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利用遷移原理來提高教學效果的論文

關於利用遷移原理來提高教學效果的論文

  掌握知識的目的在於應用,因此,學生能否將學到的新知識運用到新的情境中去解決相應的問題,這是至關重要的,利用遷移原理 提高教學效果。有時即使頭腦中具備解決某個問題所需的全部知識,也不能保證這個問題就能得到解決。於是在我們面前就出現這樣的問題:教師怎麼進行知識教學,怎麼引導學生掌握知識,才能有效地促進學生將新知識遷移和應用到新的情境,順利地解決有關問題。

  知識的遷移也叫學習的遷移,心理學上把已獲得的知識、情感和態度對後續學習活動的影響或者後續學習活動對先前學習活動的影響稱為學習遷移。學習有先、後之分,我們把先前學習對後續學習的'影響稱為順向遷移,反之,則為逆向遷移。學習之間的影響有促進和干擾之分,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起促進作用的稱為正遷移;如果起干擾或抑制作用的,稱為負遷移。知識的遷移在學生學習知識的不同階段都表現出來併發揮作用,教學中,教師應遵循促進學習遷移的教學原則,儘量引導正遷移,充分體現"為遷移而教",促進學生對所學新知識的遷移與運用。對於提高物理教學效果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一、加強基本概念與一般原理的教學是實現正遷移的捷徑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曾說:掌握一般概念和原理是通向普遍遷移的大道。因此,我們在組織教材時,應把基本概念和規律放在首位,突出教材的系統性和規律性。如:向量,是物理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向量的運算要遵循平行四邊形法則。力是學生接觸到的第一個向量,力的合成、分解學生熟練了,才有可能去進行運動的合成、分解,而後才能自覺進行加速度、衝量、場強等向量的運算。力的平行四邊形法則的熟練運算,便成了一個遷移的生長點。物理學習原理告訴我們:遷移,能夠利用原來的"序"作為生長點,產生適合於其他領域的新"序"。教學實踐也證明,這樣的"生長點"找準了,並做好遷移示範,遷移的效果是相當明顯的。這樣的"生長點"在物理學中很多,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講的"基礎"。抓好基礎,才能舉一反三,才會觸類旁通。在學生頭腦中有意培養一些熟練的"生長點",讓遷移從中"生長"開去,是一條正遷移的捷徑。

  二、採用分析比較的方法,準確把握不同概念之間的異同點是實現正遷移的有效途徑

  教學中應注意新舊知識異同的比較,透過對比,能透過表面現象,看清不同的物理本質,教育論文《利用遷移原理 提高教學效果》。在對比過程中,學生始終處於主動積極、探索進取狀態,引起有意注意,促成思維交鋒,這樣對完善舊知識,自覺完成從舊知識到達新知識的遷移,並鞏固新知識,都極為有利,不然,就公式論公式,該對比不對比,不僅不會促進遷移,反而會造成負遷移。

  心理學研究表明:對比抗干擾,加強對易混知識的比較,找準分化點,利於排除干擾,加深對某些相關概念的認識和理解,促使易混知識在學生頭腦中徹底分化。例如:學生學過左手定則後,已能熟練掌握磁場中通電導線的受力問題。當學了右手定則後,碰到已知磁場和感應電流方向,判定導體運動方向這類問題時,對於究竟該用哪個定則進行判斷,學生往往感到不知所措。這種負遷移的產生,是因為比較牢固的舊知識排擠了鞏固程度較差的新知識。為70了克服這種干擾,可採用列表比較,逐條對比的方法,嚴格劃清十分 相似的新舊知識間的界限,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類比推理也是分析比較行之有效的方法,類比促進遷移。在物理學中,類比方法具有探索和解釋兩個功能。探索功能體現在學生透過類比提出假設,進行推測,提出問題,並設想解決問題的方向。解釋功能在於喚起學生頭腦中已有的知識或經驗表象,對將要學習的知識提供一個相近的表象,實現知識或經驗的遷移。如把靜電場與重力場相類比,就可以較快地理解新知識(靜電場),並可以簡化記憶。

  三、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是實現正遷移的催化劑

  創設問題情境就是在講授內容和學生求知心理之間製造一種"不協調",將學生引入一種與物理問題有關的情境中,造成一種懸念,使學生產生嚮往、探索的慾望,處於欲擺不能的狀態。創設問題情境時應注意:問題要小而具體、新穎有趣、有適當的難度;有啟發性,要善於將所要解決的課題寓於學生實際掌握的知識基礎之中,造成心理上的懸念。懸念解除之時,也就是正遷移實現之時。如牛頓第一定律是較抽象的物理規律。教師邊演示可邊提出兩個相互矛盾的觀念:把小車輪子朝上放在桌面上用手推小車使其運動,停止用力時,小車就靜止。

最近訪問