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網路建設分析優秀論文
德育網路建設分析優秀論文
【摘要】個體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其中,建立優良的德育環境尤其重要。新課程改革的進行,使德育課程也發生了許多重大的變化,其中之一就是在德育網路不再僅僅侷限於學校德育,而是把學生置於了鮮活的生活情境中,促進了德育中的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德育網路,而家庭和社會這兩個校外德育網路的建構為德育網路的完善和作為學校德育的補充佔著重要的地位。
【關鍵詞】德育;新課程;改革;德育網路;家庭德育;社會德育
新課程改革正在神州大地上如火如荼的展開,在德育教學中,一個突出的改變就是提出了“生活德育”的口號,這個口號的提出,不僅在德育的課程基本理念、建構方式、教材編寫要求、課程評價側重等幾個方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1]而且在德育的網路上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種變化的出現,不僅是對以往德育的一個反思,也是對有效德育網路建設的一個重新闡釋。
一、以往德育網路存在的問題
在以往的德育中,學校作為德育的主要陣地,佔據著重要的地位,而家庭和社會作為輔助陣地,其重要性一直沒有得到重視。雖然以學校為主,家庭和社會為輔的德育教育網路一直是德育網路建設的基本框架,但建立在以往德育課程上的德育教育網路,很難把學校、家庭、社會這三者結合起來,其原因在於:
1.德育在學生總體測評中地位薄弱
長期以來的教育政策使得文化成績一直是衡量學生好壞與否的主要標準,而學生的道德水平作為文化成績的輔助評價標準並沒有得到普遍的重視。對於家長而言,孩子如果成績好,在品德方面只要不出現重大的問題,道德水平的高低往往不會成為影響家長評價的因素。加之高考這根指揮棒的作用,使得人們更多關注的是文化成績,雖然在近幾年的高考選拔中,對道德的要求也是逐年上升,但出於升學率和學校聲譽的考慮,學校經常會人為拔高學生的道德評分,尤其是成績優秀而道德水平不高的學生。這就給學生和家長傳達了“德育不重要的訊息”,從而使得家庭這一德育環節一直處於薄弱的態勢,隨之社會對此也會採取漠視的姿態。
2.德育的課堂化難以開展校外德育網路的建設
德育教學一直以課堂教學為主,這是我國多年以來的慣例,忽視了其他的德育方式,往往是出了課堂,德育也就算是結束了。這種德育方式人為的把德育分割了開來,沒有看到德育是滲透在生活中點點滴滴的教育,教育方式的刻板,使得家庭和社會都沒有看到自己在德育過程中的重要性。家庭往往認為德育是學校的事情,加之學校往往不主動採取措施進行社會德育,所以家庭和社會也就在無形之間被排斥在德育的圈子之外。
3.書面考試為主的德育測評把德育限定在書本上
德育的測評一直是引導德育教學的指揮棒,而以書面測評為主要考試方式的德育測評把德育變成了道德知識的教育,重向學生傳授道德知識,輕學生自身行為實踐,重道德認知考察,輕道德情感內化。這種測評方式使得德育教學很難在課堂之外開展下去,學校及師生都沒有在課堂之外,書本之外進行德育的意識。這就使得家庭和社會德育的開展比較困難。
二、新課程改革對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德育教育網路的促進
“生活德育”的提出,使德育教育網路的建設在時間和空間上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時間上,不再僅僅侷限於課堂上,在空間上,不再僅僅侷限於學校裡,而是把德育擴散到了生活的點點滴滴中,滲透在了學生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包括了家庭和社會。其理論立足點在於:
1.生活德育符合了學生生活的真實情境
作為社會人的學生不可避免的要受到來自於各個方面的資訊的衝擊,僅僅憑單純的書本德育很難全面的反映學生生活的實際。生活化的德育在德育內容上更貼近學生的生活。社會生活是道德及其教育的起點,道德始終存在於人的社會生活之中,起源並服務於維護社會秩序和增進社會團結的社會需要,脫離了人與他人、集體、國家的社會關係,無所謂道德可言。生活化的德育把學生真正融入進了這個社會,真正地去體驗這個社會的道德準則,而社會生活本身是綜合性的,它從家庭、集體、社會、國家、世界等不同方面,呈現出人與他人、社會、環境、文化的多種多樣的相互作用關係,進而對人的道德發展提出了多角度、多層面、多水平的要求。[2]
2.生活德育重視社會實踐內容的教育
新課程內容是動態綜合性的,其立足點在於學生的生活範圍是逐漸從家庭、學校、社群向更廣泛的社會領域擴大的,他們的思想品德是伴隨生活範圍的擴大而發展的。因此,當前學校德育課程以“品德與公民”為主線,按照學生生活範圍不斷擴充套件的邏輯,從“成長中的我”、“我與他人的關係”、“我與家庭、學校、社群、國家和社會的關係”等相互遞進的層面,將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國情等內容有機綜合於“品德與生活”(小學1-2年級)、“品德與社會”(小學3-6年級)和“思想品德”(初中)課程之中。[3]這樣的建構方式,既使當前學校德育課程適應了學生成長的動態性,又使學校德育與社會和家庭德育緊密結合了起來,充分調動了家庭和社會的積極性。
、新課程改革中德育教育網路建設的注意點
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德育教育模式長期以來一直被作為口號在提倡,雖然說的很多,但在實際實施中卻存在諸多困難,一方面固然因為以往德育課程設定上的不合理,沒有提供可以調動家庭和社會參與的機制;另一方面學校在建設家庭和社會德育環境方面也存在不少問題,從而使得校外德育網路的建設一直處於很薄弱的地位。因此在構建三位一體德育網路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重視家庭教育對學生道德發展的影響,學校要與家庭保持密切聯絡。
以往學校與家庭的聯絡基本上以家長會為主,偶爾穿插一些教師家訪或者家長的校訪,但無論數量還是時間上都是屈指可數,對學生的德育發展並不能產生多大的實際作用,因此,學校在與家庭的聯絡上應將家訪作為對班主任考核的內容之一;同時,辦好家長學校,分期分地區舉辦各種活動,交流和推廣經驗;其三,建立家長委員會,定期研究對學生的教育問題。[4]
2.學校與社會有機結合,建立良好德育社會環境。
社會德育一直是我國德育領域較為困難的領域,隨著社會媒體的迅猛發展,各方面的.資訊對學校德育起著巨大的衝擊,如何在這種變化迅速,充滿各種誘惑的時代環境下讓學校德育的效果真正體現出來,社會德育體系就必須充分建立起來。社會德育的建立,應該包括兩方面,其一是小社群德育體系,這包括學校所在社群的德育建設和學生所在社群的德育建設兩個領域。隨著社群範圍的不斷擴大,社群對學生的影響也與日俱增,成為不容忽視的力量,如何對這股力量好好加以利用,也成了放在學校和家長面前的一個難題。要建立良好的社群德育網路,要求學校充分調動社群的教育資源,互相合作,為學生提供一些參與社群建設或實踐的機會,並且充分發揮社群的監督反饋作用,對學生的不道德行為要迅速做出反應和向學校反饋。社會德育的另一方面是大社會德育體系,這是針對全社會的德育而言的,這是全民素質的提高,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而不僅僅是學校的一己之力可以為之的。對於社會上的不正之風,學校的教育目標和社會的教育目標必須要保持一致,在其中,社會大眾媒體的作用不可忽視,而事實上,媒體已經成為了道德教育的一個重要的工具,其擁有的觀點往往成為了學生主要的道德引導機制。因此,加強媒體的道德宣傳力度對學校德育的成效起著重要的影響。
總之,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德育網路的建立對受教育者道德品質的形成和發展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們在教育方式及教育內容上各具特點,難以互相取代;三者的分離與脫節也不利於德育的發展。因此,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一體化的德育網路,是取得教育合力,提高德育質量和效果的重要方式。[5]
參考資料
[1][2]喬建中.當前學校德育課程改革的走向.[J]思想·理論·教育.2003.12
[3]韓震主編.《思想品德課程標準(實驗稿)解讀》.[M]教育部基礎教育司、思想品德課程標準研製組組織編寫,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
[4]陸少明.新德育打破舊思維.[J]上海教育.2006.21
[5]陳玲.淺談家庭——學校——社會一體化德育網路建設.[J]鄭州輕工業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