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開展幼兒主題活動的論文

關於開展幼兒主題活動的論文

  主題活動是幼兒園作為一種教育觀念或指導思想,以某一主題為脈絡來提供一個構建學習共同體的課程。它以整合的手段和方法促進幼兒有意義學習;建立各領域教育內容之間的自然銜接;實現形式和內容的有機結合,充分發揮最大教育的價值。主題活動優勢明顯,但主題活動的活動性、開放性對教師的綜合素質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下面,筆者就實踐和調研的分析,淺談幼兒園開展主題活動幾個應注意的問題。

  一、正確判斷活動總體意圖

  對主題教育價值的判斷過程是教師個人或群體對自身工作意義和實效的權衡與解讀,它的重心是教師對主題活動的價值澄清。要求教師必須對教材上的原有主題進行有目的篩選,對可能開展的主題價值予以判斷。根據幼兒的特點和實際,進行不同主題活動方案的編制。這種方案重組的呈現方式,給了教師一個很大的裁剪空間,教師只有掌握主題活動的總體意圖,才能使幼兒處於有意識的主動學習狀態。主題的生成一般由幼兒自發生成的問題而形成。

  如:一天早晨,幼兒園附近的馬路上發生了交通事故,孩子們來園時恰好目睹了事故的相關情景,紛紛談論起來:汽車為什麼會相撞?司機沒有看到紅綠燈?喝酒了吧?警察叔叔呢,怎麼沒來指揮交通……一場圍繞“交通安全”的討論和探索就此揭開了“我在馬路邊”主題的序幕。活動正是建立在幼兒前階段對“汽車”的濃厚興趣上,根據興趣點,結合孩子們的所見所聞,老師為孩子及時提供了一個交流、討論的平臺――“我在馬路邊”。其教育價值在於:幫助幼兒“瞭解社會生活,學做社會人、學會生存”;積累相關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儲備,及早融入現實社會。以期待在主題活動結束後,幼兒對馬路周邊事物的有意注意能力有所增強;對社會生活中與自己有密切關係的一些事物的認知意識有所提升;相信幼兒最基本的生存能力(自我保護、規則意識)也有所增強。

  二、確定活動形式和內容的合理整合

  《綱要》指出,幼兒園教育內容的選擇要:既符合幼兒的現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戰性;既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利於其長遠的.發展。貼近幼兒生活選擇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

  一個主題活動,很難同時實現五大領域的目標。教師需要將主題活動的教育內容予以整合,尋找“集體教學―‘上課’,區域活動―‘遊戲’”等內在之間的相互關聯,克服各領域間的不平衡性弱點。主題內容的整合應著眼於廣泛性和啟蒙性,需要與領域活動交融在一起,根據主題進展適時調整計劃和教學內容。教師在整合主題內容和形式時需要考慮:

  1.關注五大領域課程的均衡。以保證幼兒基礎性課程的學習,讓每個在園的孩子都能接觸並學習到基本的、廣泛的、相對平衡的課程經驗,獲得最基本的發展。

  2.支援幼兒多元化的學習。將主題活動作為“拓展提高”或者“選擇性課程”,充分考慮並尊重每個幼兒發展的特點、興趣、智力水平和學習方式,因人施教。

  3.注重內容與方式的多樣化。以整合的思路呈現主題進展,圍繞幼兒的生活軸心,將主題活動的內容貫穿於一日活動之中。在主題發展的不同階段,根據不同的需要,實施形式多樣化的生活活動。在內容間的內在聯絡及方式上的多樣化實施過程中,教師還需要把握以下方面:

  (1)明晰主題活動目標。深入研讀“主題說明”,搞清學習什麼、活動的脈絡是什麼;避免滑向傳統教學的慣性軌道;要從孩子的興趣傾向和經驗出發,關注孩子的“尋常時刻”找到進入主題的切入口。

  (2)豐富主題活動“給養”。圍繞主題脈絡提供各領域整合的、豐富的“給養”,制定一份完整的主題活動安排表來保證主題與各領域的相互融合,為教師更好地掌握內容和形式的融和提供保障。如:“交通安全”主題計劃中,就涵蓋了主題目標、問題板、資料展板、區角活動、聯絡欄、可利用的教育資料(如,集體教學活動:兒歌、社會活動、音樂、體育、角色遊戲)及可利用的周邊環境等豐富內容。

  (3)構建主題活動形式。圍繞主題脈絡有目的地結合集體教學活動、日常活動、區域活動、家園共育、環境創設這五個方面,使之互為支援、互為補充,為幼兒提供多途徑、多形式活動和多元互動的建構實踐機會。

  三、材料和主題的有機匹配

  “環境是第三位老師”,它就像一位不說話的教師,默默地發揮著它對促進幼兒各個方面能力發展起著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而材料是環境創設的“原料”,也是幼兒學習的載體,更是促進幼兒學習的工具。在主題環境創設的過程中,教師需要關注:

  1.提供適宜材料,創設與主題開展相匹配的環境。讓幼兒與主題相匹配的環境對話,不僅能使幼兒的新、舊經驗產生劇烈的碰撞與摩擦, 更能調動幼兒積極地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建構新知識。使幼兒在質疑、問難的情景中不斷成長。如:鮮花是幼兒接觸最多、喜愛的植物之一。當幼兒對鮮花有了一定的瞭解後, 老師再適時呈現一盆散發著香味的乾花,就會引發幼兒新的興趣,產生新問題。“這是真花嗎?”、“不對,真花需要喝水的,這瓶裡一滴水也沒有”、“這到底是什麼花?”這時,教師再引導他們帶著問題,找尋答案。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幼兒以十分積極的態度從各種途徑去尋找答案,鍛鍊孩子的思維能力,更發展孩子的探究熱情。

  2.利用主題牆,創設與主題深入相對應的互動環境。透過“主題牆”載體,彙集與主題對應的資料和資訊,吸引孩子與“牆”產生互動、交流,使經驗和資訊達到共享。 為每個孩子提供表達、表現的機會,讓主題牆成為孩子探索、分析新問題的場所。當然牆環境的創設並不是固定的,而是流動的,環境與材料不僅能給予幼兒探索的靈感和活動的啟示,還能促進幼兒探索的深入發展。

  3.結合區域活動,創設與主題發展有機結合的環境。主題環境的創設還應與區域活動有機結合,這是一個不斷漸進和變化的過程。如主題《吸水的秘密》,教師先佈置孩子找來:棉花、海綿、木塞、泡沫等材料投放在科學區,讓孩子一一嘗試,放在水中時,哪些東西能吸水?再提供不同材質的紙(報紙、毛邊紙、錫箔紙、餐巾紙、列印紙),再次探索、嘗試,透過操作讓孩子瞭解到:不是所有的紙都能吸水;不同的紙吸水的速度不同。延伸活動,在自然角中提供芹菜、洋蔥,激發孩子深入瞭解植物吸水的秘密。讓不同水平的孩子在區域活動自主、輕鬆的氣氛中得到發展。

  同時,環境的創設還具有跟進性的特點,它應隨主題的深化而變化,才能充分體現環境與教育的相互呼應與支援。

  四、整理與反思進一步提升主題活動的水平

  透過主題活動的整理與反思,不僅可以提高教師獨立思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能把主題活動不斷改進,完善,提高幼兒園教育教學水平。整理與反思可從以下兩點入手,繼以深入:

  1.整理主題要落實科學性。幼兒園主題的整理,應考慮到主題的特色、主題的吸引力和影響力。必須有選擇地整理出新穎、獨特,有創造性的主題;整理出能促進幼兒能力發展的,有價值的主題;整理出孩子感興趣的主題。

  2.提升主題要關注發展性。整理主題的過程,是教師對主題活動討論、補充、完善的過程。因此,它並不是主題開展過程的原貌,而是對原有主題的提升。它應加上教師許多後期的反思與修正。教師必須要學會及時對自己的教育行為進行反思,注重在教學實踐活動中認真思考每件事情對幼兒發展的意義,留意自己的行為對幼兒活動的影響,及時調整教育策略,才能在教學活動中獲得“雙贏”,讓自己與孩子共成長同發展。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