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分析論文
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分析論文
良好的習慣屬於人們的道德資本,這個道德資本是不斷增值的。對於人們的現實生存具有非常密切的關係,人們只是依靠理性進行支配,還要受到思維和行為的制約,使規範的期待可以變成穩定的習慣。小學生具有很強的可塑性,這個階段最有利於習慣的養成。如果只是利用傳統的方式,就會引起學生的牴觸情緒,結合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特點,找到培養小學生行為習慣的實效性策略。
一、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問題
小學生思想道德過程中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和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養成教育過程中,其中的制約因素是比較對應的,存在以下幾個制約因素:教育者在認識上存在一定的偏差,教師和家長沒有重視學生的日常行為規範,過於重視讀書的分數,規範只是一些表面性的工作。教育的方法也比較陳舊,缺乏一定的實效性,教師並沒有正確的認識學生的日常行為規範,缺乏有效的科學方法,在學生資產行為規範養成的過程中,發揮出來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當前的社會環境比較複雜,我國正在不斷的社會轉型,存在很多誠信缺失和假冒偽劣等行為,對於涉世未深的小學生來說,是一種嚴重的影響。社會中不良的環境削弱了學校的教育作用,很多的學校都沒有形成具有自身特點的評價體系,利用傳統評價方法,無法對學生起到激勵作用,對於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沒有促進作用。
二、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對策
1.最佳化校園育人環境。將學校的人文環境進行最佳化,讓學生在和諧環境下受到影響,養成行為規範會受到來自各個方面的影響,因此各個方面需要進行有效的配合,學校中的教師和校園環境需要進行協調統一,形成一股合力,讓學生可以在人文環境當中,形成良好的`行為規範。在學校教育過程中,需要創造出良好的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利用先進的教學裝置,使管理呈現出規範化,引導學生正確的生活和做人。例如:某農村小學,為了培養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在學校創辦文明角,張貼各種勵志宣傳語言,利用各種誇張又強烈的背景和圖片,吸引學生前來觀看,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的成長。
2.將課堂教學進行最佳化。在課程教學過程中,將行為規範的養成教育進行滲透,習慣主要是在不斷的實踐過程中逐漸養成的。透過積累,就會在各個方面形成良好的習慣。針對習慣的養成教育,需要在各個學科的課堂教學過程中,給予有機的滲透,使理論和實際進行有效的聯絡,並且結合各個學科的特點,進行教育。先進思想的主要載體就是知識,在行為規範的養成教育過程中有效的滲透各種知識,這樣一來,學生可以更容易的接受。教師需要以學科教學的特點為基礎,將教育的目標確定下來,在教學過程中滲透行為規範的養成教育。將學生的日常行為規範的訓練目標進行細化,小學生心理和身體的發展屬於一個漸進的過程,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的養成,提高其道德認知,需要符合心理成長的規律,養成過程的設計需要具有階段性和層遞性。
3.健全監督機制。在各個班級活動當中融入“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的訓練。養成教育的主要渠道就是少先隊活動,利用大型的校隊活動,可以對學生的行為規範進行訓練。在活動開始之後,學生要以排隊的形式入場,並且按照一定的次序就坐,要求他們認真的聽講,給予禮貌的故障,嚴格規定隊員的敬禮和站立等行為,使學生可以集體活動當中受到良好的教育。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明確遵守規範的意義,結束了互動,需要讓每個學生對活動給予反饋。在學生的日常生活當中融入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在校的生活要具有規範化和序列化。
4.最佳化鄉鎮德育環境。利用鄉鎮德育,可以有效的延伸和補充學校德育,德育資源比較豐富,具有很強的感染力,自身具有輻射力和滲透性。社會環境對於學生行為規範的養成具有直接的影響,屬於一種社會外部控制,可以潛移默化的影響人的思想和情感。因此需要充分利用社會德育資源,建設出良好的環境氛圍,培養社會文明風尚。
三、結束語
透過以上綜合的論述,對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問題、對策進行全面的論述,提出具體的措施,希望可以促進我國當代的小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將我國的素質教育落實到實處,可以更好的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