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師資源結構合理性測度體系初探論文
高校教師資源結構合理性測度體系初探論文
論文摘要:教師資源結構是否合理是衡量高校教師人力資源建設是否成功的主要標準,因而構建有效的教師資源結構合理性測度體系對高校具有一定的現實指導意義。文章初步構建了高校教師資源結構合理性測度體系,從而為該領域的後續研究奠定基礎。
論文關鍵詞:高校,教師資源結構,合理性,測度
1.高校教師資源結構及合理性
1.1高校教師資源結構
所謂結構,是指事物內部各個要素、部分相互聯絡、相互聯結的方式。這種
相互聯結的方式,指包括各個要素、部分在空間上的一定排列和組合的具體形式。高校教師資源結構是指高校中教學和科研工作的教師的組成和搭配,是教師在數量、年齡、學歷、專業、職稱、學緣等方面的構成狀態。教師資源結構是一個多層次、多要素的動態結合體。一般來講,教師資源結構包括:教師資源數量,主要反映教師數量與高校學生規模的匹配程度;教師資源質量,反映高校不同年齡、學歷、職稱等教師的配置狀況。
1.2高校教師資源結構合理性
從教師層面而言,教師資源結構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教師隊伍的效能,如果教師資源結構合理,則教師隊伍就能發揮其肯定的功能,反之,則是否定的。從高校層面而言,教師資源結構合理與否,對高校的教學質量、教育資源配置、教師管理等都產生巨大影響,進而影響著整個學校的效能。由此可見合理的高校教師資源結構的重要性。那麼,何為高校教師資源結構合理性?本文給出的界定是:指與高校教師資源相關的多方面因素綜合體的有利於教師隊伍發揮最佳功能的一種存在態勢。其具體可劃分為兩個維度:數量合理性、質量合理性。
我們在理解、分析高校教師資源結構合理性時需要用系統的觀點:首先,高校教師資源結構是一個系統,數量、年齡、學歷、職務、專業、來源等要素是構成該系統的子系統。因此,高校教師資源結構的合理性應從系統的、整體的視角去考慮,不能孤立地考慮子系統的合理性,因為,子系統具有合理性並不意味著系統一定具有合理性;其次,高校教師資源結構是一個動態變化的系統,在高校中不存在一成不變的、絕對合理的教師資源結構。高校教師資源結構的合理性只是個相對的概念,不能靜止地看待合理性,合理的高校教師資源結構應該在與高校組織結構保持動態調整的過程中自然形成。
2、高校教師資源結構合理性測度體系構建的原則與方法
目前,關於高校教師資源結構合理性的研究多為定性研究,因此對其合理性只能有定性認識,缺乏對合理程度的準確定位。另外,學者們多從單因素角度逐個進行合理性分析,忽略了更重要的綜合因素的整體系統研究。因此,為能定量地、全面地把握高校教師資源結構合理性的程度,有必要從系統的角度構建一套測度體系。由於測度指標設計直接影響到測度的信度和效度,為保證測度的科學性,在指標設計的過程中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與方法。
2.1測度體系構建原則
(1)綜合性原則。構建的測度體系注重反映教師資源結構合理性問題的完整性,要全方面地反映合理性狀況。要能克服單因素角度分析合理性的侷限性,考慮綜合因素的整體系統上的合理性。
(2)層次性原則。測度指標內容具有較高的清晰度,達到直接評定的程度。測度體系在建立的過程中應由上而下逐層分解,建立合理的指標體系層次結構。
(3)相關性原則。測度體系的構建應緊緊圍繞教師資源結構合理性問題展開,與該問題不相關或影響很小的項不予考慮。
(4)適用性原則。測度體系要符合高校特點,能夠適用於不同型別的高校。測度指標要直觀,少而精,便於測量、計算,具有可操作性。
2.2測度體系構建方法
(1)反映高校在教師資源數量上的利用及變化情況。高校教師數量與學生規模需要保持一種動態平衡關係,才能使高校擁有的大量的教師資源得以充分利用。測度體系應對高校各層次教師資源數量上的合理性進行分析。
(2)反映高校教師資源質量的現狀及提高。教師資源質量始終是影響高校教育質量的關鍵性因素,它的重要地位使得其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教師資源結構的合理與否。測度體系應對高校教師資源質量上的合理性進行重點分析。
3、高校教師資源結構合理性測度體系
基於以上原則與方法,透過文獻分析和部分高校相關領導訪談,本文從系統的角度構建了一套高校教師資源結構合理性測度體系,包括2個一級指標,7個二級指標和21個三級指標(見表1)。
表1高校教師資源結構合理性測度體系
一級指標
二級指標
三級指標
高校教師資源結構合理性測度體系
教師資源結構
數量合理性
高校教師數量現狀
教授與學生比
副教授與學生比
講師與學生比
助教與學生比
高校教師數量變化
教師離職率
引進人才率
教師資源結構
質量合理性
年齡結構
年輕化比重
老中青比例
學歷結構
博士學歷比重
本研學歷比例
專業結構
專業比例
職稱結構
助教比重
講師比重
副教授比重
教授比重
職稱年晉升比重
學緣結構
本校畢業教師比重
名校畢業教師比重
外籍教師比重
國外留學背景的教師比重
兼職教師比重
3.1教師資源結構數量合理性
該指標反映高校教師數量的現狀及變化情況。高校教師數量現狀用教授與學生比、副教授與學生比、講師與學生比、助教與學生比四個指標來測量。其中,教授與學生比=教授數/在校學生數,其他指標依此類推。高校教師數量變化情況用教師離職率、引進人才率來測量。教師離職率=當年離職的教師數/年度平均教師數;引進人才率=當年引進教師數/年度平均教師數。
3.2教師資源結構質量合理性
該指標主要反映高校教師資源質量滿足教學科研、學科發展、高校可持續發展需要的程度。本文用年齡結構、學歷結構、專業結構、職稱結構、學緣結構五個指標來綜合測量該指標。
(1)年齡結構指的是教師隊伍的年齡比例構成。年齡結構細分為兩個指標:年輕化比重、老中青比例。年輕化比重=20-35歲的低齡教師數/年度平均教師數;老中青比例=50歲以上的教師數:35-50歲的'教師數:20-35歲的教師數。(3)專業結構指教師資源隊伍中各種不同專業背景人員的構成,具體用專業比例指標來測度。專業比例=新興專業學科的教師數/傳統專業學科的教師數。
(4)職稱結構指教師資源隊伍內部各級職稱的比例構成及動態最佳化情況。該指標具體可細分為助教比重、講師比重、副教授比重、教授比重、職稱年晉升比重五個指標。其中,助教比重=助教數/年度平均教師數,職稱年晉升比重=教師年度晉升人數/年度平均教師數,其他指標依此類推。
(5)學緣結構指教師在學業上的師承關係或所畢業學校來源的構成狀態和比例關係,具體分為本校畢業教師比重、名校畢業教師比重、外籍教師比重、國外留學背景的教師比重、兼職教師比重五個指標。其中,本校畢業教師比重=本校畢業教師數/年度平均教師數(注意:這裡的本校畢業教師不包括那些畢業後不直接留校任教而在其它大學或科研機構或者企業有求學、工作的經歷,再回到本校任教的教師);名校畢業教師比重=名校畢業教師數/專任教師數(注意:這裡的名校是指公認的國內外一流大學);外籍教師比重=外籍教師數/年度平均教師數;國外留學背景的教師比重=國外留學背景的教師數/年度平均教師數;兼職教師比重=從校外聘請的兼職教師數/年度平均教師數+兼職教師數。
4、結束語
國內外已有一些學者將研究的觸角直接涉及高校教師資源結構本身,然而鮮有人構建測評體系對高校教師資源結構合理性進行定量實證分析,這為高校教師資源結構理論的研究領域留下了一個空白點。本文探討性地構建了高校教師資源結構合理性測度體系,為該領域的實證研究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 魏曉東.教師人力資源結構最佳化的個案——以GQ高階中學為例[R].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5:4.
2 於向陽,吳玲.電力企業人力資源結構綜合評價體系初探[J]. 市場週刊,2007(12):131-132.
3 金江熙.結合美國高校教師結構探討中國高校教師結構的最佳化趨勢[J]. 現代遠距離教育,2006(1):63-64.
4 蘇錫武.建設高素質師資隊伍的思考[J].廣東教育學院學報,1997(1):74-75.
5 鄭佳.我國區域高等教育資源最佳化配置研究[R]. 哈爾濱:哈爾濱工程大學,2004:27.
6 李佩澤,袁本濤.我國研究型大學人力資源結構與效益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8(2):62-67.
7 謝笑珍.中美一流大學人力資源結構與遴選標準比較[J]. 比較教育研究,2006(3):36-39.
8 高磊,姜遠平.美國高校教師結構最佳化的趨勢及啟示[J]. 現代大學教育,2004(3):7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