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學中地圖的運用論文(精選8篇)

初中地理教學中地圖的運用論文(精選8篇)

  在個人成長的多個環節中,說到論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論文是描述學術研究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你知道論文怎樣才能寫的好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初中地理教學中地圖的運用論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初中地理教學中地圖的運用論文 篇1

  摘要:地理是一門古老的學科,更是一門基礎的學科,是一門跨越科學、人文與社會、技術三大知識領域的綜合學科。地圖是地理知識的一種形象、直觀、綜合的表達,也是地理學科獨有的一種語言。善於運用地圖是學習地理最有效方法。初中地理教材中圖片資料極為豐富,增加了大量精美的彩色影象,也增添了許多教學生親自動手畫圖的活動,真正體現了地理學科的特點,因此結合地圖講解教材,學生既容易接受理解,又能夠牢固記憶。與直觀的示意圖、景觀照片和圖片,讓學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和理論,不僅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但也對學生地理空間概念,提高知識的理解能力和解決方案圖,審美能力。關鍵詞:地理數學教學透過這十幾年的地理教學,筆者深深體會到:地理教學離不開地圖,學好地理不是會背課本文字那麼簡單,而是會在圖上敘述文字內容。實踐證明在教學中注重鍛鍊學生不僅要會地圖而且要學會畫圖的教學方式,對於增強地理教學的直觀性,生動性和條理性均有很大幫助,且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1讓學生學會看懂圖

  如何學會使用地圖和觀看地圖,這一點老師需要特例示範,把關鍵性的要領帶給學生,我們要給學生知道認識地圖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要突出地圖的興趣來拋給學生引起學生了解的慾望。在多數學生有了對地圖的興趣後我們在給學生講述地圖的一些有趣知識來提升學生更多的吸引力。在教學中我們常發現學生在拿到課本後,看課本的內容只喜歡的世界各地的彩色圖片,看到一幅彩色影象,作為一種升值,不想讀圖的意識,作為一個事實上,地理影象是地理資訊的主要載體,很多內容透過地圖閱讀、提問讓學生掌握,這個數字是文字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因此,針對這種情況,我在平時的教學主要是透過現代教學與傳統教學方法的結合,有意識地顯示了對映到學生,關鍵的“三要素”地圖,地圖資訊,幫助學生掌握閱讀的基本方法,使他們增加興趣,以便形成的習慣。比如:高年級學生在第一次學習地理,雖說都知道地球的形狀,也能說出地球儀是圓的,可是地球儀上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線,什麼是經線、緯線,學生很模糊。為了能讓學生更好的掌握這些內容,除了教師必備的地球儀,要求學生必須每人一個地球儀。上課時讓學生對照地球儀找出赤道、南北迴歸線、南北極圈、南北極點、本初子午線,然後歸納出緯線的特點:圓圈、由赤道向兩極逐漸縮短、指示東西方向等;用同樣的方法歸納出經線的特點。當學生能區別出經、緯線時,經、緯度的變化規律也就不難掌握。學習大洲和大洋時同樣藉助地球儀,例如:需要知道東半球有哪些大洲時,讓學生用紙或其他東西把西半球遮住,專心的找出位於東半球的大洲和大洋,找完後讓學生在同桌間按照大洲的分佈方位互相說一說、記一記,並在課堂上留出十分鐘的時間完成填充圖冊裡的練習。在學習等高線地形時,讓學生帶來橡皮泥,用半節課的時間自制一個等高線地形模型,要求他們製作是注意顏色的使用,並儘量把五種地形都做進去,學生邊玩邊記,即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又能鞏固知識。

  2掛圖、多媒體地圖在教學中的運用

  地圖在教學中,注意教學內容的結合,結合圖提問,引導學生透過對地圖資訊的分析,透過地圖資訊,讓學生髮現問題,和閱讀的習慣思維,透過雙邊師生共同活動,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理順閱讀的思維,培養學生使用地圖獲取地理知識和技能的習慣,提高讀圖的能力,人物,更能使學生直觀地記住各種各樣的地形名稱和位置,以避免錯誤。因此,我在教學中十分重視掛圖、多媒體地圖的運用。在選教學掛圖時要注重掛圖的層次分明,一目瞭然,採用的符號、線條簡單粗重,色彩鮮豔奪目,富有表達力和感染力;這樣的掛圖不僅易懂、易記,而且還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教《板塊運動》時,掛上掛圖讓學生到黑板前指出六大板塊的位置特別指出澳大利亞所處的板塊是印度洋板塊,讓後讓學生觀察圖中陰影部分是什麼?它們為什麼都會分佈在這六大板塊的交界處?引導學生注意板塊的運動方向,得出在板塊的交界處多火山、地震。這樣,學生在讀圖、識圖中透過自己的認識實踐而獲得結論,這樣的效果不僅僅是結論的獲得,更重要的是學生的認知潛能得到開發,帶動了情感和意志等心理特徵的全面發展。隨著多媒體教學的應用,把掛圖進一步形象集體化,克服以往教學掛圖圖幅太小,學生看不清楚,教學效果不是很理想的缺點;另一方面在地理教學中常常有關於“動”的影象,這是傳統教學無法解決的只好由教師講述,學生憑藉想象去理解,不能產生直觀的印象,最後還是透過死記硬背來掌握,這樣效果是很不好。而多媒體圖片可以解決這個問題,我通過幾次的多媒體教學,效果非常好。例如:教學《地球的公轉》,學校沒有三球儀,不能演示地球繞著太陽公轉,如果用模擬的方法來演示又不形象,有些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不太好,邊聽邊想有點顧此失彼。這時若採用多媒體教學把四季的形成展示出來,就會有不一樣的效果,學生可以清楚的從動畫形式的演示圖中觀察“二分二至日”太陽直射點的準確位置以及地球怎樣邊自轉邊繞著太陽公轉。

  3讓學生構建起心理地圖

  學生形成一定的讀圖能力,對映,構建心理地圖是十分必要的,心理地圖是地圖包含各種地理資訊在大腦中表示。表象,它是一種空間是地理物件或空間形狀、空間分佈和空間結構、空間演化和發展的明確的主題反映;它是一種記憶的表徵,可以長期有意識的記憶訓練,使學生獲得相對穩定的區域知識。當前地理教學中費時,效率低,更多的圖形兩黨,地面物體移動,死記硬背,瞬變現象,主要原因是忽視了地理學科特點和學生的心理特點,心裡,沒有形成一個清晰的地圖表示空間概念模糊,和學習等,水沒有不存在的來源。筆者重視形成學生的心理地圖,地圖的發展思維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心理地圖的形成和積累的過程逐漸意識到心理地圖的形成取決於反覆閱讀圖表和圖表,要有一定數量和質量的地圖影象感知。七年級的學生剛開始學習地理,不知如何掌握學習好地理的竅門。教師要從心理地圖的形成方面入手,一步一步的教會學生。比如:學生認知地球儀上的重要經、緯線,當學生能很快找出這些並能區別出任意一個時讓他們不在使用地球儀,而是在黑板上畫一個圓圈代替地球儀,接著讓學生上前試著畫出赤道、地軸、經緯線、極點等,要求寫出它們的名稱,最後把畫的這個圖佈置成本節課的作業,在下一節課課前用五分鐘左右來複習這一內容,這樣對學生掌握圖幫助很大,效果很好。要是學生形成牢固的心理地圖,教師必須是繪圖能手。熟練的板畫技能教學效果很難完全取代其他教學方法,徒手畫的圖,邊說邊畫,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板快速、準確地計算易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老師多次畫一些資料,學生透過觀察外觀形式,將很長一段時間,永遠不會忘記老師板排除無關資訊的干擾,使地圖更清晰,明亮有神。老師說話和繪畫,使每一個知識點,可以在圖,進行融合。學生用來看看照片,記住,圖形轉換平穩,將極大地促進學生的心理地圖的形成。例如教學《七大洲和四大洋》是,教師引導學生觀察七大洲輪廓,找出分佈特徵、地理位置,接著教師在黑板上用簡單的幾何圖形畫出七大洲的輪廓,標出大洲和大洋的名稱。在學生仔細觀察完老師的繪圖後,讓他們獨立完成課後活動4的繪圖。這一過程是讓他們牢牢記住大洲和大洋的位置,為下一節學習《板塊運動》做好準備工作。長時間的對地圖意識的訓練,可以給學生腦海裡產生印象地圖,學生的想象力和空間印象裡都會有地圖的存在,學生的空間感知和影象解析能力將得到極大的發展,有利於學生自主、高效地學習,有步驟的學下來,很多學生告訴筆者其實地理並不難學,還挺有趣。總之,地圖是地理環境因素的載體,是知識的地理空間表徵系統。不但能充分反映地理教學特點和風格,同時也是一種獨特的教學方法。還培養學生掌握閱讀的技巧和空間思維,邏輯推理和綜合分析,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基本方法。

  參考文獻:

  [1]吳雪玲.地圖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初探[J].教育革新,2012,(8).

  [2]陳雪梅.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合理運用地圖教學的意義及基本要求[J].才智,2011,(12).

  [3]陸海芳.提高初中地理地圖教學的有效性探究[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1,(1).

  [4]王玉萍.淺談多媒體教學技術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運用[J].神州,2013,(22).

  初中地理教學中地圖的運用論文 篇2

  一、聯絡實際生活,開展研究性教學

  地理是一門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學科,而初中地理所教的主要內容是研究和探索人類的居住環境和自然環境以及與人類可持續發展相關的內容,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抓住這一點,為學生設計與生活密切相關的教學內容,使學生不僅可以在課堂上學到知識,還可以在實際生活中進行深入的實踐研究。因此,教師應在教學設計中加入社會實踐與調研活動,使學生感受到地理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作用,教會學生靈活運用地理知識,緊密聯絡生活,學以致用。例如:在教“水資源”這一節內容時,教師可以佈置讓學生觀察自家和鄰居家用水情況的作業,要求學生製作一個用水記錄表,並在課上讓學生拿出來對其一一講解,然後拿出幾張事先備好的乾旱地區的圖片和水汙染的圖片,提問學生:他們與我們有什麼不同?此時學生會進行對比,然後回答:他們沒有水,他們的水有問題。教師此時可順勢對學生講解我國目前水資源的緊缺形勢,並引導學生樹立節水意識。透過此教學方法不僅可以使學生較容易地接受知識,還可以加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二、緊密聯絡教材,進行研究性學習

  初中階段的學生心理和生理都處於生長髮育時期,在這期間的學生思維活躍、動手能力較強,而傳統式的灌輸教學方式已經不能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沉悶的課堂氛圍和枯燥的課本也使學生失去了耐心。因此,教師應在教學的過程中給予學生更多的思維空間,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而初中地理課本中大多內容要求進行研究性學習,因此,教師可結合課本知識開展研究性教學。例如:在教“天氣”這一節內容時,教師可提前給學生布置觀察與收集天氣狀況的作業,並列舉幾個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如大理、重慶、拉薩、哈爾濱、三亞等,讓學生進行關注與對比分析。學生在觀察天氣狀況和收集資料的時候,便能大概瞭解這些城市的氣溫狀況,將資料進行整理和彙總後,課上便會與其他學生進行分享和討論。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會發現其他學生收集的城市氣溫各不相同,而且南北、內陸與海洋等不同地區存在溫差。學生髮現不同後就會充滿興趣,從而對其展開研究探索。學生在研究探索的過程中便會逐漸掌握地理知識內容。因此,透過此種教學模式可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和自主研究探索的能力。

  三、將時事新聞融入研究性學習中

  地理學科源於大自然,源於人文社會上發生的一切事情,因此,地理與社會時事、新聞密不可分。在教學中,教師應結合社會時事、新聞對學生進行傳授,使學生在對社會時事和新聞產生興趣的同時體會到地理知識的博大精深,提高學生對地理知識的接受程度。例如:在教“資源”這一節內容時,教師可結合“南水北調”之事,利用多媒體播放“南水北調”工程的相關圖片,從資源緊缺、資源豐富、資源共享等方面對學生講述“南水北調”的重大意義和長遠目標,從而引起學生對社會時事的關注,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使學生在積極查閱和蒐集各種與資源相關資料的同時獲取更多與地理相關的知識,並將其與教師和同學分享。因此,透過此教學方法可使學生在關注社會時事的同時對地理知識進行研究學習,從而獲取更多的地理知識。

  四、結語

  透過以上幾點闡述,說明在新課程改革與現代教育理念的發展要求下,對初中地理教學實行研究性學習教育模式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聯絡實際生活,緊扣課程教材,融入當今社會的時事新聞來實施研究性教學,以激發學生對地理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接受能力和自主學習、自主研究的能力,達到提高地理教學質量的目的。

  初中地理教學中地圖的運用論文 篇3

  一、引言

  電子白板是以計算機技術為核心的現代教學手段,將其應用於現代初中地理教學中,有利於提升課堂的互動性和高效性,但現代教學應用中仍存在諸多誤區,本文針對初中地理教學中電子白板應用的優勢、策略和注意事項展開分析。

  二、初中地理教學中電子白板的運用策略和優勢

  第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採取單一教學模式,且師生之間缺少互動,學生始終處於被動學習狀態,難以有效激發學生積極性,且影響了課堂多元目標的實現。而利用電子白板,教師能夠結合教學內容,創設相關教學情境,將學生置身於情境當中,顯著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如在學習關於“巴西”知識點過程中,筆者在匯入環節為學生呈現了亞馬遜河、熱帶雨林等圖片,並播放熱情的桑巴舞曲,給予學生視覺、聽覺刺激,使學生們產生了解巴西的興趣,為後續課堂教學奠定了基礎,學生能夠保持熱情參與到教學中。

  第二,完善內容,培養能力。互動式電子白板作為一種新型教育工具,具有視覺化特點,能夠有效增強地理教學視覺效果,不僅如此,電子白板能夠對教學內容進行延伸,充實學生課外知識。如在學習“地圖”過程中,教師可以準備行政區劃圖、交通圖等,讓學生了解地圖之間的不同,拓展學生知識面。另外,電子白板具有聚焦重點、填繪文字等功能,能夠幫助學生與教師共同分析地圖,實現對教學重難點的分析和探討。在此基礎上,學生能夠發揮主觀能動性,集中注意力,逐漸掌握學習方法,並運用地圖分析和解決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長此以往,形成良好的學習和分析能力,為後續地理知識體系的構建提供更多支援和幫助。

  第三,調動感官,活化方法。直到現在,很多學校中在進行地理教學時,仍然運用的是傳統教學方式,教師運用黑板、粉筆等教學工具,為學生呈現板書,必要時也會透過掛圖的方式來表現一些難以表述的知識。這種方式相對抽象,對於學生來說,很難真正對知識所要表達的內容充分理解,因此,很難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而電子白板這種方式則具有很強的互動性,運用其進行地理教學的過程中,不會受到傳統教學的限制,教師能夠以實際教學內容為基礎,在白板上進行拖拽、隱藏、縮放,從而讓學生更加明確課堂教學重點,理清學習思路[1]。

  第四,地理演示,難點突破。對於學生來說,地理學科一直以來都是學習難點,不僅需要學生擁有較強的空間想象力,還需要學生擁有抽象思維能力。而傳統教學方式相對靜態,學生無法突破思維桎梏,所以教學效果不好。而透過電子白板形式,可以將原本抽象的課堂知識變得相對具體,從文字轉化成圖片,從二維轉化成三維,從而有利於學生空間想象力的形成於發揮。比較典型的便是“地球運動”,公轉與自轉常常是困擾學生的難題,而透過電子白板,能夠運用動畫的形式讓學生直觀感受到其運動過程,晝夜與四季也體現得更加分明,讓知識從原本的抽象轉化為具象,更加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地理教學中部分知識具有抽象性的特徵,而抽象思維在初中生階段並未全面的形成,電子白板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恰好可以彌補傳統教學的缺陷,使學生將抽象的概念直觀化,透過動態的圖形、影片直接對地形、地貌等地理知識進行掌握,並形成空間思維,有利於地理思維的形成,我國初中地理教學標準中要求初中生形成地理思維,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理論結合實際能力得到提升,而電子白板的應用有利於教學目標的實現,所以現階段電子白板在地理教學中的應用應得到有效的推廣[2]。

  三、初中地理教學中電子白板的運用的注意事項

  第一,教師在應用教學白板的過程中應認識到教學效果的好壞與教學材料的選擇和最佳化之間有較密切的關係,應用教學白板並不是單純的將教學相關的材料從網路上直接下載,其需要教師結合教學經驗、目標以及學生的個性化特點進行材料整合,否則不僅使學生的學習任務加重,而且會使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過程複雜化,影響電子白板的實際教學應用效果。第二,教師應認識到應用教學白板的目的是提升地理課堂的教學效果,而不是盲目的追求課件的高水平製作,所以在教學中應結合地理知識內容的特點選擇使用電子白版,部分知識點利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可以幫助學生有效的理解知識,則不必進行電子白板課件的製作,例如,例如環境容量的概念,教師直接敘述學生就可以較好的理解,另外教師盲目地將動畫、圖片等多媒體形式加入課件中,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找不到學習的重點,所以教師在製作課件過程中應有針對性的選擇。第三,教師在應用電子白板進行地理教學的過程中應有意識的與其他教學手段融合應用,否則學生的主體地位將被削弱,為了緩解初中地理課堂教學過程中凸顯出的內容枯燥、教學方法單一等問題,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注重以“板書+掛圖”的形式呈現地理知識點,同時,透過拖曳、縮放等操作流程提升整體教學效率,並就此最佳化整體教學環節,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引導其在此氛圍下能全身心的投入到課堂環境中,且透過電子白板地理演示深化自身對相關知識的理解,達到最佳的學習狀態。

  四、結束語

  透過上述分析可以發現,將電子白板應用到初中地理教學中,有利於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抽象的`地理知識直觀化,而且使傳統的地理教學更加開放、富有活力。

  初中地理教學中地圖的運用論文 篇4

  摘要:作為一門研究地球表面地理環境中各種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以及它們之間相互關係的學科,地理在學校教育課程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因而提高地理教學的有效性,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是推動學生全面發展的動力之一。本文分析了探究式學習模式的主要特徵和優勢,闡述了探究性學習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具體實施策略,以期能對提高初中地理教學有效性有所幫助。

  關鍵詞:探究性學習;初中地理;應用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教師隊伍也在不斷地成長、壯大,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樹立全新的教育觀念,採用先進的教學方式,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成為廣大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首要任務。因此,探究式教學模式逐漸被運用到初中地理教學中來,以改善傳統的教學模式,提高教學質量。

  一、探究式學習模式的主要特徵和優勢

  (一)探究式學習的主要特徵

  探究式學習具有以下幾個特徵:

  (1)問題性。問題是進行探究式學習的基礎,只有透過提問,才能讓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自己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理解和掌握教學知識。

  (2)實踐性。在實施探究式學習時,教師佔據著主導的地位,引導學生透過質疑、分析、判斷等活動,瞭解教學內容,掌握有關的知識和正確的結論,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不再是單純地講授知識和結論,而是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究,然後理解、掌握結論。

  (3)開放性。探究式學習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透過營造出輕鬆、和諧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發散思維,尋找掌握知識、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

  (二)探究式學習的優勢

  傳統的學習方式以教師的教為主,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處於被動學習的狀態,而探究式學習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因而探究式學習具有傳統學習方式所不能比擬的優勢,具體而言具有以下幾點優勢:

  (1)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根據教學內容提出有關的問題,讓學生自主思考,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發學生學習的熱情。

  (2)能營造輕鬆的教學環境。在探究式學習中,學生可以透過相互討論或者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溝通和交流,從而活躍了教學氛圍。

  (3)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探究式學習是讓學生透過自己的獨立思考、自主探究來理解和掌握知識,從而鍛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二、探究性學習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應用的策略

  (一)積極鼓勵學生提問

  問題是實行探究式學習的前提和基礎,因而教師應該積極鼓勵學生提問,以確保探究式學習的有效開展。初中地理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髮現問題,並在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適當地予以分析和指導,以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在具體的地理教學活動中,初中地理教師應該根據地理教材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並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學習能力,精心設計問題,以確保問題的可操作性。例如,自然環境中的許多因素是互相聯絡的,它們都是由陽光、空氣、水、泥土、岩石、礦物質等自然因素組成的,而其中一個因素的變化,則會給其他的相關因素帶來一定的影響,因而地理教師可以利用這一特點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熱情,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二)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扮演著組織者、引導者的角色,因此教師應該認清自己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的地位,充分發揮組織者、引導者的作用,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以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例如,在講授“分割槽地理”時,初中地理教師可以結合西部大開發,讓學生分組討論,引導學生從地理學角度分析當地的自然環境、資源、人口、交通、經濟水平等,促使學生能夠根據所學的地理知識,綜合全面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三)營造輕鬆的教學環境

  活躍的課堂氛圍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因此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以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例如,在講到水能時,初中地理教師可以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引導學生從我國的地勢特點和降雨規律出發,分析水能分佈的特點和原因,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以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進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合作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

  (四)合理佈置課後作業

  及時複習課堂教學知識,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印象,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因此初中地理教師應該合理佈置課後作業,以鞏固學生的知識。如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情況,分層次佈置地理作業,以增強教學效果。總之,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協調發展,是開展教學活動的根本目的,因此地理教師應該積極與時俱進,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採用先進的探究式教學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李倩.探究式學習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現狀調查及改進策略研究[D].長春:東北師範大學,2010.

  [2]陳克明.淺議探究性學習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運用[J].科學教育,2010(01).

  [3]劉平.探究性學習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運用探析[J].新課程學習(下),2013(03).

  [4]和志英.初中地理教學中探究性學習的思考[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中教研究),2009(Z2).

  初中地理教學中地圖的運用論文 篇5

  摘要:初中地理教學中運用好鄉土地理知識,能夠將抽象的地理問題具體化,使地理教學更加貼近學生生活,拉近初中生與地理學科之間的距離。初中地理教師要從實際出發,創新教學方式,在新課程理念下強化初中生的學習體驗,切實提高初中生的地理綜合素養。

  關鍵詞:初中地理;鄉土地理;初中生;教育價值

  初中地理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提倡把鄉土地理作為綜合性學習的載體,引導學生透過收集身邊的資料,運用掌握的地理知識和技能,進行探究性實踐活動。本文主要針對鄉土地理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有效運用進行論述,希望能夠有效增強初中生的地理學習能力。

  一、巧妙設疑,降低新知識教學難度

  鄉土地理是地理課程的組成部分,對於初中地理而言,聯絡鄉土實際進行鄉土地理教育,對初中生的長遠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初中地理教師應該掌握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巧妙設疑,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突出教學重點和難點,有效降低新知識的教學難度,使初中生能夠全身心的投入到地理學習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古人云:學起于思,思起於疑。初中生思維創新的來源是“好奇”,地理教師要正確的引導,幫助學生答疑解惑,最佳化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講初中地理《多火山、地震的島國》時,我結合地質災害及其防治等一系列的社會時事、熱點新聞,利用問題與矛盾的衝突性巧設疑問。如我國近幾年發生過哪幾次大地震?這些地震的震級達到幾級?為什麼這些地區會發生大地震?我們本地是否發生過大地震?初中生帶著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思考和探究,課堂氛圍非常融洽,學生踴躍的舉手發言。然後我會給初中生展示一組中國地震和日本地震傷亡人數對比數,讓學生再想一想地震為什麼對日本的影響不大?透過此次教學,不僅培養了初中生關心時事,關心國家的責任感,還提高了初中生對地理知識的整體把握和運用程度。

  二、構建情境,增強地理知識趣味性

  鄉土地理是激發初中生地理學習興趣的最好載體,能夠為枯燥的地理知識帶來趣味性。鄉土地理材料就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熟悉易懂,便於學生接受,具有很強的直觀性。眾所周知,情境是課堂的靈魂,是提高課堂教學價值的奠基石,所以初中地理教師要善於創設多樣化的鄉土教學情境,培養學生多角度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不斷成長。比如,講初中地理地形相關知識的時候,為了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幫助學生掌握我國地形型別多樣的特點,我首先給學生播放了一群朝氣蓬勃的學生正在騎腳踏車上學的微課影片。初中生都認真的觀看,然後我向學生說:同學們,會騎腳踏車的請舉手。此時全班學生都舉起了手。我繼續問:誰天天騎腳踏車上下學的請舉手?很多學生都將手放下了,我接著問:騎腳踏車環保又鍛鍊身體,那為什麼不騎腳踏車呢?學生的回答五花八門,有的說本地的道路有坡不好騎,有的說汽車太多,騎車有危險,等等。我由此引出主題:那為什麼我們本地存在這樣的問題呢?初中生陷入了深思中,很自然的聯絡到了受地形的影響,這對於開展新課十分有幫助,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

  三、整合資源,使教學內容完美呈現

  在傳統的初中地理教學中,很多地理教師受到傳統觀念的束縛,只注重學生的地理成績,而忽視了對教學資源的整合和拓展,沒有深入的挖掘與日常生活相關的鄉土地理資源,使初中生對地理課堂興趣不高,教學效果偏低。所以,我在日常教學中非常重視對地理教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將初中生身邊有趣的地理事物、現象等積極滲透到地理教學中,使地理教學展現獨特魅力,初中生的學習主動性也會隨之增強。比如,講初中地理氣候知識的時候,這些知識與我們的生活生產極為密切,教學內容有很強的實踐性,我又向學生滲透了鄉土地理知識,使課堂教學更加完美的呈現給學生。我要求學生課前預習並上網搜尋全國各地美食、服飾、動植物的圖片,在課堂上進行展示。透過觀看學生的展示,我引導學生討論為什麼南方人愛吃米飯,而北方人愛吃各類麵食?你們愛吃米飯還是麵食?為什麼西北地區的人們頭上總是戴著紗巾?與此同時,為了調動初中生的參與熱情,我積極與學生互動交流,加入了其他學科的知識,鼓勵初中生找出學過的關於描寫氣候的古詩。課堂討論的氣氛更加高漲,有的學生說“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有的學生說“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四、實踐拓展,全方面促進知識內化

  初中地理教師可以利用鄉土地理知識組織實踐拓展活動,充分挖掘初中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全方面的促進地理知識內化。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進行野外考察、環境監測等社會調查,開發學生的綜合思維,提高地理觀察力和學習毅力。在實踐過程中,地理教師要注意協調好家鄉的人地關係,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進而訓練他們的理解、判斷、推理、歸納等能力。比如,講初中地理《地圖》時,地圖作為地理資訊的最重要載體以及學習地理的最重要工具,必須要求全體學生熟練掌握。我帶領初中生走出教室,環繞校園走一走,然後動手繪製校園平面圖。在學生繪圖時,我會給他們詳細的講解辨別方向的方法和記住一些常用圖例。為了進一步鞏固基礎知識,達到理論聯絡實際的目標,我鼓勵初中生對本市的交通出行圖進行繪畫,體現出主要交通道路和地標性建築即可。學生上網蒐集了大量資料,還主動向我請教比例尺的繪畫問題,經過初中生的不懈努力和嘗試,最終他們都完成了任務,也體會到了地理實踐的樂趣。我從具體實踐活動到概括一般規律,遵循以人為本的理念,對不同水平的學生進行差異化教育,全體學生對地圖三要素的要點掌握的都很透徹。

  五、合作探究,提高創造性思維能力

  在推行鄉土地理教學過程中,我引導初中生進行合作探究式學習,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學生在小組中都積極發揮聰明才智,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地理綜合素養,還提高了他們的創造性思維能力,使學生更加深刻的瞭解地理知識的價值和功能,也端正了學習態度,對初中生養成終身學習意識具有推動作用。地理事物之間相互聯絡,又相互影響,我本著“就地取材”的原則,在教學中充分利用身邊的事物與學生進行互動,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如講“北半球夏季時晝長夜短,冬季時晝短夜長”這個結論時,我將學生分成學習小組,引導學生回憶我們本地夏季和冬季白天時間長短變化情況,這時有的初中生就會說:冬天的時候我放學回到家做作業,才晚上6點多,外面就已經黑天了。可是夏天的時候,晚上8點多鐘天還沒有全黑。經過討論和研究,學生得出結論;夏季日出早日落晚,白天時間長,夜晚時間短,而冬季則相反。有了上述基礎以後,我要求初中生分組探究:南半球夏季晝夜長短如何,冬季晝夜長短又有什麼變化?學生很快就準確的回答出答案,可見鄉土地理穿插其中,的確可以起到提高教學效果的作用。總而言之,鄉土地理更貼近初中生的生活,對初中生學習初中地理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初中地理教師要將課程標準中提出的“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構建開放的地理課程”等新理念落到實處,結合實際學情和本地鄉土資源,創造性的設計課堂教學環節,組織初中生開展各類地理實踐活動,激發初中生對地理的學習興趣,增強初中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

  參考文獻:

  [1]張君政.鄉土地理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運用[J].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010,(03):87-88.

  [2]陳雪梅.鄉土地理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運用探析[J].才智,2014,(17):135.

  [3]汪進平.鄉土地理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有效運用[J].學週刊,2016,(08):43.

  初中地理教學中地圖的運用論文 篇6

  摘要:“討論式”教學是現代課堂教學中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一種有效學習方式,“討論式”教學法是教師指導學生合作學習,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和有效學習的一種組織教學的方法,本文就該教學法在中學地理課堂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了分析並提出了一些個人的看法。

  關鍵詞:討論式問題

  “討論式”教學是新課程改革所倡導的一種教學模式,它充分地體現了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新課程理念。這種教學模式對於調動教與學雙方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精神,起著重要的作用。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教師在運用該模式時應把握以下幾個問題。

  一、緊扣討論的主題——不離不棄

  離題或在某些枝節問題上糾纏不清,是討論中經常遇到的現象。因此,在討論過程中,要使討論始終圍繞問題的中心展開,要幫助學生從地理角度去思考問題,教會學生用地理思維方法去想問題。例如,討論樓蘭故城衰落和消失的原因:大多數學生會從氣候、地形等自然地理環境方向找原因。這時,教師應引導學生主要從人文地理環境角度去分析。讓他們緊扣“水資源共享綠洲最珍貴的財富和生態平衡的關鍵”這一主線,分析上游灌溉地區過量用水,導致下游水量減少,乃至斷流,下游沙化面積不斷擴大,原本脆弱的生態環境不能承受人類過度需求,最終沙漠侵吞了樓蘭城。從而得出“人類與自然要和協發展,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的結論。

  二、區分個體差異——有的放矢

  同班學生有差別,不同班別的學生更有差別。要使討論式教學法在課堂上的運用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首先要深入備“學生”,這是為精心擬定討論話題打下基礎。只有瞭解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興趣愛好、心理個性等,擬定的話題才能激起學生討論的慾望。其次是備教材。教師一定要走在學生的前面。例如在討論“珠江三角洲地區產業轉移對中西部地區帶來的影響”時,由於學生對珠三角及中西部地區的自然條件與社會經濟條件不是十分了解,因此,教師要先設計討論提綱,分組分任務,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去收集資料,寫好課堂討論發言的要點,討論才會有深度。當然不要讓少數成績好的學生“壟斷”討論“市場”,否則多數學生對討論就會喪失積極性。

  三、拿捏討論問題的難易度——難易適中

  深度、難度、廣度要與學生的知識和能力水平相適應,接近學生知識和智力的“最近發展區”。思考題不能過深過難,否則會給學生造成較大的心理壓力,理不清預習內容的思路。這樣的預習就毫無價值。一個好的議題一般有以下三大特點:①具有典型性和針對性,能反映某一地理現象;②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密切聯絡教學素材,有利於突破重難點;③學生普遍關注,迫切希望掌握的問題。例如,在講解影響氣候的因素時,我們可以組織學生討論北半球迴歸線附近地區為什麼大陸東側地區是亞熱帶季風性氣候,而大陸西側卻是熱帶沙漠氣候,該問題既是教材的重難點,又是歷年高考普遍關注的問題。學生透過討論後,再由老師進行歸納總結,學生的印象就會更加深刻。

  四、調控討論時間——有始有終

  如果不留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學生還沒來得及思考問題,更談不上有自己見解,容易造成討論流於形式,達不到主動合作學習的目的。有時老師為了完成教學進度,擔心學生的討論偏離主題太遠,於是情急之下幫助學生說出問題的答案,討論未展開就草草收場。其實當學生在發言中有錯誤時,要想方設法引導其他同學參與質疑和爭論,同時還要根據討論中的反饋資訊,及時調整討論的程序和內容,從而使討論走向有序,最終達到預期的討論目標。

  五、認真傾聽——保持回應

  仔細傾聽也有助於我們掌握何時應當鼓勵學生髮言,仔細傾聽還有一個很大的益處就在於增強討論的延續性,包括髮言與主題的一致性。教師不再是回應的唯一承擔者,教師在回應學生的觀點或者問題時,儘可能把發言的機會和空間讓給學生,讓傾聽的學生回應剛剛講述的觀點,進行彼此之間的互動。這裡也有三種方法:一種是沉默等待其他學生回應,其間教師可以用非言語方式鼓勵。如目光注視著全班同學,面呈微笑、身體前傾以視期待等等。或是言語方式的鼓勵,用“哦,對,是的”,或重複發言者的話等方式鼓勵發言者;另一種是讓一位你知道其觀點與發言者的觀點不同的學生起來發言,以便激勵學生髮表不同的意見。三是提出一個與發言者的發言直接相關的問題或者話題。

  六、善於整理與總結——提煉昇華

  學生的討論是各抒已見,教師則應善於總結歸納,並進行提煉昇華,使討論的結果更完善。整理與總結能使零碎和粗淺的認識理性化和系統化。整理過程的目的是加深並強化全體學生的認識,對討論中出現的各種意見加以去粗取精,提煉昇華,形成全體學生的共同認識。這對於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發展思維能力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因此,要求①語言要科學、精煉、準確和規範;②觀點要鮮明,層次要清晰,同時要注意其適用物件、條件和侷限性,不可絕對化,以免形成思維定勢。例如講解《城市化》時,透過給學生看上海的城市變遷和人口規模變化圖,提出了城市化概念和城市化特徵問題。接著提出了為什麼人口呈現這樣的變化和流動,逐漸把學生的思維引導到事物的本質,生產力的發展和人口的快速增長導致了城市化。又接著提出不同國家的城市化發展情況是否一樣,從而得出目前兩類國家的城市化發展的水平和速度的差異。然後又提出,兩類國家在城市化發展過程中有沒有產生共性的問題,由此推出了城市問題,那麼世界上的不同國家又是如何解決的呢?問題層層深入,從書本到生活,從理論到實際,從國家到自己,既理解了知識,又增強了愛國熱情。討論完成後,老師要及時整理構建知識框架,以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這有利於提升學生分析和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

  總之,討論式教學的運用不僅要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而且要兼顧學生個體差異,尋找適合的議題,合理安排時間,並及時做好總結。只有這樣,討論式教學才能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才能真正地發揮討論的作用。

  初中地理教學中地圖的運用論文 篇7

  【摘要】作為地理的第二語言,影象在地理教學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它的種類很多,有地圖、插圖、附圖、多媒體圖片等等。而隨著新課改的普及,新一代的地理教材中對影象的運用也越來越多樣化,不僅在數量上有所增多,而且也由以前的黑白圖轉換到了彩圖。本文主要針對目前地理教學的現狀,談談影象法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旨在推動初中地理的可持續發展程序。

  【關鍵字】影象法;初中地理;地理教學

  地理是一門邏輯性很強的學科,只有抽象思維能力較強的同學才能駕馭地理這門學科,但是如果在教學中合理地應用影象,枯燥的課堂將會因此變得生動有趣了,即使能力一般的學生也能輕易拿下它。因為其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們加深地理知識的記憶,還對培養學生們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極大的幫助。

  一、藉助影象運用導學法進行地理教學

  在教學過程中加以影象的輔助,可以讓教師的講解更加生動形象,也可加深學生們的印象,提高課堂效率。例如,在講解“黃河的憂患”這一課的時候,我先利用ppt分別將過去的黃河的流域水系圖與現在的進行對比,接著,讓學生們找出之間的不同並加以分析造成這個問題的原因,同時再讓學生們分組討論,交流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案及方案的可行性,最後,教師再自己講解課本,告訴學生們可以透過哪幾個方面來治理黃河,當然,如果學生們的答案足夠合理,也可以在分析學生們答案的基礎之上再進行補充與指導。

  二、合理利用地圖進行地理教學

  地圖是世界地理知識的總括,曾有某位地理學家就說過,要想學好地理,就先把兩張地圖背熟———世界地圖和中國地圖,可見,教師們合理利用一紙地圖來輔助地理的教學實在必不可少。譬如,教師在對世界地理西亞部分的“五海三洲之地”和“豐富的石油資源”兩段的教學過程中,由於這部分的知識相對來說較多且雜亂。因此,教師們就可以利用世界地圖梳理這方面的地理知識點,讓教學變得更加有目的也更加有計劃。講課之前,教師們需要將學生們分成幾個小組,每個小組必備兩張地圖———世界以及中國地圖,講課伊始,可以先讓在世界地圖上找到大方位———西亞五海與三洲,接著的任務是讓學生找一條關鍵的河流———蘇伊士運河,以及找到它與西亞之間的聯絡,這樣這些基礎的地理位置也就一目瞭然,在確定這些之後,把範圍鎖定在西亞這一塊地圖之上,找到土耳其海峽,透過地勢地形的分析,那麼,學生們自然而然地也就會知道從黑海抵達地中海必定要路過土耳其海峽,因此可見土耳其海峽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最後,教師們就要引導學生們由五海三洲轉變到豐富石油資源上,這時候,可以指導學生們從石油在西亞的分佈圖上發現這些地方分別是屬於哪個國家的,那麼學生們則會順著教師的思路思考下去,最後找到豐富的石油資源的所在。如此巧妙地運用了地圖來進行教學,讓地理課變得有目的有計劃,在學生們在自主探索理論知識的同時發現地理學的趣味所在,這充分展現出了影象法的優勢。

  三、將枯燥乏味的文字轉化為影象學習地理

  (一)將靜態圖變為動態圖

  利用綱要訊號圖進行地理教學,不僅可以讓學生們對地理知識一目瞭然,還可以讓教學者教學變得更加輕鬆,提高了教學效率。地理很多現象都是變化的,那麼課本上的靜態插圖等就顯示出了其侷限性,因此,教學者們在教學過程中要適時地將課本中的靜態圖轉變為動態圖,讓學生們在理解那些抽象事物變得更加容易,學習的效率也會更高。將靜態圖變為動態圖的方法很多,比如說,教師們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將書本上的靜態圖以動態圖的形式播放給學生們看,在此過程中再附上講解,這樣抽象知識也會在學生們的腦海中形象生動起來,其次,教師們還可以利用邊講邊畫的方式來進行地理教學,這個方法的好處在於學生們能夠跟上老師的步伐,一步一步將知識吸收進來。在此,筆者舉一個案例:在講“亞洲和歐洲的氣候”這個知識點的時候,教師們可以把亞洲和歐洲的季節景物圖片展示給大家,比如,可以分為春夏秋冬四個主題系列圖片。每個系列圖片中包含亞歐不同地區在同一季節的圖片。學生可以看到,在冬季,西伯利亞是冰天雪地,而亞洲的馬來西亞卻是一片熱帶風光。透過這種動態的圖片展示可以讓學生快速地記憶亞歐地區的氣候特徵。

  (二)在原圖的基礎上加以輔助以化難為易

  課本上已有文字與影象的講解,那麼,教師則可以在此基礎之上,再加以輔助教學,以化解課本中的疑點難點問題。例如,在講解中國的地形的時候,教師想要讓學生理解中國的地形是西高東低,從西到東呈階梯狀下降。教材上也附有中國的地形圖,然而學生對這種圖形的印象並不深刻。所以,我就把中國地形圖分為西、中、東三個部分,逐步展示。這樣學生髮現中部地區比西部地區低,東部地區又比中部地區低。這個圖片所想展示的內容就很容易被學生記住了。

  (三)緊扣教材,化簡原圖

  教材中的插圖、附圖等其他各種影象可能會讓學生們看不懂,因此也就無法更好地去掌握知識點。因此,教師們在教學的過程中就要適當地變換原圖,將複雜的原圖加以化簡,讓知識點更加清晰明瞭。例如,在教學生們如何看等溫線的時候,課本上的插圖是直接畫出各個地方以及各個樣式的等溫線,如果教師不加以梳理,同學們根本就看不明白,因此,教師們可以從等溫線的數值、曲直以及凸進方向這三方面對知識點加以梳理歸納,讓原圖變得簡單,學生們也更容易掌握和記憶知識點。

  四、結語

  總而言之,在初中地理教學中運用影象法的意義極大,不僅可以減輕學生記憶負擔,同時培養學生們在讀圖方面的能力,還能促進更加高效的地理課堂的形成。因此,教師們在地理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合理利用影象來輔助教學,充分發揮影象法的作用。

  參考文獻

  [1]付常合.中學地理課教學與素質教育的實施[J].中國校外教育,2010(8).

  [2]郭斌.初中地理教學反思[J].中國教師研修網,2008

  初中地理教學中地圖的運用論文 篇8

  一、情感教育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問題

  (一)注重教師的教,忽視學生的學

  在傳統的地理教學過程中,課堂上依然是過分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往往忽視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有的地理教師甚至仍然採用“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在實際教學中這些教師只是重視研究教材、教學方法以及教學步驟,最終課堂成了一些教師演示教案的舞臺,教師並沒有顧及到學生的學習情緒和情感間的差異。整節課下來學生幾乎沒有發言的機會,課堂成了教師的“一言堂”。

  (二)教育方式不當,忽視學生的情感

  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有的教師從來沒有在課前或課後與學生進行情感溝通,只是以上完地理課為目的,從不關注學生的身心發展與情感需要。還有的地理教師在學生回答問題時,一旦覺得學生的回答沒有切中題目的要害,便中斷其發言,迅速指定其他學生回答,毫不顧忌學生的心理需要。更甚者,則是挖苦、體罰學生。凡此種種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方法,不僅深深刺痛了學生的自尊心,還打擊了學生學習地理的自信心,最終還會使教師與學生間的關係變得更加惡劣,從而影響教學。

  (三)學生學習地理的意識淡薄

  由於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初中地理一直處於邊緣性的位置,常常被認為是“小科”“副科”,導致一些學生在心理上不重視地理。另外,地理雖然是一門趣味性很強的學科,知識結構和內容也比較簡單,但就調查發現:初中生普遍認為地理比較抽象、難學,想學也學不會,而且在考試中地理成績也總是不理想。因為成績的不理想,學生沒有體會到付出或成功帶來的快樂,所以一些初中生逐漸地喪失了對地理課的興趣,情感教育的實施就更難了。

  二、初中地理教學中實施情感教育的對策

  (一)樹立良好的師表形象,引導學生的情感發展

  作為初中地理教師,我們面對的是一群正在發展、成長中的孩子,他們具有好動、求知慾強、好奇心強的心理特點,所以作為教師我們不僅在知識和技能上滿足學生的需要,更要在情感上滿足學生的心理需要。對於學生情感的發展來說,教師的素質顯得尤為重要,因為教師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所以教師要為人師表,要以嚴謹的教學態度,兢兢業業、一絲不苟的教學作風,孜孜不倦、循循善誘的精神影響和教育學生。

  (二)建立和諧、民主的師生關係,促進學生的情感發展

  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建立和諧、融洽、民主的新型師生關係,是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和上好一堂地理課的基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要認識到自己是課堂上的導演,學生才是演員,讓學生充分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活躍課堂的教學氣氛。比如在講到有關蒙古高原的時候,教師可以先引用一句古詩匯入新課:“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地見牛羊。”然後,和學生一起討論該古詩中涉及到了地理知識中的哪些方面。有的學生說:“這個地方是蒙古高原。”有的學生說:“這個地方的人以放牧為生。”還有的學生說:“這個地方的氣候肯定適合草木的生長,不然草不會長那麼高。”當聽完學生的回答,教師要積極地進行評價,指出學生的正確之處,再用委婉的語言指出學生的不足之處,杜絕挖苦、諷刺學生。只有學生克服了自卑的心理、樹立了自信心,才能與教師的思想融為一體,才能在愉快、和諧、民主的教學環境中積極思考、勇於創新。

  (三)藉助身邊事例,激發學生的情感

  在初中地理教學中,藉助學生身邊的事例和故事,是進行地理教育教學、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方法和途徑。據教育心理學研究發現,初中生的抽象思維能力還沒有完全形成,所以藉助中學生熟悉的事物作為原型,與地理教材進行聯絡起再去啟發學生思考地理規律和一些現象的成因,則有助於突破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並且此種做法還具有良好的啟發性作用和直觀價值。比如,在講到“地球的內部圈層結構”這一內容時,可引導學生聯想沒有煮熟的雞蛋,將地球的內部圈層結構與雞蛋的各個部分相應地進行比較,這樣就能很方便地讓學生分清楚各結構間的聯絡與區別了。

  三、總結

  地理教學中的情感教育對於地理學科來講,是不可或缺的。地理學科內容多、知識雜、涉及面廣的特點更要求地理教學中要實施情感教育。所以地理教師要多方涉獵,精心編排教學內容,在教學過程中恰當處理好師生關係,堅持“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採取多樣的教學方法,建立地理教學中的情感教育模式,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