盼其成功:“彆著急,再想想,你會想起來的”;促其成功:“你想得真好!為大家開了一個好頭”;幫其成功:“你的想法真好,能把想法說得更清楚一些嗎?”

  3、充滿賞識,使學生輕鬆愉悅地學習語文。賞識能使人快活,賞識能使人心智開啟,賞識能使人靈感湧動。那麼,怎樣才能做到賞識學生呢?賞識學生,就要相信學生,尊重學生,理解學生,善待學生;賞識學生,就要蹲下來看學生,細心捕捉他們身上的閃光點;賞識學生,就要包容學生,在包容中為學生指明前進的方向。作為教師,我們永遠也不要對學生說“你不行。”因為說學生不行,實質就是學校不行、老師不行,應該檢討的是學校和教師。

  (二)語文新課堂應該是一個對話的課堂。對話教學是在新課程背景下出現的一種新的教學形態,是相對於傳統的“獨白式”教學而言的,是以“溝通性”的“對話”為其本質的教學。克林伯格指出:“在所有的教學中,進行著最廣義的‘對話’。……不管哪一種教學方法佔支配地位,這種相互作用的對話是優秀教學的本質性的標識。”對話教學主要有言語型對話、理解型對話、反思型對話三種課堂實踐形式。言語型對話是指以言語為主要表現形式的教學對話,可分為師生對話和生生對話;理解型對話是指人與文字的相互理解與闡釋,包括師本對話和生本對話;反思型對話是指以自我反思為主要手段的師生對話。在課堂上,幾種對話形式密切聯絡、相互影響,共同構成錯綜複雜的對話教學實踐形態。運用語文新課程理念來審視,進入對話狀態的語文教學主要由生本對話、師生對話與學生的自我對話所構成,並且具有和諧的師生關係、學生積極參與、面向生活的廣闊天地、能挖掘學生無限的創新潛能四個顯著特徵或重要作用。因此,語文教學要給學生一個對話的課堂,必須抓住這種對話狀態:

  1、生本對話,充分感悟,使學生在感悟中不斷提高。生本對話就是指學生對文字的閱讀和理解。《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閱讀教學建議”中指出:“閱讀是蒐集處理資訊、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由此可見,將學生閱讀文字視為對話,強調的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主體意識和參與意識,使他們在積極主動的參與中將個體感受與文字意義交融,與文字共同生成各種帶有學生個性色彩的文字意義。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就是對這種解讀的最恰當的形容。

  2、師生對話,溝通引領,使學生在引領下不斷進步。作為語文教學狀態的師生對話,我們不能簡單地理解為語文課堂上的師生問答,而是蘊涵著教育性的相互傾聽和言說。它需要彼此敞開自己的精神世界,從而獲得精神的交流和價值的分享。因此,教學中的師生對話,是師生心靈的相互溝通,它不僅表現為提問與回答,還表現為交流與探討、獨白與傾聽、欣賞與評價;教學中的師生對話,不是居高臨下地告訴學生“這是什麼、那是什麼”,而是引領學生在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和探究發現中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創造。

  3、生生對話,互動交往,使他們在交往中不斷髮展。合作學習理論認為,生生對話是教學系統中極具潛力的寶貴的人力資源,是教學活動成功的不可或缺的因素。因為,生生對話賦予了教學濃厚的情意色彩,能充分滿足學生的心理需要;生生對話給每個人提供了發表自己觀點和看法、傾聽他人意見的機會,能使同窗真正成為學友。生生對話主要有討論式、問答式、辯論式三種形式。

  (三)語文新課堂應該是一個開放的課堂。新課程所追求的教學的開放性主要體現在教學觀念、教材內容、學習方式和教師心態的開放等方面。《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語文是母語教育課,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要“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在“教學建議”中指出:語文教學要“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群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語文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在教學中要能真正給學生一個開放的課堂,必須在教學時空、教學課型、教學內容等方面實施開放策略:

  1、教學時空的開放,以拓寬學習時空,讓學生時時處處可以學語文。傳統教學的教學時空是封閉的,以上課、下課鈴聲為教學的起始和終結,教師走進課堂才表明教學的開始。開放的教學時空是沒有嚴格的起點和終點的。它包括以下兩個方面:一是課堂的時空向課前開放。比如,課前向學生公佈教學內容,學生可先透過查詢資料、蒐集資訊來幫助預習新課,以便課堂上與教師、同伴、文字對話,使課堂真正成為自主、合作、探究的場所。特別是作文教學,如果事先讓學生擬題、議題、定題,給學生較充足的準備時間,到作文課時,學生就會文思泉湧、“下筆如有神”。二是課堂的時空向課後開放。下課鈴聲絕不是教和學的休止符,它應成為繼續探究的新起點。傳統的封閉式教學是把所以問題解決在課內,而開放式教學則提倡把問題帶出課堂、帶向生活。

  2、教學課型的開放,以創新學習的形式,讓學生生動活潑地學習語文。開放的.教學課型主要包括兩層含義:一是指教師要從傳統的教學模式中解放出來,構建起開放的教學課型;二是指不搞統一的教學課型,鼓勵教師與學生共同構建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鼓勵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大膽嘗試、勇於創新。如質疑式(其操作程式為:“學生質疑→帶疑閱讀→嘗試討論→小組交流→解疑存疑。”)、討論式(其操作程式為:“出示討論題目→定向學習材料→組織小組討論→開展全班交流。”)、辯論式(其操作程式為:“學習新材料→確定討論題目→分組做準備→兩組展開辯論→辯後師生小結。”)、茶館式(其操作程式為:“課前預習教材→七嘴八舌談見解→教師適當作點評。”)等等,各具特色,開放多變。

  3、教學內容的開放,以開發學習的資源,讓學生的學習內容豐富多彩。開放的課程觀認為,教材只是教學的一個媒介、一種載體,師生周圍有取之不盡的課程資源,教師要善於發現和利用:一是用好有字之書,包括教科書(引導學生讀好用好課本是課堂教學的主要任務,教師要由“教教材”轉變為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讓教材為師生的教與學所用)、課外書(古代多少學者說過:“三分得益於課內,七分得益於課外。”如果詩人說“功夫在詩外”的話,那麼學生則是“功夫在課外”)。二是關注無字之書(教學起源於勞動、生活,理應迴歸生活。生活是一本無字的書,生活是一所沒有圍牆的大學,我們應該隨時引導學生從生活中汲取豐富的營養)。三是開發自己的書(根據學校特色,開發校本課程,以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

  (四)語文新課堂應該是一個感悟的課堂。《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而且《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從心理學角度來描述語文教學過程的心理動詞就有很多,比如“感受、體驗、想象、體會、思考、感悟”等。事實上,“感悟”與語文及語文教學有著更為密切的關係,“感悟”一詞所揭示的心理特徵更真實具體地反映了學生在語文活動中的心理過程。文學作品尤其是詩歌的閱讀特別強調“感性、感覺、感悟”,特別強調“多義性”,不能以“一解”去斷然地統一“多解”,去否定“多解”,更不能用“人解”(別人的解)去統一“我解”(自我的解),去否定“我解”。詩歌的閱讀尤應如此,傳統的逐字逐句串講詩意的教學模式不符合新課程的要求,也不適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語文教學規律,應樹立“以人為本,自讀自悟”的教學理念。因為在所有的文體中,詩歌的音樂性是最強的,很講究韻律和節奏。郭沫若把音樂性看作是詩歌的生命,只有吟詠、誦讀,才能把詩歌的音樂美充分地體現出來。因此,朗讀應成為小學閱讀教學的主旋律,“讀中質疑、讀中探究、讀中感悟、讀中釋疑”,應該是閱讀教學特別是詩歌教學的基本途徑。

  (五)語文新課堂應該是一個探究的課堂。《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可以說,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和增強學生創造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而富有個性、創造性、探究性地學習,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和創新能力,是這次新課改的焦點、熱點,也是語文教學改革的難點、重點。探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教師引導下的一種綜合的、自主生成的、創新性的學習活動,不僅有利於喚醒學生的無知意識、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最佳發展,而且有利於學生理解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絡、養成學生良好的人格品質。同時,給學生一個探究的課堂,還有利於克服基礎教育課堂長期存在的“三重三輕”(即重知識、輕能力,重結論、輕過程,重模仿、輕創新)的弊端,能夠滿足學生渴望探究的心理需求。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

  總之,我們的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只要體現出“快樂、對話、開放、感悟、探究”等特徵,才能使學生真正成為“愛學語文的人,會學語文的人,有豐厚文化底蘊的人,有語文運用能力的人,能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人”。

  初中語文教學評價論文 篇2

  摘要:

  語文課是綜合性和實踐性較強的學科,教師在設計作業時,應遵循新課改的理念,在圍繞這兩個特點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作業的功能。目前看來,初中語文作業作為與課堂緊密相連的重要環節,並沒有得到教師或者教育研究者的絕對重視,很多語文教師依舊沿用落後的作業佈置方式,如抄寫課文、做練習冊等。針對這一情況,廣大初中語文教師應認真分析作業設計的現狀,找到問題,發現原因,並採取有效措施最佳化作業設計。

  關鍵詞:

  初中語文;作業設計;現狀;評價

  作業是檢測學生是否掌握課堂知識點的常用方法,《教育大辭海》對作業的定義更加細化,共分兩類,一是課堂作業,即教師在課堂上佈置學生當場完成的練習,二是課外作業,即學生利用課餘時間獨立完成的學習活動。語文作為一門與生活聯絡緊密,綜合性較強的學科,其作業設計受到了家長和教師的關注,本文就對語文作業設計與評價進行簡單分析。

  一、新課改大環境下語文作業設計與評價的狀態

  (一)教師對作業設計存在誤解

  大部分語文教師已經適應了新課程改革的很多要求,可在語文作業設計中,常常將鞏固知識、提高實踐性的課外作業與考試終結性考點練習混為一談,作業設計中缺少對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實踐性考量,把語文課外作業變成了簡單機械的學術性或技術性練習。這種方式讓學生失去了在實踐中學習語文、利用語文的機會,脫離了初中語文的學習規律,長久下去就會導致學生失去語文學習的興趣,失去使用語文的好習慣,只是埋頭於日復一日的機械化的習題訓練中。想要用這種方式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可以說是在浪費校方和學生的時間和精力,是事倍功半的行為。究其根源,教師設計語文作業時因循守舊、不善創新是導致學生對課外作業反感的主要原因,這也是新課改不提倡的行為。

  (二)教材及練習冊缺乏創新性

  教材和練習冊作為學生完成作業的基本工具,同樣有不進步、不創新、不改變的弊端。目前,市場上提供給學生的練習冊的習題在形式與內容上幾乎與試卷上的習題如出一轍,如針對語法的考量,對於文學常識的積累要求,還有閱讀理解的掌握等。每本練習冊的內容換湯不換藥,完全看不到與生活相關的題目,甚至連閱讀理解性題目都有標準答案可供參考,毫無趣味性。就是這樣固定的模式、機械的訓練充斥著初中生的整個課外生活,最終導致他們對語文學習失去興趣。

  (三)盲目追求數量

  題海戰術是每個學生都不陌生的詞語,很多語文教師不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佈置作業,只追求所謂的面面俱到,覺得學生做的多、看的多就一定能記得住。更有甚者,還會有拔苗助長的行為,比如,從中考試卷中拿出幾道必考題來讓學生練習,讓很多學生倍感壓力。尤其初三的學生面對升學這一特殊節點,更容易接受這種大數量的作業,可實際上並沒有多大作用,調查結果顯示,題海戰術與提高成績並非是成正比例關係,如果運用不得當,反而會讓學生更加疲憊。

  二、研究的意義何在

  新課程改革的推行讓語文教學越來越人性化,很多學者提供的理論資料都對課堂實踐起到了指導作用,然而針對語文作業設計與評價的討論似乎並不多。在教學過程中,語文課外作業既能讓學生從實踐中得到鍛鍊,又能讓教師透過學生的實踐得到反饋,是雙方良好溝通的捷徑。所以說,教師在課堂教學保質保量完成的基礎上,對於語文作業的設計與評價也要重視起來,透過作業的設計與評價檢測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而因材施教,採取恰當的措施縮小學生間的差距。以上已經提到了初中語文作業設計的現狀,學生的學習熱情逐漸被枯燥的習題訓練消磨掉,而新課程改革也對這一現象做出了明確的指示,它要求學校正確認識課外作業,不能把作業完全當成語文教學的附屬品,這一指示要求教師要轉變觀念,把握好作業設計是否對學生有幫助。

  三、改革及策略

  (一)語文的實踐性不可忽略

  前文提到了語文這一學科是充滿實踐性和綜合性的,所以教師千萬不能忽略學生將語文學習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比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展開以某段課文中的經典事例為主題的辯論賽,讓他們在唇槍舌戰中鞏固課文知識,提高應變能力、邏輯能力和口語表達;或者鼓勵學生看電視來汲取精華,蒐集並記錄他們認為優質且深入人心的廣告語,每週與同學分享討論,經典的廣告文案大多出自有強大文化底蘊的工作者手中,是學生學習提煉語言的一種非常好的渠道。另外,教師應鼓勵學生利用課餘時間瀏覽課外書籍,關注時事新聞等,讓生活教會學生實踐、學習、總結和提高。

  (二)教師評價主觀性太強

  “優、良、中、差”“對號、錯號”“A、B、C、D”是每個學生都不陌生的教師評價,對於語文課程來講,這種評價方式是以偏概全,不能正確衡量學生真正的語文水平或成績。教師做出的評價往往是以他們心中所謂的標準答案為中心、判定結果的一種模式,而透過課外作業,對學生做出實踐過程、學習精神、合作能力和態度等過程性評價才是真正全面的評價。這樣的評價讓學生覺得自己的努力得到了鼓勵,容易產生成就感,進而更加喜歡去探索和完成課外作業,所以說,以往極具主觀性的教師評價應該“更新換代”。

  四、結語

  佈置作業的目的是讓學生鞏固已學知識,並能運用到實踐中去,所以保證作業助學生掌握知識是評價其設計是否合理的重點。除此之外,語文作業設計一旦成功,對於師生關係、家長與校方關係都有積極效果,所以語文作業設計絕不僅僅是教師的教學工作。初中語文作業的改革是一項複雜而長期的工程,雖然在實施中仍有諸多困難,對其有效性設計和評價策略仍有需要商榷的地方,廣大教師應該迎難而上,繼續探索最佳化語文作業的有效方法。

  參考文獻:

  [1]鄂志雲,新課改下高中語文作業的現狀及對策[D].信陽師範學院,2015.

  [2]張如意,黃之能,高中語文作業個性化設計與實施策略[J].現代教育科學,2013(4):22-24.

  [3]闕銀杏,吳積興.指向助學功能的初中語文作業設計[J].上海教育科研,2016(2):73-75.

  [4]高桂花.淺談初中語文作業設計[J].學週刊,2013(32):174

  初中語文教學評價論文 篇3

  一、農村語文綜合性學習的評價體系及其出現的問題

  在進行前期實地調查的過程中,我們發現關於語文綜合性學習,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實地教學,我們都沒有相對成熟的學習和評價體系。語文綜合性學習雖然在城市裡逐步發展,但在農村卻舉步維艱。有份調查顯示:農村初中老師對於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的重視程度不到35%,而學生真正參與並積極投入過活動的不到10%。在農村中學,大多數語文老師只是讓學生們去學習理解和考試有關的課本知識,並沒有安排和語文綜合性學習相關的實踐活動。追究其原因,絕大多數是因為教師思想認識相對落後,把農村落後、缺少外界溝通和學習條件的教學環境當作藉口,不積極開展關於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實踐活動。同時由於農村學校中考壓力大,教師為了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提升學校聲譽,採取應試教育的題海戰術,只從考試大綱的範圍指導學生做題練習,語文綜合性學習就被應試教育所取代了。

  二、農村語文綜合性學習評價體系需要共同維護

  語文綜合性學習的評價體系需要學校、老師、學生以及社會人員共同協助,積極參與,同時要有相應的考試製度來配合,不能因應試教育和考試壓力而放棄。學校間可以相互交流,汲取精華,去除糟粕,逐步形成適合自己學校的教學活動和評價體系。在綜合性評價體系建立時,不要侷限於形式主義,評價的方方法要多元化,評價結果公開透明、真實科學。評價的主體不能只有學生,教師以及其他參與進來的人員都要進行評價。評價的操作實施首先要動員全體人員,然後協商進行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的評價工具,例如評價表,製作評價表一般多用表格和專案清單的形式。可以透過學生自評,師生互評等形式開展評價工作。也可以開辦公開課等形式,讓學生家長、其他班級學生等參與進來。開展豐富的語文評價。這種多人參與的評價模式,也有利於提高農村家庭中父母對孩子教育的認可,進而促進農村學生的學習進步。

  三、結語

  語文綜合性學習的評價對於全面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非常重要,它參與到學習活動的每一個過程。語文綜合性學習的評價能夠保證語文綜合性學習成功開展,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確保不會應付了事。為了保證語文綜合性學習達到我們預期的良好效果,使其盡最大力量發揮應有的教學質量,必須建立一個完善、科學、全面、合理的評價體系。這就要求我們教育工作者不斷去探索和發展。

  初中語文教學評價論文 篇4

  摘要:

  本文從初中語文有效教學的必要性出發,分析了有效教學的特徵。在此基礎上,重點探討了提高初中語文課堂有效教學水平的策略和方法:做好初中和小學學生的知識銜接,營造和諧活潑的語文課堂氣氛,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有效實施自主合作學習方式,進行有效評價活動。

  關鍵詞:

  初中語文;有效教學;自主學習;分層次教學;有效評價

  一、初中語文有效教學的必要性

  在新課改下,有效教學已經成為教育工作者重點研究的課題。如何在教學中做到有效、高效,是目前教育工作的重點。追求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已經成為推進素質教育的首要問題。由此可見,提高初中語文課堂有效教學水平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有效教學的特徵

  探討初中語文有效教學,必須要了解有效教學的特徵。其特徵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有效教學必須面向全體的學生,注重學生的參與活動,同時,在實施有效教學時,必須瞭解學生的心理特徵、學習基礎和需要;第二,在有效教學實施過程中,必須明確教學的目標以及教學的重難點,制定的目標學生必須透過努力能夠達到;第三,對於有效教學的產出和投入必須滿足高效比;第四,在有效教學的實施中,必須注重生活化教學,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和背景;第五,有效教學必須要求教師做好反思性教學;第六,有效教學必須要求師生有挑戰性的思維活動,有遷移和創造的慾望和能力;第七,有效教學必須要求學生能夠及時反饋,表明學生獲取、應用所學知識和技能,目標達成性高。

  三、提高初中語文課堂有效教學水平的策略

  1.做好初中和小學學生的知識銜接

  要想銜接好學生初中和小學的知識,必須要多途徑地瞭解學生的識字狀況,根據學生的不同水平分層次教學。

  第一,多途徑地瞭解學生識字狀況。瞭解學生的語文水平,是教師實施有效教學的關鍵。具體的方法包括讓學生寫自我介紹、進行家訪等。教師要透過各種途徑得到有效的情況,從而在面對學生問題時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

  第二,根據學生的不同水平分層次教學。分層次推進教學是提高學生能力和水平的有效方法,而分層次推進教學的前提是必須掌握學生的真實水平。在掌握學生真實水平後可以將學生分為幾個等級,針對不同的等級,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和方法。透過這樣的方式,讓學生都能擁有成就感,水平都能相應地提高,達到有效教學的目的。

  2.營造和諧、活潑的語文課堂氣氛

  初中生已經到了叛逆的年齡,其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受外界環境的影響非常大。因此,要想進行有效的教學,必須營造和諧、活潑的語文課堂。學生在輕鬆的氣氛下,更容易完成課堂學習。為此,初中語文教師必須做到以下幾點:第一,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要面帶微笑。微笑是情感交流的紐帶,是創設和諧教學氛圍的重要手段。第二,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要以積極、飽滿的熱情面對。透過這樣的態度,讓學生感到聽課是一種精神享受。第三,發揮正面強化的作用。教師在語文課上經常使用正強化,會使學生保持愉快的心情,對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很有好處。

  3.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多媒體教學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已經得到廣泛的應用,是有效教學的一個重要手段。多媒體教學可以做到圖文並茂,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將一些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所學內容。多媒體教學有助於實現“輕負高質”和實施高效愉悅教學,落實素質教育的要求。可以說,多媒體的靈活運用將會給中學語文高效愉悅教學帶來勃勃生機。

  4.有效實施自主合作學習方式

  “自主”就是學習者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自主學習就是學習者自覺主動地去發現、探索、理解知識的過程,即自我導向、自我激勵、自我監控。自主學習的含義為:首先是學習者的主體性得到充分的體現。其次是學習者的選擇性得到了實現。另外,增強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性。小組合作學習,不但提高了學生的興趣,還能夠促進學生之間的團隊合作精神,對學生以後的成長有非常大的幫助。

  5.進行有效評價活動

  有效評價活動是實現有效教學的一個途徑。為此,教學評價首先要客觀公正。在這個基礎上,再堅持鼓勵為主。教師一定要正確處理學生出現的錯誤,不能把激勵評價用到極端,對於學生的錯誤不能敷衍了事,一定要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的實想法,然後才能做出相應的評價。其次,教師應錘鍊課堂教學的評價語言,必須做到準確,不能模糊。

  總之,提高初中語文課堂有效教學水平是非常有必要的。在以後的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不斷創新提高初中語文課堂有效教學水平的策略和方法,讓初中語文課堂變得更加高效,以此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

  參考文獻:

  [1]王海國.農村初中語文有效教學的三個策略[J].讀寫算(教師版),2013年,(03).

  [2]楊素雲.對初中語文有效教學的解讀與思考[J].學週刊(B).2013,(01).

  [3]劉朝.農村初中語文有效教學策略研究[J].現代交際(下半月).2012,(08).

  [4]範曉晨.新課程理念下提高初中語文有效教學的策略[J].祖國(教育版),2012,(10).

  [5]吳俊新.新課程背景下初中語文有效教學策略初探[J].新課程(教研版).2012,(08).

  初中語文教學評價論文 篇5

  一、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精心預設

  1.預設學生的學習情況。對語文課堂教學的預設,教師首先可以從學生方面入手。學生是一群鮮活的生命個體,每位學生的知識水平、認知能力等都不相同,再加上其課前準備的程度也都不一樣,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的時候要及時地瞭解他們的知識儲備,還要儘可能地預測隨時會發生的一些課堂變化,針對這些變化再思考具體的對策,為豐富課堂的生成性資源做好必要的準備。

  2.明確目標。教師要考慮到一堂生動的語文課要注意的問題和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有哪些,可能會收到怎樣的教學效果。因此,為了提高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就需要教師深入研究教材內容,明確課堂教學目標。這樣也能夠幫助學生明確自己的學習目標,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3.預設為生成預留空間。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要時可以把教案進行最佳化。很多完整的教案並沒有考慮到預設之後的生成資源,這會導致在具體的教學中不利於鍛鍊學生的思維能力。因此,教師在整理教案時要為課堂的教學預設留有充足的空間。

  二、構建互動平臺,促進課堂生成性資源生成

  生成性資源主要指的是在課堂教學中,師生在共同體驗教學過程中所產生的一種課程資源。傳統的教學模式缺乏過程性和靈活性,很難促進生成性課堂資源的生成。因此,要想構建高效語文課堂,教師需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來合理地安排課堂教學活動,隨時注意課堂的動態,搭建良好的互動平臺,有效地促進課堂教學的生成性資源的生成。此外,語文教師不要只把注意力放在教材與課程標準的內容上,應該更關注學生在課堂活動中的具體表現,在學生的活動中去發現、整合相關的資訊,形成並且有效地把握、利用這些生成性的資源。這樣做既能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又能夠促進高質量的語文課堂資源的生成,構建高效率的課堂。

  三、設計問題是使課堂具有生成性的基礎

  要想讓初中語文課堂成為生成性的課堂,就需要把課堂變成一個問題連連的課堂,讓語文課堂變成一個研究性的課堂。這就要求語文課堂充滿變化且活躍。為了讓語文課堂朝著這個方向發展,教師就要向著這個方向努力,把一言堂變為多言堂,盤活整個語文課堂氛圍,在課堂教學中儘量安排學生多發言,為學生預留更多的時間與空間,來展示學生的個性。為了豐富課堂的教學資源,就需要課堂上既有教師提前預設的問題,又要有生成性的問題,隨著學生間的討論而生髮一些新的問題。這樣的課堂教學有助於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因此,要讓語文課堂變成生成性的課堂,既需要語文教師的探究,又需要學生對相關問題進行必要的探討,在討論、交流、研究中不斷地深化對課文的理解。比如,在教學《荊軻刺秦王》這篇文章的時候,很多學生都會感覺既然秦武陽那麼膽小,荊軻為什麼不直接跟太子丹說明真實的情況呢,為什麼還要把自己的朋友等來呢?教師可以讓學生就這個問題展開討論,引導學生從多方面進行討論。這時候,學生會有很多種看法,在討論中,教師再恰當地給予建議和引導,學生就會對秦武陽、荊軻以及太子丹等人有更深刻的認識,在對人物性格的把握上也會更為準確。這樣,課堂氛圍也瞬間活躍起來,能促使每位學生都參與到活動中來,透過探討、研究順利地解決疑問,既能活躍他們的思維,又能讓他們在活動中體會到學習的樂趣。這樣的生成性資源是很有意義的,這樣的課堂教學也會收穫多多。

  四、發揮創造能力,在想象中求生成

  教師在教學中既要傳授知識,又要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讓學生在現有知識的基礎上發揮合理的想象,不斷地提高初中語文教學的寬度和深度,讓學生更好地去學習語文知識。比如,在組織學生學習《孔乙己》這篇文章的時候,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髮揮想象:孔乙己是不是真的死了?他最後的命運是怎樣的呢?透過問題的設定,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啟發學生合理想象,這時,學生會給出各種富有創意的答案。再如,在教學《明天不封陽臺》這篇文章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換位思考:“想象一下你們就是這隻受傷的鴿子,你們又會怎麼辦呢?”這種啟發式的教學對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課堂永遠是靈動的,要想使課前預設最大程度地與課堂生成相一致,就需要教師在具體的教學中不斷地提高自己多角度解讀文字的技能,立足於教材、超越教材,充分利用課堂的生成性資源,一切要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從學生的具體學情出發,真正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多給學生留出一些自由學習的時間,將高效的課堂教學真正落到實處。

  初中語文教學評價論文 篇6

  摘要:

  資訊科技在教學領域當中的滲透,為教學工作提供了新的平臺和技術途徑,有利於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的進一步提升,所以在如今的初中語文學科教學當中,我們應當加強對資訊化教學的應用,以促進學生實現更好的學習、發展。本文基於作者自身的實際教學經驗,首先簡單分析了資訊化教學的優勢,然後主要對資訊化教學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提出了部分探討性建議,以期能為教學實踐提供參考。

  關鍵詞:

  資訊科技;初中語文;教學

  語文在初中教學課程體系當中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學科,其對於學生的文化知識與素質能力全面、綜合發展來說,具有重要的作用價值。在當前,我們應當將資訊化教學有效的應用到初中語文教學中,以促進學生的學習、發展。

  1、資訊化教學的優勢

  1.1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生學習動力的主要來源,只有讓他們對教學產生主觀興趣,才能使他們百分之百地全身心投入到教學當中。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當中,教師很難單單憑藉教材課本就吸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這對於教師而言是一個不小的難題。而資訊科技在教學當中的應用,具有非常新穎的形式,能夠快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並讓學生產生學習興趣,這樣一來就可以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當中,顯著增強他們的學習動力。

  1.2降低教學的抽象性

  初中學生依然更傾向於形象思維,在抽象思維方面的能力還較差,所以如果教學所涉及到的知識內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的話,就會使他們難以理解和掌握,降低教學的效率和質量。而資訊化技術具有非常強的編輯和演示能力,可以將一些抽象的知識內容,透過形象而趣味的方式將其展示出來,從而降低其抽想性,這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促進他們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1.3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在傳統的教學方式、方法下,學生顯得較為被動,主體性體現不足,主觀能動性也得不到發揮,這其實就降低了教學的質量和效率,並嚴重地限制了學生的主體性發展。當前的教學理念強調學生在教學過程當中的主體性體現與主觀能動性發揮,注重學生的主體性發展。資訊科技在教學當中的應用,可以滿足學生的學習心理需求和認知發展規律,有效地體現出學生的主體性,並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

  2、資訊化教學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2.1利用資訊化教學進行課堂匯入

  課堂匯入是一堂課的起始環節,對整堂課的教學氛圍、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影響都非常大,因此教師必須要重視課堂匯入,透過課堂匯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讓學生能夠非常主動地參與學習,這樣一來,課堂氛圍就會變得非常活躍,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也會明顯的提升。利用資訊化教學進行課堂匯入,可以輕鬆實現這樣的效果。

  2.2利用資訊科技創設教學情景

  和初中數學等學科相比,初中語文的抽象性雖然更低,但有時候依然需要有情景的支援,才能讓學生更好地融入教學、理解教學,產生自己的主觀體驗和主觀認識。在傳統的教學技術、條件之下,教師想為學生創設教學情景是較為困難的,不論是道具的準備還是背景的設定都非常費時間、費成本,甚至可能影響到正常的教學進度,而利用資訊科技,教師則能輕鬆地為學生創設出教學情景。例如,在《蘇州園林》這一課的教學當中,單純透過文字很難讓學生感受和體驗到蘇州園林的美,這會讓學生對文章的學習停留在表層,並不能產生深層次的情感。如果教師透過資訊科技,為學生播放蘇州園林的美景短篇,就可以讓學生真正感受和體驗到蘇州園林的美,併產生對文章的情感認同,這更有利於學生的審美和思想情感發展。

  2.3利用資訊科技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當前的教學理念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的主體地位和主觀能動性發揮,但在傳統的環境、條件之下,學生的資訊接觸有限,很難真正地實現自主學習。而在資訊科技的幫助之下,教師則可以很好地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從而鞏固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的主體地位,發揮出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例如,在《社戲》、《安塞腰鼓》等課文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透過網際網路,去自己認識這些傳統藝術,瞭解它們的表現形式,感受其所蘊含的情感和民俗風貌,產生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認識,這樣的學習方式,對於學生的學習、發展更加有益。

  3、結語

  和傳統的教學方式相比,資訊化教學具有很多突出的優勢,所以在當前的初中語文教學中,我們應當加強對資訊化教學的應用,以提高教學效率、教學質量,使學生實現更好的學習、發展。

  參考文獻:

  [1]馮軍,薛新國.資訊科技支援下初中語文教學設計的實踐和探索[J].學週刊,2016,(20):132-133.

  [2]況榮梅.淺談多媒體課件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科學諮詢(教育科研),2016,(8):48-49.

  [3]曾慧.新課程背景下資訊科技與初中語文課堂的有效融合[J].中國校外教育,2016,(S2):92-93.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